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和他的子女们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概述梁启超家乡家族、妻子儿女的基本情况,总结新会梁氏的家风传承、教子方法及其对今人的启发借鉴。第二部分收录梁启超家书四十二篇,按内容分为“家国情怀”“立志从学”“人生百味”“爱与家庭”四章,章前有导读,每篇有注释、解析,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家书的写作背景、相关知识与主旨精神。全书配以历史照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满足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全书的编写注重文学性与人文情怀,给读者带来充满爱与美的阅读体验,既可为家长提供了解子女、学做父母的有益参考,又是引导孩子修身立志、勤学报国的入门之径。 目录 第一章 家乡·家庭·家风 梁启超与新会梁氏 1.梁启超其人 2.新会梁氏 梁启超的家庭 1.闺中良友:李蕙仙 2.幕后功臣:王桂荃 3.父亲的得力助手:梁思顺 4.建筑学一代宗师:梁思成 5.古文明的发掘者:梁思永 6.壮志未酬的热血青年:梁思忠 7.浩瀚书海的领航员:梁思庄 8.关注民生、改造社会的经济学家:梁思达 9.燕京女杰:梁思懿 10.毕生无悔的新四军战士:梁思宁 11.从“老白鼻”到航天事业拓荒者:梁思礼 向梁启超学习做父亲 1.寒士家风 2.爱的教育 3.当代启示 第二章 家国情怀 导读 致梁思顺书,1913年2月7日 致梁思顺书,1916年2月8日 致梁思顺书,1916年3月3日 致梁思顺书,1916年3月20-21日 致梁思顺书,1919年12月2日 致梁思成书,1923年5月 致孩子们书,1925年7月10日 致梁思永书,1926年12月10日 致梁思永书,1927年1月10日 致孩子们书,1927年2月16日 第三章 立志从学 导读 致梁思顺书,1913年1月17日 致梁思顺书,1916年1月21日 致梁思成、梁思永书,1916年6月22日 致梁思顺书,1919年1月13日 致梁思顺书,1922年11月26、28日 致梁思顺、梁思庄书,1925年4月17日 致梁思顺等书,1925年约5月 致梁思顺书,1925年9月24日 致孩子们书,1927年8月29日 致梁思庄书,1928年8月5日 第四章 人生百味 导读 致梁思顺书,1912年12月5日 致梁思顺书,1912年12月 致梁思顺书,1913年1月30-31日 致梁思顺书,1913年4月17日 致梁思顺书,1915年6月11日 致梁思顺书,1916年1月2日 致梁思成书,1923年7月26日 致孩子们书,1926年3月10日 致梁思顺书,1926年6月11日 致孩子们书,1926年9月4日 致梁思顺书,1926年10月7日 致孩子们书,1927年11月23日 第五章 爱与家庭 导读 致梁思顺书,1912年12月16日 致父亲书,1916年3月18日 致梁思顺书,1923年5月8日 致梁思顺书,1923年11月5日 致孩子们书,1925年9月13日 致梁思顺、梁思成、梁思永、梁思庄书,1925年10月3日 致梁思成书,1925年12月27日 致孩子们书,1926年2月16、18日 致梁思成、林徽音书,1928年4月26日 致梁思顺书,1928年5月13日 参考文献 序言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 的杰出人物,在变法维新、 思想启蒙、学术研究等领域 成就斐然。生活在中华民族 灾难深重的年代,面对“数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他带 着救国家民族于危亡的强烈 责任感,用充满感情的健笔 扣动国人心弦,用毕生精力 塑造热爱国家、急公好义、 崇尚自由、遵纪守法、强健 体魄、一心向上的中国“新 民”。他不仅引领时代潮流 ,鼓励全国青年,还将自己 的感情润泽在家庭当中,将 治学理念传递给子女,培养 、教育出满门才俊。 梁启超出生在广东新会 ,朴实醇厚、兴文重教的良 好家风,对他的人格塑造与 人生经历产生了重大影响, 也是他爱国爱家、教子育女 的思想根基。今天,让这个 以梁启超为核心,在新会生 根发芽、开花结果,又走向 世界的杰出大家庭重回家乡 ,作为当代人构建幸福家庭 、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生活 指南,既有重大意义,又极 为实用。为此,我们编写了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启超和他的子女们》这 部小书,供家长和孩子们共 同阅读,学习交流。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 一部分概述梁启超家乡家族 、妻子儿女的基本情况,总 结新会梁氏的家风传承、教 子方法及其对今人的启发借 鉴。第二部分收录梁启超家 书四十二篇,按内容分为“ 家国情怀”“立志从学”“人生 百味”“爱与家庭”四章,章 前有导读,每篇有注释、解 析,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家书 的写作背景、相关知识与主 旨精神。全书配以历史照片 ,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满 足普通读者,特别是中小学 生的阅读需求。全书的编写 注重文学性与人文情怀,给 读者带来充满爱与美的阅读 体验,既可为家长提供了解 子女、学做父母的有益参考 ,又是引导孩子修身立志、 勤学报国的入门之径。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 家。家风是一个家族在长期 延续过程中形成并世代相传 、代代遵循的价值准则。习 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 秀家风历史文化资源的赓续 弘扬,他在2015年春节团 拜会上曾明确指出:“家庭 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 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 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 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 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 重家教、注重家 风……”2022年6月,习近平 总书记在四川眉山三苏祠考 察时再次强调:“家风家教 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 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 。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 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 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 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 本书的编写与出版,是 我们从新会梁氏优秀家风中 汲取精华,结合新时代要求 ,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 新性发展的积极实践。我们 希望以此激活中华优秀传统 家风的生命力,为新时代家 风建设提供滋养;更希望读 者能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树 立爱祖国、爱家乡、敬先贤 的文化自信,在亲子教育中 重言传、重身教,营造千千 万万个美满家庭,让梁氏家 风所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美 德,生生不息,代代传扬。 《一门三院士 九子皆才 俊——梁启超和他的子女们 》编委会 2022年11月 导语 本书是作者从新会梁氏优秀家风中汲取精华,结合新时代要求,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积极实践。希望以此激活中华优秀传统家风的生命力,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滋养;更希望读者能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树立爱祖国、爱家乡、敬先贤的文化自信,在亲子教育中重言传、重身教,营造千千万万个美满家庭,让梁氏家风所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生生不息,代代传扬。 精彩页 梁启超与新会梁氏 中国近代史上的名门望族很多,但像梁启超家族这样光彩耀眼的,也实在罕见。梁启超的儿女中,走出了中国建筑学的宗师,走出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拓者,走出了中国导弹运载火箭控制系统领域创始人,也走出了民族解放先锋、著名图书馆学家、文史学者、经济学学者,以及虽然隐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但依然拥有传奇经历、焕发出生命光彩的第十九路军爱国军官和新四军战士。 在惊叹羡慕之余,我们不免要去探索一下究竟。毕竟,在关注家庭教育、培养子女成人成才的问题上,历史与现实之间高度相通。家庭是人一生中最早从属的群体,也是一生中从属时间最长的群体。家庭给予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安抚、知识的传授、道德的熏陶,为他的人生发展奠定最重要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有家庭,都须从家庭走向社会。因此,作为政治家、思想家的梁启超或许遥不可及,但作为丈夫和父亲的梁启超,却能迅速融人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在这样的视角下,我们读历史就是读当下,读伟人也是读自己。梁启超爱家教子、培养出满门才俊的成功实践,或许能给读者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1.梁启超其人 梁启超生于1873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之新民等,广东新会人。他自幼聪明绝伦,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后拜在康有为门下,学习中外历史政治得失,为变法维新打下理论基础。 光绪二十一年(1895),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这样沉痛危急的历史时刻,年仅23岁的梁启超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协助康有为组织发动十八省举人联名“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政治主张,发起成立多个政治团体与新式学堂,创办多种新式报刊,翻译多种外文书籍,从传统的科举士子成长为大名鼎鼎的维新领袖。 1898年6月11日,一心想雪耻自强的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开始维新变法。7月,梁启超受到光绪帝召见。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维新运动历时百日即告失败,“戊戌六君子”惨遭杀害,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日本。 在此后的几年里,梁启超先后游历日本、澳洲、美洲,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将其作为宣传改良维新思想的主阵地。他撰写大量文章,对中国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被人们誉为“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 中华民国建立后,梁启超从日本回国,成为政坛上的活跃人物。他以改良派为基础组织进步党,先后担任司法总长和币制局总裁。1915年,得知袁世凯蓄意称帝,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反对变更共和国体,并竭力支持学生蔡锷等发动护国战争。随后又反对张勋复辟,并在段祺瑞内阁中短暂担任财政总长。 但是,在军阀纷争、国无宁日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全无城府,一团孩子气”的梁启超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遂于1917年退出政坛。下野后的梁启超游历欧洲各国,回国后则专心著述、四处讲学,并在清华学校、南开大学、京师图书馆等重要文教机构担任要职。这一阶段,作为学者,梁启超的研究更加纯粹严谨,文章更加深刻细致。即便如此,他也从不因致力于学术而脱离现实,始终关切时弊,关注民生。他虽然研究中国历史,但一直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从古代思想中寻找现代元素。因为始终抱有“迎接新世运,开出新潮流”的研究志趣,梁启超对历史学、文学、哲学、新闻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图书馆学等学科领域均有涉猎,他的许多著作都成为后世研究者的必读书目。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因肾病在北平逝世,终年56岁。他一生笔耕不辍,著述达一千五百多万字,在其生前就多次编辑印行。1936年中华书局将梁启超的著作汇总出版,取名《饮冰室合集》。 2.新会梁氏 梁启超的出生地是广东新会茶坑村。新会虽小,却是个不同凡响的地方,不但物产丰饶、名胜众多,且人文璀璨,是岭南学派和岭南琴派的发源地。梁启超一生敬仰的明代思想家陈献章,近代外交家伍廷芳、史学家陈垣、慈善家冯平山等都是新会人。 发生在这片土地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是公元1279年的崖山海战。面对元军的正面进攻,南宋军队突围未果,全军覆没。丞相陆秀夫宁死不屈,背着8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殉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为壮烈的一幕。梁启超故居就在崖山附近,年年清明,梁家人都要乘船由西江而下,经过那片著名的古战场祭祖扫墓。梁启超一生都将崖山视为故乡新会的荣光,崖山所昭示的对忠诚气节的推崇,给梁启超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 除新会崖山所代表的忠烈刚毅气质外,梁启超生长的广东,还具有开放自由、引领全国风气之先的特质。晚清、民国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如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均为广东人。成长于广东新会的梁启超,成为推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自有其历史之必然因素。 P3-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