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地中海漂来的金桥
分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低幼读物
作者 彭桓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地中海漂来的金桥》一书以横跨在南溪河境内悬崖陡壁之上的世界一绝人字桥为灵魂,以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生刘国庆到湾塘乡九里冲小学支教为主线,围绕九里冲小学学生们艰苦快乐的学习生活与支教的见闻经历、边疆民族热情豪放的性情及积淀丰厚的民风习俗,系统追溯滇越铁路的百年历史,抽丝剥茧,一点点、一层层揭开了这座一百多年前就从地中海漂来的人字桥的神秘面纱,第一次深层次解读了滇越铁路“国弱为殖民、国强为人民”的嬗变密码。

内容推荐

从北京千里挑一的第五批青年志愿者来到了云南。刚刚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刘国庆被派到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滇越铁路边的湾塘乡九里冲小学支教。

人字桥——那是百年前从遥远的地中海、法兰西的马赛港漂来南溪河大峡谷的一座绝项漂亮的金桥,也是滇越铁路米轨这一“细腰阿妹”身上的一条金腰带。但是,所有孩子的阿爸和阿妈都没有见过这一座隐秘在深山峡谷里的铁路桥梁。山寨里,火塘边,神秘莫测的滇越铁路令刘国庆为之动容而肃然起敬,人字桥的英雄传奇更令孩子们寝食不安,魂不守舍,人字桥就像一块极其诱人的魔镜,它无时无刻不在闪射着一圈圈神秘的光环。

刘国庆及他的学生江成、阿拉木、建桥、秋分、雨水和飞花六个孩子兵分两路,他们以坚毅、勇敢而执著的精神去寻找滇越铁路上的人字桥,野外生存,惊心动魄,历险三天两夜……

“人字桥究竟在哪里?这一列列的米轨小火车又从哪里开来?它们还要开到哪里去?真的能开到太平洋,还能漂到远在天边的地中海吗?”从北京来支教的刘国庆究竟能不能帮助孩子们解开这一连串世纪文明的迷惑与猜想?

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开学的课谁上

 第二章 北京赶来的老师

 第三章 小铜锅,江成盛宴刘国庆

 第四章 惊魂六秒九里冲

 第五章 神奇的“双语”教学

 第六章 来自屏边火山的“SOS”

 第七章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第八章 人字桥,你这个谜

 第九章 “Michelin”速度就是孙悟空

 第十章 邹氏兄弟大战猴子崖

 第十一章 苗族“大歌”采花山

 第十二章 马赛漂来的管风琴

 第十三章 九里冲的天籁之音

 第十四章 昆明铁路局的大餐

 第十五章 哥胪士登陆“小巴黎”

 第十六章 摩天轮逢凶化吉

 第十七章 丢盔撩甲“杀人蜂”

 第十八章 老师病啦!赶紧回家叫大人

 第十九章 “栽秧节”泥巴大战

 第二十章 火红的黑豹

第二部

 第二十一章 挺进人字桥

 第二十二章 Edgar Snow和他的“云南特快”

 第二十三章 美丽的“非洲斑马”

 第二十四章 你走你的阳光道

 第二十五章 独狼单挑黑豹舅

 第二十六章 湾塘小站蓝皮车

 第二十七章 柳暗花明又一天

 第二十八章 如日中天碧色寨

 第二十九章 建桥!“大葵”要生娃娃啦

 第三十章 阿姆黑的天主堂

 第三十一章 老铁“斗宝”保姑站

 第三十二章 人字桥上空的鹰

 第三十三章 阿拉木单骑求救

 第三十四章 奔向太平洋

 附录一 头骡奔,二骡跟,断后的追骡压住阵

 附录二 精美的石头“磨黑盐”

 附录三 滇越铁路海防大撤退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开学的课谁上

20世纪90年代。滇东南红土高原。

南溪河大峡谷初秋。下午,屏边县湾塘乡四川寨村公所。

“叮铃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村文书迅速抓起了电话。

“喂,我是乡教委,叫你们熊村长。”对方显得很急迫。

“村长没在家,我是文书,请讲。”村文书赶紧打开了桌子上的电话记录本。

“分给你们的新老师,没来乡里报到。告诉村长,后天下午,一点半,准时到湾塘火车站,接北京来的,志愿者……对,男老师,姓刘,叫刘国庆。”文书在认真记录。

“重复一遍。”对方郑重其事地强调。

“后天下午,一点半,准时到湾塘火车站,接北京来的男老师刘国庆。”村文书准确复述。“咔嚓”,对方放下了电话。

清晨,上行的国际米轨“红皮车”沿着南溪河边吃力地爬过了九里冲小学。

中午,“南疆”号旅游“蓝皮车”又缓缓地停靠在热闹异常的法式湾塘小站。

傍晚,一列列下行的小货车“哐瞠哐瞠”地沿着滇越铁路米轨如同过山车一般朝着南溪河河谷风驰电掣般地驶去。在一节节货车厢的顶部,六个斗大的仿宋字——“米轨货车篷布”,棕红色的铁皮车厢被它遮盖得风雨不透……

南溪河大峡谷八十一道河湾,两岸是一排排高大雄伟的攀枝花树,沙洲里的水石榴在随风摇曳;从河谷到山脚,数百株法国悬铃木蓊蓊郁郁,绿意正浓。夕阳西下,河水的波光跳跃得更加欢快,远处的山梁,落日像一个金黄的橙子慢慢地坠向尘埃……气流瞬息变幻,那囫囵的橙子越来越大,山坳里蒸腾起来的水汽全都被它染成了橘黄。河滩边的斑茅漫无边际,密密匝匝,在那绿色的草窠中,只见一株株秀气的斑点穗拔节而出,山风吹来,那一垄垄的斑茅草稀哩刷拉,前仰后合,远远望去,犹如一层层的碧波荡漾在黄昏的天边……

明天就要开学了。南溪河边的十几个农家孩子也赶紧撵着自家的水牛、驮马、猪群和上百只黑山羊急匆匆地往各人的寨子里赶。沙滩边,四川寨的小男孩儿江成仍然举着他的法式单筒军用望远镜在不停地回头嘹望。江成依依不舍地望着橘黄色的天边,透过拉伸的望远镜,太阳在山坳边露着的小半个圆脸儿更加红艳了起来……回家的路上,羊群、、牛群们脖子上的矩形木铃“啼哩铊哕”地响个不停,白龙马脖子上茶杯大小的铜铃也在“叮铃铛啷”地应和着,一群色彩斑斓的鸟儿在山风的催促下一路啾啾地赶来,鸟群在孩子们的头顶上盘旋打转,婉转嘹亮的叫声阵阵响起;不一会儿,贪玩的鸟群又画了一条巨大的弧线,急速地朝着一片更远、更加浓绿的窝巢飞去……又一阵横风吹起,最后一束橘黄的光焰扫了过来,一丛丛蓬松的蒹葭在晚霞的透视下由白变红,瞬间,就像在南溪河的沙滩边燃起了一团团野火。

幽深峻峭的南溪河大峡谷天空漆黑。

半山腰,在四川寨村民江兴旺的家里,熊村长和江兴旺围坐在火塘。主人江兴旺四十出头,个子不高,脸面较瘦,眼睛小而炯炯有神,他穿一件桐花布短褂,细长的皱纹刻砺出他饱经风霜的坎坷,一眼看去就是一条精明的汉子。江兴旺的儿子江成,今年十二岁,在九里冲小学念完了三年级;女儿江飞花六岁,平时到山里放猪、讨猪食,闲时帮着阿妈做点儿家务。江兴旺早几代从四川来到云南,随后,去到了滇越铁路最为艰辛、最要老命的五家寨人字桥工地。滇越铁路通车后,一起做工的几十伙老乡们各奔前程,其中,十几伙人马陆续又流落到了南溪河、红河一带,而江家一伙人也先后在南溪河半山的一片生地上住了下来。安居几十年,江家的祖辈又先后跟着大马锅头鞍前马后地学习跑帮,到了稍有点儿积蓄时,便在帮里做起了“储小猪”的生意——即在马帮里跟上一匹自家的驮骡,如此一来,日后的生意输输赢赢,精明勤俭的江家这才凑合着做上了一个小马锅头。自小,江兴旺也跟着祖父辈学习赶马,到十六七岁时就娶上了媳妇。时间又过了十年,眼看着孙子呱呱落地,两老终因积劳成疾,在几十天里前脚后脚地离开了人世。随后,轮到江兴旺掌门,这时,他早已成了一个见多识广、能说会道、吃惯见惯的乡土名人了。

在昏暗的电灯光下,江兴旺一边拨弄着一台老式的14寸彩电,一边听着熊村长说着要去接北京老师的事儿。不一会儿,江兴旺又坐回火塘边喝茶:“村长,你说抗美援朝我们出过志愿军,怎么这和平环境,北京也要给我们派志愿军呢?”

“老江啊,这是政府的新鲜事儿,北京派来的不是志愿军,是教书的志愿者,人家又不带枪,怎么叫‘军’嘛。你看看,急死人,杨老师放假一去不回,新来的又不愿来报到,明天刚好开学,这几十个孩子……你说说,谁来教?”村长摇摇头又说:“后天,我要到车站接人,谁见过志愿者的高矮胖瘦,这上车下车的乱成一团,又怎么接?”村长一脸茫然。

熊村长是本地苗族,矮个头,大眼睛,三十七八岁,穿一件自家织的蓝靛土布衣,他极少离开这片土地,光看他小腿上鼓起的一大坨腱包,你就知道是一个典型的山里人。沉默了一会儿,村长随手用小木棍拨弄着三角架下的柴火。他把通红的炭火掩住了茶罐的四壁,不一会儿,茶泡沫就哗啦啦地涌上了罐口,而且越涌越大,层层堆高,终于,顶端的泡沫吐出了一大口热气,无数瘪下去的细小汽泡紧接着又涌了上来。

“村长,快看,大城市里怎么接人。”江兴旺指了指电视画面上的飞机场接机大厅:“明天,你也像人家,举一块招牌,他就会自动跑来报到啦——哈哈哈……”江兴旺为自己绝妙的主意得意地大笑了起来。

村长看着电视画面一拍腿:“对,试试瞧。”

江兴旺随即从一张长桌下面翻出了儿子留在家里的纸、笔和墨汁:“来,给你这些家伙。”

村长接过笔墨,先慢慢把白纸铺在饭桌上,又扭扭手腕,觉得有一些僵硬。接着,他用毛笔蘸饱了墨汁,再耐心地掭了掭笔尖儿,然后俯下身去,尽自己最大的才学,十分工整地写下了五个斗大的汉字——北京刘国庆。

“飞花家妈,给弄点儿米汤来。”老江招呼着灶房里的媳妇。

江兴旺的媳妇是本乡苗族。一会儿,她舀了一小碗凉米汤准备端出来——“阿妈,我来。”说话之间,六岁的女儿江飞花一阵风似的从里屋窜了出来,她稳稳当当地接过了阿妈手里的细瓷碗,转身就把米汤小心翼翼地放在了桌子上:

“村长叔叔,我帮你端米汤,明天,你要带我去接北京老师。”江飞花向村长提出了条件。

“去去去,小娃儿。”老江对着女儿说。村长看着飞花笑了笑,然后,把米汤囫囵地涂抹在纸板上,再把带字儿的白纸平平地贴了上去。老江双手接过了纸板,当着村长郑重地左右试举了几次,村长连道:“可以,可以!让他们感觉一下,我们小寨子接人,也和北京的一套菜。”

P3-5

序言

中国的航海史可以上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先民是最早创造和利用竹筏、舟楫和风帆从事开发海洋的民族之一。

公元1405年,云南人郑和七下西洋,他所率领的皇家龙船队已经远航到了红海海域的西北端,就在距地中海仅一箭之遥的西奈半岛,这个在滇池边长大的孩童差点儿就用扳罾网到了地中海那鳞光闪烁的蓝鳍金枪鱼……1869年,年轻的苏伊士运河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地中海以及印度洋、南太平洋之间开辟了一条自由往来的捷径……1910年,滇越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名副其实、同轨同轴的钢铁出海大道,由此,云贵高原古老的山地文化开始依托着滇越铁路向南太平洋沿岸文化发起了猛烈的碰撞,之后,它触及了古印度洋沿岸文化,继而,又延伸到古地中海沿岸文化的腹地,这注定是一场空前绝后的世纪文明大碰撞。因而,滇越铁路又是闭关锁国的中国人最早走向太平洋、印度洋与地中海,最先接受对外开放与现代文明传播的一条伟大的先驱之路,滇越铁路人字桥则是东西方文明在红土高原碰撞后留下的一条金腰带。

法国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说过:“任何一条道路都反映着一个时代的风貌。”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又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当你真正认识滇越铁路和人字桥的时候,你就为人类文明发现了一笔世界级文化遗产。

国弱,铁路为殖民:国强,铁路为人民。

后记

在蔚蓝色星球的表体,45亿岁的地球母亲给孩子们留下了~枚枚纷繁复杂然而又极易辨认的胎记。

1987年,我在建筑公司做泥巴匠的时候,不经意在一幅二十五万分之一的分省图中看见了一条虚线横贯云南省的墨江县城。事隔几日,我就郑重其事地向《思茅报》《云南日报》投书,以此建议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尽快建立“北回归线标志塔”;五年后,投资两千余万元的标志园即“墨江塔”建立起来了,人们也第一次在“夏至”时分直观地看见了太阳在墨江县城转身的自然奇观。这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认知客观自然规律之后,又将时空中存在、地图上虚拟的“北回归线”立体地显示在了“他郎国”(墨江)的大地,这也是高度智慧的墨江人为地球母亲建竖的第一座丰碑。

在第三纪和第四纪时期,地球的某一个角落突然火光冲天,烈焰璀璨,熔岩四溢……火山爆发为地球新生命的继续出现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同时,也给人类遗留下了许多与现代关系甚密的地理痕迹,如云南“腾冲火山群”“屏边火山群”……1996年,我在屏边县城的阿季伍火山捡起了一个梭状火山弹和一块火山漂砾。随后,在几乎阅尽了云南省图书馆所藏的火山资料后,我终于写完了《中国屏边火山》的电视剧拍摄脚本,并列入了云南省政府及省旅游局扶持的10万元旅游规划项目。最后,屏边县人民政府制作的航拍旅游风光光盘出品了。

1928年,先祖父彭钧(字和卿)先生从北伐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二师军法处长一职退役,复学于北京私立朝阳学院法律本科;1932年,决意以“教育救国”的先祖父又弃政兴学,在老家南阳创办了“私立南都初级中学”,自己亲任校长。由于“南都”稳定的教学秩序与较高的办学质量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其后,包括伯父彭清源、姑姑彭濉源以及父亲彭浚源在内的南阳城和宛属十三县的许多应届高小毕业生都在相互交流:“要读书,到南都”的共同心愿。此后,“南都”毕业生又多有继续到武汉、北平、重庆、南京求学者,伯父、姑姑等也先后去美国高校深造,“南都”校友遂遍及美国。自此,“私立南都初级中学”享誉一方。今天,以“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复校后的南都中学已经焕然一新,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赠的“爱国人民教育家彭钧先生”的碑铭竖立在了美丽的校园里,作为“南阳现代教育先驱”的先祖父足以释怀为安。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跨世纪的最初几年,我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任副县长。此时,正值中央人民政府在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面实施举世瞩目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县里的“普及六年义务教育”也进入到了攻坚阶段。以北京中国中信集团公司、上海市政府、上海团市委、徐汇区政府、浦东团区委、中国外交部、省人事厅、省林业厅、省电力公司、昆明铁路局、台湾康运基金会为主的多个援助单位在县里建盖了几十所希望小学和卫生所,还有数十个温饱示范村及沼气示范村。得力于省州财力,又得力于先伯父彭清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早年在美国纽约大学的同学王渤生、李玉美夫妇的热心捐助,几年间,先后为县里筹集到两百余万元建校资金(含海外美金),并由我在县内选点,主持将两个早先破落的校点建成了中山希望小学和宋庆龄希望小学,这在全国尚属首例。尤其是宋庆龄希望小学,它面向全县招收品学兼优、家庭困难和面临辍学的女童。其时,受伯父彭清源的委托,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周铁农,还有胡敏、朱培康、刘民复等几位副主席,都亲自去到屏边的宋庆龄希望小学看望、勉励了孩子们,刘民复副主席还留下一千一百美金,为住校的几百名孩子添置了入冬的线毯。看着近干名农村孩子在两所希望小学里寄宿、读书、毕业、成长,我与伯父及妻子、女儿的心中也充满了更多的希望。

在县政府分管交通工作的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滇越铁路,这是人类文明为地球母亲佩挂的一条项链。作为人(字桥)白(寨)公路建设的指挥长,为了在南溪河两岸架桥,为了公路与铁路平交、立交道口的恢复开通,为了屏边县十余个小电站的建设工程,我都要跑到昆明铁路局汇报、协调工作,并请求开远铁路分局的工务段、机务段、电务段等等部门给予大力支持;春节前,还要陪同省政府护路办、铁路局及武装部的领导看望常年驻守在人字桥的民兵:有时,我和妻子带着女儿到苗寨、彝村下乡,顺路也到秀美的人字桥一睹它的风采……在这上上下下的行程中,我乘坐了几十次蓝皮、绿皮和红皮小火车,有时,甚至陪同胡在荣局长坐在一趟摇晃得十二分厉害的施工轨道车上。置身于南溪河大峡谷的“空中走廊”,感受着小火车下行失速的欢腾,以及上行时动力稍显不足而几近空翻的惊险与尖叫,眼看机车里“英雄的司机”驾驶着“船形的火车”,满载着我们这些“不怕死的乘客”,提心吊胆地行驶在“蛇形的弯道”上……日久天长,我自然就知道了滇越铁路沿线发生的许多故事。应屏边县的请求,在张仁祥先生一如既往的无私帮助下,原昆明铁路局开远分局的王瑞江书记、胡在荣局长代表米轨局的全路职工,向屏边县湾塘小学捐赠了十五万元人民币现金,遂建成了湾塘铁路希望小学。

本书是根据屏边苗族自治县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出好一本书”的目标要求创作出版的。为了重新认识屏边旅游人文资源,更好地开发当地的文化产业,曾经在屏边县委、人大、政协工作过的领导,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县政府的县长、副县长们,还有第十三届、十四届屏边县人民政府县长杨国椿都在出书过程中鼎力相助;其间,还得到共青团红河州委书记余玉龙、河口县政府副县长万玉传等帮助;云南人民出版社的李银和、冯琰老师为此书的出版拨冗审阅,付出辛劳。八方同仁朋友,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的写作建议是妻子金平提出的。自然,作为第一个读者、编辑和校对,她对书稿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最终,一家三口又确定了书名。

法国著名科普作家亨利·法布尔说过:“把你的精力集中在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透镜一样!”

2008年9月10第五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0:2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