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天下纷扰,社会动荡,英雄争霸,民不聊生。一把革命的火种撒落在赣南的深山峡谷,燃起熊熊烈火映红天际。一天,红军来到贡江鲤门湾并以此为基点进行红色割据。居住河边的谢英一家为躲避战祸藏进深山住了下来。这地方叫岩背山,是谢英祖上留下的一片茶油林基地,有现成的房屋可供居住,还有个榨油坊。没想到,这一进深山就长住了下来,多年未离开。小说作品的许多故事情节就在这里展开。主人公谢英是经历过大革命战争的女战士,文武双全,“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背叛革命让她失望极了,无法再待在原来的岗位,黯然回到赣南老家。谢英在革命时代的初恋未果,一直未婚,只捡了一个男孩(谢金华)为子嗣。红军来了,她随家人归隐深山,想学陶渊明不问世事悠闲地耕种度日,可是遍地战火哪有逍遥之隅?有些事想躲也绕不开,它会自己找上门来。一天,她的儿子外出失踪了,后来打听到被一队路过的国民党兵抓了壮丁或挑夫,她愤怒至极,萌生重上战场的斗志,单枪匹马千里寻儿。历尽艰辛,她在闽西永定县境内打听到了儿子的下落,在当地赤卫队鼎力相助下,经过一场生死决战,救下了儿子以及其他几名赣南子弟。她日夜兼程,一路战流寇杀劫匪抚山贼,闯关夺隘,一行人终于回到赣南老家。这十几位后生成为日后岩背山护林耕种、创业自给的班底。岩背山一度宛若世外桃源。在谢英的组织下,所有人员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在组织这批年轻人对千亩油茶林进行复垦修造的同时,一早一晚还进行军事训练,并和二哥谢茂一起给年轻人教授文化知识。来到岩背山的这批年轻人本来就是穷苦人家出身,在烽火连天的岁月能有这样一个相对安全又能够吃饱饭的环境,个个都很知足,逐渐改正了土匪和兵痞子的不良习惯,成为亦农亦兵、能文能武的青年。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岩背山俨然成了一处物产丰富、管理有序的林场或农庄。这处世外桃源般的深山坡谷,稻米富余菜蔬自足,鸡鸭成群茶油飘香。在金色的秋天,仅榨油坊开榨就收获茶油万斤。谢英曾把茶油低价卖给红军,以此支持红军。然而,好景不常。三次反“围剿”战争后,到处有败兵流寇打劫骚扰,生活无法安定,于是她添置武器购买马匹,成立了一个武装马队护林守家。这支马队经过精心训练,拒恶匪救村民,战斗力强悍,他们为正义奔马、为弱者挥刀,远近闻名,受到当地红军官兵的褒奖。经过一系列事件,谢英对红军队伍有了全新的认识,与红军首长成为朋友,互相帮助结下深厚友谊。一九三四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利,中央红军不得不实施战略转移。晚秋,万木萧瑟,落英遍地,雩都河岸近十万大军集结八大渡口。谢英见到了当年帮助她出兵救儿的永定恩人,她留下了这支部队的十几名重伤员在岩背山疗伤。她目送一队队红军将士跨过雩都河长征西去,挥泪告别了许多熟悉的身影,其中包括长征出发前夕她毅然决然送到部队的马队,其时已经组成一个骑兵排建制,里面就有她的儿子。风萧萧兮“雩”水寒,岩背山的壮小伙们与谢英泪别时,异口同声呼叫“妈妈,再见!”同行的红军战士跟着喊出了“红军妈妈,再见……” 故事中的另一个主角是长工王三发。他带着儿子长年在谢家当长工,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红军的到来给他分了田地分了屋房,让他有恍若隔世的惊喜之感。他积极投身到革命斗争的洪流中,意志坚定舍生忘死。他从村里的贫协主席起步上进,担任过红军的村长、乡长和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成为一名出色的革命干部。他的人生轨迹充满传奇色彩。他与他原来的东家处于不同阶层,但并没有因为出身和家世迥异而分开生活,他以他的淳朴忠厚和始终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处事待人得到谢英兄妹的理解与支持,主仆一家一直和睦相处。他的忠憨厚道与东家谢英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疾苦的秉性与志向相互包容并相得益彰,使主仆俩最终成为相知相爱的革命同志患难战友。他们人生的际遇变化,无疑是那个千万英雄征战忙、南北烽烟连天外的时代缩影。 目录 引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后记 序言 这片丘陵与山地交织的红壤丛莽覆盖,蕴藏着无以 计数的清溪欢快奔涌,千回百转不倦不息,汇聚成终年 不竭的赣江正源。 家门口这条清澈河流已经奔腾千万年了吧。谁见过 她远古时候穿云裂石的本来面目?祖先们匆匆而来又迢 迢远去,一茬又一茬,她宽阔的胸膛承载过多少舟楫战 船? 如此彻夜不眠地汹涌涤荡,吞吐日月星光之精华, 储存下了无以复加的似男女交媾瞬间爆发的能量!一回 回啸聚裂帛之殇后,扯帆远行,风雷尤甚…… 生命长存,生生不息。人们学着她的样子,一次次 咆哮着去投入新的战斗。血泪如瀑,融和纤夫高亢的号 子在天空飞扬飘洒…… 当又一抹斑斓残红染透远山之巅后,寂静黄昏的余 晖中升起一轮圆月。秋月晶莹,犹宝阁深闺玉女,只能 倾慕,不容存丝毫亵渎。唯有如镜秋水,万顷碧波,刚 柔相济,恰似一位风华少年,坦荡荡一汪情深,引得嫦 娥如约驻足。天地人间之事,交融相知不过如此。 1934年十月中旬,雩都河*上那轮秋月,就这样给 夜渡的红军战士留下了不尽的记忆和无限想象。 导语 《枫叶飘过雩都河》紧扣苏区革命主题主线,讲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打土豪等活动,在于都广大贫苦群众中播下了革命火种,于都人民纷纷投向红军,赣南地区党的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党和游击队的威望日益提高,革命的星星之火在于都这片热土上形成燎原之势。作为一部革命题材小说,《枫叶飘过雩都河》政治导向正确,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刻画的人物形象饱满,值得大家阅读。 精彩页 九 谢茂意外当了县教育局副局长,是福是祸不知道。 开始几天,谢英陪哥哥一起走路到教育局上班,因为她觉得那儿太冷静了,怕哥熬不住。后来,她也走乏了,就让哥一个人去了。每日饭后,她常沿着贡江河岸漫无目标地闲逛。这些日子她沉闷异常,内心一直为一件事情斗争着,这就是如何看待到了家门口并分了自家田地的红军。共产党里有一些人她是认识的,她曾与他们有过同样的“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远大理想。可是大浪淘沙,至今她躲进了山野荒林中,对天下纷争早已麻木了。这一辈子就这么销声匿迹当老村姑了吧?她心底里多有不甘。每个夜晩躺在床上,她的思想总处于纠结的旋涡中而不能自拔。因为当下的她既无能力帮红军,也无动力为政府做事情。当年把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作为奋斗的理想,那份热情似乎离她已十分遥远了。 一天,她一个人进了一家酒肆,打了斤水酒,要了一碟花生米,自斟自饮起来。忽然,有个戴斗笠的人坐到了她的对面,也要了碗水酒。 “啊?老侄是你!” “大姑,怎么一个人在喝闷酒?”来人就是南岸鲤门湾的赤卫队队长谢八月。 “不瞒您说,我这几天都在城里。”谢八月压低声音道。 谢英好奇:“是游过来的?” 谢八月揺头。他喝了口酒,说:“现在天气这么冷,游不了。是从上游用小渔船偷渡。我正要找您和茂叔。” “什么事?” 谢八月端起碗,一口喝光了酒,小声道:“大姑,早点回家去吧,金华失踪了!我们找了很久了,也没他的下落。”说完他起身,离桌而去。 “金华失踪了?”这低低的一句话像炸雷般吓了谢英一跳,她想再问时,八月已出了店门。 谢英决定立即回对岸鲤门村去。她返回幺妹家中,幺妹出街去了,便收拾了一个包裹,留下一张字条压在桌上就走了。 她不想与哥和妹道别是有原因的。因为大哥知道后一定不放心她一个人走,必要辞掉才任几天的教育局官职,她实在于心不忍。因为二哥多少年来勤勉克己,十分看重仕途晋升施展抱负!如果回到清政府时期,他就是那种为博取功名,古稀之年也要考进士入翰林的人。 县城附近河岸的渡口,谢英多少熟知一些。她出了西门,朝下游方向约十五里地的孟口渡口奔去。她平时的穿着像个城里太太,比较讲究,但这次打扮成了一名村妇,上身一件对襟蓝布旧裳,肩上还打了补丁。下身是条皱巴巴的大胯裆直筒黑色长裤,脚穿一双黄麻布鞋。她的头上,用一条丝巾打个结,把长发织成大辫子盘扎在后脑勺,看上去像位乡下媒婆。她是在离开幺妹家时,临时想到要改改装束的。她把佣人晾在屋檐下的一身衣服拿来穿了,还把自己的一身衣裤挂上衣架。 她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一路上,不时有小队的国军和保安巡逻队员挨肩而过。来往民众很少,路人都行色匆匆,一种临战的气氛弥漫在广大的城乡接合部。 大约走了两个多时辰,她来到了下游的渡口。还好,这里没有停渡,水边的大樟树下或站或蹲的有五个人在候船。向对岸望去,有艘船泊在岸边。她走近大樟树,在一光溜的巨大鹅卵石上落座。看看身旁的人,都是进城卖了蔬菜或卖完家禽回村的农人。 此时,已到正午时分。她从包里拿了块饼干吃。 “表嫂,喝口水吧!” 一位约五十岁的农妇递给谢英一把黝黑的锡壶,说道。 谢英略一迟疑,还是接过壶对着壶嘴喝了一口。 “谢谢您!”谢英道。她拿出几块饼干给农妇,但农妇没要。 农妇把锡壶放回菜篓,说:“我们每次进城卖菜,饿了就喝几口水充饥,习惯了。看你面生,是去走亲戚?” 谢英回答:“是。” “是谁家?对岸村里的人,我都认识。”农妇问。 “噢……不是对面村的。在你村的上游……” 农妇一听,一脸笑颜道:“你说的是河田村?我娘家就是河田的。你去谁家呀?” “我……”谢英语塞。须臾,她回答:“上游的上游那个村。” “唉哟,鲤门村吧?”农妇声音放低了八度。 谢英看农妇不像什么坏人,就点了点头。 农妇凑前来,小声嘀咕:“鲤门被红军占了,不知到底怎样,你晓得不?” 谢英不想总跟她泡下去,道:“我娘家在鲤门。今早有人托信来说娘亲病重,要回去看。这不,上游渡口封渡了,没法子只得打这里过河。” “是这样……”农妇表示同情,又对谢英说道:“你可能不晓得,这个渡口也限了时的,一天只撑两个来回。早晨一次,送卖菜的过来,就返回对岸了。要等到日头落山后来接人。” “啊呀……”谢英没想到是这样。她焦急地问:“我们在这里要等到天黑?” “没办法。不过,那撑船的也不守时,他家有人进城了,他会早些来接人。如不在这里守着,万一船先走了就别回家了。” 听她这么一说,谢英只有叹气的份了。 渡口等船几个小时,还好有位热心的农妇与谢英东聊西扯,总算熬到傍晚。 乘船到了对岸后,天已全黑了,谢英已感到非常疲倦。那农妇看出她的疲乏,就热心地邀她回家住一宿,她答应了。 农妇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