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孩子是否爱生气、亢奋时根本听不进你在说什么,每次都要跟他大小声才有用?明明只是想好好沟通,却都演变成争吵与责骂,大人小孩都筋疲力尽…… 不吼、不骂、不暴走,就是情绪很好的父母吗?其实冷暴力带来的伤害也不容忽视,焦虑、不耐、面无表情、冷淡、紧张等情绪,孩子都能感受得到,长期累积,孩子往往会复制爸妈的情绪模式,最终成长为没有同理心、容易失序的孩子。孩子难搞、爱唱反调并非是天性,而是无形中“吸收”了父母的情绪,有样学样地反应在他们的行为上…… 本书作者结合30多年一线教学经验,通过分析情绪失控、行为偏差等的实际案例解说情绪温度及其影响,带父母认识情绪如何影响孩子身心发展与学业表现;同时,作者从脑科学视角解析过高的情绪温度会如何通过神经系统影响我们的身体、导致身体失衡以及调节、恢复平衡的方法。 本书针对情绪调节,给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练习方案。希望父母和孩子一起练习调节情绪温度,给孩子创建一个温暖、松弛的生活环境。 作者简介 韩成范 教育学硕士,专注于脑科学领域的研究。于1998 年创立“儿童创意开发研究协会”,后更名为“大脑创意研究协会”,经营逾20年。举办儿童创意开发、未来核心能力、自尊感教育、情感教部“教学课程评审委员会”委员,荣获韩国教育部举办的“创意暨品格教学研究会”全国优等奖及教育部长奖。著有《迈向创造力》等养育类书籍。 目前在韩国光州市某国立小学担任校长。 目录 引言 孩子是感受情绪温度长大的 第一部 写给父母的情绪温度 第1章 认识情绪才能看见孩子 父母的角色从情绪教育开始 从脑科学认识情绪 行为受情绪支配的原因 父母焦虑的情绪会感染孩子 父母不了解孩子为何焦虑 孩子们在家中感受到的情绪 高情绪温度孩子的行为表现 情绪的惯性 从脑科学认识情绪 破坏自律神经的情绪温度 高情绪温度对孩子学习的负面影响 从脑科学认识情绪 情绪就像住在脑中的家庭成员 第2章 让父母情绪温度降温的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学习榜样 孩子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客人 欲望是情绪的基石 面子是情绪的碎石 从脑科学认识情绪 情绪决定记忆时间长短 用意识放大镜检视情绪 给“1斗”还“1升”的情绪 从脑科学认识情绪 记忆染上情绪的色彩 拥抱自己的负面情绪 抚平痛苦的情绪 情绪也需要镇痛剂 把情绪波动频率30赫兹以下 第二部 写给孩子的情绪温度 第3章 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无力感来自于孩子内心的不安 生气是因为“想和你好好相处” 从脑科学认识情绪 恐惧是为了生存而产生的情绪 恐惧是勇气的先决条件 恐惧是自卑感的呈现 自我合理化的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导致问题行为 看待世界的探照灯——自我概念 从脑科学认识情绪 情绪的不同样貌 像滚雪球般累积的负面情绪 唯有降低情绪温度,才能开始学习 第4章 让孩子情绪温度降温的方法 用低沉、温柔的声音说话吧 情绪的频率引发共鸣 家常便饭就能让孩子手舞足蹈 少说“去读书”,多说“没关系” 让孩子自己选择吧 给孩子一片空地休息 情绪也是一种习惯 情绪就像学骑脚踏车 阅读是情绪的瑰宝 从脑科学认识情绪 情绪就像储存在大脑里的葡萄 信任让情绪温度降温 父母的情绪会影响孩子的情绪 用“我爱你”回应孩子 利用21天习惯养成法则,让孩子学会感恩 结语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 序言 孩子是感受情绪温度长 大的 通常,情绪越稳定的孩 子,注意力越集中。注意力 集中的孩子,成绩好的概率 较高,因为做事不容易分心 ,能专注于课业学习。哈佛 大学研究团队发现,决定一 个人幸福的关键在于“关系” 。与父母、兄弟姐妹关系融 洽的孩子,更容易与朋友和 睦相处,在进入社会后一般 也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此外,懂得调适情绪的孩子 ,在成长过程中会比较幸福 快乐。所谓调适情绪,并非 一味“忍耐”,而是通过正确 的沟通方式,练习调适情绪 的方法,进而迈向健康成长 之路。 父母也是如此。即使他 们没有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激 动的情绪,不代表孩子感受 不到父母情绪的温度。孩子 甚至可以从父母的表情、动 作中感受到他们的情绪。比 起言语表达,情绪温度或许 会被更直接、更迅速地传达 给孩子。因此,没有大吼大 叫或暴怒,并不表示你的情 绪控制就是适宜的。 仅通过呼吸的空气,你 就能传达情绪的温度,这就 是为什么我们必须通过本书 学习调适情绪的方法。我从 事教职二十余年,见过无数 的孩子,本书是我以长期积 累下来的实战经验为基础, 和同行伙伴们一起研究脑科 学与情绪的成果,是为父母 和孩子而写的。 为何必须关注情绪? 人们都说韩国人似乎特 别“爱生气”,因为一时情绪 激动而导致犯罪的情况也不 在少数。然而,从事教职多 年,我一直在观察孩子们, 逐渐意识到这并不是只有出 现在新闻上的成年人才会出 现的事。比起 10 年前,在 课堂上为了一些小事怒吼或 乱丢东西的孩子越来越多。 就连低年级的孩子,也动不 动就大吼大叫,做出令人难 以理解的激烈举动,疑似患 有我们常说的情绪障碍症。 许多老师纷纷表示,以前很 少看到孩子这样,但现在这 种情况却成为常态。为什么 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仅以 现代孩子提早进入青春期为 由,似乎不足以说明问题。 就连父母也明显感受到 了孩子的改变。很多父母抱 怨,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突 然性情大变,明明小时候不 会这样,长大后却像变了一 个人。即使他们训斥孩子, 也只是暂时有效。 他们又担心经常对孩子 发脾气,和孩子起冲突,会 破坏亲子关系,于是内心很 矛盾。难道真的只是因为孩 子提早进入青春期才会这样 ,只要过了这个阶段就没事 了吗?又或者孩子会有这样 的表现,其实另有原因?或 许孩子们的这种行为,是在 向父母发出“我现在很痛苦” 的求救信号?若是如此,我 们就不能只用青春期的说法 敷衍过去,必须认真看待孩 子的情绪问题。 当我们的心情变差或与 他人的关系出现问题时,我 们往往不认为这与情绪有关 。但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遇 到的许多问题都和情绪有关 。人是受情绪影响大于理性 思考的动物,这并不是因为 人的意志薄弱,而是因为人 的大脑在进化的过程中就是 如此发展的。因此,当理智 和情绪发生冲突时,我们往 往会依据情绪采取行动。虽 然情绪是影响我们生活的重 要因素之一,但我们对情绪 的了解却少之又少。 父母往往对孩子的认知 发展较为关注,却不重视孩 子的情绪发展,甚至对此漠 不关心。他们不会仔细观察 孩子的负面情绪,或引导孩 子处理情绪,只会一味地逃 避或压制。面对易怒的孩子 ,他们通常只会告诉孩子要 忍耐,要学会控制脾气。 虽然孩子表面上暂时风 平浪静,但压抑在内心深处 的负面情绪并没有消失,怒 火仍在内心深处熊熊燃烧, 就像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 像这样不断燃烧的情绪,不 但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也是 造成父母与孩子互相伤害的 原因。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顺利 度过青春期,想要好好理解 孩子,并知道如何引导孩子 朝正确的方向前进,那就绝 对不能忽视情绪,必须好好 观察情绪从何而来,了解情 绪在关系中如何产生作用。 调适情绪的能力并非与 生俱来,而是后天习得的, 是通过与父母和兄弟姐妹相 处,或在人际交往中习得的 。本书正是从情绪温度出发 ,探讨如何帮助孩子认识情 绪,找到让孩子情绪稳定的 答案。 情绪温度美国心理学家 詹姆斯·罗素(James Russell)提出的“情绪环状 模型”理论将人的 28 种情 绪分成正面和负面两种,并 按照情绪强度等级绘制成坐 标图,如图 0-1 所示。图的 横轴表示情绪的愉悦程度, 纵轴表示情绪强度。从罗素 提出的情绪环状模型,就能 看出我们主要感受到的情绪 位于图中的哪个位置。就像 温度计会依靠水银的膨胀程 度显示温度变化一样,情绪 也会按照愉悦程度和强度, 显示在图中的不同位置,我 将此定义为“情绪温度”。 然而,情绪相关研究人 员和教育领域人士表示,孩 子感受到的情绪强度和情绪 不适程度正在逐渐增加,在 图0-1中呈现的趋势是由右 往左移动。此外,图 0-1 所 示的中等强度的情绪,在孩 子身上也开始出现上升趋势 。例如,当孩子与朋友发生 轻微冲突时,孩子原本应该 出现类似失望的情绪,而现 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却呈现出 更激烈的愤怒情绪。 如果人的情绪温度趋于 极端,势 导语 韩国教育部“教学课程评审委员会”委员,“创意暨品格教学研究会”全国优等奖及教育部长奖获得者韩成范30年一线经验的淬炼之作。 从案例分析与脑科学原理阐释两大视角着手,告诉我们情绪稳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成为情绪稳定的父母。 40个视角,带领我们成为情绪稳定的爸妈,撑起内在安定的小孩。 处罚孩子独处反省,不如让自己稍微休息一下, 好好觉察我们内在的需求和真实的自己。 大多数时候,孩子希望的是你能爱他原本的样子,而不是花时间纠正他的错误。 精彩页 第1章 认识情绪才能看见孩子 父母的角色从情绪教育开始 与其处罚孩子,让他独处反省,不如让自己稍微休息一下,好好觉察我们内在的需求和真实的自己。 ——切丽·胡贝尔(Cheri Huber) 理智上,我们都知道怎样的父母才是好父母。例如,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不催促孩子,尊重孩子的决定,即使孩子不听话也不生气……然而,做到这样并不是 件容易的事。比如,当孩子在家里一直打游戏,父母一开始对孩子好言相劝:“该休息了吧?”但孩子口头答应后,继续玩个不停。最后父母忍不住大声斥责孩子,孩子悻悻然地回了房间。我们很容易忘了想要当温暖型父母的初心,最终变成另一个自己。我们明明是想法的主人,但为何行为不受意志控制? 人们的情绪经常凌驾于理智之上。在理智上,父母知道“对孩子说话应该要温柔一点儿”,内心却难以遏制对“为什么孩子这么不听话”的愤怒;对孩子大发雷霆后,难过的 情绪涌上心头,也可能会对自己无法控制一时的“怒火”感到懊恼。事实上,想法并不是大脑的主人,情绪才是。要想找到控制情绪的开关,管理好情绪,必须对情绪有正确的理解。唯有接纳和觉察情绪,不让情绪背离意志,才能调适情绪。但问题是,从来没有人教我们认识情绪。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理性”和“感性”两种思维,在现代脑科学中,虽然难以明确界定何谓理性,何谓感性,但可以从普遍的认知中进行观察。理性是指具有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例如,要让4个孩子均分一个比萨,必须将比萨饼分成4等份。假设其中一个孩子吃掉2份,其他3个孩子吃剩下的2份,这就是不合理的。学校教授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合理判断事物的能力,锻炼理性思维。 然而,孩子在学校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情绪管理教育。教科书中提到与情绪有关的内容,大多是教孩子在遇到某些状况时,如何应对处理。例如,在一年级的社区认识体验课程中,孩子们学到的是必须遵守的规矩,如放学后要排队出校门,说话要轻声细语等。然而,情绪其实是一种内心感受,如开心、愤怒、悲伤、喜悦等。没有人告诉我们愤怒是什么,愤怒的情绪涌现时,内心的状态如何?这时候该怎么做?翻开教科书,我们一般也找不到答案。 除此之外,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多表达喜悦、感恩等正面情绪,压抑、悲伤和愤怒等负面情绪。难过时哭泣是很正常的,但我们的文化却不允许我们悲伤。上小学时,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男人一辈子只能哭3次”,即出生时、父母过世时、国家灭亡时,只有在这3种状况下可以哭泣。孩子如果和朋友玩耍时哭了,会被嘲笑是“爱哭鬼”。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这种观念,认为表达负面情绪是很丢脸的行为。 我们都知道发脾气是不好的,却不知道该如何控制脾气。大家都说,不管再怎么生气,都要忍耐再忍耐。但忍到最后,却导致“火病”上身。“火病”是韩国人特有的疾病,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曾在1996年将火病定义为“韩国特有的文化综合征”。“火病”的主要症状是胸闷、喘不上气、体内火大。过去这些症状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和女性,但最近许多报道显示,现在也有不少小学生或中学生罹患“火病”。 如果不想让孩子承袭这种压抑情绪的文化,父母必须先学会认识情绪。倘若父母一直身陷负面情绪未能消解,就会引发孩子的焦虑,而孩子的焦虑又会让其自身的情绪温度升高。即使父母是想保护孩子远离伤害,不希望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才压抑内心的焦虑不安,也往往因为沉浸在自己的负面情绪里,而无意识地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如果父母像这样单方面把不安和焦虑投射在孩子身上,就会让孩子陷入无力感。到最后,孩子可能会无意识地承袭父母的情绪,如悲伤或愤怒。 因此,情绪教育是父母必须学习的课题。父母必须先觉察自己的情绪,清楚如何处理不受控制的情绪、降低紧张的情绪,然后静下心来思考,在亲子关系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作为父母,为了自己和孩子的幸福,我们应该让一直被压抑的情绪浮出水面,重新认识它们。研究进化论的学者说过:“情绪是远古时代的祖先通过基因遗传给我们的生存方式。”情绪既是想法和行为的出发点,也是它们的方向。正视情绪问题,是降低情绪温度的第一步。P14-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