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看看我们的地球(4下)/小学语文配套名著丛书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李四光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将李四光教授不同时期的作品精选成集,主要包含论文、报告、演讲等,集中反映了二十世纪地质学方面我国乃至世界的一些重要观点,体现了科研人员脚踏实地的态度与钻研学术的决心。
地球的年龄究竟是多少?地球的矿藏是否取之不尽?人类真的起源于中亚吗?冰川活动是由什么引起的?……这些问题中,有些已经得到了解答,有些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去探索。正如李四光教授所说,“新中国的儿童,是完全有条件在科学上发展自己的才能的”。本书只是帮我们打开地质学的大门,让我们感受地质学中冰山一角的奥秘,未来我们还有很多空间和机会去探索更多的未知,解开地质学更深层的谜团。现在,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书,推开地质学的大门吧!
目录
地球年龄的“官司”
天文学地球年龄的说法
天文理论说地球年龄
地质事实说地球年龄
地球热的历史说地球年龄
读书与读自然书
中国地势浅说
侏罗纪与中国地势
风水之另一解释
地球之形状
人类起源于中亚吗?
地壳的观念
如何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
大地构造与石油沉积
看看我们的地球
从地球看宇宙
地壳
地热
地震与震波
浅说地震
燃料的问题
现代繁华与炭
地史的纪元
中国北部之蜒科(即纺锤虫)
地质力学发展的过程和当前的任务
启蒙时代的地质论战
地质时代
古生物及古人类
均衡代偿现象
冰川的起源
沧桑变化的解释
《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序
参考答案
序言
穿越地平线,探索地球的
奥秘
——走进《看看我们的地
球》的艺术世界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
个美丽的星球,上面有山川
河流、森林草原,有人类赖
以生存的土地、阳光、空气
等,还有丰富的煤炭、石油
等矿藏,它就是我们的地球
。然而,你对地球了解多少
呢?它多大年纪了?它的内
部构造是什么样的?它是如
何运动的?地球上的生命是
如何诞生的?……翻开这本
《看看我们的地球》,或许
我们可以找到一部分答案。
下面,先来了解一下本书的
作者——我国著名的地质科
学家李四光教授。
1889年10月26日,李四
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州府黄冈
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今湖
北省黄冈市团风县)的一个
乡村教师家庭,原名“李仲
揆”。
李仲揆自幼就读于其父
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
年他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
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
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
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
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
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
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
四光”传名于世。
李四光教授是一位伟大
的爱国者,早年参加孙中山
先生的同盟会及辛亥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又积极投身
新中国的建设,把一一生都
奉献给了我国地质事业和国
家建设。作为我国杰出的地
质科学家,他曾两度在北京
大学执教,培养了许多地质
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他又
创设地质学分支学科——地
质力学,在我国地质学历史
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李
四光教授还是杰出的教育家
,先后创办了国立武汉大学
、新中国的东北地质学院,
担任过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不仅如此,近年来披露
的资料显示,李四光教授还
为我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的成
功研制做出过巨大贡献。李
四光这个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必将激励无数的中华儿女
投身科学事业和祖国复兴的
事业中去。
本书选编了李四光教授
各个时期的论文、报告、演
讲等,共计32篇。入选本书
的作品时间跨度大,呈现了
李四光教授各个研究阶段的
研究内容与最终成果,部分
文章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科
学性。正因如此,我们在编
选过程中,一方面力求保持
李四光教授作品原貌,另一
方面则在不影响论证过程的
前提下,对过于专业难懂的
部分进行了一定调整,帮助
读者更加轻松地畅游知识的
殿堂。
此外,书中也有一些通
俗易懂的作品。如李四光教
授所作的一些演讲,一改学
术报告严肃沉闷的风格,穿
插了许多比喻和俗语,用最
简单质朴的语言深入浅出地
解释科学概念与学术观点,
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轻松愉
快的氛围中探索知识的奥秘

那么,我们该如何阅读
这部浅中有深的作品,领略
其中奥秘呢?
1.聚焦论点
地质学的概念和知识对
于非专业人员来说理解起来
难度大,加上阐述观点的论
证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更
是难上加难。所以,阅读本
书时需要讲究方法。首先要
抓住论点,理清观点,尽可
能理解观点。对于文中的举
例及论证过程,也要细读一
遍,如果无法理解,可以暂
且搁置,但搁置不是舍弃,
这部分内容也非常有价值。
请看下面的举例。
天文学家这场话,好像
是应验了。地质学家曾在世
界上各处发现昔日冰川移动
的遗痕。遗痕最显著的就是
冰川之旁、冰川之底、冰川
之前,往往有乱石泥土,或
成长堤形,或散漫而无定形
。石块之中,往往有极大极
重的,来自数千百里之遥,
寻常河流的力量,绝不能运
送那样大的石块到那样远的
地方。由冰川运送的石块,
常有一面极平滑,而其余各
面,则棱角峭砺,平滑的一
面,又常有摩擦的痕迹。
首先我们应当聚焦论点
,该在哪里找论点呢?教给
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
重点在每段开头或第一句里
找。对于所选的这个片段来
说,论点就是“地质学家曾
在世界上各处发现昔日冰川
移动的遗痕”。找到论点之
后该干什么?是直接舍弃本
段余下内容吗?当然不是,
余下的阐述过程也很有价值
,它们是论证这一意见的理
由,能够帮助读者加深理解
。为什么这样一块极大极重
且一面光滑的大石头是冰川
带来的?通过阅读剩下的文
字,我们可以得知:第一,
大石头并非本地所有,来自
遥远的地方;第二,大石头
极其沉重,人力搬不动;第
三,由冰川携带大石头一起
滑动,长年累月,摩擦面是
光滑的。以上的分析大家应
该能理解,而“冰川之底”“
长堤形”“无定形”等这些概
念,不懂则可以放弃。
2.不求甚解,反复阅读
本书中确有不少观点或
概念让我们读不懂,哪怕是
地质专业人员恐也有难以理
解的部分。对此应该怎么办
,全部忽略吗?显然不能。
这里可以借鉴陶渊明的读书
方法——“好读书,不求甚
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简言之,读书遇到不懂
的地方,先放一放,往后看
,说不定后面的内容能帮助
你理解;或读完某一节后,
再回头来看看,多读几遍,
说不定就豁然开朗了。不求
甚解绝不是马虎、糊弄过去
,其核心在于反复阅读,一
定要领会要旨。
例如《均衡代偿现象》
中:“这种由于
导语
地球年龄多大?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人类起源于中亚吗?让我们跟随地质学家李四光去寻找答案吧!
李四光不仅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科学遗产,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求真务实的科学品格,强烈执着的创新意识和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发扬。
精彩页
天文理论说地球年龄
在讨论这个方法以前,我们应知道几个天文学上的名词。
地球顺着一定的方向,从西到东,每日自转一次,它这样旋转所依的轴,名日地轴。地轴的两端,名日南极、北极。今设想一平面,与地轴成直角,又经过地球的中心,这个平面与地面交切成圆形,名日赤道;与“天球”交切所成的圆,名日天球赤道。天球赤道与地球赤道既同在这一个平面上,所以那个平面统名日赤道平面。地球一年绕日一周,它的轨道略成椭圆形。太阳在这椭圆的长轴上,但不在它的中央。长轴被太阳分为长短不等的两段,长段与地球的轨道的交点名日远日点,短段与地球轨道的交点名日近日点。太阳每年穿过赤道平面两次。由赤道平面以北到赤道平面以南,它非经过赤道平面不可,那个时候,名日秋分。由赤道平面以南到赤道平面以北,又非经过赤道平面不可,那个时候,名日春分。当春分的时候,由地球中心经过太阳的中心作一直线向空中延长,与天球相交的一点,名日白羊宫(Aries)的起点。昔日这一点在白羊宫星宿里,现在在双鱼宫(Pisces)星宿里,所以每年春分秋分时,地球在它轨道上的位置稍稍不同。逐年白羊宫的起点的迁移,名日春秋的推移(Precession of equinoxes)。在公元前134年,喜帕卡斯(Hipparchus)已经发现这个事实。牛顿证明春秋之所以推移,是地球绕着斜轴旋转的结果,我们也可说是日月及行星推移的结果。春分秋分既然渐渐推移,地轴当然是随之迁向,所以北极星的职守,不是万世一系的。现在当这个北极星的是小熊星(Ursae Minoris),它并不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拉普拉斯(Laplace)曾确定一件事实,那就是地球受其他行星的牵扰,其轨道的扁度按期略形增减,有时较扁,有时与圆形相去不远。但是据开普勒(Kepler)的定律,行星的周期,与它们轨道的长轴密切相关,两者之中,如有一项变更,其余一项,不能不变。又据拉格朗日(Lagrange)的学说,行星的牵扰,绝不能永久使地球轨道的长轴变更,所以地球的轨道,即使变更,其变更之量必小,而其每年运行所要的时间,概而言之,可谓不变。
阿得马(Adhemar)首创地球轨道的扁度变更与地上气候有关之说。勒未累(Leverrier)又表示如何用数学的方法,可求出过去或将来数百万年内任何时候地球轨道的扁率。其后克罗尔(James Croll)发挥这个学说甚详,并用勒氏所立的公式,算出过去300万年内地球轨道的扁度最大及最小的时期。
一直到现在,我们说的都是天上的话,这些话在地上果然应验了吗?地球的过去时代果然有冰期循环叠见吗?如若地质时代果然有若干个冰期,那么,我们也可用这种天文学上的理论来定地球各冰期到现今的年代,这件事我们不能不问地质学家。
天文学家这场话,好像是应验了。地质学家曾在世界上各处发现昔日冰川移动的遗痕。遗痕最显著的就是冰川之旁、冰川之底、冰川之前,往往有乱石泥土,或成长堤形,或散漫而无定形。石块之中,往往有极大极重的,来自数千百里之遥,寻常河流的力量,绝不能运送那样大的石块到那样远的地方。由冰川运送的石块,常有一面极平滑,而其余各面,则棱角峭砺。平滑的一面,又常有摩擦的痕迹。冰川经过的地方,若未十分受侵蚀剥削,则另有一种风景。比方较高的山岭,每分两部,上部嵯峨,而下部则极圆滑。谷每成U字形,间或有丘墟罗列,多带圆长的形状。而露岩石的地方,又往往有摩擦的痕迹。诸如此类的现象,不一而足,这是专门的地质学家的事,我们现在不用管它。
在最近的地质时代,那就是第四期的初期,也可说是初有人不久的时候,地球上的气候很冷。冰川冰海,到处流溢。当最冷的时候,北欧全体,都在一片琉璃之下,浩荡数千万里,南到阿尔卑斯、高加索一带,中连中亚诸山脉,都是积雪皑皑,气象凛冽。而在北美方面,亦有浩大的冰川流徙:一支由拉布拉多(Labrador)沿大西洋岸南进;一支由基威廷(Kee—watin)地方,向哈德逊(Hudson)湾流注;一支由科迪勒拉(Cordilleras)沿太平洋岸进行。同时南半球也是一个冰雪漫天的世界,至今南澳、新西兰、安第斯(Andes)山脉以及智利等地,都有遗迹。甚至热带地方,如非洲中部有名的高峰乞力马扎罗(Kilimanjaro)的雪线,在第四期的初期,也是要比现在低5000多英尺。
由第四期再往古代找去,没有发现冰川的遗痕。一直到古生代的后期,那就是石炭纪的中叶(Permo—Carbonifero),在澳洲、印度、非洲、南美都有冰川流行的事。再往古代找去,又有许多很长的地质时代,未曾留下冰川的遗迹。到了肇生纪的初期,在中国长江中部、挪威、加拿大、澳洲等地,又有冰川现象发生。除此之外,地层上所载的地球的历史,到处都是极其模糊,我们再没有得到确实的冰川流行的遗迹。
李四光与石头
李四光小时候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每次他都爱藏在一块大石头的后面。后来,成为科学家的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原来是被冰川从遥远的秦岭带到这里来的。经过进一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3: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