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中国共产党人何以能在满目荒凉的黄土高原,在山瘠水贫的延安立足、扎根,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并最终走向全中国?除了因为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一条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之外,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心。 徜徉在杨家岭,漫步在枣园,徘徊在凤凰山,踟蹰于王家坪。这些匆忙穿行的脚步,缘于这里的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磁场,诱惑着每一双思绪绽放的翅膀。 有时候,让人遐想不止的不只是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也不只是同甘共苦的历史记忆,还有历久弥新的理论光辉。 延安,让人难以割舍,缘于延安的窑洞里存活着中国革命的真理。 延安啊延安,你从艰苦中找到乐观,你从劳动中夺取幸福,你从战斗中获得安乐与发展!延安啊延安,我不能用别的名称叫你,我只能称呼你是个“赤脚天堂”! 目录 第一章 党始终指引着中国的方向 第二章 赢得了民心:党成功的奥秘 第三章 延安的窑洞最革命:党的理论在不断创新 第四章 朋友越多越好:党领导革命胜利的利器 第五章 党的干部就要“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第六章 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党的精神力量 第七章 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做支撑 第八章 榜样的力量:做一个纯粹的共产党人 第九章 他们是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第十章 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 第十一章 打铁还需自身硬:党的纪律就是党的生命 第十二章 我们决不当李自成:党的决心与信心 第十三章 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 结语 延安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后记 序言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是中 国人民非常熟悉的名字。作 为一名美国人,1928年12 月下旬,史沫特莱以《法兰 克福日报》记者的身份来到 中国。短短几年间,凭着新 闻记者的职业敏感,她对新 兴的中国共产党颇感兴趣, 在一张纸上写出了“谁,什 么是中国共产党?”的疑问 。后来,她如愿来到延安, 也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这张各地青年纷纷奔向 延安的照片大家也很熟悉。 1938年,瑞士记者瓦尔特· 博斯哈德来到延安。他吃惊 地写道:我们越接近红色首 都,就越能看到大量年轻中 国人的身影,个个背着简单 的行李徒步走到这里,希望 能加入梦寐以求的八路军。 这条路就是一条朝圣之路, 延安就是下一代心目中的麦 加圣城。这一代人被战火从 学校里赶出来,背井离乡, 期望在延安找到新的信仰归 宿。 延安,像圣洁的五彩光 环,萦绕着多少人对她心仪 已久的憧憬,又像徐徐打开 的皇皇巨著,激发着多少求 知者强烈的探索欲望。 不仅近百年前的史沫特 莱、博斯哈德对延安充满了 好奇和疑问,就是在今天, 慕名来到延安或者尚未来过 延安的人们,心中也不免升 腾起一个个谜团: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靠什 么做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 强? 中国共产党凭着怎样的 魅力吸引着海内外有识之士 义无反顾地奔赴延安? 即便在那么艰苦的条件 下,照片和影像中所展示的 “延安人”总是洋溢着笑脸, 这种乐观主义的精神动力来 自何方? 从刚到延安时的4万名党 员,13年间,全国发展党员 270万人,猛增近70倍。中 国共产党人靠什么吸引和培 养了如此众多的优秀分子; 又是靠什么凝聚起广大党员 的向心力,并使其自觉成为 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为党 和人民的利益甘愿奉献、勇 于牺牲? 这些“外来”的中国共产 党人为何能赢得普通老百姓 的拥护,在转战陕北的艰险 征途中,面对十倍于己的强 敌,气定神闲,游刃有余, 徜徉于陕北高原的沟壑之间 ? 为什么弱小的中国共产 党能够取代当时“正统”的国 民党政权,赢得人民的支持 和拥护,并最终建立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 新时代的今天,中国共 产党的执政理念中,为什么 总是闪现着延安情愫及其内 在因子? 拿破仑说过:世界上两 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 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 力量。 探究以上疑问,如果要 寻找出共同的答案,我们不 能不感慨:这无疑是精神的 力量! 这种精神,源于中华民 族辉煌灿烂的五千年文明,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中 国共产党人发扬光大,并展 示出真理的光辉; 这种精神,构成中华民 族精神的重要部分,并以其 打动人心的华彩乐章,在今 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 国梦的征途中,放射出夺目 的时代光芒。 ——这就是延安精神! 本书所要展示的,乃是 以延安往事为主线,以延安 精神原生形态为纲,以平实 的语言回顾延安时期的经典 故事、经典文章、经典论断 ,从细小的故事中展现中国 共产党人的精、气、神,从 朴素的叙述中寻绎蕴含其中 的深刻道理,从鲜活的史料 与人物、事件风貌中彰显打 动人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从延安往 事的探寻中,感悟其中所体 现的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 从而在展现其精神魅力的同 时,能够为读者提供强大的 精神动力,为我们追求中国 梦而奋力前行增添不可或缺 的精神能量。 就请随着我们的叙述, 把目光投向历史中的延安, 投向历史镜头中的峥嵘岁月 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