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1935年10月10日,在陶行知先生的热切鼓励下,在校长汪达之的带领下,新安小学的学生组成了一个革命团体——“新安旅行团”,第一批团员14人,在蒙蒙细雨中告别乡亲出发了…… 从1935年到1952年,十七年风云岁月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新安旅行团不怕艰苦,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抗日救亡,宣传党的主张,展现了爱国奋进的精神风貌。在没有固定校舍、没有现成教材、没有专门教师的情况下,他们实践独特的“小先生制”和“民主生活会”,培养出一大批政治、军事、科技、文艺等众多领域的杰出人才。 时至今日,新安旅行团的光荣传统依然熠熠闪光,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实践对于今天的教育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李春雷,男,1968年2月生,河北省成安县人,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毕业于邯郸学院英语系和河北大学中文系。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那一年,我十八岁》,长篇报告文学《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宝山》《摇着轮椅上北大》等21部,中短篇报告文学《木棉花开——任仲夷在广东》《夜宿棚花村》《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等200余篇。 荣获第三届及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徐迟报告文学奖(蝉联三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蝉联四届)、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蝉联五届)等。系中宣部确定的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2007年当选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当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目录 引子:十七年,五万里 第一章 古镇新光 1.萧湖之畔 2.“捧着一颗心来” 3.七个小光棍 第二章 在江淮大地上 4.崭新的诞生 5.火花与嬗变 6.皖南世相 7.熔炉·港湾 第三章 不教胡马度阴山 8.大青山下 9.有鹿的地方 10.乌拉特草原的记忆 11.黄河激流 第四章 西风烈 12.黄羊和牛车 13.“宁夏王” 14.泪水·火种 15.波涛激荡 16.益希卓玛 第五章 保卫大武汉 17.献金台前 18.激情澎湃的日夜 19.骑到真理的背上去 第六章 桂林风云 20.岩洞里的学校 21.伤兵之友 22.火线上的孩子们 23.引路人 第七章 苏北战歌 24.血染北秦庄 25.以文艺为武器 26.“我们的小报出版了!” 27.十万儿童十万兵 第八章 向着最后胜利 28.永远的“汪爸爸” 29.“毛主席来信啦!” 30.最威风的“武器” 31.腰鼓声震黄浦江 尾章 生活之树常青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2021年深冬时节,我 来到淮安。 当凛冽的寒流汹涌南 下时,这座坐落在中国南 北地理分界线上的小城, 也悄悄地披上了素衣。 然而,我的心底,却 奔涌着一股热流。 这股热流,源自八十 六年前一次勇毅的启程— —十七年之久,五万里之 远! 时光荏苒,风烟弥漫 。那次启程、那场远行, 那一群心揣火团、矢志不 渝的小好汉,都已经走进 了历史的天空。 2021年5月30日,中共 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给淮安 市新安小学少先队员的回 信,一下子激活了历史记 忆,让“新安旅行团”重新 回归到人们面前。 当我翻阅有关新安旅 行团(简称“新旅”)的历 史文献时,八十六年前那 个深秋时节,淮安河下古 镇莲花街十数少年的脚步 声,古运河小火轮的汽笛 声,簇拥岸边挥手送别的 叮嘱声,挺立船头慷慨激 昂的歌唱声,一时汇成滚 滚热流,穿过漫漫时空, 浩浩荡荡,奔涌而来…… 那一走,就是十七年 ;那一走,就是五万里; 那一走,十五人变成六百 人,少年变成青年;那一 走,硝烟烽火渐次散去, 一轮红日冉冉升起…… 所有既往,皆为序章 。 在淮安城月湖北侧, 一座群树掩映、白墙黛瓦 的楼院静谧而安详,这就 是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 。 走进宽敞的院落,迎 面矗立着周恩来与新旅小 团员们在一起的青铜雕像 。基座上,镌刻着周恩来 说给他们的话:“家乡出 现你们这个抗日儿童团体 ,我很高兴,希望你们努 力工作!” 院子右侧是一座汉白 玉群雕,五个新旅小团员 英姿勃发,基座上写着“ 一群小好汉”。 走进纪念馆大厅,迎 面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 巨幅浮雕:硝烟弥漫,烽 火四起,高擎火炬,紧握 钢枪,挥臂怒吼,同仇敌 忾,抗日救亡的宏大景象 直扑眼底——新安旅行团 正是诞生在那个慷慨悲壮 的时代。 仰望这群“小好汉”, 凝视一张张稚嫩却刚毅的 脸庞,我听到了他们遥远 的呐喊与歌唱,“同学们 ,别忘了,我们的口号: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我们的家,破产了;我 们的国,遇了盗。听啊! 到处是敌人的飞机和大炮 !同胞们,别睡觉!把一 切民族敌人都打倒!都打 倒!” 转过身去,仿佛进入 了悠长的历史隧道:光电 辉映,如诗如画;时光流 溢,群星灿烂;移步换景 ,目不暇接。一幅幅图片 ,一件件实物,展现着历 史深处的情景…… 这是一块电子显示屏 ,上面清晰地展现着新安 旅行团“十七年,五万里” 的行进路线。 接着往前走,首先映 入眼帘的,是陶行知先生 的大幅照片。新安旅行团 的母校——新安小学,就 是按照陶行知“生活即教 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 合一”教育思想创建的。 宋庆龄曾为陶行知题 词:“万世师表”。对于一 个教育家来说,这是最高 评价。要知道,从清朝康 熙皇帝为孔庙大成殿题写 匾额“万世师表”开始,这 个称号,专属于孑L子。 董必武在写给陶行知 的挽诗中称颂:“敬爱陶 夫子,当今一圣人。” 郭沫若更是盛赞道:“ 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 后陶行知。” 事实正是如此,陶行 知在借鉴美国教育家杜威 的思想创建“生活教育”理 论时,也继承了孔子教育 思想的精华,用来丰富和 完善自己的理论,使之表 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风格 。 孔子办学,实行“有教 无类”,学生不分贵贱贫 富,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就可 以成为弟子。陶行知继承 和发展了孔子“有教无类” 的公平教育思想,一心为 中国最广大底层民众兴办 教育。他在《民主教育》 一文中指出:“教育为公 ,以达天下为公……我们 要求教育机会均等。对人 说,无论男、女、老、少 、贫、富、阶级、信仰, 以地方说,无论远近、城 乡,都应有同等机会享受 教育之权利。” 孔子重视以“仁”和“礼” 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对弟 子首先要“教会做人”,认 为“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不可以长处乐”。陶行 知则“教人求真”,“千教 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倡导在教育 与生活实践的结合中进行 道德培育。 …… 这是新旅小团员在苏 北时穿过的春秋草鞋和冬 天防寒的毛窝子,这是小 团员们写的日记、出版的 图书、编写的报刊、使用 过的图章……在这些无声 的物品背后,该有何等撼 人心魄的故事? 在这张照片上,一间 旧砖房里,几位小团员正 在伏案读书写字。破旧的 衣服,满是皱褶的帽子, 开裂的桌凳,但他们的脸 上洋溢着灿烂笑容。他们 有什么样的梦想?他们对 人生有着什么样的憧憬? 在这张照片上,一条 绿树掩映的山路,行走着 几位白衣蓝裙的少女团员 ,手里拿着识字读本。在 农田里,在庭院里,在灶 台前,这些“小先生”正在 教农民识字、写字。 在这张照片上,三辆 老牛车上坐满了前去乡村 演出的小团员。老牛的低 哞声,老农的甩鞭声,小 团员们的欢笑声,穿过漫 长的时空依然是那么清亮 。当腰鼓敲起来,当秧歌 跳起来,当竹板打起来, 当民调小歌唱起来,那些 沉默的村民 导语 多次采访新旅后人,把握生动历史细节;收录珍贵历史图片,再现风云画面! 新世纪首部完整描写新安旅行团历史的纪实文学作品,由知名作者操刀,打造精品力作! 本书是一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读物,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思想的重要实践! 后记 创作《新安旅行团》 ,缘于出版社的热情,缘 于对陶行知的敬佩,缘于 对那一段历史的兴趣,更 缘于对中国教育的思考和 忧心。 2021年下半年以来, 随着查阅史料、现场踏访 和采访当事人,我逐渐走 回了历史现场。新安旅行 团的那群小好汉,他们的 导师,他们的激情,他们 的理想,以及那个时代的 许多往事,催我深思。我 也越来越认识到,他们在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 校”思想指导下的修学实 践,对于我们当下的学校 教育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 中国的陶行知,永恒 的陶行知! 那一天,在南京晓庄 学院内的陶行知先生墓前 ,我深鞠三躬。这才是知 识分子,这才是民族脊梁 ! 说实话,由于疫情耽 误,由于采访欠深,由于 时间仓促,本书难免存在 一些瑕疵和疏漏,敬请专 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 指正。本书的遗憾之处, 我将寻机会弥补。尤其对 于陶行知先生,我将再做 文章,深切致敬。 本书在全国少工委指 导下,由江苏人民出版社 和共青团江苏省委共同策 划。在本书的采访和创作 过程中,得到了淮安市委 宣传部、淮安市文明办、 淮安区委宣传部、新安旅 行团历史纪念馆和新安小 学的大力支持。中央党史 和文献研究院三级调研员 、助理研究员郝鹏飞,江 苏省委党史工办处长刘晓 东,淮安市政协特邀文史 委员祁宏对书中相关内容 进行了把关。汪达之先生 的儿媳陆梅女士提供了珍 贵资料,同时新旅老团员 以及相关学者的回忆、研 究文章也为本书创作提供 了宝贵借鉴。在此,一并 表示真诚感谢! 李春雷 2022年5月1日 精彩页 萧湖之畔 1929年春,河下古镇走来三位身着长袍大褂的男青年。他们交谈着,向萧湖方向走去。 萧湖在河下古镇东南方向,与勺湖、月湖相连,并称“淮安三湖”。湖中菰蒲摇曳,莲花映日,舟楫往来,鸥鹭翩跹,风景如画。 三人顾不得欣赏萧湖美景,匆匆走上横贯萧湖的莲花街。在大街西端,他们转身走进新安会馆。 明末清初,前来淮安经商的徽州人日益增多。他们成立了同乡会,把周宣灵王庙购为公产,并在庙里设立了会馆,推选专人管理会馆事务。由于徽州别名新安,所以称为“新安会馆”。同时,他们还筹资增购田产,用田租收入作为会馆的活动经费。 这三位青年来自南京晓庄学校,都是陶行知的学生。他们此行是受老师委派,前来创办新安小学。 陶行知,原名陶文溶,安徽歙县人,1891年10月出生在黄潭源村一个贫寒之家。 十四岁时,陶文溶进入歙县基督教会创办的崇一学堂。彼时,他曾在宿舍墙壁写下“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激励自己发奋学习。 十七岁时,陶文溶考入杭州广济医学堂,希望通过医学谋生,并实现医学报国的理想。但是,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人教学生,他不想让自己的思想受外国人摆布,人学仅三天即愤而退学。 1910年,陶文溶在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就读期间,非常敬慕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于是改名为陶知行。 大学毕业后,陶知行1915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 杜威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被视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改革者之一。杜威的教育理念,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提出了“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此前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期间,杜威就创立了芝加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作为其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 杜威的思想对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过重大影响,胡适、冯友兰、郭秉文、张伯苓、蒋梦麟等一批国学大师和学者,都曾师从杜威。 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陶知行对杜威的这些教育理念非常信服。1917年,陶知行带着杜威的教育思想归国实践,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任教,并继续研究教育问题。1917年底,他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 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教育始终围绕着“科举指挥棒”,学子们大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学而优则仕”成为学习的唯一目的。陶知行深知这些腐朽落后的教育模式对中国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危害,他反对“死读书、读死书”,倡导“读活书、活读书”。 1922年,陶知行发表文章,把杜威的主张翻了个筋斗,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生活即教育”是对中国传统教育形式的扬弃,即要通过生活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来源于生活,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社会即学校”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教育三者相关联,构成社会终身教育体系,使“读书的教育”变成“行动的教育”。社会本身就是学校,整个社会便是一个大学校,“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教学做合一”改变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把学生从脱离实际死读书中解放出来。“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以此培养具有“行动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此后,他围绕着“生活教育”思想著书立说,构建起一套目标明确、内容丰富、理论完善、操作可行的学说体系,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充分肯定。 P1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