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旧雨琼花(粤艺访谈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广州粤艺发展中心 编
出版社 广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何车:秦老师,首先很感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很多观众和内行,对你都很仰慕,很想听你亲口说一些过往的事。我想问问秦老师,你是什么时候入行的?

秦中英:我正式入行,食戏班饭是1954年。

何车:那你当时年纪也很大了,二十岁?

秦中英:二十多岁了。

何车:你为什么不读书而入戏行?

秦中英:可能是缘分吧。我爸爸非常讨厌戏班佬,经常说“勤有功,戏无益”,而他自己是不识字的。但事实上神推鬼使、阴差阳错地,我入行食戏班饭。

当时正值“土改”,我家是地主成分,家里什么都被没收了,所以我必须去担柴,否则就没有饭吃。下雨的时候,不能外出担柴,我就在家里写写剧本。我读书时很喜欢粤剧、粤曲,整天听粤曲,小明星、张月儿、张蕙芳、徐柳仙四大女伶的名曲,我全部能背下来。百无聊赖时,就学人家写剧本。我在粤剧界一个人都不认识,当时只是从报纸上知道,有个“华南文联粤剧研究组”。那时,有名的编剧都去香港了,只剩下“四大天王”——杨子静、林仙根、陈卓莹、傅炜生。我就写了一封信,连同两个剧本寄到“华南文联粤剧研究组”,请他们指正。不久以后,就接到傅炜生回信,约我到广州。他问我是跟谁学的,我说我没跟人学,自己创作的。他说看我有点文字根底,曲也比较熟,但我不懂戏,他问我是否想学编剧。我第一句就问能不能“韫饭食”。那时最重要就是食饭。他说要看你自己,做得好,不止是饭,连鲍参翅肚都有得食;做得不好,连粥都没得食。于是我就到广州跟傅炜生学编剧。所以带我出身的,是傅炜生老师。我一直都很感激他。后来不久,我就和陈笑风合作。当时,陈笑风刚从新加坡回来,是“当扎”的时候。所以,我和陈笑风是一同起步。陈笑风的爸爸陈天纵(四叔),是很有名的编剧,他很用心教我。因为我写的戏,是给他儿子演的,我写得好,他儿子就演得好。他用心教我,我得益不少。

何车:你写的第一个剧本是什么?

秦中英:第一个剧本是《张汶祥刺马》。当时我们家住在乡下黄埔南岗,没有公交车可坐,要踩单车出来广州跟傅老师写剧本。有一次,我踩到大沙地时已经满头大汗。路边树头那里有个“飞发佬”,在树头挂了个镜子,帮人理发。他忽然对我说:“你不是秦中英吗?听说你在广州做编剧,我讲个故事给你听吧!”他就讲了《张汶祥刺马》那个故事给我听。后来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傅老师听。傅老师说:“这条桥不错。”剧本写出来以后,交给了光华剧团演出,主演是崔子超、古耳峰、蝴蝶女、陈飞燕。《张汶祥刺马》这出戏可以说一炮而红,很适合这四个人演。古耳峰在戏中打南派,当时很少人打南派,所以很抢镜。打藤牌时,在舞台上一支枪“标”过去,落地时离人的脚只有几寸,一下插在舞台上,枪的尾部还在摇晃,满场喝彩。之后我还给粤剧团写过《三锏倒铜旗》以及林小群、白超鸿主演的《血战榴花塔》《薛刚反唐》。

P2-3

后记

《粤艺访谈录》能够编撰成书,呈现于广大读者眼前,有赖于每一位接受采访的老前辈和老艺术家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他们敞开心扉,情真意切地与我们分享一段段难忘的经历和往事。借此,让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对他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本书以访谈形式收录了受访者的口述内容,同时配上富有历史印记的插图,翔实丰富,让我们能从多角度了解粤剧界过去的生存状况和发展脉络,对振兴和发展当今粤剧事业有一定的参考和启迪作用,同时有助于保护、传承粤剧传统文化艺术。

本次编辑出版工作得到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一批经验丰富的老艺术家、专家学者携手广州粤艺发展中心的文化工作者怀着对粤剧深厚感情,在拍录、整理、撰写的过程中,不辞劳苦,使丛书编辑出版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同时《粤剧大辞典》为编辑校对提供了有力专业的依据,在此一并表达最诚挚的谢意!

目录

“白发丹心谱新声”——秦中英访谈录

“古调重翻新名扬”——新名扬访谈录

“漫说从容五十秋”——吴志明访谈录

“大钹轰然扇直声”——郎海山访谈录

“不依古法另新猷”——郭慧访谈录

“剧坛曲苑两纵横”——陈小汉访谈录

“闻歌寄意寓丹青”——潘璠访谈录

“久病床前承孝子”——丁纪光访谈录

后记

序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辈粤剧艺术家和相关的从业人员大部分己到垂暮之年,珍藏在他们记忆中与粤剧携手同行的从艺经历、跌宕多姿的人生轨迹及在艺途中邂逅的人和事,对于了解粤剧历史、追寻文化记忆、启发传承思路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意义。因此,赶在时间的前面,以访谈录的形式把他们记忆中的点滴片段记录下来,显得尤为意义深远。

广州粤艺发展中心粤剧研究部自2014年起,采访了一批粤剧演员、编剧、导演、行政干部、音乐人、舞美及关注粤剧文化的社会贤达,并组织专人对他们所陈述的内容进行整理,结集成《岭海风流》《旧雨琼花》《氍毹轶趣》三册《粤艺访谈录》付梓出版。

《粤艺访谈录》以真实记录为宗旨,除了对少量有悖于出版原则的内容略作删减,基本把受访者的言谈内容如实反映在文字之中。通过访谈实录,回顾粤剧艺术的发展道路,观照粤剧及粤剧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探索艺术与人生际遇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笔录者在记录访谈内容的同时,对受访者言谈中出现的粤剧行业行话、背语、专业词汇都作出详细的注解,务求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每一位受访者的所感所想,真切地从他们的心路历程中,感受到粤剧人对粤剧事业的执着,体会到他们为粤剧艺术不懈奋斗的艰辛。

每一段访谈结束后,笔录者被受访者对粤剧事业的深挚情感所打动,情结于衷,发之为言,期待与读者分享这份心情。在本书编辑出版过程中,还是有一点遗憾,曾经接受采访的著名编剧秦中英和著名演员新名扬、陈小汉等前辈老师不幸离世,未能见证丛书的问世,但这更加坚定了编者的决心,继续努力、坚持不懈地推进挖掘、整理粤剧传统艺术工作的前行。

另外,特别声明:一、《粤艺访谈录》中的观点,仅代表受访者个人立场,与编辑出版单位无关。二、内文提及的个别人物及事件,由于年代久远,稽考无从,信度有待商榷。三、限于编者水平,书中难免有疏漏不足之处,还望读者海涵。

《粤艺访谈录》编务组

2016年10月

内容推荐

粤剧,作为我国极富特色的地方剧种,当下以一种市井娱乐形式,转型为一种承载着地域集体记忆的文化载体。粤剧的发展历程,已成为窥探广府文化源流和广府人价值观流变的一道重要门户。粤剧访谈录系列丛书收录了演员、编剧、导演、行政干部、音乐、舞美等在不同领域见证粤剧发展的相关人员访谈实录,通过他们珍藏在记忆中的片段,回顾粤剧艺术发展的道路,以点窥面,观照粤剧在一个时期的生存状态,以至广府文化在某个特定时点的风貌,从而探索艺术与人生际遇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广州粤艺发展中心编的《旧雨琼花(粤艺访谈录)》为粤剧访谈录丛书之一,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对传承岭南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编辑推荐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辈粤剧艺术家和相关的从业人员大部分己到垂暮之年,珍藏在他们记忆中与粤剧携手同行的从艺经历、跌宕多姿的人生轨迹及在艺途中邂逅的人和事,对于了解粤剧历史、追寻文化记忆、启发传承思路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意义。因此,赶在时间的前面,以访谈录的形式把他们记忆中的点滴片段记录下来,显得尤为意义深远。

广州粤艺发展中心编的《旧雨琼花(粤艺访谈录)》以真实记录为宗旨,除了对少量有悖于出版原则的内容略作删减,基本把受访者的言谈内容如实反映在文字之中。通过访谈实录,回顾粤剧艺术的发展道路,观照粤剧及粤剧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探索艺术与人生际遇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