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以一介儒生纵横官场,是清朝“第一名臣”,更被誉为“道德文章冠冕一代”。曾国藩一生写过文章无数,光家书就近l500封,所涉及的內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昀指陈,大到进德修业、定国安邦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及其治改、治家、治学之道的精要总结。本书是后人从曾国藩的书信中收集的极具教育意义的一部分文章,编撰而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曾国藩文集/晚清中兴名臣的传世精品文库 |
分类 | |
作者 | (清)曾国藩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曾国藩以一介儒生纵横官场,是清朝“第一名臣”,更被誉为“道德文章冠冕一代”。曾国藩一生写过文章无数,光家书就近l500封,所涉及的內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昀指陈,大到进德修业、定国安邦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及其治改、治家、治学之道的精要总结。本书是后人从曾国藩的书信中收集的极具教育意义的一部分文章,编撰而成。 内容推荐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长期以来曾国藩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的笔下虽然不乏日常琐事,但在琐碎的叙述中,却蕴含着高尚的道德修养,这对感情日渐冷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来说,确实起到了劝世化俗的作用。作者从曾氏全集中采择菁华精心翻译,编成这本《曾国藩文集》,使有志于解读、研究曾国藩的读者可以化繁为简,举重若轻。进而登堂入室,终有所得。本书共分为书信、奏稿、军事谋略、冰鉴、散文、笔记、诗联等十部分;其中又以书信为主,并将其分为四类:禀父母、与弟书、与子侄书、与弟子书。既有所偏重,亦不致有遗珠之憾,使读者既可窥其全貌,又能知其轻重所在。 目录 禀父母 儿在京城 谨守父训 记节欲 谨饮食 赴京之事 一应俱备 劝弟勿夜郎自大 需除去骄傲之气 谨守保养身体 方可健康长寿 九弟暂留京城 望请父母安心 询所寄之物 禀试帖之学 家庭和睦 万事俱兴 先赠亲友 后留已用 身体尚未痊愈 四弟学有所进 禀祖父母大人 与英议和事宜 详述国库巨案 近诉家人安康 喜闻诸弟得中 儿替父母欣慰 病情痊愈 父母保重 生为至交好友 死后助办丧事 与弟书 明师益友 虚心请教 读书需有志 求学要有恒 勤勉自劢 孝悌为先 求学处世 力除牢骚 忌骄矜之气 戒悖谬之语 勤劳、谦逊、廉洁 乃为人处世三要 规劝四弟 奉勤为先 贤肖不在高位 重在谨朴所定 傲为凶德、情为衰气 放下架子 勤俭持家 不贪虛名 不进宮阶 行军打仗 重在得法 身为一军统帅 当以善战为要 以自身为官之经历 告兄弟相处之方法 与子侄书 途次闻讣 交代家事 续告家眷 起程安排 奉母在京 皆要谨慎 不愿子孙为官 但愿读书明理 读书当勉励 做人应忠诚 应早起、有恒、举止稳重 治家八事 缺一不可 父平生三耻 尔定要洗刷 教子遗训 八本八法 敬修德业 持之以恒 读书化气质 立志换筋骨 顾全袁婿 令其悔过 衣食起居 类同寒士 宽闲岁月 莫负光阴 勤俭短家 专心攻读 出门在外 切记三戒 为人要谦敬 择交要慎重 撑持门户 始于内教 读书心得 放言详问 养生之道 戒怒节俭 养生要诀 惩忿窒欲 凡事有困难 打通为好汉 保养身体 勿扰父母 留心种菜养鱼 讲求酒食纺织 好而知其恶 恶而知其美 变柔为刚 化刻为厚 克勤克俭 不忮不求(遗嘱) 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教子日课) 与弟子书 严立团规 力持风化 树兵勇正气 不犯民秋毫 百战之卒 出自苦练 严汰兵勇 赶制器械 雇船募水手 规定要细知 统兵征战 巨细不漏 修身治军 ‘勤’字为要 行军之要 禁止扰民 整顿营伍 挑兵选将 贪敌资财 最易误事 奏稿 困衰兵弱 天下之患 同心协力 严办土匪 奖拔人才 方可舒忧 民心向背 决定成败 方今之势 可虑者三 指挥得当 方可取胜 两利求大 两害取轻 出兵事宜 需分缓急 缓征川匪 急剿皖逆 内外夹击 保赣安浙 借洋剿贼 适可而止 胜负难料 不可妄奏 凭借洋人剿匪 无异作茧自缚 拔擢人才 量才度能 为臣不可负气自矜 责人不可吹毛求疵 地形险易 视势而转 驭苗之策 剿抚兼施 周密部署 大败捻军 学洋人军务 应取长去短 湖南力拯时艰 堪称他省表率 军事谋略 越寨攻敌 爱民歌 水师得胜歌 陆军得胜歌 劝诫营官四条 谕巡捕门印签押三条 营规 冰鉴 第一神骨 第二刚柔 第三容貌 第四情态 第五须眉 第六声音 第七气色 散文 修身五箴 召诲 求阙斋记 君子慎独论 原才 笔记 礼 赦 世泽 悔吝 名望 居业 英雄诫子弟 君子小人 才德 兵气 才用 课程十二条 书赠仲弟六则 诗联 寄弟 小池 秋怀诗五首 题簷莨谷图 岁暮杂感十首 寄郭筠仙浙江四首 三十二初度次日书怀 忆弟二首 温甫读书城南寄示二首 失题四首 次韵何廉防太守感怀述事十六首 贺新郎 格言十二首 试读章节 身体尚未痊愈 四弟学有所进 [原文]男国藩跪禀: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正月初三日发第一号家信。初七日彭棣楼太守出京。男寄补服四副、蓝顶二个,又寄欧阳沧溟先生江绸褂料一件、对联一副、高丽参二两、鹿胶一斤,又寄彭茆庵表叔鹿胶一斤。二月初寄第三号家信。想俱收到。 男等在京合室平安。男病尚未痊愈,二月初吃龙胆泻肝汤,甚为受累,始知病在肝虚。近来专服补肝之品,颇觉有效。以首乌为君,而加以蒺藜、淮山药、赤芍、茯苓、菟丝诸味。男此时不求疮癣遽好,但求脏腑无病,身体如常,即为如天之福。今年虽不能得差,男亦毫无怨尤。 同乡张钟涟丁艰,男代为张罗一切,今之即日奔丧回里。黎樾乔于二月十四到京。 四弟近日读书,专以求解为急,每日摘疑义二条来问。为男煮药求医及纪泽教书,皆四弟独任其劳。六弟近日文思大进,每月作四书文六首,经文三首、同人无不击节称赏。 请封之事,大约六月可以用玺,秋冬可以寄家。余详四弟书中。男谨禀。 道光二十六年二月十六日 [译文]男国藩跪禀: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儿子于正月初三寄出了第一封家信。彭棣楼太守于初七这一天离开京城前去任职,儿子便顺便托他带去补服四套、蓝顶两个:另外还有带给欧阳沧溟先生的一件江绸褂料、一副对联、二两高丽参和两斤鹿胶;又带给彭弗庵表叔一斤鹿胶。我于二月初又寄出了第三封家信,估计现在都已经都收到了。 儿子全家人在京城平安无事。只是儿子的病目前尚未痊愈。二月初开始吃龙胆泻肝汤,感觉很是受累,后来才明白病根是肝虚。近段时间专门吃补肝的东西,觉得还很有成效。这种补肝的药方以首乌为主,再配上蒺藜、山药、赤芍、菟丝等各味药。我现在已经不奢求疮癣能够很快痊愈了,只求内脏正常无恙,身体健康无忧。就是我最大的愿望和福气了。即使今年无法担任任何官职,我也不会有一句怨言。 近日,同乡张仲涟家的老人不幸离世,儿子受他所托,代为办理京城的一切事宜,以使他当天就回家料理丧事。黎樾乔抵达京城之日是二月十四。 最近四弟读书之时,专门以求解为急务,每天都要摘抄两条不解的地方来问我。现在为儿煎药、请医生,还有教纪泽读书这些事,都是四弟一个人左右奔忙。近来,六弟的文思大有长进,每月都会作六篇四书文、三篇经文,身边的同事们看了,无不拍手表示赞赏。 最后再说请封的事,此事大概六月份能够得到皇上的恩准。估计秋冬之交便可以寄回家。其余诸事详见四弟所寄之信。儿子谨禀。 道光二十六年二月十六日 禀祖父母大人 与英议和事宜 [原文]孙男国藩跪禀: 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九月十三日接到家信,系七月父亲在省所发,內有叔父及欧阳牧云公臻函。知祖母于七月初三日囚感冒致恙,不药而愈,可胜欣幸!高丽参足以补气,然身上稍有寒热,服之便不相宜,以后务须斟酌用之,若微觉感冒,即忌用。此物平日康强时,和入丸药內服最好,然此时家中想已无多,不知可供明年一单丸药之用否?若其不足须写信来京。以便觅便寄回。 四弟、六弟考试又不得志,颇难为怀;然大器晚成,堂上不必以此置虑。闻六弟将有梦熊之喜,幸甚!近叔父为婶母之病,劳苦忧郁,有怀莫宣,今六弟一索得男,则叔父含饴弄孙,瓜瓞日蕃,其乐何如?唐镜海先生德望,为京城第一,其令嗣极孝,亦系兄子承继者。先生今年六十五岁,得生一子。人皆以为盛德之报。 英夷在江南,抚局已定,盖金陵为南北咽喉。逆夷既已扼吭而据要害,不得不权为和戎之策,以安民而息兵。去年逆夷在广东曾经就抚,其费去六百万两。此次之费,外间有言二千一百万者。又有言此项皆劝绅民捐输,不动帑藏,皆不知的否?现在夷船已全数出海,各处防海之兵,陆续撤回,天津亦已撤退。议抚之使系伊里布,耆英及两江总督牛鉴三人。牛鉴有失地之罪,故抚局成后即革职拿问。伊里布去广东,代奕山为将军,耆英为两江总督。自英夷滋扰,已历二年,将不知兵,兵不用命,于国威不无少损。然此次议抚,实出于不得已。但使夷人从此永不犯边。四海晏然安堵,则以大事小,乐天之道,孰不以为上策哉? 孙身体如常,孙媳及曾孙兄妹并皆平安。同县黄晓潭荐一老妈吴姓来,渠在湘乡若清她来,而因其妻凌虐婢仆,百般惨酷,求孙代为开脱。孙接至家住一日,转荐至方夔卿太守处,托其带回湖南,大约明春可到湘乡。今年进学之人,孙见《题名录》,仅认识彭惠田一人,不知廿三四都进人否?谢宽仁、吴光煦取一等,皆少年可慕。一等第一,《题名录》刻黄生平,不知即黄星平否?孙每接家信,常嫌其不详明,以后务求详明,虽乡间田宅婚嫁之事,不妨写出,使游子如仍在里门。各族戚家,尤须一一示知,幸甚! 敬请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余容后呈。孙谨呈。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七日 [译文]孙儿国藩跪禀: 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我于九月十三曰接到七月间父亲在省城发的家信,信中还附有叔父和欧阳牧云的信函,我从信中知道祖母在七月初三日不小心着凉感冒,没有服药便自然康复。真是令人欣慰。高丽参有补气之用,但如果身上稍微有点寒热就贸然服用就不合适,所以以后一定要反复斟酌后才可以服。平日身体健康无恙时,可将它和在丸药里吃。现在家里想必也没有多少剩余了,不知是否还够供应明年一个单子的丸药?如果不够,就写信到京城,以便我找人顺便带回家。 信中说四弟、六弟考试又没有考中,很是难为情,其实大可不必。古人云:大才往往是晚年成就,堂上大人也不必为了这件事而过多的费心焦虑。听说六弟有即将得子的喜兆,真是我家的大幸!近来叔父为了婶母的病辛苦又忧郁,心里有苦也无处诉说,整日郁郁寡欢。如今六弟家第一胎便怀了男孩,那么叔父颐养天年,子孙满堂的晚景,该是如何的美满啊!唐镜海先生在京城里有着首屈一指的品德威望,他的儿子对他十分恭顺孝敬,也是从兄长处过继过来的。先生今年六十五岁,又喜得贵子,人家都说这是他一贯积德行善所得到的报偿。 在江南一带,当局已经制定了安抚英国人的决策,英国人已经扼住了金陵北面的咽喉之地,这是个重要的军事要害,所以我方不得不从权变而采取和番的策略,以安定百姓,平息战火。去年英国侵略者在广东曾经接受安抚。花了六百万两兵费。这次的费用,外面传闻是二千一百万,又传说这项费用都是劝导绅士和百姓捐款,不动用国库,都不知道是真是假。现在洋船已经全部出海,各处防海的兵陆续撤回,天津也已撤回。和谈的使节是伊里布、耆英以及两江总督牛鉴三个。牛鉴有守地失守的罪过,所以和谈以后,马上要革职拿问。伊里布去广东,代替奕山为将军。耆英为两江总督。自从英国侵略者寻衅滋事至今已有两年的时间,这两年内,我朝军中带兵的不懂得如何打仗,当兵的不努力作战,甚至不听号令,这些现象大大有损我朝的威望。这次议和,实在是情非得已。假若此次举动能够让洋人不再侵犯,则大事化小,共享太平,又何尝不是上策呢? 孙儿近来身体如常。孙媳妇及曾孙兄妹都平安无恙。同县黄晓潭推荐来一位吴姓老妈子。当初黄晓潭在湖南老家苦苦请吴老妈子去他家作佣,不想黄的妻子虐待下人,十分残忍无道,因此叫吴老妈子到孙儿处,求得一个开脱。孙儿接她在家里住了一天,转荐到方夔卿太守家,托他带回湖南,大约明年春天就能够抵达湘乡。今年进学的人,孙儿看见《题名录》。只认识彭惠田一人,不知道我乡二十三都、二十四都是否有人进学?谢宽仁、吴光煦取一等,都是年少得志,真是让人眼羡一等的第一名,《题名录》上写的是黄生平,不知道是不是黄星平。孙儿每次接到家中的来信。总是感觉信写得不详细,以后务请写得详细明白,即使是乡里田宅变更、婚姻嫁娶的事,也不妨都写上。使在外的游子如同身在家中一样熟知各类事情。尤其是各族亲戚家的事,一定要一一告知,拜托了! 敬请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其余容以后再禀告。孙儿谨禀。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七日 P21-25 序言 作者介绍 曾国藩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然而对他的评价却毁誉参半,差之天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曾剃头”“卖国贼”的恶名。清政府在其逝世后称赞他“忠诚体国、节劲凌霜”。甚至将其誉为“古今完人”。他的门生故吏更是称赞他“德比诸葛,功过萧、曹,文章无愧于韩、欧,实为近百年来难得的圣贤”。那曾国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曾国藩这位晚清重臣,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生于1811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今双峰县荷叶镇)人。曾国藩共兄弟五人。他排行在先,其下依次是四弟国潢字澄侯、六弟国华字温甫、九弟国荃字沅甫、 季弟国葆字贞干,另外他还有四个姐妹。 道光十八年(1838),曾国藩中进士,后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內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他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曾国藩在京城共生活了12年,不断地寻师问友,经营人脉。他在仕途上可谓官运亨通,十年之中连升十级。在朝廷中声誉颇佳。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清廷震恐。此时的曾国藩临危受-命,奉旨前往长沙帮湖南巡抚办理团练。他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佐,朝夕训练,号“湘勇”(通称湘军)。1854年初,湘军练咸水陆师1.7万7余人,会集湘潭,誓师出战。湘军初战,在岳州、靖港接连受挫,曾国藩为此愤不欲生,想投水自杀,幸被左右救起。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攻陷湖北省城武昌,奉诏署湖北巡抚,此后曾国藩用兵更为谨慎。后来因遭到朝廷的猜疑而被解暑任,只以侍邓虚衔领兵,1855年,曾国藩率湘军进攻江西九江、湖口,遭到太平军重创,后退守南昌。1858年6月,曾国藩奉诏出办浙江军务,1860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他被加封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从此,曾国藩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了地方大权。次年9月,其弟曾国荃攻陷安庆。11月,曾国藩加太子少保衔,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也就是在此时,他向朝廷举荐了晚清历史上另外两个重要的人物——左宗棠和李鸿章,他奏请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 1862年,清军以安庆为大本营,命曾国荃部沿江东下,直逼天京;命左宗棠部自江西进攻浙江;命李鸿章部自上海进攻苏南,对太平天国实行战略包围。10月,湘军与李秀成等部数十万太平军在天京城外激战,持续围困天京。至1864年7月,终于攻破天京城池,完成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朝廷褒功,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赏双眼花翎。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申,曾国藩集团的骨干共有475人,文官按察使以上有125人,武官提督以上58人,督抚各部堂官67人。在晚清地方大员中,有四分之一以上出自曾国藩的幕府。 1865年5月到1867年,曾国藩因镇压捻军失利而被调任为直隶总督。虽然剿捻没有成功,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声誉,因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光环依然环绕着他。但在1870年6月发生的“天津教案”却使他转眼间从“时代功臣…“盖世英雄”变成了“卖国贼”。在奉命前往查办这一教案时,他屈从于法国势力,处决、遣戍了官民数十人,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天津教案”使曾国藩遭到了沉重的打击,1872年3月12日,他死于两江总督任上,终年61岁。 曾国藩一生很重视采用外国的先进技术,他主张“师夷智以造炮制船”,于是倡导了著名均“洋务运动”,1861年。他设立安庆军械所,后又试制小火轮船,并派容闳赴美国购买机器,在1865年至1866年期间,他还多方积极筹措经费,派遣学童赴美留学。 在学术上,曾国藩毕生服膺陈朱理学,又主张兼取各家之长,认为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者不可缺一。在古文和诗词方面也颇有造诣,被奉为桐城派后期领袖,曾国藩逝世之后,赠太傅。谥文正。后人将其生平1400万字的文字(包括诗、文、奏章、批牍等),编为《曾文正公全集》。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他到底是“中兴名臣”,还是“卖国贼”,读者心中应自有公论。 作品介绍 曾国藩最初是以诗文新秀的面目在京城士大夫中崭露头角的,等到他的威望渐趋崇高后,远近人便多把他奉为宋诗运动的主将和桐城文派的领袖,所谓“以韩、欧之文章,负司马温公之重望,有道之士,未有不亟欲读其书者”。 曾国藩逝世后,其子曾纪泽(一说为李鸿章之兄、湖广总督李瀚章)整理编辑了《曾文正公全集》,包括书信、奏稿、诗文、日记、案牍、散文、书札等多种文体,其中尤以书信部分流传最广,后人从他的书信中收集了极具教育意义的一部分编纂成《曾国藩家书》,对后世影响颇深。 曾国藩家书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定国安邦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及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精要总结。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一真平淡家常中蕴含真知良言。曾国藩写与父母、兄弟、子侄、弟子等的书信,体现了他在为官处世等生活方面的道德品格。对儿子来说,曾国藩是位好父亲;对父母来说,曾国藩又是个好儿子;对弟弟来说,他还是位堪称榜样的兄长;对弟子们来说,他又是位谆谆教导的良师。多数官宦之家,多兴盛不过三代,但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曾国藩之后相继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由此可见,曾国藩所留下的极具教育意义的家书,对后辈成就一番事业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关于曾国藩的诗歌,钱基博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说:“国藩诗学韩愈、黄庭坚,一变乾隆以来风气,于近代诗学有开创之功。”评价颇高。曾国藩的诗以前期所作为佳,当时他正值风华茂之时,并以翩翩词臣之身,处优游清闲之地,自然诗兴高涨。到了后期,曾国藩军政要各集于一身,心思繁重,则无暇亦无心做诗了。至于文则相反,他前期所做文章,模仿痕迹较重,并且由于阅历有限,文气显得浮泛不实。到后期则文法圆熟,笔力沉雄,颇多上乘之作。 曾国藩有写日记的习惯,断断续续大约写了18年。尤其后期从咸丰八年(1858)开始直到病逝,十四年间,日记无一天间断。作为军政重臣,曾国藩的日记里面按说应该记录了大量的重要史料,但他对具体人事多有隐晦,只在谈诗论文时才畅所欲言。所以读他的日记,多不有甚了了的地方,需要读者细细寻绎、求证。 此外,曾国藩还有奏疏、批牍为人盛赞。其奏疏质实简练,凝重沉稳;批牍则老成周密,宽严适度。 后世影响 曾国藩以一介儒生而出将入相,纵横叱咤,成为清朝“中兴第一名臣”,被誉为“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甚至被奉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长期以来,曾国藩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的成功,引起了后世政治家的极大兴趣,也受到了一些著名文人的好评。从晚清的李鸿章、张之洞,到后来的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其推崇备至。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他称曾国藩“誉之則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梁启超惊叹:“如无曾文正毅力,必为失败之人。”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称他是近代儒家宗师,并说“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语录来供自己日日参悟。就连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曾国藩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也是评价甚高,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他曾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近百年来有无数的人倾心于解读曾国藩人生成功的密码,甚至成为一门方兴未艾的“曾学”。但由于其文集卷帙浩繁,亦令不少人或望而却步,或不得其门而入。有鉴于此,我们从曾氏全集中采择菁华精心翻译,编成这本《曾国藩文集》,使有志于解读、研究曾国藩的读者可以化繁为简,举重若轻。进而登堂入室,终有所得。本书共分为书信、奏稿、军事谋略、冰鉴、散文、笔记、诗联等十部分;其中又以书信为主,并将其分为四类:禀父母、与弟书、与子侄书、与弟子书。既有所偏重,亦不致有遗珠之憾,使读者既可窥其全貌,又能知其轻重所在。限于学识,书中当有择选不精、翻译不足之处,敬新读者不吝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吾师之书,乃一代巨人心智也。 ——李鸿章 如无曾文正毅力,必为失败之人。 ——梁启超 吾于近人,独服文正。 ——毛泽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