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采访的秘密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
出版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采访的书,它与你我都息息相关。一本小书当然无法解决你所有关于采访和沟通的难题,但将近200个问题,每个都有出处,相信总有“一问”吸引你。本书提供的绝不是标准答案,只希望让你的生活因懂得采访与沟通的技巧少一些烦恼和危机,多一些乐趣与收获。 作者简介 王志,湖南人。国家首批“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第三批“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多年从事新闻采访工作,多次获得国内国际相关奖项。被誉为“职业记者”标杆和最好的电视新闻采访记者之一。 曾任云南省丽江市副市长兼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省委宣传部外宣办副主任,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书记、常务副理事长(主持工作)。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序一 李肇星 序二 廖祥忠 自序 王志 第一章 采访是一个工种,更是一项技能 1.我又不是记者,为什么要买这本书? 2.我是记者,我要买这本书吗? 3.你能给自己这本书写个推荐语吗? 4.看了这本书,我就会采访了吗? 5.我和我妈聊天算采访吗? 6.记者做采访,主持人也是在做采访吗? 7.采访就是问问题吗? 8.懂得采访对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 9.会采访能搞定面试官吗? 10.学习采访对升职加薪有帮助吗? 11.会采访能帮我改善人际关系吗? 12.采访的技巧对谈恋爱有好处吗? 第二章 全民皆是采访者? 1.我没有学过新闻学,如何让我的采访看起来“专业”? 2.理工科背景的人能不能成为采访大咖? 3.网站编辑是采访者吗? 4.如何看待机器人记者? 5.自媒体时代,采访还需要门槛吗? 6.粉丝数量跟懂不懂采访有多大关系? 7.发朋友圈也有采访的事儿吗? 8.在抖音、快手这些短视频平台上发视频也要做采访吗? 9.自媒体的采访为什么不需要被批准? 第三章 采访者是这样炼成的 1.优秀的采访者是不是什么都行? 2.采访的好坏和智商的高低有关系吗? 3.情商不高能做好采访吗? 4.什么样的性格更容易让你成为好的采访者? 5.我很内向,不喜欢社交,能行吗? 6.星座和血型与采访能力有关联吗? 7.对于采访者来说,年龄是个问题吗? 8.采访者的颜值很重要吗? 9.采访是脑力活还是体力活? 10.“好奇是采访者的基凶”,你同意这句话吗? 11.什么是采访者最重要的能力? 第四章 线索的发现与挖掘 1.怎么发现采访线索? 2.新闻敏感度是天生的吗? 3.社交网络上的内容可以作为采访线索吗? 4.旧闻能采访吗? 5.找采访线索需要“线人”吗? 6.社交媒体时代,怎么看“深喉”? 7.确定了采访线索,如何确定采访谁? 8.名人真的比普通人更有采访价值吗? 9.怎么从普通人身上挖掘素材? 10.我可以选择我妈作为采访对象吗? 第五章 让“TA”成为我的采访对象 1.我该如何了解采访对象? 2.我要了解采访对象的星座和血型吗? 3.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的内容可以参考吗? 4.怎么联络到采访对象? 5.联络采访对象,什么时候打第一个电话最好? 6.打电话的时候,要说什么? 7.怎么让难以搞定的采访对象顺利坐在我面前? 8.我被采访对象直接拒绝了,怎么办? 9.我可以强行采访吗? 10.同一个人采访第二次,会更容易还是更难? 11.采访对象为什么会临时变卦? 第六章 采访前的“备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搜集背景材料,有必要考虑社会与时代背景吗? 2.背景材料看得越多,采访就会越精彩吗? 3.只能问一个问题也需要准备吗? 4.长时间采访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吗? 5.我该怎么准备采访提纲? 6.如何预测采访对象的回答? 7.怎么避免先人之见? 8.来不及准备提纲怎么采访? 9.准备时间真的很短,我要怎么用好它? 10.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背景材料,怎么准备采访提纲? 11.我要背采访提纲吗? 12.采访对象在采访前找我要采访提纲,给不给? 第七章 构建采访“谈话场” 1.采访时,我要化妆吗? 2.采访时,我要穿什么? 3.出镜采访要穿名牌吗? 4.采访前与采访对象见面好还是不见面好? 5.能不能边吃饭边采访? 6.采访时,我能跷二郎腿吗? 7.为什么大多数采访都是在演播室里进行的? 8.为什么演播室采访中总要有张桌子? 9.采访和审讯是一样的吗? 10.我要不要刻意博取采访对象的好感和信任? 11.公关团队不让问的问题,真的不能问吗? 12.上门采访,应不应该带礼物? 第八章 练造一颗沉着冷静的心脏 1.职业采访者也会紧张吗? 2.如何克服紧张情绪? 3.采访前要不要留给自己一小段独处的时间? 4.你准备好采访李嘉诚了吗? 5.坐在对面的是我的ido1,我怎样才能“ho1d住”自己? 6.对面是我很讨厌的人,又该怎么办呢? 7.采访时,我可以与采访对象同悲喜吗? 8.灾难现场采访我要特别注意什么? 第九章 语言是桥梁,沟通采访双方 1.面访前如何寒暄? 2.直播采访前,我应该和采访对象聊些什么? 3.采访时,我能称呼对方“老师”吗? 4.提问用书面语好,还是口头语好? 5.采访的语气要温和还是犀利? 6.多使用中性词 7.拉里·金的采访为什么“牛”? 8.所有的问题都要用疑问句吗? 9.请问追问有什么技巧? 10.问问题语速快好还是慢好? 11.提问越短越好吗? 12.采访者的普通话必须达到一级甲等吗? 第十章 问题是针线,“缝合”采访全程 1.采访中有“万能”问题吗? 2.问题也分真假吗? 3.如果只能问一个问题,我要问什么? 4.如果可以问多个问题,什么问题要第一个问? 5.什么时候问最难的问题? 6.涉及隐私,怎么问才不“八卦”? 7.街头的随机采访是不是随便拦个人就问? 8.什么 序言 李肇星 1952年我正上小学五年 级,开始读《中国少年报》 ,萌发了当记者的美梦。可 惜我一辈子没当成记者,后 来做过外交部和全国人大新 闻发言人,交了好多记者圈 的朋友。我从未想到的是, 记者采访还有“秘密”,直到 几天前,本书作者让我干一 件我不称职的事——为本书 写序。 在我印象中,王志是位 个性鲜明的优秀记者,会提 问题,会提犀利的问题。在 央视的那些年,从《东方之 子》到《面对面》,他自成 一派,贡献了许多人们喜欢 的节目。后来他多次“跨界” ,从记者到官员,最后又回 到我们共同的母校——中国 传媒大学,换了种方式继续 和采访打交道。即使他告别 荧幕许久,许多观众仍记得 他那标志性的语言、动作甚 至眼神,这说明他的采访多 么有生命力。但采访真有秘 密吗? 王志将那些激情岁月的 记忆加以提炼,又以学理总 结升华,终成这本兼具实用 性与趣味性的采访“解密”录 ,再次为我们贡献了惊喜。 他在书中提出“采访是沟 通的学问”,意在向读者普 及沟通技巧。网络时代,你 、我、他都会在社交媒体上 发声,其实都有意无意地扮 演着“公民记者”的角色。这 本深入浅出的采访书有助于 传播新闻专业知识,称得上 是媒介素养“补给包”,难能 可贵。 本书用心搜集了许多关 于采访的问题,有的来自媒 体同行,有的来自学生,有 的来自网友。将近200个问 题,涵盖了方方面面。 采访就是问问题吗?我 可以选择我妈妈作为采访对 象吗?出镜采访要穿名牌吗 ?接受采访有风险吗?面对 镜头,我很紧张怎么办?… …这些问题并不高深,却很 重要,也是很多人感兴趣的 。王志从专业角度回答这些 问题,深人但不艰涩,很生 动。 《采访的秘密》是一本 翔实的案例书。实践出真知 ,王志在新闻一线工作了二 十余年,曾获得中国新闻奖 、“金话筒奖”,被誉为最好 的电视新闻采访记者之一。 书中案例读起来都是一个个 精彩故事。 王志提问常常一针见血 ,同时进退有度。如何能做 到这一点?他在这本书里给 出了答案。有人说王志的标 签是“质疑”,那么质疑适用 于所有采访吗?质疑有“副 作用”吗?对于这些问题, 他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 我觉得,记者采访和发 言人答问有相似之处。记得 组织上让我当外交部发言人 时,我真的很害怕,便马上 打电话请教我北大的老师季 羡林:当发言人应该怎么说 话,注意什么?季老师当即 简明告知:“不说假话,真 话不全说。当发言人要这样 ,当普通好人也一样。”从 那以后,我再不紧张了。的 确,只有能采访到真实情况 并如实报道才算得上是一个 好记者,才对得起广大受众 。 《采访的秘密》是一本 实用的专业书。作者对采访 进行了“庖丁解牛”式分析, 从什么是采访到怎么采访, 再到如何采访到真实又有魅 力的东西;从宏观的媒介环 境到中观的“谈话场”,再到 微观的采访技巧,可谓提供 了全过程的“采访实操指南” 。 对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 的朋友而言,洞察采访的秘 密有助于你避开误区,少走 些弯路。对于其他岗位的朋 友来讲,掌握一些沟通技巧 ,你会在学习、工作中更加 轻松自如。 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包 括了解被采访者的基本情况 和专业常识;采访中要把握 节奏,要调动所有智慧与采 访对象“过招”;采访后则要 客观恰当地如实报道。如为 中国受众报道,要用好母语 ,有民族文化自尊,不要乱 插上一些洋文,如OK、 music、party之类。报道宜 尽量简洁,说多了就啰嗦, 听的人就少了。 采访是为了得到信息, 得到信息是为了有效沟通。 在现代社会中,有谁能离得 开沟通呢?采访并非记者的 专利,只是术业有专攻,合 格的记者都要谙熟互动与说 服的技巧。 我几十年和新闻人相处 学到的基本常识是:新闻无 国界,新闻工作者有祖国; 新闻五花八门,好的新闻工 作者要有正义感。因此,我 对王志采访“秘密”的理解是 :实实在在、爱国敬民。 祝愿年轻读者朋友通过 阅读本书了解采访的经典秘 密,领悟沟通的经典诀窍, 多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做 好事,做实事。 2020年3月12日于北京东 交民巷 (作者系外交部原部长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外事委 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外 交学会名誉会长) 导语 本书用心搜集了许多关于采访的问题,有的来自媒体同行,有的来自学生,有的来自网友。将近200个问题,涵盖了方方面面。 采访就是问问题吗?我可以选择我妈妈作为采访对象吗?出镜采访要穿名牌吗?接受采访有风险吗?面对镜头,我很紧张怎么办?……这些问题并不高深,却很重要,也是很多人感兴趣的。王志从专业角度回答这些问题,深入但不艰涩,很生动。 后记 王志 千真万确,这是一本关 于采访的书。但毫无疑问, 它与你我都息息相关。你可 以说我不做采访,但谁离得 开沟通呢? 新媒体时代,采访早已 不是职业采访者的专利。传 媒科技日新月异,技术赋权 使得我们普遍享有畅通的传 播渠道。只要愿意,如今谁 都能便捷地发声,于是采访 似乎变得不再神秘,但懂与 不懂效果迥异。 采访和沟通的界限越来 越模糊不清。正因为如此, 认知二者的同与不同,熟悉 观察、倾听、表达、呈现这 些采访和沟通的基本概念, 掌握采访和沟通的规律,提 高采访和沟通的能力,和你 拥有并玩得转智能手机一样 必要,虽然大多数时候,或 许我们并没有意识到。 这本书之所以叫《采访 的秘密》,是因为从一开始 ,我便将它纳入了我 的“1+3”,即《质疑的力量 》加《采访课》《采访的秘 密》和《采访的艺术》计划 中。“1+3”既有作品案例汇 集,也有教程,还有专题研 究,但毫无疑问,我努力想 将《采访的秘密》打造成面 向最广大的读者的畅销书和 长销书,希望你喜欢。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越来 越密切,也越来越复杂化。 如何驾驭眼花缭乱令人欲罢 不能的信息传播工具?如何 规避风险减少干扰?如何在 纷纷扰扰的人际沟通中游刃 有余?不容易,甚至说很难 ,但我们不能也不应当回避 。 采访曾经是我的职业和 日常工作。从一开始,我就 认为采访并不是开口提问那 么简单,沟通也不是我们想 象得张嘴就行那么随心所欲 ,时至今日更是如此。一本 小书当然无法解决你所有关 于采访和沟通的难题,但将 近200个问题,我相信总有“ 一问”吸引你。至少,我希 望这本小书能为你打开采访 的神秘之门,助你沟通一臂 之力。 这本关于采访和沟通的 书全部采用问答构建。这是 因为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 生活压力加大,学习的兴趣 和机会反而越来越少。我们 已经开始习惯碎片化阅读, 我们早就喜欢娱乐化解读。 尽管如此,我仍然试图在这 些散碎的、有趣的问题背后 ,搭建一个关于采访和沟通 的相对完整的思维框架。期 望借由此书让你更多地了解 采访与沟通,让你的生活因 懂得采访与沟通的技巧少一 些烦恼和危机,多一些乐趣 与收获。 采集这些问题,颇费了 一番心思。四面八方,天南 地北,现实生活,网络世界 ,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 我都没有放过。其中有些问 题看起来似乎不那么专业, 但我负责任地说,它们都有 出处,都是非常现实的存在 ,我一以贯之地认真思考, 严肃作答。关于采访的问题 当然比现在呈现出来的要多 得多,但这已经是拣了又拣 、挑了又挑的最后结果。 我在回答这些问题时, 脑海中不断闪现从前采访时 的场景。那些画面仿佛老电 影的镜头,亲切而意味深长 。此时的状态和心境已经大 不同,但那时的感受依然鲜 活如初。我就这样作答,也 希望带给你同样的感受。 感谢出版方的厚爱与操 持。 感谢章文舟、燕妮、欧 阳询、朱冰等朋友提供的帮 助和建议,也谢谢我的研究 生贾媛媛等同学所做的工作 。 感谢李肇星部长、廖祥 忠书记拨冗为拙作作序。 感谢王镛先生给我题写 书名。 感谢著名作家何立伟先 生为本书作了十六幅有趣的 漫画。 最后,我要感谢的是众 多时贤和同道,在我研究和 写作的过程中给我的启迪和 帮助,虽无法一一列出,但 必将铭记于心。 2020年9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采访的秘密》是一本 深入浅出的采访书、详实的 案例书、实用的专业书,有 助于传播新闻专业知识,称 得上是媒介素养“补给包”。 王志将那些激情岁月的记忆 加以提炼,又以学理总结升 华,终成这本兼具实用性与 趣味性的采访“解密”录。对 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朋友 而言,洞察采访的秘密有助 于你避开误区,少走些弯路 。对于其他岗位的朋友来讲 ,掌握一些沟通技巧,你会 在学习、工作中更加轻松自 如。 ——李肇星 外交部原部 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外事 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 外交学会名誉会长 这套“采访系列”丛书一 如作者王志本人那样特别, 是一套理论性与实操性兼具 的采访教材,视野开阔,文 笔生动。这套书来源于鲜活 的工作实践,淬炼于严谨的 学理论证,对于传媒工作者 以及未来有志于投身传媒事 业的青年学子而言,精读这 套书将有助于建立科学的采 访认知,掌握实用的采访技 巧,树立正确的采访价值观 。这套书将在学界、业界乃 至社会各界产生广泛而积极 的影响。 ——廖祥忠 中国传媒大 学党委书记、校长,教授, 博士生导师 精彩页 采访是为了什么呢? 为了得到信息。 那得到信息又是为了什么呢? 我想是为了有效地沟通。 所以你要知道,采访并不是新闻记者的专利,而是一项人人必备的技能。 1.我又不是记者,为什么要买这本书? 问得好! 所以我把这个问题放在了第一个。这本书看起来是本专业书,但我把它当成一本畅销书来写,它的读者当然应该包括你。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满足大家对采访的各种好奇心,但又不止于此。事实上,现代社会的采访越来越大众化,越来越接近于沟通了。 很多人都觉得记者是厉害角色,所以将其誉为“无冕之王”。你不是记者,但记者为什么这么厉害,你就不好奇吗? 记者的本职工作是报道新闻,传递信息;记者的基本技能就是采访。当你洞悉了采访的秘密后,我不能保证你可以像专业记者一样厉害,但我敢断定你会发现自己比以前更强大。 你可能会说,我可没打算去采访别人,也不想去搞新闻调查。是的,你或许不需要像记者一样去采访,但是你在生活中时刻都需要和别人聊一聊。不是吗?恋爱、升学、求职、谈判,甚至打车、购物、带孩子……无论愿不愿意,你总是要与人沟通,但不见得每次沟通都有效,都能应对自如,这就是需要学习采访的最重要的理由。 采访是一门沟通的学问,那些很厉害的采访者懂得如何让对面的人开口,谙熟互动与说服的技巧。难道你不想学一些沟通的技巧吗? 很多人出去玩之前喜欢做旅游攻略。就沟通而言,这本书就可以看作一份实用的“沟通攻略”。 你虽不是记者,但可以学着像记者一样去观察,去思考,去说话。这样一来,也许你就不会因为女朋友突然生气而一头雾水,不会因为面试时无缘无故地被刷掉而错失机会,不会因为“不会说话”或“不会听话”而面临窘境。 买下这本书,说明你有这样的眼光和消费能力。既然买了,我建议你再花点时间和精力读完它。我相信你不会失望,并且坚信你的这次消费一定超值。 2.我是记者,我要买这本书吗? 回答这个问题时,我的脑子里突然浮现出自己刚踏人采访这一行时的情形。我抱着一堆磁带嘀咕:“我没有学过采访。”制片人告诉我:“你看看别人是怎么采访的。”是啊,谁都不是天生就会采访,再牛的采访大咖也是从业余起步的。 我干了一辈子的采访,准确地说,我一辈子都在干采访。我的采访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认真研究总结、公开出版,这是第一次。这本书凝结着我从事采访、研究采访的心血,我认为出版它的理由不仅仅是我做采访的时间长和专注,如何深人浅出地让专业的采访技能和知识服务于公众才是比资历更重要的事情,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二十余年的一线采访经历,使我深知实践对于采访有多重要,一名记者在采访实践中需要怎样的指导和陪伴。我不敢说,这本书里所言都是“干货”,但我努力让它没有“水分”。俗话说得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当然希望外行能看到、学到门道,而作为内行、同行,我真心希望这本书对你的采访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当然,我首先希望的是你真心喜欢它。我们常说开卷有益,但有用、有趣的书才能真正有所裨益。至少,我不能让你看完这本书后,抱怨我是个外行。 仔细思量,我的职业生涯里其实仅有干采访这样一件事。市面上关于采访的书不算少,但这一本比较特别,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都与其他的有很大不同。这本书源自实践,而且是经过了时间检验的实践。作为记者,我不愿意再多说实践对于采访的重要性;但作为作者,我希望我的研究能够对你的采访实践有所贡献,至少让你不走弯路,少走弯路,对你切实有帮助。我脑中也闪现过这样的念头:如果工作之初,我有类似的“葵花宝典”,我的采访会不会走得更远。 答疑解惑,你且去读,便知其中是否有你想要的答案。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