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年味儿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作者:杨信//杨惠泽仪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杨信、杨惠泽仪著的《年味儿》是著名“京味画家”杨信介绍以北京为主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一本图文并茂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作者通过92幅栩栩如生的“京味”画作,配以言简意赅的介绍文字,生动复原了传统春节文化。
目录
序言
京味儿画儿里品“年味儿”
形神兼备妙笔生光辉
丹青妙手写“年味儿”
爆竹辞旧岁 迎新过大年
红火的准备
腊月里的期盼
腊月“洞房花烛美姻缘”
腊月里“打春”“鞭打春牛”
腊月里的腊八粥
老北京人好养猫
腊月里念私塾
腊月里买“挂钱儿”
老北京腊月的“花儿市”
“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腊月里的“大雪日”
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
腊月写春联儿
腊月二十四“扫房日”
腊月二十四“贴窗花、粘对子”
腊月二十五“推米黍”
腊月二十六“去吊肉”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
腊月里过最体面的大寿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立香斗”
大年三十儿“送财神”
大年三十儿“请诸神”
大年三十儿包团圆饺子
大年三十儿“踩碎”“接祖宗”
三十儿晚上“卖懒”
怀旧的祝福
正月初一“起五更拜大年”
正月初一“扫帚生日”
正月初一 行各种礼
正月初二待姑爷
正月初二拜财神、借元宝
正月里赶庙会
大宅门儿里的“年味儿”
正月初三“老鼠娶亲日”“穷鬼日”
正月初四“财神生日”
正月初五“破五儿”“路头神生日”
正月初六“顺星节”点灯碗儿
正月初七“人日”
正月初八“麦生日”“放生”
正月初九“玉帝诞辰”
正月初十祭石头
正月里私塾开课
正月十一“子婿日”
正月里的灯笼铺
正月十二买灯笼
正月十二搭灯棚
正月十三“灯头生日”“海龙王生日”
正月十四试花灯
正月庙会上的“扑扑噔儿”
正月十四“旺禽舍”
正月十五元宵节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正月十五有个“灯政司”
正月十五 “烧火判儿”
正月十五 “打灯虎”
正月里舞龙灯
开心的庆典
正月“花会十三档”
幡鼓齐动十三档“开路圣会”
幡鼓齐动十三档“五虎棍”
幡鼓齐动十三档“中幡”
幡鼓齐动十三档“双石”
幡鼓齐动十三档“石锁”
幡鼓齐动十三档“杠箱”
幡鼓齐动十三档“花坛”
幡鼓齐动十三档“杠子会”
幡鼓齐动十三档“挎鼓”
幡鼓齐动十三档高跷秧歌儿
幡鼓齐动十三档小车儿会、跑旱船
幡鼓齐动十三档“吵子圣会”
幡鼓齐动十三档“舞狮”
幡鼓齐动十三档“跑毛驴儿”
永久的期盼
正月十六“回娘家”
正月十六“走桥”
正月十六“正阳门摸门钉儿”
正月十七“落灯”“耗子成家日”
正月十八“上灯圆子落灯面”
正月十九“燕九遇神仙”
正月二十“小填仓”
正月二十一忌观红喜事
正月二十二“烤百病”“燎疳节”
正月二十三“祭仓神”
正月二十三“大填仓”
正月二十四“打囤”
正月又添丁进口
正月二十五老鼠嫁女
正月二十六“观音开库”
正月里的老礼儿
正月二十八“棉花生日”
正月里的胡同猫
正月里的老家规
正月二十九雍和官“跳布扎”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接姑奶奶”
八百年的晨钟暮鼓
后记
序言
京味儿画儿里品“年味儿”
刘一达
著名京味儿作家
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味儿小说语言传承人
这是一本关于北京人过年风俗的画册,这又是一本体
现京味儿文化的画册。书中的95幅画儿,把老北京人过年
那些事儿勾画得活灵活现、生动传神。
年节文化是北京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四季
,老北京人要过的节很多,但最讲究的要说是“三节”,
即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
过春节,俗称过年。老北京人把这当成是一年中的大
事,从腊月初八一直到正月十五,都是“节”,其中的民
俗、讲究、规矩、礼数非常之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风俗的演进,许多过年的老习俗已经不讲究了,更没有
多少人知道了,比如老北京人过年,家家户户发面蒸馒头
,除夕孩子要踩芝麻秸,要拎着灯笼上街转转,这些年俗
都过时了,现在京城的城区连放爆竹的年俗也没了。
不可否认,北京人过年的老风俗来自于农耕时代,随
着都市化的进程,逐渐消失是一种必然,但是老北京人过
年的那些美好记忆却留在人们的心里,而且有些民俗属于
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应该恢复和传承,比如过年要
亲自到长辈儿,包括师长家拜年的传统,过年在自己家里
吃年夜饭的传统,除夕祭祖的传统等。
要恢复或传承这些优良的过年风俗,就需要有人传播
、介绍、讲解。可以说,杨信先生的这本画册就是这种传
播的最好范本。杨信是在胡同长大的北京人,当然,他现
在已年过半百,算得上是老北京了。这些年,他一直潜心
用自己手中的笔,画老北京,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有些老北京的事儿和景儿,以及风土民情是他经历过
的,有些是他没经历过的,为了再现老北京的风情风貌和
地理人文,他要查阅大量的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在这方
面他是下了功夫的,所以他的许多反映老北京的民俗风情
画,还原当时的历史是准确的。这本书的内容就是最好的
事例。
一个画家这辈子能画出几幅好画儿不容易,能形成自
己的绘画风格更不容易,也许要经历几十年,甚至一生的
打磨和努力。杨信的老北京画儿有自己的风格,是经历了
二三十年的奋斗。
他的职业是报社的美编,画画儿属于业余。这些年,
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多次为北京的老字号画选题历史画
儿,先后出版了七八本反映老北京生活和风情风貌的画册
,可谓成绩斐然,同时也打出了自己的知名度。画老北京
的画儿,特别是画老北京的风俗画儿,不但要有绘画技巧
,还要有生活。不但要有生活,还要有情感。要有发自内
心的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热爱,这样才能画出生动传神、栩
栩如生,再现历史,抒写当代的艺术作品。杨信做到了这
些,所以他的画册不但是对老北京年俗风情的解读,更是
精美的艺术品。
以上是为序。
于北京如一斋
2018年9月18日
导语
杨信、杨惠泽仪著的这本《年味儿》是春节馈赠的礼品。如果您想在春节期间送给亲友一份不寻常的礼物,不妨把这本图文并茂的《年味儿》送给他,既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浓烈的过节的氛围。一家人共同翻看,其乐融融。
本书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本书作者杨信,是著名京味儿画家,其作品曾在上海世博会上展出,本书收录的95幅画作,是从其众多民俗画作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代表其艺术的高水平。
本书可作为当代年轻人过年的节日指南。现如今人们总抱怨年味儿淡了,今年不妨翻开本书,在作者的指引下,过一个年味儿十足的春节。与普通民俗类书籍不同,本书更多的是表现了老北京过年的风俗,如腊月三十晚上“卖懒”、踩碎,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新颖有趣的春节时光。
后记
画“年味儿”作品,是很久以前就想做的事儿了。儿
时过年的场景,老规矩、老家风,热热闹闹地准备年货…
…这些都在后来几十年的记忆中挥之不去。二十世纪六十
年代出生的我,在那个年代,一个冬天都热盼着过年,这
当然不仅仅是我的期待,我想大概是所有孩子的共同心愿

年终于要盼来了,心里能不欢喜吗?眼瞧着年根儿就
要来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兴奋与喜悦。
那个年代生活用品奇缺,一年中只有在年将要到来时
才破例,允许在腊月里多买些肉,或者干脆买上一只猪头
,全家过年就可以放开胆儿地吃肉了。置年货,买花生,
买葵花子儿,买鞭炮,买冻豆腐;大冷天儿买什么都需排
大队,仿佛只有满街筒子的人群冒着哈气,跺着冻僵的脚
儿排着队,才能看出年真的要到了。
腊月二十三,是“糖瓜儿粘”的日子,全家开始了“
集体总动员”。收拾鱼,拾掇菜,扫房子,蒸馒头,贴“
挂钱儿”,一通儿的忙活。富裕的人家儿今天就开始过年
了,普通百姓还在为给孩子添置一件儿新衣服,甚至拆改
哥哥穿剩的衣裳。反正到了年前,全家人一定都要穿件儿
像样儿的新衣服才算过年。
年,离得越来越近了,黑夜的胡同里,偶尔会稀稀拉
拉响起几声儿鞭炮声,雪花儿在昏黄的路灯光下慢条斯理
地飘下。孩子们提着一串串儿家长给糊的小灯笼儿,摇摇
晃晃地从四合院儿里跑出来,给节前的夜晚增添了喜庆的
气氛。放炮仗是小孩儿最愿意干的,偷偷摸摸从家长买的
小鞭儿中缠绕出几粒儿,大门儿口的门墩儿是放小鞭儿最
佳的位置,点燃后,捂着小棉帽跑出老远,如果没听见响
儿,还要再次掰断放“呲花”,当年生活尽管平淡,但许
多年都是在祥和中度过。
现如今,每当到了年根儿,家里的事情总要抽出时间
来打理。写春联儿,送福字儿;答应年前完成的工作,也
必须要做完,腊月就是这么忙活,这是规矩,是年前的必
须。
曾几何时,幻想着有一天,我也坐在屋正中间儿,接
受着孩子们磕头、拜年。但现在依然还是年前必须先去父
母家贴春联儿、粘挂钱儿;统领着孩子们把四合院儿里所
有的窗户、门儿都“扮”上红色;准备好了,父母才认为
印象中的“年”到了。
2017年,给自己安排画了五十幅“过年”的小画儿,
并且心血来潮在东城区角楼图书馆举办了“年味儿”小画
展。其实是想给自己一个儿时过大年记忆的交代。作品都
不大,是茶余饭后一幅幅磨出来的小品。没想到从腊月二
十三开展,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每天几百人的客流量,
无数的老北京人拖家带口儿来体会这份久远记忆,记住老
辈儿留下来的规矩。
正月十六撤展前,给区委、区政府领导又讲解了一遍
腊月到正月每天的习俗,接着又接待市委宣传部领导一行
。过后大伙儿一致认为这才是北京最全的传统文化,应该
保持发扬,尽快出版传播。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全国都在按中
央的精神挖掘整理历史,咱也不能等着。儿时的记忆,老
辈儿留下来的年俗正是需要继续传承发扬,八百多年的建
都史、珍贵的中国年俗文化,是世界上最大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接下来列提纲、绘画、找素材、采访、编写完善,
东城区委、区政府、区政协文史委、区委宣传部、区文委
、区文联、《北京青年报》等多个部门齐心协力,今天终
于完成这部有着95幅历史意义的“年味儿”著作。
著名作家刘一达先生、苏文阳先生,人艺著名编剧梁
秉坤先生,听到这部凝聚着北京人期待已久的《年味儿》
一书将要出版,老哥仨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也给写点儿伴
随我们成长年俗的序言。就这样,这本有着三篇序言的《
年味儿》终于集结成册。得嘞,谁让大伙儿都有割舍不了
的北京情怀呢。
接下来,商务印书馆用了最短的时间完成了选题报送
、审批,加上编辑组精心编排,这部描写北京八百多年建
都史,从腊月到正月所有传统规矩的年味儿画册终于出版
发行。应该说本书是抛砖引玉,也非常期待其他描写北京
年俗的作品问世,把北京传统文化从上一个八百年,再完
完整整地交给下个八百年,是《年味儿》出版的初衷。
谢谢大家。
2018年10月8日 京味斋
精彩页
腊月“洞房花烛美姻缘”
结婚是人生大事之一,一般老北京人喜欢在腊月里办婚事儿,是因为天儿凉快了,请“跑大棚”做的饭菜撂的住呢,还是年底有了收入才举办婚事呢?其实最主要的是在过大年前娶进媳妇,老话儿说添丁进口儿喜上加喜才是真的。反正年底办婚事的挺多,也算是一中国的风俗吧。
老北京人凡事讲求个“礼”字,婚礼自然免不了有一整套古老相传的繁琐礼仪。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俗语说:“白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男女有以上犯相的属相儿,这婚事就难说合了。匹配了,然后便进入“放小定”;“小定”的礼物通常都是四盒儿礼,如金镯子、戒指、如意以及钗钏钻珥之类的各种首饰,分装两盒儿;衣料及绣花裙子等物件儿也装成两盒儿,加在一起就是四盒儿礼。
“过礼”当天女方家要摆设酒席,款待“下礼”的大媒,讲究的人家儿,还要有二十样果子;这些果子是“四荤、四蜜、四千、四鲜、四点心”等。同时也要回送男家四样儿礼物,如文房四宝、靴(鞋)帽、长袍马褂儿、布料等各一盒儿。这些礼物就在当天劳烦媒人代送到男家。
“择日子”。京城人结婚很少在正月,订婚更不能在腊月,因为正月娶媳妇“妨公婆”,腊月订婚克败婆家,所以老话儿有“正不娶,腊不订”之说,因此“择日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必须要男女双方长辈儿共同看日子。
迎娶的日子商定之后,接着就要“放大定”。除了“龙凤帖”具有特殊意义外,其他礼物与“小定”都差不多。礼物的数量,原则上也是分为“四色”礼。但“双鹅”、“双酒”这些以及各种鲜果,都具有浓浓的喜意,酒是“羊羔美酒”,而鹅是从古礼用雁演变而来的。在古代的“六礼”中,有五礼都用雁,主要是因雁是一种信鸟,婚姻大事不能儿戏,双方都要守信。按一般习俗,这“双鹅”、“双酒”,女家只能收下半数——一只鹅、一坛酒,另一半在当天就请媒人退还给男家,这是女家对男家的一种礼貌。
《北平风俗类征》记载,出嫁的前一天下午,娘家哥哥把娘家陪送的嫁妆(陪嫁物品以抬数计,中上等之家儿,大半为二十四抬、三十二抬、四十八抬;富者则数十抬至百余抬不等;贫者则十六抬、十二抬)送往男家。有钱的人家儿嫁闺女,正好趁着送嫁妆的机会以炫耀富有。另外还有陪送土地和买卖店铺的。陪送土地的方式,是在嫁妆的行列里,由人抬着几块土坯;陪送店铺的,就是把该店铺的招牌取下,一并抬送到男家。
娶亲吉日一到,喜轿、吹打、执事、“全可人”一块儿上门儿,娘家忙着打发闺女上轿,到了夫家门口儿,夫家忙着迎娶进门儿。排场隆重,灯、镫、伞、盖、执事一应俱全,礼数讲究也很多。迈火盆儿,跨金鞍,洞房花烛,新人拜过天地后,上炕“挑盖头”,夫妇才算正式见了面儿。拜堂后还要“闹新房”;新婚夫妇进行同吃子孙饽饽,喝交杯酒,撒床,“上头”等一系列仪式。整个礼仪,贯穿着祝愿新人称心如意、家道发达兴旺的意思。 腊月里“打春”“鞭打春牛”
立春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打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头一个节气,老北京人在“打春”当天,家里的老人大多提前很多天就翻看“月份牌儿”,牢记下“打春”的时间,并不断提醒家人“打春”时一定要在屋外站着,这时候绝对不允许躺在炕上,这一习俗、规矩已经延续了好几百年。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打春”一则云:“打春即立春,在正月者居多。立春先一日,明、清顺天府官员需至东直门外五里春场迎春。”
据记载,“鞭春之礼”从周朝就兴起了。古人合不得鞭打真牛,就用泥或纸做个假牛,用柳条儿鞭打。“鞭春牛”这一仪式,明、清两代完全承袭下来,也凸显出封建政权对农业的重视。据清宫《春牛芒神图》载,朝廷每年六月责成中央掌管天文气象的钦天监,按照年建干支,推算、测定次年春牛、芒神的颜色、形象,绘图贴说,名日《春牛芒神图》,并且当年颁发《春牛芒神图》给各省府州县。春牛各部位的颜色也是根据当年干支和立春日的干支与五行阴阳的关系决定的。全国各地方按图样儿制作出春牛与芒神的形象,举行“鞭春牛”的迎春仪式。
从宋至清,“鞭春牛”一直是由州府所主持的重要活动,因而有其延续性。春牛多为土制,具五方之色;芒神也就是“勾芒神”,原为司春之神,后多作耕牧之神祭祀,其服饰色彩每年也有一定之规。
民间在立春当日有生吃水红萝卜习俗,谓之“咬春”。萝卜古时叫芦菔。苏东坡的诗中说:“芦菔根尚含晓露,秋来霜雪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
腊月里的腊八粥
农历十二月民间俗称“腊月”,初八则俗称“腊八儿”,古人有腊八儿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宫廷、民间更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相传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古称“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清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皇帝将府邸改为行宫,称雍和宫。每逢腊八儿,在雍和宫内万福阁,用大锅煮腊八粥,这一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3: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