![]()
内容推荐 《新古典针灸学大纲》是黄龙祥先生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宗旨辛劳探索的心血结晶,不仅挖掘出了古典针灸中隐而不彰的诊疗规律,为现代针灸学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助力,而且揭示了更具普适意义的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底层逻辑,发现了中西医双方在各自视角内都不曾捕捉到的事实和规律,明晰了古典针灸和现代医学都没有看到的盲区和误区,彰显了中医针灸的伟大价值,呼唤中国人、中医人要对未来医学的创建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 黄龙祥,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针灸理论研究;针灸学术史研究;针灸文献研究。 代表作:《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中国针灸史图鉴》《实验针灸表面解剖学》《中国针灸四大通鉴》《针灸腧穴通考——中华针灸穴典研究》《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等,曾先后荣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华出版物(图书)贡献奖、“三个一百”科技原创图书奖,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翻译成英文、韩文、日文出版。 目录 绪篇 古典针灸学概要——来路 第1节 气血为基 在天曰阴阳,在人曰血气。古典针灸学的逻辑起点以血气为本。 脉为血气之府,诊脉之盛衰以知气血虚实有余不足。 血气出入之会处为俞穴。 脉有俞,脏有俞,四海有俞,气街有俞,俞有上下标本,标本相应,皆脉气所发;脉之大者曰经脉,以示人体上下表里关联之常规,是谓“经脉学说”。 脉有经纪,筋有结络,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经筋行处以经脉为纪。 论血气的周而复始之循行规律为营卫学说。 论血气的生成及运化为三焦学说。 论血气失衡为病因病机学说。 调血气令和为治疗总则。 第2节 气血之俞 一、类别·结构·状态 刺灸处据其有无固定的部位和名称分为两大类日“经俞”和“奇俞”。 刺灸处据其形态特点可分为两大类:一为气血出入之会,日俞、曰穴、曰原、曰募;一为气血运行之道,曰脉、曰经隧、曰分间、曰肓膜。 经俞有四,曰脉俞、气穴、骨空、募俞。 俞穴的结构特征有三:虚空之所、脉动之处;脉络出入之会;外“关”内“机”的立体结构。 俞穴有“动”“常”两态。 二、经俞大穴 气血大会处曰大俞。 四海之俞乃气血之源为大俞。 俞、募、原、合,为脏腑之要俞。 五脏之俞上出于背腹俞募,下出四末之原;六腑之俞上出于背腹俞募,下出于肘膝之合也。经脉要俞在四末之五输。 常用诊脉处为脉之要俞。 三、奇俞知要 奇俞主要包括“病所”“病应”两大类。 脉之奇俞在盛脉、结络处,曰血络、曰结络、曰血脉。 筋之奇俞在筋急、结筋处,候病所在为俞。 …… 第1篇 提问与解题——路基 第2篇 规律与原理——导航 第3篇 作用与应用——路界 第4篇 循理以解惑——试驾 第5篇 承接与连通——超越 卷终语 大道至简 附 全书结语总览 后记 古道新迹 基本及参考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