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海工人新村建设研究/现代上海研究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上海工人新村建设研究》为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编的“现代上海研究丛书”之一,旨在通过专题研究、口述回忆和档案文献等三类体式的结合,对上海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工人新村”,以及八十年代开始兴建的住宅中心这些史实作出系统而多元的观照,并为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现代上海史专题的研究提供尽可能详尽完备的档案文献和其他参考资料,特别是来自当事人的回忆口述史料,生动鲜活,尤称珍贵,是研究“四史”的重要参考读物,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佐证。
目录
综述
综述
一、上海解放初的“房荒”
二、建设工人新村,为解决工人住房问题而提出的设想
三、从曹杨新村(一村)到“二万户”
四、不断完善的配套设施
五、真正属于工人的新村
六、工人新村带来的幸福生活
七、工人新村的扩展与延续
八、工人新村和“翻身感”
九、对工人新村建设的总结
普陀部分
曹杨新村: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
生活温馨的甘泉新村“二万户”
奋发进取的宜川住宅工房
与时俱进的真如新村
杨浦部分
长白新村:从工人住宅到城市更新试点项目
控江新村:由“二万户”发展成安居乐业“新家园”
凤城新村:“二万户”的光荣与梦想在此延续
鞍山新村:为了千万产业工人的安居梦
同济新村:高校自主设计、建造的教职工住宅
虹口部分
广中新村:上海早期工人新村建设样本
玉田新村:见证工人新村建设的新高潮
广灵新村:企业投资工人住宅建设的典型
徐汇部分
日晖新村:徐汇工人新村从这里起步
长宁部分
天山新村的建设与发展
档案
上海市总工会关于曹杨新村分配问题的报告
上海市工人住宅建筑概况
关于一九五四年兴建工人住宅的请示
上海市工人住宅历年建造概况
沪东工人住宅情况报告
曹杨、日晖新村住宅现状综合调查(节选)
上海市第一商业局关于分配新建工房的意见(初稿)
上海市建设局关于工人新村1959年公建补课工程初步分配方案的报告
长宁区天山商店建店以来工作总结
后记
导语
上海在解放后建设工人新村的过程,正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人民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服务的鲜活例证。编者希望通过编写这本书,总结和回顾好这段历史,还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段历史。
本书通过不同形式的文字,辅以插图照片,以期让读者更为全面、系统地了解上海工人新村建设的历史过程。
后记
2019年11月,习近平
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
民城市为人民”,明确要
求在城市建设中,要贯彻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合理安排好生产、生活
、生态空间,从而让城市
成为人民群众宜业宜居的
乐园。
上海在解放后建设工
人新村的过程,正是我们
党领导人民建设人民城市
,人民城市为人民服务的
鲜活例证。我们希望通过
编写这本书,总结和回顾
好这段历史,还希望有更
多的人能够了解这段历史
。为此,我们选取了14个
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工人新
村作为研究样本,由这些
工人新村所在区党史部门
的精兵强将组成课题组,
分头收集大量历史资料,
采访许多亲历者和见证者
,参考了已有的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各课题组
为每个新村撰写了一篇综
述,介绍该新村从设想规
划到建设施工,再到建成
分配,以及翻新改建,乃
至拆迁新建的完整过程。
同时,我们还在综述后附
上亲历者的口述记录,在
全书最后附录了部分的档
案资料。通过这些不同形
式的文字,辅以插图照片
,以期让读者更为全面、
系统地了解上海工人新村
建设的历史过程。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中
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
任室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严爱云主任始终关心并亲
自指导本书的编写工作,
本书的策划和启动工作是
在谢黎萍副主任的主持下
完成的,曹力奋巡视员则
直接推动了本书的编写完
成。特别需要感谢中共上
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
建刚同志,他在市委党史
研究室工作期间,对本书
的框架搭建和编写成形提
出了大量的指导意见,并
无私为本书提供了许多珍
贵的历史照片和档案资料

本书的编写经历了一
个较长的过程,期间遇到
过不少困难和曲折。但参
与本书编写工作的同志,
特别是普陀、杨浦、虹口
、徐汇、长宁这5个区党
史部门的领导和同仁,付
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
智慧,开展了广泛的资料
征集和深入的研究工作。
上海书店出版社的完颜绍
元和沈佳茹两位老师,也
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很多工
作。还有许多同志为本书
的出版贡献过力量,无法
一一详述,在此一并感谢
。正是大家共同的努力,
才使本书得以付梓出版。
当然,因为编写者水平有
限,疏漏在所难免,在此
亦请广大读者能够不吝指
出。
编者
2020年冬
精彩页
一、上海解放初的“房荒”
解放前,上海的住房紧张,所面临的困难,甚至可用“房荒”来形容,特别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使得人均住房面积很小。而且房屋质量参差不齐。在这样的情况下,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阶级,住房情况尤其恶劣。
(一)解放初期,上海面临的住房难题
上海在开埠后,因为工商业的繁荣,全市人口增长迅速。而在太平天国运动、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等时期,上海周边地区的人口因躲避战乱而大量流入上海,导致这些时期,上海的人口产生了数次异常增长。
正常发展的城市,其建设速度都难以应对这样非正常的人口快速增长。更雪上加霜的是,在这些人口异动的时期,上海同样承受着战乱之苦,城市发展陷入停滞。在这样的此消彼长下,城市的发展无法满足全部市民的需求。住宅用房的短缺自然无法避免。因此到解放时,上海的住房紧缺情况可以说是十分严重的,而且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是人均住房面积小。根据1949年时的统计数据,上海市区内的各类住宅总面积为2359.4万平方米。虽然,绝对数量上看似并不少,但是相对于当时上海的城市人口数量而言,住房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到1949年初,上海人口达到了503万,其中有419万为市区人口。据此折算,全市人均拥有住宅面积不足5平方米,即使仅折算市区人口,平均拥有住宅面积也只有5.6平方米,而实际拥有的居住面积只有3.9平方米。作为参照,到2012年,上海城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17.3平方米,是1949年时的四倍多,两相比较,便可见当时的住房有多紧张。
第二是房屋质量参差不齐。解放前,上海的住宅不仅人均数量少,而且还充斥着大量居住环境很差的房屋。在所有住宅中,旧式的里弄占了半数以上,新式的里弄和公寓占比不足四分之一。此外,还有多达三百余万平方米的简屋和棚户,占上海所有住宅面积的近六分之一。地处闸北的蕃瓜弄是解放前上海棚户区的典型。“滚地龙”在蕃瓜弄里是最常见的搭建物,由茅草等材料搭建而成,通常只有半人高,大小只能容下一张地铺。而如此狭小的空间里,有时却要挤下一整户人家的所有人,睡觉时根本无法翻身。此外,整个棚户区的环境也极为脏乱,臭水沟、垃圾遍地,出行只有烂泥路,也没有上下水、供电等基本公共设施。
第三是房屋价格高昂。因为市中心建成区的面积有限,扩展速度慢,但人口数量持续增加,房屋供不应求。同时,大量外资以及随着富裕人口进入上海的大量资金,也投入到了房地产行业中。综合以上原因,导致上海房价节节攀升。特别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上海房价的“上涨幅度大大高于其他物价”。即使经历了抗战时期房地产业的一度衰退,到解放前,上海的房价仍然有很大的涨幅。据当时统计,1947年的房价比1933年增长了1275倍。
P4-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