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乐山所著《译家之言:翻译的甘苦》是《译家之言》系列之一,所谈的翻译问题,涉及社会、文化现象中具体问题的翻译,实例众多,实用性、趣味性极强。《译家之言:翻译的甘苦》不但对专业翻译者、翻译专业研究者、学生以及英语学习者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也适合对翻译及其背后文化感兴趣的大众读者。
董乐山所著《译家之言:翻译的甘苦》是《译家之言》系列之一,收录了知名翻译家董乐山谈翻译的一系列文章,包括翻译理论探讨、翻译批评、词典编撰、语言综述以及关于翻译心得的各类随笔。《译家之言:翻译的甘苦》所收文章兼具逻辑性和趣味性,涉及范围广,论述精到,见解深刻,对提高翻译技能极有帮助。
叹译事难
从大学时代开始到如今,我从事翻译断断续续已有四十多年了。今天回想起来,其间的心理状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不知天高地厚,到自以为得心应手,最后是深感力不从心。
我在进大学之前,读的都是中国小说,外国文艺是通过译本接触到的。当时能接触到的译本大多佶屈聱牙,不忍卒读,但也硬着头皮,读了下去,因此很难领略其中的妙处。只有进了大学以后,在图书馆里(除了大学的图书馆外,还应一提原来设在福州路小菜场——如今仿佛是水产公司——楼上的工部局图书馆,因为那里是开架借书的)发现了新大陆——英语原著。原来人间还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仙境,真仿佛是打开了一个宝库一般,从此如饥如渴地沉迷其间,我也从哲学系转到了英国文学系。
俗语说,初生之犊不怕虎,其实这是说得好听一些,应该说是不自量力。刚刚读通了(或毋宁说自以为读通了)一两篇英语小说,就手痒起来。信奉的原则说起来是直译,实际上是死译、硬译,甚至错译。说来不信,这样的习作居然在报纸上发表了,不过马上有同学(亡友电影家王植波)仅仅根据中文就判定我译错了。这个例子我至今犹记得一清二楚,每到工作稍为顺利一些,有点得意忘形之时,就以此自戒。如今握笔之际犹感到脸红发烧。
当然翻译出错,不论是谁,恐怕是难免之事,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但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我若可以自夸有一点点自知之明的话,多半是在后来十年中从事翻译这一职业所磨炼出来的。那十年中我每天需要翻译或校改好几千字。由于时间的紧迫,只能做到原文从眼中进去,译文就从手指间流泻出来,容不得经过脑子。因此人成了原始的翻译机器,远远比不上如今的电脑。质量的粗糙,可想而知。但这一番机械的训练,也有好处,使我日后避免了不少想当然的错误。
但是错误还是出了不少,这基本上是由于水平所限,对原文的理解不透。我原来以为凡是在理解上能吃透的原文,没有一句是不能译成地道的中文的。译文若有生硬不顺的地方,多半不是像有的人所自谦的那样中文修养不好,所谓“意思是理解了,然而找不到适当的中文表达”。没有那么一同事儿。至少从我自己来说,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吃透原文。但是实践证明,我对自己信奉的这个可译性原则越来越动摇了。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恐怕的确存在着不可译性(比如诗歌和相声),这不可译性在具体的人身上视其功力之深浅而有大小,但不论如何小,总是存在的。而在我自己身上却越来越大,以致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使我不止一次地有从此搁笔之想。
……
P52-P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