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家之言:翻译乃大道》是《译家之言》系列之一,为余光中先生谈翻译文章的合集,既有翻译理论又有翻译实践,同时有对汉语本身的思考。余光中先生作为一代大家,文笔优美,文章极具可读性。《译家之言:翻译乃大道》不但可作为翻译专业研究者、学生以及英语学习者的参考,也适合对翻译及其背后文化感兴趣的大众读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翻译乃大道(精)/译家之言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 余光中 |
出版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译家之言:翻译乃大道》是《译家之言》系列之一,为余光中先生谈翻译文章的合集,既有翻译理论又有翻译实践,同时有对汉语本身的思考。余光中先生作为一代大家,文笔优美,文章极具可读性。《译家之言:翻译乃大道》不但可作为翻译专业研究者、学生以及英语学习者的参考,也适合对翻译及其背后文化感兴趣的大众读者。 内容推荐 《译家之言:翻译乃大道》是《译家之言》系列之一,选收余光中先生译论二十余篇,既谈翻译,也谈现代中文,以散文形式写译论,熔知性和感性于一炉,见解精辟独到,文笔优美清丽,各篇论文本身就是好文章,足以示范。 目录 序 思果 翻译与批评 中国古典诗的句法 中西文学之比较 几块试金石——如何识别假洋学者 翻译和创作 外文系这一行 用现代中文报道现代生活 变通的艺术——思果著《翻译研究》读后 庐山面目纵横看——评丛书版英译《中国文学选集》 哀中文之式微 论中文之西化 早期作家笔下的西化中文 从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 与王尔德拔河记——《不可儿戏》译后 白而不化的白话文——从早期的青涩到近期的繁琐 横行的洋文 翻译乃大道 译者独憔悴 中文的常态与变态 作者,学者,译者——“外国文学中译国际研讨会”主题演说 论的的不休 翻译之教育与反教育 试读章节 外文系这一行 我曾经是外文系的学生,现在我是外文系的教授,可是在自己的感觉里,我永远是外文系的学生,我学的是这一行,迷的也是这一行。三位一体,我的快乐便在其中。对于自己当初的抉择,我从未懊悔过。 我曾经考取过五家大学的外文系,北大、金大、厦大、台大、师院(即师大前身)。北大没有进成,因为当时北方不宁,可是对于考取北大这件事,直到现在,我还保持一份高中生的自豪。师院也没有去。因为同时考取了台大。不过和师院的缘分,并未因此断绝;自从做讲师以来,我始终没有脱离过师大。梁实秋先生对英千里先生尝戏谓我是“楚材晋用”。楚人显然不急于收回这块“楚材”,因为我回到母校去兼课,已经是毕业后十四年的事了。至于“晋用”,也有一段“秘辛”:我任师大的讲师,先后垂八年之久,这在儒林正史上虽然不算最高纪录,相去恐亦不远了。“蹭蹬”了这么久,事实上还是该怪自己不善于填表格,办手续。最后,还是先做了美国的副教授,才升为中国的副教授的,“楚材晋用”变成了“夏材夷用”,很有一点“远交近攻”的意味。 我的外文系老师,包括英千里、苏维熊、黎烈文、梁实秋、赵丽莲、曾约农、黄琼玖和吴炳钟。最前面的三位不幸作古;最后面的一位是电视名人,他的一张“娃娃脸”很是年轻。“吴炳钟也教过你吗?”是朋友们常有的反应。 不过,在语文上影响我最大的,大得使我决定念外文系的,却是在中学时代教了我六年英文的老师孙良骥先生。他出身金陵大学外文系,发音清畅,教课认真,改起卷子来尤其仔细。在班上,他对我一直鼓励多于呵责,而且坚信自己的这位学生将来一定会有“成就”。那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事了。少年时代的恩师是不是还在大陆甚至还在世上,已经十分渺茫,虽然直到此刻,他的教诲,和严峻中透出慈祥的那种神情,犹回荡在我的心中。时常,面对着自己满架的著作和翻译,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把这些书亲手捧给老师看。 现在轮到自己背负黑板,面对下面的青青子衿,不免有一种轮回的感觉。轮到自己来教英诗,恰恰也在台大文学院楼下的那间大教室。一面朗吟莎翁的十四行,一面打量左边角落里的那位学生,可是我并没有看见她,我只是在搜寻自己,十六年前坐在那座位上的自己,一个不快乐其实也并不忧愁的青年。一面朗吟,一面在想,十六年前坐在这讲台上的英先生,心里在想些什么,讲到这一首的时候,他的诠释是什么? 十多年来,我教过的科目,包括英国文学史、比较文学、散文、翻译、英诗和现代诗,尽管自己写的是现代诗,最乐意教的却是古典的英诗。一位充实的学者未必是一个动听的讲师:后者不但要了然于心,而且要豁然于口。一位成功的讲师应该是一个巫师,念念有词,在神人之间沟通两个世界,春秋佳日,寂寂无风的上午,面对台下那些年轻的脸庞,娓娓施术,召来济慈羞怯低回的灵魂,附在自己的也是他们的身上。吟诵之际,铿然扬起所谓金石之声,那真是一种最过瘾的经验。一堂课后,如果毫无参加了召魂会(s6ance)的感觉,该是一种失败,诗,是经验的分享,只宜传染,不宜传授。 诗人而来教诗,好处是以过来人的身份现身说法,种种理论,皆有切身经验作为后盾。缺点至少有二:第一,诗人富于经验,但不尽巧于理论;长于综合,但不尽善于分析,也就是说,作家未必就是学者。第二,诗人论诗,难免主观:风格相近,则欣然引为同道;风格相远,则怫然斥为异端。知性主义的名诗人奥登在《19世纪英国次要诗人选集》的引言中曾说,雪莱的诗,他一首也不喜欢,虽然他明知雪莱是大诗人。知道诗人有这种偏见,我在讲授英诗的时候,就竭力避免主观的论断,在时代和派别的选择上,也竭力避免厚此薄彼甚至顾此失彼的倾向。我的任务是把各家各派的代表人物介绍给学生认识,至于进一步的深交,就有待他们的“慧根”和努力了。 P56-P58 序言 序 我教翻译,时常发见改学生的翻译不是改翻译,是改他们的中文;我看别人的创作,发见他们写的就是劣译。中文已经不是中文,需要把污染,劣译的污染,洗干净。我们已经不会说话;我们说的是不中不西的混话,连国学大师,不懂外文的人都写污染的白话文。我真害怕。因此写了《翻译研究》、《翻译新究》两本书。有位教翻译的朋友说,我书里说的毛病,现在犯的人已经少了。他要归功于我,我可不敢有这个自信。 现在看了余光中兄论翻译和现代中文的文章,非常高兴。一是,我所佩服的大作家和我抱相同的见解;二是,他的书一出,劣译真会减少,大家的中文也可以写好些。我们各说出要说的话,说法虽然各有一套,内容很多相同。他的影响力大,大家如果好好读他的文章,我相信翻译可以大有改进,中文也不能乱写。我读了他的文章得到证明,原来我没有大惊小怪,是有问题。 我们的议论可以互相补充。诸如滥用名词、代名词、介系词,话不直说,却要大兜圈子等。 余兄说的话无不中肯,如译者要他说的条件,就必须是学者。他本人中西学都扎实,不是空头文学家。(看他谈中西文学,尤其是诗,多么在行!)他连德、法、西(班牙)、意文都知道不少。他的英文修养很深,中文不用说,这种人才能翻译。外文理解有问题,中文表达情意不高明,就不必翻译了。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余兄做事认真到极点,只要看他主持翻译奖出题目的主张,教授翻译所用的方法就可以知道。他不管做什么事都不马虎。我们翻译也一样,不能轻率。 只有一点,余兄不能说,就是才气。他有才,所以译得好,也能教人翻译。我们不能提,因为才是天生的。不过我们如果尽了力,也可以把事做好,以努力补才之不足吧。而且还有原文呢。 余兄语重心长,说的话是金针。我希望凡是动笔的青年都好好读一读。 《中西文学之比较》是极不容易写的文章,余兄能举其要,真有功力。只是论诗多而论文少一些,将来希望他补充。(如中国散文不尚幽默,而这一点西方人看重,可一提。) 他写《论的的不休》,实在好极。可以再一提的是许多形容词“的”,可以只留最后一个,删去以前各个就行了。如“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这一串形容词,除了“个人的”,都可以拿掉“的”,只留末了一个(伟大)“的”,就够了。 各篇论文本身就是好文章,写得清楚有力,组织完善,足以示范。 《论中文之西化》一文检讨“五四”以来白话文之发展,有卓见,句句有根据,有议论。上面提了,他办事认真而有方法,叫我钦佩,简直和治军作战、处理国务一样,就像他写的稿字字清晰,排字容易也不会排错。他这种精神干什么都好。他是天才,诗文杰出而又博学多能。我认识的才人不少,余兄是顶儿尖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