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教师笔记 |
分类 | |
作者 | 王娅莉 |
出版社 | 南方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教师笔记》这本书收录了作者从教二十几的经历,意在为家校合作、亲子共读提供教育案例,希望家长和教师带着成长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书的第一部分是写给家长的,涉及到现代学生教育的热点话题,如手机的管控、作业的指导、亲子共读、亲子沟通等话题。第二部分写给教师,有关于教师的讲课、专业成长、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等话题,希望教师能够怀着温柔之心对待孩子。第三部分写给孩子,分为写景、记事、读书、写人四大类,其中一部分是中考和高考示范作文。 目录 写给家长 手机之战,谁输谁赢 期待智慧父母——《银河补习班》与双减 周末作业畅想曲 心理问题,从缺乏共读开始 别让语言暴力杀死孩子 青少年追星之我见 “娘炮”现象与美男形象溯源 怎样喊孩子早起 怎样陪孩子学习 警惕孩子的阅读选择 怎样面对行为不良的孩子 为孩子朗读 谈孩子之间的妒忌——《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给女儿的信——谈消费 给女儿的信——谈学习的信心 给女儿的信——谈学习 给女儿的信——谈读书 阅读的童年时光 记四档小学的亲子共读活动 记高新六小的亲子共读活动 记汉滨初中高新校区的亲子共读活动 记非遗文化进校园 背诵趁华年 总有一种努力,感动了自己——和女儿共勉 学生需要怎样的作文书? 记励志作家王庭德的讲座 这不也正常吗 不是第一又如何 写给老师 我身边的好老师 要改变的,不是课堂 语文课,就是和学生聊天 我和书的故事 在朗读中活着 最是书香能致远 做课堂的倾听者 赛教教师的心理调适 假如你的课讲失败了 语文老师的阅读烦恼 我们该怎样写教案 心理学,离我们的课堂还有多远? 回到阅读者身份教小说 谈答题模板的危害 小草在歌唱 集体嘲笑 慢慢讲课,慢慢等 作文教学的几个关键 每一个台阶都是坚持铺就的 在活动中放飞心灵 何妨来点题外话 教师阅读与个人成长 “败者为肉,胜者食之”的人类进化史 文化之旅的独行者——读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死亡阴影与生命意识——谈《荒野猎人》 读《深磨,深磨》,忆乡村岁月 永不消逝的青春之歌——读《丰碑——襄渝铁路建设纪实》有感 有关教育伦理的《死亡诗社》 教师节——心灵的礼物 《飞驰人生》,你我的人生 会唱歌的石头 麻坪春色 鲍老师的一声惊雷 一节好课的思考 木落雁南渡,深涧桐花香 教师需要在荣誉感中前行 珍惜你生命中的每一次机会 做教育工地的“建筑师” 拨动心灵琴心弦的讲座——听袁卫星校长的讲座有感 士与文化自信 建筑与人的关系——读《梁思成传》《中国建筑史》有感 向侯外庐先生致敬——读《韧的追求》有感 读李焕龙《阅读者》 星星点灯——读王庭德《心灵的灯盏》 有感于黄志顺新书《精神力量》 英雄末路,项羽悲歌 写给学生 壶口记游 寻梦梅花谷 野百合的春天 雨夜抒怀 香溪洞的月亮 沙巴的海滩落日 红椿,红椿 那个叫佐龙的镇子 一条清溪叫桃花 梦紫阳,穿越世纪的相遇 书香白河 山月 人生的第一笔稿费 地界 大雁塔的喷泉 新手上路之荷塘月色 吊金钟 花之悟 说“年” 让梦想拐个弯 清明怀想 合唱 记曹文轩讲座 贫困户的精神花园 怀念一支钢笔 编织的乐趣 那个年代的早点——油糍儿 永不消失的母校——农校 伤痕 心灵漫步,观影随记 做一只有梦想的兔子——《疯狂动物城》 读书与种菜 善的守望——记我的老师陈国庆教授 记我的老师杨权利教授 记李钦业教授和他的手稿 袁卫星校长的慈善情怀 堂舅 中秋节的问候 时光的色彩 母亲的叮咛 序言 秋实桃李亦芬芳 李春芝 与娅莉接触并不多。十 多年前,我兼职安康日报 《旅途》杂志编辑部主任 ,曾刊发过她写人事、写 乡情、写自然风物的系列 散文。她的语言清新隽永 ,贴近生活实际,读来令 人备感亲切。我甚至认为 ,十五岁便在《青年文学 报》上发表作品的娅莉, 也许会沿着散文这条路一 直写下去。意外的是,这 部关涉教学与生活诸多领 域,用个性化的语言洋洋 洒洒写出的几十万字的《 教师笔记》,与以往作品 主旨虽大同小异,但表达 内容大相径庭。这是一部 写给家长、老师、学生的 专著,较之她十多年之前 的风格,内容更加丰实, 情感更加丰沛,观点更加 鲜明。她用俯拾皆是的生 活事例来验证自己教学中 的某些观点和看法,对家 长、对学生心理与个性的 把握真实准确而又不失亲 切。研读娅莉的《教师笔 记》,除了被她作品中小 众的人物素材所深深吸引 外,还多了一份敬重和感 动。她记录的生活,所要 传达的感情都紧贴她所从 事的专业和生活。作为一 个成长在校园里的作家, 对孩子们的教育自然格外 关注。这是一种不脱离自 身生活常规的,并能打开 全部感官的写作活动。正 是这种对自己所处环境与 职业同行的持续观察,给 了娅莉写作的不竭源泉, 而漫长的从业经历所积累 的专业素养,也让她对自 身作品风格的经营具有极 强的自觉性。 《教师笔记》是娅莉结 合自己几十年教学心得而 锻造的独家思考,并以日 常生活与教学为切入点, 与家长、学生建立社会关 系,达成共情的结晶。作 为一名老师,在教学中, 她尊重学生的人格,激发 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 智商、情商、逆商,使其 具有完善的人格和积极的 价值观。在面对行为不良 的孩子时,她努力寻找孩 子的长处,可以是任何方 面,而不仅仅是分数。在 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 予学生真正的人文关怀, 做到让孩子在保护中站起 来并勇往直前。同时,作 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首 先应该从自己的心理准备 开始,然后随着孩子不断 成长,因人施教,因事调 整,因时变化。家长的教 育心理是教育方式方法最 重要的处事基础。一位著 名教育家曾经说过:“不了 解孩子的心灵,不了解他 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 、爱好、才能、天赋、倾 向,就谈不上教育。”娅莉 作为家长,在《给女儿的 信》中,谈消费,谈学习 的信心,谈学习,谈读书 ,母女之间更像朋友。她 注意培养孩子内心的美感 ,培养孩子对书籍的热爱 ,享受思考的乐趣,启迪 孩子读名著,以此塑造其 精神气质。 娅莉在文中说:“无论我 们怎么谈教育,怎样做教 改,都绕不开一点,孩子 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的 智慧。教改需要改父母, 需要父母和教师求同存异 。”如果教育一味做“减法” ,没有“加法”,那是不科学 的,要减学生过重的、单 一的、单调的、被动的知 识学习负担,司时要增加 学生长期缺失的与父母相 匹配的教育理念。在娅莉 的眼里.孩子们就像是一 本正在生成的书,需要用 心来呵护、来阅读,使他 们的积蕴与底色,逐渐变 得深厚与丰富。每一个个 体,所存贮的能量就是一 个城堡,多数城堡内空洞 、平庸,甚至贫乏,可有 的城堡,神秘、厚实,似 乎储蓄着无尽的宝藏。在 《教师笔记》中,我们看 见了娅莉的城堡,就是一 座取之不尽的富矿。 她在写给学生的五十多 篇文章中,所搭建的整体 结构,串联起自己的创作 谱系:从游走在外乡的《 壶口记游》,到归乡的《 香溪洞的月亮》,进而形 成了带有自身特点的、洋 溢着诙谐与风趣的《新手 上路》系列文学作品,一 种属于她的思无疆而意无 穷的高远之境。沿途的美 妙风景、一草一木、真实 与虚构的细节,都汇集成 一幅巨大的、无法忘记的 、历历在目的斑斓星象, 一如《鸟鸣涧》诗中所描 绘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 山空”的闲静融合时分,亦 如丰子恺先生在《护生画 集》中所描绘的“人闲牛亦 乐,随意过前村”的祥和静 美图景。其实,作家不需 要有太多的经历,但一定 要有锐敏的感受力和表达 能力。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能让水滴穿石,也能让水 滴变成大海。 一部作品的好坏,不仅 靠开阖跌宕的那一套技巧 ,更要有内容。就一般的 作品来说,有思想才有内 容,而思想是要在有价值 的古典中孕育启发开来, 并且要在时代的气氛中开 花结果。潜入娅莉的《教 师笔记》,平淡中流淌着 激荡人心的力量。我想, 那就是思想的力量、文化 的力量和仁者的胸襟,也 是她一直心心念念的生命 力量。在《教师笔记》中 ,我们看到娅莉读书的广 泛与博大。她读《古文观 止》、殷海光先生的《中 国文化的展望》、林毓生 先生的《中国传统的创造 性转化》、纳西姆·尼古拉 斯.塔勒布的《黑天鹅》 等等。这些书,文本上的 精致、讲究,语言上的绚 烂、繁复,是出了名的。 浅尝辄止,无法获得满足 。这样的阅读,需要她从 人群中出走,自己与自己 私语。这样的时刻,她的 脸上一定呈现出一种深度 阅读的痴迷,同时又持续 、专注地做着我们不易觉 察、使触手可及的 导语 直面中国一线教育的困惑,寻找滋生信念的土壤。 解决家校合作中的实际问题,让家庭和学校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整本书的创作理念和归旨正如作者所说的:“每个孩子,都希望有理想的父母、理想的老师,但父母、老师长大后,往往忘记了自己曾是孩子。愿我们望却成人世界的艰辛,把美好带给孩子,愿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该书可读性强,具备教育哲思和文学作品的双重特征。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真实记录了一线 教师的成长历程,体现了 一位在场者对教育的深度 思考,致力于改变教师的 行走方式,通过师生共写 随笔,认识教育的实质。 ——袁卫星 此书有开阔的视野和翔 实的内容,表现了一位专 家型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和 自身发展的新思考,值得 阅读品鉴。 ——余映潮 这本书是一位虔诚的新 教育人以笔为马,追逐教 育理想国的真实记录。在 这本书中,你能嗅到教师 生活的烟火气息、书香味 道,还能触摸一位研究型 教师深度反思教学的纹理 。 ——林忠玲 精彩页 手机之战,谁输谁赢 近几年教育面对的最大问题是手机对青少年的巨大诱惑。其中一个青少年令我印象深刻,因为玩游戏,和父亲打架,辱骂母亲,每天上学迟到,父母为此几乎崩溃。还有一个青少年,每天玩游戏玩到深夜两三点,作业完全不写,只要父亲搬走电脑,就以死胁迫。 大多数沉迷网络的孩子,大多数都有一个孤独的不幸福的童年,一个不被认可的很少受到表扬的少年期。父母除了谈学习,几乎没有其他聊天话题。除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精神的滋养极其有限。 与之相反,我身边也有一些孩子,很少接触手机。这样的孩子,父母有坚定的信念,限制手机,坚决不纵容孩子。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和孩子聊天,为孩子制订健身、游玩、交友、学习的计划,深度参与孩子的生活。 几乎每一个沉迷网络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束手无策的失去家长权威的父母和一段失败的亲子关系。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被看见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没有得到正常满足,就会发展为某种程度的成瘾。成瘾是一种极度迷恋某种事物不可自拔的心理,这种事物折射了他的内心需求。 毒瘾、赌瘾、酒瘾和网瘾在本质上是相似的,都是行为的不可自控,也是对自我的不可信任。 一个男孩告诉我,他喜欢游戏的原因是学习太累了,费很大的力气才有一点进步,而游戏容易过关,每一次过关都很刺激。这个孩子有一个爱指责的母亲,他因缺少鼓励而成瘾。另一个男孩告诉我,上课太无趣了,老师讲的东西他都知道,游戏有很多未知的世界,令人感到新鲜。这个孩子因缺少好奇心的满足、智力的挑战而上瘾。还有一个孩子说,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不理解自己,他只有用手机聊天、购物才有愉悦感。这个孩子有一个缺少沟通、缺少关爱的家庭,因爱的缺乏而上瘾。 如果手机包含了太多我们不能给予孩子的东西,那对孩子的诱惑力就太大了。是不是所有孩子都无可救药?有一些孩子成功摆脱了网瘾。其中一个孩子没有去上普通高中,他去学了美术,因为找到了自己的爱好,他的微信圈里不再发游戏图片,而是发他画的美术作品。还有一个孩子去了管理严格的学校,手机一律被没收,渐渐地,他也离开了手机。解决手机成瘾的最根本方法是亲子关系的改善,父母必须深入陪伴、了解自己的孩子,成为孩子聊天的第一人选。因为大多数孩子沉迷网络,是从聊天开始的。网络有一个庞大的聊天群,取代了和父母的正常交流。只有通过聊天,才能知道孩子需要什么、缺少什么,才能成为孩子最信任的人。 很多父母说孩子根本不理睬自己。原因是什么呢?是不会聊天,缺少聊天的话题,没有合适的场景。如果你像一个高高在上的掌权者和孩子聊天,一般会把天聊死。如果你谈的话题都仅仅是你感兴趣的,孩子多半会走开。 听也是对话的一种方式。宽容、理解、支持是成功教育的前提。融洽的对话建立在尊重对方意见的基础上。你必须试图去理解今天的孩子,站在他们的生存背景上思考问题。 还有一种可能,如果你的信息资源足够丰富,如果你能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如果你能帮助孩子协调人际关系,你的孩子也会主动向你靠近。今天的父母,如果有学习的机会,应该尽量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成为一个让孩子刮目相看的人。 手机之战背后,包含着现代社会亲子关系的断裂,也体现了这个时代道德伦理的迷茫。著名学者林毓生说,这是一个丧失权威的时代。偶像的不明确、文化信仰的冲突是沉迷手机的深层原因。该相信什么,追求什么?什么是真正美好的精神生活?这都是一些更为深刻的话题。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多开展一些有情趣的活动,谈论一些有意思的话题,以精神文化的美吸引孩子,陶冶情操、涵养情趣,使他们脱离低俗的自我满足方式,让手机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而不是精神的附属品。当我们与手机进行拔河比赛的时候,不仅需要体力、耐力,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总之,强大的智慧的父母,不会输给手机。 P3-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