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葛兆光讲义系列之一,是《中国经典十种》的修订本。本书凡十讲,涉及《周易》、《论语》、《老子》、三《礼》、《淮南子》、《史记》、《说文解字》、《黄庭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坛经》十种中国经典作品,揭示中国思想、文化与历史的特征。新版增加了“文献选读”一目,又于“参考书目”中增加了新近出版的参阅作品。本书定位为面对大学生的通俗浅近讲义,探讨何以正确阅读传统中国经典、什么才是中国经典、如何正确理解传统经典意义等重要问题。作者以诠释“旧经典”的方式,尝试为今天提供犹有裨益的“新经典”。
葛兆光,1950年,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1950年出生于上海,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92年起,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2006年至2013年担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曾任日本京都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2009年获选第一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全球学人”。著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等。
“葛兆光讲义系列”·说明
新版序
2008年版·序
《周易》:占筮与哲理
一、《易经》:“卦象”、“卦辞”、“爻辞”
二、《易传》:让《周易》从变为哲理的“十翼”
三、考古发现:《周易》之谜的破解
四、《周易》之流(一):术
五、《周易》之流(二):哲理
文献选读
参考书目
《论语》:礼与仁
一、瞧,那个人是孔子!
二、《论语》其书
三、从“礼”到“仁”
四、流变与影响
五、孔子?中国?中国人
文献选读
参考书目
《老子》:“道”的哲思
一、《老子》其书
二、何谓“道”
三、“道”之用(一):人生
四、“道”之用(二):社会
五、附说庄子:逍遥的游荡者如何在“无”中?
文献选读
参考书目
三《礼》:规范、秩序与理性的生活
一、《仪礼》:古礼仪集成
二、《周礼》:治国安邦蓝图?
三、《礼记》:礼的阐释
四、三《礼》:价值何在
文献选读
参考书目
《淮南子》:牢笼万象的体系
一、刘安与《淮南子》:一部奇书
二、庞大的体系与结构:中国古人宇宙观念
三、自然、社会与人:三位一体的交感世界
四、垃圾马车,还是思想体系:回到历史中看《淮南子》
文献选读
参考书目
《史记》:的历史著作
一、《史记》:两代人的心血
二、书名与体例
三、“通古今之变”与“究天人之际”
文献选读
参考书目
《说文解字》:认识汉字之门
一、内容与体例
二、怎样读《说文》
三、功用何在
文献选读
参考书目
《黄庭经》:寻求永恒生命
一、什么是道教
二、道教经典的构成
三、《黄庭经》解说
文献选读
参考书目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教袖珍宝典
一、从三藏结集说起
二、佛经的基本思想
三、《心经》来历之谜
四、《心经》思想的阐释
文献选读
参考书目
《坛经》:中国禅的宣言
一、从印度禅到中国禅
二、《坛经》解说
三、围绕《坛经》的争论及其他
文献选读
参考书目
附录|旧版序跋
细心的读者如果看本书附录的几篇序言,就知道这部书原本是我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时,给大学生讲“通识课程”时写的讲义。这部讲义在1993年出了第一版(香港中华书局),2002
年经过修订,又出了第二版(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经过再次修订补充之后,出版了第三版(北京中华书局)。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第四版,这次收入商务印书馆的“葛兆光讲义系列”时,我又做了一点儿修订补充,主要是增加一些新资料和新发现。在每篇之后,增补了“文献选读”,而在“参考书目”中,也增加了一些新近出版可资参阅的著作。
一部面对大学生(尤其是非文科的大学生)的,应该说是通俗浅近的讲义,居然能在差不多三十年里始终受读者欢迎,这让我很吃惊。前不久还有一位读者特意给我来信,说这本讲义很“
有用”,仅仅是“有用”这两个字,就让我很欣慰了。它还“有用”,就说明如今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还需要对传统中国经典的阅读,也还需要对“什么才是中国经典”这个问题的解释,也还需要对“正确理解传统经典意义”的引导。
关于这些问题,我想,我在2008年版的序言中说得很清楚,这里就不再重复,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前,看一看那篇序言。
葛兆光
2021年5月
于上海复旦大学光华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