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本焕长老与弘法寺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顺年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焕长老与弘法寺》分佛教历史、本焕长老与弘法寺及附录历代弘法寺三大部分旨在全面展现本焕长老一生心系佛教,弘法利生,建寺安僧,热心慈善,服务社会的高僧情怀,让禅宗为世界佛教和世界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发挥应有的作用。
目录
序言
本焕长老与弘法寺
本焕长老传略
本焕长老与慧能精神继承
——纪念慧能诞生1300周年
六祖慧能与恩师本焕长老
从虚云老和尚到恩师本焕长老的看话禅
湖北高僧本焕长老的参禅与念佛说
——《本焕长老法汇集——方便开示》述评
恩师本焕长老的禅学思想
恩师本焕长老与修行
本焕长老与佛教和谐思想
本焕长老与当代禅宗复兴
——以深圳弘法寺建设为中心
赵朴初居士与弘法寺
本焕长老圆寂茶毗记
怀念无尽的本焕长老追思会纪实
“无尽微妙庄严世界”与“无尽自在光明如来”
——本焕长老圆寂三十天祭
本焕长老圆寂百天祭
本焕长老圆寂两周年祭
本焕长老的舍利及其影响
本焕长老指骨舍利归乡记
本焕长老舍利在泰国安奉记
本焕长老答凤凰电视台记者问
本焕长老谈“人间佛教”与和谐社会
本焕长老谈佛教与慈善事业
赵朴初会长与本焕长老的书信因缘
本焕长老与安上法师的佛钵缘
衣钵真传以定宗旨
本焕长老报恩还愿记
本焕老和尚百年寿诞嵩生
本焕长老开百岁寿戒的意义
本焕长老百岁寿庆之后感言
本焕长老百岁寿诞在深圳弘法寺举行
本焕长老“周岁”寿庆感言
恭贺本焕长老“一岁”寿诞
永远的弘法寺方丈
——本焕长老103岁寿诞感言
本焕长老寿庆与民俗节庆
——写在本老104岁寿庆之际
贺本焕长老105岁大寿
弘法寺开山祖师本焕长老在团圆宴会上开示
佛教大德的模范效应
深圳弘法寺开山本焕长老功德碑
——纪念弘法寺开光二十五周年
中国佛教界在海外谱新篇
——贺印顺法师在尼泊尔中华寺升座
印顺法师荣获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名誉佛学博士学位
弘法寺是见证深圳的改革开放的历史缩影
弘法寺建寺25周年画册序(一)
弘法寺建寺25周年画册序(二)
深圳弘法寺佛教修学体系建设刍议
——以闻思修三慧为中心
深圳弘法寺佛教居士组织管理浅议
深圳弘法寺居士(义工)管理与社区使用的情况汇报
深圳弘法寺谒拜参观路线
为什么说深圳弘法寺是国家宗教政策落实结出的成果
深圳弘法寺“现代化手段管理寺庙成功的范例”主要内容有哪些
弘法寺的金秋之果
弘法迎新仙湖辞旧
——新年贺词
爆竹声中岁已残春风浩荡海天宽
探索和践行
佛教安心法门的作用
弘法寺山门楹联释析
弘法寺方丈室楹联释(一)
弘法寺方丈室楹联释(二)
深圳市宗教考察团赴印度考察归来
深圳园博园福塔改造思路
《弘法》复刊周年感言
《弘法》杂志合订本前言
回溯《弘法》五十期
弘法·弘道·弘心
——写在“弘法文库”发行之前
中国禅宗要为世界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佛教历史散论
《坛经》的现代意义
“六祖与《坛经》论著目录”的编纂与意义
朱彝尊与光孝寺东塔
英州禅门人物录
澹归《阳朔舟中看山》(十首)研究
苏东坡·罗浮山·栖禅寺
南华寺《长生库碑记》
——“净心慈善”研究
近代中国第一所开放寺院——广州海幢寺
——兼议海幢寺外销画中的天王像
王弘愿与《密教讲习录》
渡海而来的禅宗初祖菩提达摩
发展广东六祖文化之浅见
光孝寺与“一带一路”
禅意生活与云浮融湾
一次精神洗礼的禅宗之旅
《龙山禅缘》序
开新海南常满新成长老
心系祖国的常福智慧法师
复兴澳门佛教的常慧健钊法师
学修并重智广明生
广东惠州博罗县礼佛禅寺新建意见
广东珠海“一路一带”学术研讨会总结
首届禅风论坛暨禅风文化新媒体发布会的发言
“六祖文化学术会议”综述
“六祖惠能思想学术讨论会”综述
“曹溪南华禅寺建寺一千五百周年禅学研讨会”召开
广东举办“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学术研讨会
“大乘佛教与当代社会”研讨会举行
“礼佛论坛”举行
第二届“宗风论坛”缘起始末记
济公文化论坛学术总结
《人海灯》再版前言
导人以光明的《人海灯》
附录一:历代弘法寺
隋唐长安弘法寺
河北丰润唐代弘法寺
辽金元时期的北京城南弘法寺与弘法藏
明代北京西山的弘法寺
附录二:其他
本焕长老接受采访述记
本焕长老贺信
本焕长老致深圳佛教协会的信
弘法寺建设25年画册序
深圳弘法禅寺规约撰写说明(讨论修改稿)
弘法禅寺规约(草案)
后记
序言
当代中国佛教著名高
僧本焕长老圆寂已有6年
,但是这位德高望重的长
老仍然活在我们的心中。
每逢他的生日和寂日,深
圳弘法寺都要举行盛大的
纪念活动。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一
直在曲折运动中活动与前
进。佛教初传,主要在上
层流传,人们把它视为黄
老之一。到了唐代,佛教
已经完成中国化进程,流
行在宫廷或上层知识分子
之间的教理学派或宗派,
如天台宗、三论宗渐渐归
位,而那些处于边缘化的
宗派,如禅宗、净土宗、
三阶教等开始迅速发展,
佛教从在上层社会的影响
开始过渡到下层社会,直
接和群众的生活发生了联
系,如岁时节日在寺院里
举行的俗讲,用通俗的言
辞或结合着故事等来做宣
传,由寺院发起组织社邑
,定期斋会诵经,僧人为
大众说法。至于有些寺院
平素培植花木(如长安慈
恩、兴唐等寺培植牡丹花
),遇到节日开放以供群
众游览,或约集庙会。到
了宋代,佛教重实践的倾
向甚为明显,禅净两宗上
升为佛教主流,与社会联
系更加紧密,结社集会日
益增多,净土信仰于民间
成为风俗。到了明清,因
为佛教衰落,饱受社会人
士诟病,最后连寺院都差
一点被教外人士给吞并,
总之“中国今为宇内贫弱
危困之国,民心苟惰,政
治飘摇,风化凌夷,生业
艰苦,于是张扬爱国,尊
奖利群,乃以图存。凡为
自淑,非有封豕长蛇之行
,食人壑邻之事,唯善无
恶不违正义,救存援溺当
赋同舟”。①
反思中国佛教走过的
历程,我们至少可以看出
佛教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是
有选择性的,它并不是全
面的互动。“凡宗教超乎
人生而普度人生”,宗教
是以信仰为特点的,信仰
就要有崇拜,脱离了这个
要素,就不是宗教。所以
任何宗教与社会发生互动
的时候,首先要坚持自己
的信仰,然后才能选择与
信仰相关的社会内容发生
互动或融合。太虚曾经说
过:“故住持佛教之苾刍
,不应心萦国家社会,效
流俗端端分别乎私德公德
,亦普教人人崇修十戒善
,令皆成正士君子耳。虽
然,即此所以裨益国群者
,已大莫能京。大群之良
,本乎小己之良,亦近世
言群学者所能道;宗教淑
其小己以正乎德,政治齐
其大群以利乎用,喻之以
医,宗教化民,究物理而
明药性也;政治持国,和
药品而医身病也(国家教
育亦政治摄,士农工贾皆
政治业)。”佛教是宗教
,与其他的世俗社会的学
说是不一样的,它所追求
的是出世间的解脱,离开
这一点,佛教就不能称为
用于“解脱”的宗教,也不
会受到信众的信奉。从宗
教上讲,佛教不能离开信
仰与崇拜,佛教在社会上
的一切活动必须要服从信
仰这一主题。从生命角度
言,佛教必须要把“解脱”
放在最前面,只有在这个
目标驱使下,佛教才能与
信众发生互动,才能得到
信众的自发尊奉,佛教才
能够有所发展,在社会上
产生影响。而在佛教的发
展中,高僧的榜样作用是
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佛教
能够在社会上广为流行的
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民国
高僧常惺大师曾经说过:
“我国佛教之盛衰,向在
僧伽为转移,要之僧有人
才,则佛教以兴,反之则
衰。究竟僧伽之盛衰,佛
教之兴衰,而佛教之本体
,固恒昭昭常存而无兴衰
之迹。”②僧伽人才因为
有领袖僧团和整合信众的
重要作用,其本人是在佛
教界里充当了表率,可以
给信众带来充分的信心和
归属感。本焕长老的八十
余年出家经历,“以小乘
自救主义来修行,以大乘
共济主义去救世”,为了
弘扬佛教而做出的各种感
人行动,“是故沙门既悟
我、我所空,尤当持诸幻
有乃至血肉骨髓,作法施
、财施、无畏施,供养国
家,利济社会。
一百多年前,中国佛
教处在奄奄一息的情况,
当时的佛教界呈现的真实
情况是“虽隐身山林,往
往沽钓誉,佛法所以不为
社会所信赖,良有以也。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人必
自侮而后人侮之。试观中
国佛教传统之积弊”。为
了改变这种情况,佛教界
里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
了不少新的主张,强调:
“佛法与社会,并立而不
能独存,苟无社会则不需
佛法,如无佛法,社会即
时冰解与灰烬。故曰:佛
法社会,应互为缘,使大
地众生有所归宿。”⑤在
某些人的眼里,要改变佛
教的不足,可以在“世俗
佛教化”和“佛教世俗化”
任选其一,“果能如此,
才不愧做一个现代的僧伽
呢”。佛教被归为制度性
宗教,那么就可以按照以
法治教的思路来进行管理
,似乎这就是佛教与现代
社会相结合的最好途径,
或者说是佛教现代化的道
路。太虚大师说:“现在
讲佛法,应当观察民族心
理的特点在何处,世界人
类的心理如何,把这两种
看清,才能够把人心中所
流行的活的佛教显扬出来
。现在世界人心注重人生
问题,力求人类生活如何
能够得到很和平很优美。
所应用的工具乃科学的,
所实行的方法乃社会的、
有组织的群众生活。换句
话说,就是成功科学的、
组织化的生活。”佛教应
该积极参与社会,与社会
打成一片,这是一些人的
共识,但是在我们看来,
佛教参与社会是有限的,
因为佛教的戒条和禁忌很
多,有些戒条和禁忌是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