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苏东坡(不孤独的美食家)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吉国瑞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展现苏东坡作为美食家的一生。这就是一位精致的美食家,懂吃、会吃,知道什么东西最好吃,该和什么搭配起来才能吃出意境和品味,不过苏东坡可不是一个只懂得讲究的美食家。本书为您全景展不孤独的美食家。 作者简介 吉国瑞,编剧、撰稿人,《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祖脉天水》《揭秘西夏陵》等十余部央视纪录片撰稿,哔哩哔哩弹幕网(B站)高人气纪录片《历史那些事》总编剧、总撰稿,浙江卫视综艺节目《青春环游记》编剧。 目录 第一章 我非天生是吃货 乌台诗案摊上我 前吃货时期 老饕降临的序章 第二章 黄州:变成苏东坡 前往黄州的一路 还是种田适合我 二红饭·为米折腰 第三章 真假莫辨东坡肉 《猪肉颂》?苏东坡没写过 猪羊争霸:横跨两千年的中国主流肉食之争 东坡肉宇宙:不同的做法,同一个梦 第四章 还有鱼吃怎么会悲伤 寿司惊魂记 赤壁之下的巨口细鳞 松江鲈鱼的换脸复仇 引以为傲的煮鱼法 第五章 起名大师的小农生活 远方来客与蜜酒秘方 故乡的元修菜 桃花茶:我才不是悬案 东坡羹:背后的原因让人暖心 第六章 启程!启程!黄州的最后一瞬 从爱竹到好笋 为甚酥、何氏橘:与黄州告別 第七章 苏东坡的江海世界 苏王相会 薛定谔的鲥鱼 不为诗案死,为河豚也可以 人间有味是清欢 只有鲍鱼可以安慰我 第八章 人生如逆旅 惹不起的汴京,也躲不起 这个四川人有点甜 去杭州当个好官才是正经事 天涯沦落人的合作款医书 痛饮洞庭春色酒,兜兜转转到扬州 松脂配螃蟹,是甚滋味? 第九章 惠州南又南 岭南古来难 别羡慕,他吃的荔枝不高级 酒与羊的完美融合 第十章 天涯海角望明月 海的那一边 医师、农夫、吃鸡、开化 归途路漫漫 曲终人也敌 后记 一个老饕而已 序言 北宋景祐三年的腊月十 九,如果非要把这一天换 成公历的话,则是1037年 的1月8日。 一个摩羯座的孩子,降 生在了四川眉州的一个书 香世家,孩子的父亲名叫 苏洵,这个家族的先祖, 则是唐代武周时期的名臣 苏味道。 那一天,岷江的江水为 之低回,眉山的草木为之 焕发,若干年以后,孩子 长大,他的所为将撼动历 史,他的文名将无人不知 ,诗人、词人、文学家、 画家、书法家、思想家、 政治象、“唐宋八大家”…… 他对宋代文学的贡献,即 便捧杀也不会显得过当, 后人送给他的种种赞誉、 称号,足够撑起整整一面 的弹幕墙…… 等等,打住打住,我写 这本书,只是为了分享苏 轼和吃有关的那些事,压 根儿就没有想过再写一本 关于苏轼的传记,市面上 的苏轼传实在太多太多, 且不要说林语堂先生的, 即使随便抽出一本,其学 术高度和思想深度也能将 我这样三分之一的半吊子 给吊起来打了。所以,关 于苏轼,尤其是他前半生 的生平和经历,大家敬请 参考他人作品,我就不多 献丑了。 简单来说,苏轼,宇于 瞻、和仲,号铁冠道人、 东坡居士……这些学校课本 上都可以看到的知识,不 是这本书的重点。一个人 可以有诸多不同的侧面, 我们要说的苏东坡,只不 过是和你我,和每一个醉 心于尘世烟火和口腹之欲 的人一样,是一个寻常而 又执着的美食爱好者。 在今天,虽然“吃货东坡 ”的说法早巳力人所知,甚 至开始成为当代年轻人的 共识,但要知道。历史上 法国人一开始并不擅长投 降,篡位前的王莽也曾是 大汉王朝的希望,我们若 是将苏轼恢复出厂设置, 就会发现原来的他其实并 没有特别注重物质,甚至 还有那么一点点不食人间 烟火,大体上跟当时的主 流文化人没什么两样。 苏轼开始关注美食、变 成吃货,明显是有过程的 ,而更巧合的是,几乎就 在苏轼沦为吃货的同时, 他在文学和思想上的高度 ,也是一飞沖天: “大江东去,浪淘尺,千 古风流人物。”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 之一粟。”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以上均选自苏轼著名的“ 一词两赋”,即穴念奴娇·赤 壁怀古移《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均写于苏轼 人生中极力重要的“黄州时 期”。不得不说,即使是在 神作迭出的北宋文学史上 ,“一词两赋”都算是百里挑 一的高水平之作,即便你 未曾了解苏东坡的生平和 大名,也能感受到他扑面 而来的豪迈和才气。 但是因为何故,苏轼流 落到了黄州? 又是什么原因,使苏轼 的文学生命力怦然进发? 到底是什么力量,把苏 轼塑造成了大束的第一号 美食家? 为了打消出现在大家心 里的很多疑问,我们将直 奔那个使苏轼产生转变的 年代,公元1079年,即北 宋元丰二年。 导语 本书是一本另类的苏东坡传记,讲述了苏东坡作为“美食家”的另一面。书稿从苏东坡的《老饕赋》入手,从“美食家”的角度阐述苏东坡与众不同的一生。历史上的苏东坡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颇有建树,但他却在被贬期间,醉心“厨艺”,在少量的可供选择的食材上细心钻研。后世的人在享用“东坡鱼”“东坡肉”这样的美味佳肴时,也应该了解当年在北宋的某片土地上,一个落魄的人如何用乐观的态度支撑起不平凡的一生。书稿从另类视角切入历史人物,在介绍苏东坡给大家的普遍印象后,话锋一转,从苏东坡在美食领域的成就剖析人物的真实性格,摆脱了沉闷的说教意味。 后记 我笔下的苏轼,他的一 生已经结束了。细心的朋 友或许会发现,到现在这 本书里还缺了一篇苏轼重 要的美食作品——《老饕赋 》。老饕,这是我多次用 来形容苏轼的一个词。饕 ,即为饕餮,神话传说中 的“龙之九子”之一,是个大 胃王。老饕,则更是饕餮 中的贪吃鬼了: 庖丁鼓刀,易牙烹熬。 水欲新而釜欲洁,火恶 陈而薪恶劳。 九蒸暴而日燥,百上下 而汤鏖。 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 之两螯。 烂櫻珠之煎蜜,滃杏酪 之蒸羔。 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 而带糟。 盖聚物之天美,以养吾 之老饕。 婉彼姬姜,颜如李桃。 弹湘妃之玉瑟,鼓帝子 之云璈。 命仙人之萼绿华,舞古 曲之郁轮袍。 引南海之玻黎,酌凉州 之葡萄。 愿先生之耆寿,分余沥 于两髦。 候红潮亍玉颊,惊暖响 亍檀槽。 忽累珠之妙唱,抽独茧 之长缲。 闵手倦而少休,疑吻燥 而当膏。 倒一缸之雪乳,列百柂 之琼艘。 各眼滟于秋水,咸骨醉 于春醪。 美人告去已而云散,先 生方兀然而禅逃。 响松风于蟹眼,浮雪花 于兔毫。 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 而天高。 到底什么样的食材,才 能为苏轼这个自比老饕的 食客所青睐?答案在文章 中:猪的后颈肉、霜前的 螃蟹、樱桃酱、杏仁浆糕 、半熟的蛤蜊、凉州葡萄 酒以及雪花茶。 这些东西放到现在,在 任何一个上规模的县城超 市里都可以一次性找齐。 读者朋友们要是愿意的话 ,完全可以中午读完我这 本书,晚上就全盘复刻苏 轼老饕宴。 因此,对今天的我们来 说,《老饕赋》的价值并 不在其内容,而在于最后 的一句“先生一笑而起,渺 海阔而天高”。 我并不敢轻易去解读《 老饕赋》的创作背景,因 为这篇文章的具体创作时 间颇有争议,一说在海南 ,一说在杭州,而这直接 决定了撰文时苏轼的心境 。以我粗浅的理解,因为 文章字里行间散发着“富贵” 之气,我觉得创作于杭州 这等风流兴盛之地的可能 性大。 但若从情感上来说,我 却更愿意找到证据证明《 老饕赋》创作于海南,这 样起码可以让苏轼的形象 不显得那么悲情。看吧, 即便在天涯海角,他心里 还是有美好且有梦。 海阔而天高,苏就当直 有这样的心境吗?现在看 来,他有时有,有时却未 必有。 其实,我们也用不着把 苏轼的格局想得太大。且 把《老饕赋》看作是一位 食客酒足饭饱之后说的满 足话,那一切就合理多了 。你就想象自己现在刚吃 完一顿松茸、鲟鱼、海胆 、帝王蟹、蓝鳍金枪鱼组 成的不限量自助餐,面前 都是罕见的珍馐美味,一 扫而空后,估计每个人都 会产生一种人生不过如此 的畅快感。 人与人,或许身份、学 问和见识上有天壤之别, 可饱腹带来的幸福感却是 相仿的。我一直不觉得“人 类的悲喜并不相通”是放之 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我们 以美食线索寻访苏轼后半 生的人生,见到了诸多始 终跟苏轼休戚与共的好友 。比如道潜,比如黄庭坚 ,比如秦少游,他们的悲 喜又怎会不相通?即便王 安石与司马光,从某些方 面看,他们也有共同的目 标,只是所走的道路不同 而已。 但正是这不同的道路, 让苏轼和他的这群朋友, 一生屡屡近于万劫不复。 这本书中所梳理的大多数 美食,都不在权力中心汴 京,而在大宋东南方的半 壁江山内。 懂得接受厄运,努力过 好眼下的生活,这才是苏 轼让后世人感到亲切的地 方。 末了,再说一些想说的 话。 可能有不少读者都知道 ,这本书的源头,是不过 六千字的纪录片解说词。 动笔前我还担忧,苏轼与 饮食有关的内容,到底能 不能凑齐十万字。但在我 两年来“三天摸鱼,两天爆 肝”的不懈查阅与敲打之下 ,字数已逾十六万。 在创作过程中,我越往 下写,越发觉当初写解说 词时自己的浅薄与无知: 原来《猪肉颂》并非苏轼 本人所写,原来松江鲈鱼 不是四鳃鲈,原来《自题 金山画像》不是苏轼的辞 世之作…… 网络上关于苏轼与饮食 的相关内容纰漏多如牛毛 ,能够用以参考的书籍、 论文又十分稀少,我从零 开始,通读《苏轼全集》 和《苏轼年表》,才不至 于被人带跑。 由于此前鲜有人系统梳 理苏轼的饮食诗文,我不 得不从第一手资料开始查 找,顺便借工作之便,走 访了一些在苏轼后半生中 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城市与 地点,在这过程中,我或 许是和近千年前的东坡先 生实现了“神交”,真正地体 会到了先生的一部分情感 和心思,以及他的“伟大”与 “渺小”,与此同时,我也用 事实推翻了不少广为人知 的常识和观点,原本以为 轻松的游戏之作,竟然有 了一点点所谓的“学术价值” ,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要感谢我的朋友首阳大 君、赵雅卡、雾岛和幻想 浅绿,他们在我写作的过 程中提供了一系列的便利 和帮助,以及协助我查资 料的刘想,为我纠错的翻 译家冬初阳先生,还有将 我的交稿日期顺延了一年 多的出版社编辑同志们, 如果 书评(媒体评论) 讲苏东坡和美食,这本 书是前所未有的翔实,讲 苏东坡的后半生,也是一 部悲喜交集的传记公路片 ,相当有意思。 ——历史作家梅毅 我喜欢这本书的理由, 是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大 文豪最为可爱的日常和诗 词以外的风流。 ——纪录片人朱贤亮 吉老师是一个敢于否定 过去自己的人,他在写作 本书时更新了许多自己原 本作品中的旧观点,考证 出了不少在中文互联网上 难得一见有价值的干货内 容,真是难能可贵,难能 可贵啊。 ——“史图馆”创始人幻 想浅绿 缜密详细的叙述和穿插 的诙谐,将苏轼的故事描 写得生动有趣,让我们见 到了一位丰满的、鲜活的 苏轼,一位重民本、讲仁 爱、尚和合、求大同的苏 轼,读起来酣畅淋滴,必 须“三连”推荐。 ——B站美食up主食贫道 饼叔 这是一部严谨的历史考 据、生物知识以及各种奇 妙的梗交织而成的新奇历 史传记,但真读起来就会 发现,其实里面该严肃的 地方依然严肃。三味相陈 ,居然产生了一种“邻家有 女初长成,力拔山兮气盖 世”的别样趣味。 ——科普博主芳斯塔芙 精彩页 乌台诗案摊上我 元丰二年七月七日,到任刚满两月的湖州知州苏轼,心情不是很美丽。这一天,苏轼在院中晾晒书画时,发现了一幅《筼筜谷偃竹图》,“筼筜谷”是陕西洋县的一个地名,“偃竹”指的是高低起伏的竹子。作画者文与可,已经与苏轼阴阳两隔,他是苏轼的世交好友,虽然他们可能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苏轼依然将他称作“表哥”。 文与可本名文同,“与可”是他的字,虽比苏轼年长十九岁,但他俩却是气味相投。在当时的画手圈子里,文与可算是大佬中的大佬,其风格独树一帜,最擅长的便是画竹子,而我们今天常用的千年老梗“胸有成竹”“令人喷饭”,最早都跟他有关,当然,这之中少不了苏轼的宣传。 这一年的年初,六十一岁的文与可奉旨调任湖州知州,正月二十,他却在上任的途中不幸病逝。但是,湖州必须要有一个知州,所以朝廷指派另一名官员前往湖州接替文与可,巧的是,这个官员正是苏轼。 有些人不管年少时怎么豪放粗线条,但一到中年,就会变得多愁善感起来。这时候的苏轼,已经年过四十,近几个月来发生的事,可以说是让他直面了这个世界的无常与混沌,要是他在社交平台上有账号的话,或许也会把自己的昵称暂时改成“感悟人生”。 看着文与可的遗作,苏轼长吁短叹。跟他的大表哥一样,他自己也是一个无比热爱竹子的人,他还在四川老家读书的时候,竹子便已经成为他的至爱亲朋,从前在杭州为官时,他曾经旗帜鲜明地表达过自己的立场:“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还在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后悔莫及,想到往后余生再也追不到文与可的动态更新,想到如此之生动的竹子从此将变成绝品,苏轼再也抑制不住情绪,他失声痛哭,为亡友写下了一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搜罗了记忆中关于文与可的点点滴滴。值得一提的是,这篇悼文不仅没有过分煽情,反倒写得朴实有趣,看来,他是真的打算把悲伤留给自己,而给这个世界留下文与可的温情与风趣。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的苏轼还不知道,正当他因为故友之死而苦闷不堪难以放下之时,一批冲他而来的不速之客,已经从当时的都城汴京启程。三周之后,他们抵达了湖州,随即冲进官衙,对时任湖州知州的苏轼实施了抓捕。 这批人皆是朝中监察御史的手下,搁今天相当是最高检察院的检察官。在同家人做了简短的道别之后,堂堂一方太守,像是鸡犬一般被拉上了囚车。在被羁押回京的路上,身戴枷锁的苏轼不仅在物理层面摸不着头脑,更重要的是他翻来覆去搜索枯肠,也没搞清楚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P4-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