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子国学院/中华经典智慧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常桦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老子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是我国道家学派最著名的一部经典,它综罗百代,广博精微,以“道”为核心,建构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身,蕴涵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全方位解读老子的自然无为、柔弱不争、崇俭节欲等思想的精髓。

内容推荐

本书全方位解读老子的自然无为、柔弱不争、崇俭节欲等思想,帮助人们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心理状态,选择行动方案,豁达地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许多问题。老子的人生智慧将为人们建构完美的人生提供肥沃、厚实的精神土壤。

目录

第一章 大哲之思,老子的道家思想

 身历巨变,深悟世事变幻无常

 大道之简,返璞归真才能逍遥自在

 祸福相倚,保持无争无为的自然状态

 五千之言,凝聚治国修身的人生精华

 义奥玄深,彻悟致虚守静的发展规律

第二章 圣人之治,功遂身退才能天长地久

 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自我约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圣人之治,教民得法终成霸主

 象帝之先,百忍成金方能成大事

 高瞻远瞩,处心积虑终成大业

 玄牝之门,生生不息而绵延不绝

 天长地久,大公无私才能赢得尊重

 不争无尤,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

 功遂身退,赢得薄酒人生

第三章 无之为用,滋养万物而不主宰

 长而不宰,大智苦愚治国有方

 无之为用,有用须先变通

 圣人为腹,舍弃虚名才能浑然忘我

 宠辱不惊,在逆境中奋起抗争

 无状之状,细微之外有妙计

 善为士者,深藏不露远名利

 没身不殆,清静无为好善乐施

 末等统治,侮之且遭杀身之祸

 大忠大义,危难之时显忠心

第四章 孔德之容,善行无辙重视涵养于道

 绝圣弃智,免于巧言遗祸百姓

 而贵食母,疏离美恶自逍遥

 惟道是从,领悟大道方成功

 曲而能全,谦逊低调享受生活

 道亦乐得,失信天下遭民弃

 自是不彰,自矜者必亡

 道法自然,超然物外解人忧

 宜戒轻躁,做事千万不可轻率

 善行无辙,和风细雨佐君治天下

第五章 天下神器,治国应该任其自然

 复归于朴,洁身自好一生俭朴

 去奢去泰,人生应顺其自然

 以道佐主,利用舆论达成己愿

 有道不处,不动干戈制服楚

 知止不殆,广纳贤才争取民心

 知人者智,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

 其不为大,公而忘私为民申冤雪耻

 能执大象,从而天下归心

 欲取故予,以退为进做最后的强者

 道恒无为,答帝问展才能显机智

第六章 大巧若拙,行不言之教的大智慧

 上德不德,前车之鉴赐死夫人

 “一”为始祖,不可竭泽而渔

 虚中生有, “无中生有”骗楚王

 善贷且成,大象无形学射明事理

 以为教父,得饶人处且饶人

 不言之教,废除酷刑天下自清平

 多藏厚亡,贪欲是人生的祸源

 大成若缺,千里漕运不沉船

第七章 圣人之心,以天下人之心为己心

 知足之足,祸莫大于不知足

 不行而知,三分天下隆中对

 为道日损,无为而无所不为

 奖廉惩腐,以圣人之心赢盛世

 出生人死,圣人不履危险境地

 是谓玄德,当顺应大道自然

 天下有始,清廉正身不贪权财

 盗夸非道,覆灭败亡是历史规律

 其德乃普,善于化解属下仇怨

第八章 含德之厚,以赤子情怀长存天地间

 含德之厚,凡事懂得适可而止

 知者不言,安贫乐道意志坚定成大器

 以正治国,开国立业与民休息

 福祸倚伏,悲欢人生变数多

 长生久视,顺乎天意主张裸葬

 德交归焉,治大国如烹小鲜

 皆得其欲,不辱使命英勇救国

 万物之奥,与道同行一视同仁

 以德报怨,创造和谐融洽的人生

第九章 三宝器长,以身作则可使天下享太平

 无为无败,见微知著显风流

 善为道者,聪明反被聪明误

 海纳百川,做人方能成材

 仁慈崇俭,不敢为天下先

 善战不怒,冷静退敌脱虎口

 后发制人,终成一代霸主

 被褐怀玉,不可以貌取人

 自知为上,刚愎自用招致祸患

 自爱不贵,修身习德成功赢民心

第十章 信言不美,不能拘泥于事物的表象

 天网恢恢,依法严惩豪强

 民不畏死,统治黑暗导致揭竿起义

 无以生为,广积粮造福百姓

 强大处下,能屈能伸乃生存之道

 余者损之,以身作则缴赋税

 柔之胜刚,以弱胜强战强敌

 报怨以德,忠厚忍让得名声

 抱朴守拙,保持淡泊虚静的心境

 信言不美,忠言逆耳利于行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释意与阐幽]

语言能表述的道,绝非永恒之大道。能认得其相名,绝非永恒之相名。万物都是从无到有的衍化,天地万物的初始,就是无。天地万物生成之后也就有了名称,谓之有。因此,要窥探“道”的玄妙,就要先从“无”人手,从“有”的存在状态来考察。即所谓“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妙与徼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概念,是事物变化,这种变化是窥测宇宙万物的管蠡。

老子把自己哲学的中心称为“道”。它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频频出现,但在不同的地方涵义也不同。大体上有这么三种涵义:一是指形而上的存在物,即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二是指宇宙万物发生、存在、发展、运动的规律;三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准则、标准。这里的“道”是第一种涵义,即指宇宙万物的本源。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永恒的存在,能够感知但是无法触摸,无形无象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它产生了宇宙万物,决定了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而它本身却是永恒存在的。在这个意义上,“道”相当于不同文化中的“上帝”或“太一”。

由于“道”是无法准确刻画描绘的形而上的实存体,因此是无法用一个固定的概念来定义,任何名称一旦确定,所指的关系就确认,也就是说,对象的物质体的特性也就确定了,譬如我们用“地球”这个概念指称地球,那么“地球”二字的范围也就被规定了,月球、太阳等不可用此命名。“道”是一个永恒的、不可限定的存在,所以不能用一个具体概念去指称。

老子认为,物质世界的衍变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阴阳未分,宇宙一体;“二”,混沌初开,分为阴阳;“三”,即阴、阳、和。所谓“三生万物”,即通过阴阳对立、和合,生成新的统一体。

从道的特征来看,道是自然而然的,对万物的生长,它不强制,不干预,顺应其规律。它产生万物而不私,有利万物而不骄,不以万物主宰自居。这种“玄德”,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

由此观点着眼,道家讲求为人要“虚其心”、“知足”,“不争”、“无为”、“自然”。“道”和“德”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因此老子开篇明义,首先讲“道”。

老子所谓“道”,指的就是宇宙和自然的规律,也可以看作是我们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对于人类而言,只有认识这些规律,顺应而不违背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规律必须顺从而非违背,可是纵观我们人类的昨天和今天,在人类对于万物的认识中,对规律的作用和性质还是缺乏足够的认识。许多人孜孜不倦追求名利,满足各种欲望,对宇宙和自然的规律不屑一顾,做了许多违背规律的事情。

违背规律势必要承受违背规律的恶果,大到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气候恶化……小到一个人精神空虚、道德沦丧、沉渣泛起……实是作茧自缚,作法自毙。认识宇宙和自然的规律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去做的事情,这也正是老子所讲的“道”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老子告诉我们,宇宙和自然的大道是普遍无限和绝对永恒的,是难以描述的。之所以难以描述,是因为人类思维、语言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和片面。由此我们应当认识到,无论你对“道”的认识如何,都是局限的,所以,不应停留在原地而不思进取。要想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必须不断地加以认识,这才是认识“道”的至理。  我们一旦真正认识了“道”深邃难测、微妙难识的本质,也就开启了认识世界万物的根源和运动、发展、进化的门径,也就找到了我们立身处世的准则,便能在这宇宙和自然的大道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道”是老子思想的根本核心,“道”要求运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人生、世界和宇宙。通过思考所得到的认识也应该是’‘道”,这种认识是一种规律。所以老子这里所谓的“道”就是指宇宙和自然的规律,也是人类的宇宙观或自然观、世界观。

顺应规律,则事顺;逆违规律,则事败。通晓大道之人,从不违逆规律,而是追随自然,顺应自己的内心,不逐名利,只为追求心境的淡泊。在这一点上,陶渊明是典范。

陶渊明,名潜,私谥靖节。性旷达,喜菊花与酒。出身书香世家,其父为小官僚,曾祖陶侃乃晋代名将。因家贫而为江州祭酒,因喜山水,不久挂冠。后出为彭泽令,令田均种秣谷,其妻以为不可,请种杭,乃以一顷五十亩为杭。时督邮察于彭泽,陶渊明不肯媚,于是挂印,叹息道:“吾不为五斗米折腰矣!”去而作佃去来兮辞》。此后,好几次有人请他出仕,均遭婉拒,因此陶氏一直与耕者为伍。在给他儿子的一封信里,陶渊明曾慨叹他们衣衫褴褛为贱工。某次,他送一个人家的孩子到他的儿子那里帮忙做挑水劈柴等杂事,在给他儿子的信里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陶渊明唯好喝酒,他平常过着清淡的生活,很少和外人接触。可是一看见酒,纵使他不认识主人,也会坐下饮一杯。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且去。”陶渊明不通音律,但备无弦琴一张,欲寄兴时,便抚抚这张无弦琴,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他心地谦逊,简朴而清高,交友谨慎。判史王弘很景仰他,想与之结交,苦无机会。后来,王弘和一个朋友想了一个计策,由这个朋友去邀陶渊明喝酒,走到半路上停下来,在一个凉亭里歇脚,那朋友便把酒食拿出来。陶渊明欣然坐下,王弘便出来相见。陶渊明非常高兴,于是欢宴终日,连朋友那儿也忘记去了。王弘见陶渊明无履,就叫他的左右为他造履。当请他量履的时候,陶渊明便把脚伸出来。此后,若是王弘要和他见面时,总是在林泽间等候他。有一次,他和朋友们一起煮酒,把自己头戴的葛巾用来漉酒,用过了后,他又把葛巾戴在头上了。

陶渊明的住处,位于庐山之下。著名的佛教禅院白莲社即位于该山下,由高僧慧远主持。慧远想邀他人社,有一天请他赴宴,邀他加入,他提出的条件是在席上可以喝酒。本来这种行为是违犯佛门的戒条的,可是慧远居然答应了。当他正要签名人社时,却又“攒眉而去”。大诗人谢灵运很想加入白莲社,可不得其门。后来慧远想跟陶渊明做个朋友,所以他便请了另一位道人和他一起喝酒。他们三个人心地淡然,志趣相投。慧远曾立誓终生不过溪前木桥,可是有一天,当他和他的朋友送陶渊明回家时,他们谈得非常高兴,大家都不知不觉地走过了那桥,护法虎为之长啸。当三人明白过来时,不禁大笑,这便是所谓“虎溪三笑”。

陶渊明就这样度过了他的一生,无忧无虑、心地坦诚、谦逊简朴,对生活没有太多的要求,一壶清酒,几个知己,赏赏菊花,亲近自然,便觉得知足。P14-17

序言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延续性,虽历尽沧桑、饱经忧患,却仍然薪火相传、连续不绝,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其实质的内涵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道体儒用,特别是中国的文化人无论在生活上、思想上,其潜意识中自然或不自然地接受并体现着这种思想。

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会发现,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时期的政事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运用黄(黄帝)、老(老子)之学,即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它是中国古人的修心之道,也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管理方法。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宝典,它对今天的人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老子所倡导的自然无为、柔弱不争、崇俭节欲等思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直闪烁着智慧之光,在当代同样具有时代价值。它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心理状态,选择行动方案,豁达地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许多问题。老子的人生智慧将为人们建构完美的人生提供肥沃、厚实的精神土壤。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二套特有而完整的思想文化体系,构成了恢弘的经、史、子、集四部。国学,兴起于20世纪初期,而大盛于20年代,80年代又有“寻根”热,90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老子以自己的智慧告诉我们,在滚滚红尘中怎样为人处世,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美好的人生是有启迪意义的。老子思想永远是中国智慧宝库中的一盏明灯!他的璀璨光芒将照耀千秋万代。

《老子国学院》以通行本《老子》为蓝本,通过对原典的释义,辅以经典的案例,既可以领略国学之精髓,又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力图使广大喜欢国学的读者能获得如何做人的历史人文的教养,能得到一些人生智慧的启迪,能在精神上获得升华,从而有充足的信心和文化素养直面社会,投人生活,获得人生的成功。

常桦

E-mail:Changhual2@sina.com

2006年12月于北京北博雅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