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风雨百年--陈学溶口述自传/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1934年10月,在竺可桢举办的第三届气象练习班中,走进来一位高个子的18岁青年。1935年4月,他登上东岳泰山的测候所,开始了他的气象生涯。
从气象研究所、中国航空公司,到华东气象处、中央气象局、江苏省气象局、南京气象学院等机构;从天气预报的测候员、预报员,到航空气象服务管理、农业气候区划,再到暴雨天气研究,平生历经各种岗位的经历,使他晚年在不经意间实现了向气象学史领域的华丽转身。
与诸多著名的气象学家相比,陈学溶是“非著名的气象学家”。但他从18岁步入气象学界起,从一而终,是在世老气象学家中最长寿者,因其博闻强记,堪称中国现代气象学史的“活字典”。他的个人经历和所见所闻,堪称中国现代气象科学事业的宝贵史料。
本书介绍的就是他的气象生涯。
目录
导言
第1章 家世
紫芝堂陈氏
仓巷祖宅
祖辈、父辈与同辈
第2章 艰难求学路
私塾与小学
考进首都中区实验学校
少年时代的恩师——江菊人
上高中时的穷日子
第3章 第三届气象练习班
北极阁与气象研究所
报考练习班
听竺可桢先生讲课
1934年的讲义残本
毕业照上的这些人
第4章 初习泰山顶
分配工作
到泰山测候所
竺师来视察,山上话风雨
发文章,入学会
日观峰气象台的故址与故人
再登泰山
第5章 气象研究所内迁
担任天气预报助理
坚守与撤离
从南京到汉口
再迁重庆
第6章 西安头等测候所
筹建缘起与人员派遣
疏散到汉中
重回西安
和阿垅住在一起
为返回重庆的波折
第7章 参加高等文官考试
气象局与“气象科”
报考与初试
受训与复试
“党证”与梦魇
第8章 在“中航”服务的战争年代
中航公司与“驼峰”航线
在珊瑚坝机场建立气象站
在加尔各答的工作与生活
中航的待遇
汀江机场
相识结缡刘婉章
躲过此生一大劫
上海龙华机场气象台
变局中的选择
中航气象员重聚南京
第9章 在华东气象处的折腾与收获
领过“八一”帽徽的留用人员
吕东明网开一面
吃“中灶”与入“另册”
预报寒潮,幸遇罗漠
“中小尺度系统分析的开端”
第10章 新中国民航气象管理事业的开拓与建设
进京先遭“杀威棒”
“撇清”与阿垅的关系
在民航气象科“行走”
起草《民航气象服务规范》
目睹“反右”众生相
繁忙的1959年
赫鲁晓夫专机平安落地
下放劳动与精简出局
第11章 重回江苏
台站业务管理,参与预报会商
率先完成“江苏省农业气候区划”
拜谒竺师谈“积温”
与饶局长下棋
“反动则有之,权威倒未必”
五七干校杂忆
审查结束
第12章 龙王山下苦探“梅”
守望在实习台
参加河南“75·8”特大暴雨研究会战
花甲之年的攻“梅”梦
用14年资料写出的一篇论文
天气气候研究室
梅雨“消息”三十年
第13章 投身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史研究
《竺可桢先生在北极阁》
《为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奠基》
文章落实处,铺路做小工
存真纠错,为“、文”不让
在“修史热”中四处奔波
我与中国气象学会(一)
与叶文钦的交往
我与中国气象学会(二)
蜗居之内天地宽
第14章 人物漫忆
涂长望
黄逢昌
朱文荣
石延汉
黄厦千
郭晓岚
戚启勋
高学文
许鉴明
程纯枢
李宪之
徐近之
池国英
盛承禹
刘联华
第15章 晚年的精神家园
施雅风先生登门来谈《竺可桢全集》
“特邀校审”十三年
病缠身,书萦怀
百岁遐想
附录
《中国气象史》一书中某些近代史实的商榷/陈学溶
远去的奶奶、父亲和母亲/陈德红
卢伯伯/陈德东、陈德红
我和爷爷/陈未翔
陈学溶年表
陈学溶主要著述目录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序言
在中国近现代科学事业发展的进程中,气象学是继地
质学和生物学之后实现本土化的重要学科。在20世纪的二
三十年代,以竺可桢为学术领袖,以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
所为基地,与国际学术接轨的气象学得到了全面、迅速的
发展。与具有“普遍性”的数、理、化学科相比,地质学
、生物学和气象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此也有更强
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实际应用价值,最明显的就是天气预报
。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又积贫积弱的中国建立起国家
规模的气象事业,这是中国气象学界先驱者们的梦想。
气象研究所成立于1928年。草创时期,竺可桢一方面
抓气象学术研究的基本建设,另一方面联络全国各相关单
位,抓气象预报的台站建设。当时最紧要的问题是气象人
才的缺乏,在等待大学专业学生而远水不解近渴的情况之
下,他着手办起了气象练习班,即相当于“专科”培训的
速成班,招考高中或旧制中学毕业生,半年后,分发到各
地测候所,承担气象观测任务。
1934年10月,在竺可桢举办的第三届气象练习班中,
走进来一位高个子的18岁青年。1935年4月,他登上东岳泰
山的测候所,在泰山顶上观风测雨,开始了他的气象生涯
。2016年,年近百岁的他,住在南京的蜗居中,还在案头
潜心梳理有关“竺可桢年表”的资料。
他就是这本书的主人公——陈学溶。
陈学溶,一1916年3月2日(农历正月廿九)生于南京
。出生之时,祖上的发达已成往事。自他记事起,与父亲
相伴的是失业,是穷困潦倒。他自幼聪明好学,但有多次
因家中衣食之忧而面临辍学。起初从报纸上看到气象练习
班的招生广告时,在他心中只是点燃了养家糊口的希望,
却未料到在18岁这个人生选择的拐点上,他不仅从这次机
遇中得到了安身立命的职业,还得到了令他百岁陶然的精
神家园。
从1935年4月到1944年2月的9年中,陈学溶经历了泰
山顶上艰苦环境的磨炼之后,又跟随研究所经历了战争中
的临危坚守和辗转内迁。他在气象研究所长期从事天气预
报的第一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十八般武
艺样样通的多面手。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大西南唯一的国际后勤补给通
道是“驼峰航线”,它也成为国际反法西斯中国战场的生
命线。从1944年2月起,陈学溶供职的中国航空公司(由中
国官方与美国民营公司合资),就是负责这条航线的飞行
任务,而陈学溶担任气象员的岗位工作,正是为这条航线
的飞行安全做气象服务的。此期间,他曾被派赴印度加尔
各答的达姆达姆机场工作一年多。抗战胜利后,他继续服
务于中国航空公司,曾任上海龙华机场气象台台长。
在新中国的最初五年,陈学溶曾在上海防空司令部和
华东气象处的分分合合变动中奔波于上海与南京之间。这
期间他在制度建设和学术研究上各有可圈可点的贡献。在
制度方面,从前的天气预报在操作程序上实行一种个人负
责的轮值制度,陈学溶最早提出应该采取集体商议的办法
,经过集思广益之后商定预报方案,这样效果会更好。这
个办法被采用了,后来由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
军委气象局合办的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担任主任的顾震
潮先生提出了“会商”这个概念,这成为一种沿用至今的
工作制度。
陈学溶在华东气象处这几年,整天埋在事务堆里,再
加上“镇反”“审干”“三反”“五反”之类的政治运动
不断,单位内也没有学术气氛。但有一次副处长程纯枢向
他提出:分析1953年梅雨期间的4次暴雨过程,是否每次暴
雨都一定有冷空气的作用?他抓住了这次偶然的机会,经
过对大量数据的仔细分析,认为1953年梅雨期间的第3次暴
雨过程肯定没有冷空气的参与,写出了论文《1953年梅雨
季节六月江淮地区和长江两岸的暴雨》。陶诗言等在学科
评述文章中认为“这个研究可以说是我国有关副热带中小
尺度系统分析的开端”;程纯枢在1979年的评语中,认为
这篇文章“是我国暴雨成因研究的开端,指出暴雨与中小
尺度天气系统密切相关,这一贡献极为可贵。最近20多年
暴雨的研究都是沿着这一方向进行的”。
……
陈老特别愿意跟我聊天,我跟他的子女处得也很好。
陈老胆小怕事,一说点政治上的事,他都噤若寒蝉,但说
到业务上的事,他都能娓娓而谈。我摸着他的脉搏走,陆
续挖掘出不少重要史料。其实还有一些内容可以写一些的
,遗憾的是书整理出来后不久我就病倒了,眼下无力再作
补充了。
需要说明的是,农业出版社的《中国气象史》(洪世
年、陈立言编著,1983年)出版后,陈老看了,对其中一
些内容不大满意。后来他在庐山的一个气象学会议上作了
一个发言,指出了该书的一些问题。对此他一直耿耿于怀
,几乎成了他的心病。他特别不愿意在自己写的书中公开
批评别人,然而他认为这是一件大事,基本史实不能以讹
传讹,因此本书把陈老的《(中国气象史)一书中某些近
代史实的商榷》一文作为附录收进来,以了他多年的一个
心愿。
陈老很重亲情,但世道多艰,回忆有时太沉重。说起
“文革”中不幸去世的老母亲等亲人,陈老几次都难过得
说不下去。陈老去世后,他女儿陈德红写下了《远去的奶
奶、父亲和母亲》一文,消释了书稿中后半部分谈家庭家
人较少的的缺憾;陈老的孙女陈未翔应邀写作的《我和爷
爷》一文,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爷爷
形象史”,让人读来别有一番感动。现将两文附录于后,
读者与陈老的自述参看对读,可收相得益彰之效。
本书的访问整理修改,始终得到了陈德红先生和陈德
东先生的精诚合作。出版过程中,则得到李小娜女士、曹
卓卓女士等人的大力帮助。书此鸣谢!
樊洪业
2015年3月初稿
2018年1月改定
导语
陈学溶先生是竺可桢先生弟子,是被誉为“中国现代气象学史活字典”的新中国首代气象老人。他博闻强记,对中国气象学史掌故了如指掌,本书为陈先生的口述自传,全景式呈现了他不平凡的科学人生,真实而生动地展示了这位从事气象事业80年的老科学家在平凡岗位上锲而不舍、执着一事的崇高品德。
本书以陈学溶的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广泛涉及中国气象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内容,提供了许多有历史意义的细节,书中呈现的内容对中国气象学学科研究和中国气象学史研究意义重大。
访谈时,陈老虽年近百岁,但头脑清楚,记忆力惊人,加上他有收藏东西的习惯,使得本书叙述的史实准确性很高。陈老对许多历史事件要点的记忆在访谈后陆续获得的实物资料中不断得到印证,难能可贵。
精彩页
紫芝堂陈氏
关于祖上的情况,在我家存藏的《紫芝堂陈氏家谱》中可略有所知。
谱中记先祖玉畴公陈琳是福建莆田人,在明朝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进土及第后,开始做官。他在弘治、正德和嘉靖年问做了多年的官,最后在嘉靖年间去世,去世时是南京兵部右侍郎任上。他秉性忠耿,屡因仗义执言,为太监刘瑾等所忌恨,以谤罪调降官职,到广东揭阳去当县丞。正德五年秋(公元1510年)刘瑾谋反事败,获有确凿证据,因此伏诛。玉畴公陈琳复召升调,任浙江嘉兴府同知(知府的佐官)。其事迹见于《明史》(附《赵佑传》内)。
今南京中华路市立第一医院所在处,在科举时代为下江考棚,考场大门内右手边原立有石碑,碑铭所记与《明史》文大致相同。
玉畴公是紫芝堂系陈氏的一世祖。“紫芝堂”系的堂号由来,据家谱记载:南京东城外,有一大山名日“紫金山”,亦名“钟山”,传山中产有灵芝草,“紫芝”又名“灵芝”,古以为瑞草,含吉祥之意。陈姓以总堂号的居多。我们这一支的姓氏取用“紫芝”为堂号,可能是先世祖在南京为官,以发祥地或是基于功名科第而自创立的。
在记述玉畴公生平行迹之后,谱文中称:“自此陈氏历代(紫芝堂系)的后裔,就世居在南京,以迄于今。”(续谱止于1981年)
我家历经明、清、民国而今,仍住在南京,是地地道道的“老南京”了。
仓巷祖宅
陈氏的祖宅位于朝天宫正南的仓巷。早在三国时期,仓巷北接皇仓,是当时的运粮通道。明朝时,南京城内西边一条主要的街道,长两百米左右。以仓巷为轴,两边形成八条小巷,呈“八爪金龙”之形。自北向南,西边是东止马营、丁家巷、朱状元巷、木屐巷,东边是大牛首巷、严家岗子(七家湾)、月牙巷、安品街。
延至清朝,仓巷两侧商肆林立,曾是明清时期南京最繁华的地区之一。街巷格局数百年来一直稳定存在至前不久。南京的灯市,也是先在仓巷开始的,后来才移至夫子庙举办。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多处提及仓巷,将之形容为“人文萃聚之区也,冶山之气钟毓所凝,户列簪缨,家兴弦诵”。
我家先祖在仓巷建宅的时间很可能是在入清朝之后。当年在严家岗子南侧买了一亩九分地,造了五进房子(现在为仓巷90号和92号)。第一进全是门面房(5间),后有高墙。第二进是大厅,第三进到第五进住家,都是一明两暗(中间堂屋,两边卧房)。再后面还有厨房、柴房和院子等,后门开在严家岗子。另外在严家岗子还有几间房子。
据说仓巷在鼎盛时期有“八大家,十三支半笔”,陈家应该算是其中的一支笔。八大家中,我记得的有朱状元家、黄状元家(90号对面)、杨家(朱状元巷对面)、桂家(90号南边,88号)、李家(止马营附近)、雷家(大牛首巷)、龚家(安品街、木屐巷一带)。
1927年国民党北伐军到南京后,在仓巷的西边开辟了一条与之平行的莫愁路,之后仓巷才逐渐冷落下来。现在“八爪金龙”的最北一对“爪子”——东止马营已并入建邺路;大牛首巷的东部被新建的高楼拦腰斩断,只剩了和仓巷相连的一半,成了死胡同,这条断头路现在也鱼目混珠地被叫作“七家湾”。
七家湾西头的严家岗子已并入七家湾,说到这严家岗子,也非等闲之地,它不仅曾是明清时期南京最繁华的地区之一,更有一段传奇。它原来叫“年家岗子”,是雍正宠臣年羹尧曾住之地。后来年羹尧事发,家道败落,改“年”为音近的“严”,以图避祸。七家湾是南京有名的回民聚集地,现在南京大街小巷的小吃,凡牛肉锅贴店,必称“七家湾”。陈家祖宅在仓巷90、92号,紧邻七家湾,在2010年已拆为一片平地。保留较完整的只有最南边的一对“爪子”——安品街和木屐巷了。
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每天傍晚,牛群从家后门口经过,去范家水塘(现在莫愁路处)饮水,几十头牛,那阵势浩浩荡荡,所过之处尘土飞扬。莫愁路边过去的那些池塘、菜园、空地现在都已消失了。
八大家中,我比较熟悉的是杨家和黄家。我与黄家的黄建衡和黄尔定在小学同过学。1980年我曾和杨家驺去黄尔定家叙谈,得知他作为战犯,1975年放出来了。我和黄鑫魁也在南京一中同过学,他后来考上了军需学校,搞后勤,1949年去了台湾。
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