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城色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谭风华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谭风华著的《城色》记录下了一段段时光的记忆。所包含的71篇文章,既可以单独阅读,也可以连通合并起来阅读,篇篇是散文写法,整本书又可作为一个长篇的散文来读,总体结构是“散点”的。

本书收录了《湖广会馆》《徐悲鸿纪念馆》《北京动物园》等文章,既写下了风景,又记录了回忆。

内容推荐

谭风华著的《城色》为作者创作的游记散文。书中描写了作者与好友共同游览北京著名景点时发生的故事和在景点联想到的历史趣事。各篇文章可以连贯成长篇散文来看,也可以单独阅读。由于书中内容多为作者偕女伴同游景点,故事又都是在北京这座城市里发生的,故取书名为《城·色》。

目录

自序

湖广会馆

白塔寺

太庙

天坛

莲花池

卢沟桥

徐悲鸿纪念馆

钟楼

陶然亭

玉渊潭

北京动物园

社稷坛

景山

海怡府

报国寺

北京大学

北海

世纪坛

清华大学

颐和园

瑞王坟

大观园

丹柿小院

德胜门

中国人民大学

法海寺

银锭桥

香山

万寿寺

西客站

正阳门

东岳庙

大钟寺

辽金城垣博物馆

红螺寺

大栅栏

田义墓

中国现代文学馆

慈善寺塔

五塔寺

潘家园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茅盾故居

牛街礼拜寺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智化寺

京东大峡谷

北京展览馆

先农坛

三里屯

鲁迅博物馆

皇史宬

月坛

紫竹院

中国美术馆

白云观

日坛

南堂

中国紫檀博物馆

天宁寺

植物园

潭柘寺与戒台寺

炎黄艺术馆

八大处

法源寺

地坛

古观象台与天文馆

国子监

恭王府

雍和宫

长城

试读章节

湖广会馆

一觉醒来,发现窗外下着小雨,又出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种天气在北京很少见。北京不像湖南,也不似江南其他地方,“桑拿”天多,似乎往空气里随便一抓,就是一把湿漉漉的水分。北京是干燥的,干燥得我有时甚至觉得,一觉醒来就会变成一具躺在床上的木乃伊。

其实我骨子里对雨,天然地存在一种迷恋和依恋。雨对于我来说,已不再是一种天气,而是一种心境,一种不易明说的感觉,一种罗曼蒂克,一种可以欣赏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天气里,我得找一个女子陪我逛北京城。我给小鱼儿去了一个电话,说没事儿,想带她玩玩。此小鱼儿非彼小鱼儿,这个小鱼儿是个女孩儿,不是古龙武侠小说《绝代双骄》里的那个精灵古怪。

小鱼儿接电话时,正被她母亲训,说她怎么还不嫁人?整日待在家里,费水费电,还增肥。小鱼儿正郁闷,所以我的电话正是时候,是及时雨。小鱼儿答应了。小鱼儿是北京良乡人,是我在北京认识的女孩,在陕西西安上的大学,学的是医药。小鱼儿银盆脸,大眼睛,爱哭也爱笑,一脸的小雀斑,眉宇间有一股子灵秀气。说是女友吧,小鱼儿却不承认。我笑笑,不敢强求,多又是有缘无分的女子。

我俩去逛湖广会馆时,主要是因为它位于宣武区骡马市大街东口南侧,不远也不近。而我作为一名湖南人,来到这里倒生出格外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感情色彩。到虎坊桥,一进湖广会馆的门,我马上惊叹其建筑之华美,文化积淀之厚重。湖广建省,大概始于元代。明洪武九年,分置湖广、广东、广西三布政使司,“湖广”随即专指两湖之地。清康熙三年,分置湖南省和湖北省,唯两湖总督还有“湖广总督”的称谓。

所谓会馆,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各省、市(县)驻京办事处或联络处,据说现在京的各类办事处有3000多家,不知是真是假。但会馆的内涵和外延似乎更大,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外出和远行往往生离死别,会馆兼有“家”和“故土”的概念。所以会馆往往与名人联系在一块儿,如清光绪年间“戊戌变法”时,康有为住在南海会馆,谭嗣同住在浏阳会馆。浏阳会馆在菜市口附近,离法源寺也不远,我有些奇怪,像谭嗣同似的湖南人为何不住湖广会馆呢?也许谭嗣同是浏阳人的缘故吧。什么人住什么会馆可能还有另外的渊源和其他的联系。1922年湘西“乡下人”沈从文独闯北京时,是免费住在酉西会馆,也许多因湘西王陈渠珍的缘故吧。

湖广会馆其实就是旧时湖南、湖北两省旅京人士为联络乡谊而创建的同乡会馆,主要用于同乡寄寓或岁时聚会、祭祀等活动。清朝嘉庆十二年由湖南长沙籍京官刘云房、李秉和等人倡建,至今已近200年历史,是目前北京仅存的建有戏楼的著名会馆之一,也是按原有格局修复并对外开放的第一所会馆,所以很有些看头,值得玩味。

湖广会馆的风水奇异,原是一座私宅,虽然规模较小,但却陆陆续续住过历史上的许多名人。湖广会馆的乡贤祠前原有一口井,叫子午井,在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载:“子午二时汲则甘,余时则否,其理莫明。或日阴起午中,阳生子半,与地气应也。”也许因这井的缘故,据说此地最早是明权臣张居正的私宅,据民国《子午井淘井竣工序》里提到的,清朝名士徐乾学、岳钟琪、张惟寅、纪晓岚、刘权之、王杰、叶继雯等都曾在此生活。其中张惟寅是张之洞的爷爷。我和小鱼儿在湖广会馆里东游西荡,却始终没找到这眼奇特井的遗址,也许始终是心不在焉,倒错过了。这倒给下次重游湖广会馆留下一个借口和理由。道光十年两湖人士集资又对会馆进行重修,升其殿宇,建筑戏楼,添设穿廊。道光二十九年又置亭榭等,总面积约4700多平方米。馆内有乡贤祠、文昌阁、宝善堂、楚畹堂等,最终才形成了湖广会馆今天的格局。(P1-2)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原想取名《帝京景物纪略》,后来没用,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明崇祯八年(1635年),居京文人刘侗、于奕正曾合著刊行一本叫《帝京景物略》的书,一字之差,怕有人错把这本书当成北京潘家园的“假古董”购买,让人贻笑大方或后悔,生出不必要的愤恨;二是担心有人因这多少有点暧昧的书名,错当成北京旅游指南之类的一本风景名胜方志书籍购买,按图索骥,影响别人的游兴。所以在出版社编辑的再三建议和劝说下,左思右想,辗转反侧,居然夜里也没睡安稳,犹豫再三,最后取了《城·色》这个书名。因《城·色》这本书中内容大概总发生在北京这座现代城市,又关涉青春的一些思考和琐事罢了,并没有触及政治和历史等重大敏感问题。

《城·色》里的这组文章,共7l篇。陆续完成于10年前。当时我是有出版“野心”的,雄心勃勃,却一事无成。如今真的要出版发行,便找出我于2007年10月11日写下的一篇小文《关于(帝京景物纪略)》抄录如下,以示纪念:

《帝京景物纪略》第一篇文章《湖广会馆》写于2004年7月19目的北京,那时我已到北京两年半有余。当时我并没有什么要写一个完整的系列的“大志”,只是写写玩,写到哪算哪。有时,我相信写作源于游戏,并不需处处“文以载道”,板着面孔说话。

没“大志”,并不是谦虚的说法,一则对人生抱着随遇而安的认识,二则那时候确实还没有很明确的写作目的,也没有很完整的构思。并且当时雄心勃勃倒是准备完成一个《水浸的牵牛花》的系列童年回忆性散文。但《帝京景物纪略》写着写着,倒把《水浸的牵牛花》搁置了。但我一直对自己能否完成《帝京景物纪略》表示怀疑和担忧,从小到大,老干些没什么名堂的半拉子事情,虎头蛇尾。

直到2006年1月10日,紧赶慢赶,赶在春节我与妻回江苏常州办婚礼前,把《帝京景物纪略》最后一篇《长城》写完,我才长舒一口气,大有武侠小说中侠客金盆洗手退出江湖的意味。当时我还在网上欣喜地对网友杨红蕾说:“2006年1月10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确实担心婚后再无多少时间来完成这个系列了。这个系列虽没最后定型,至少拉通了,回头再细改改就行。

《帝京景物纪略》边写边发在网上,而首发,我都是在贵州E友网上,最早是发在“白蚁书巢”,后改发在“豆棚杂说”,多得此网站的网友的鼓励和支持。我是边改边发,边发边改。然后又分成4辑,打印了寄给贵阳的邵胜利先生,又多得邵先生的指点和校正,不吝指出错误、纰漏、不确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使我受益匪浅。曹植诗云:“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需多。”我常想,人生得一友,足矣。

《帝京景物纪略》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创作上的冒险,我不自量力地希望是创作,而非简单地写作——重复前人的劳动,而毫无创新之处。所以在写的过程中,也常常感到有力不从心的地方。《帝京景物纪略》中的事和人在现实中确有其影子。但仍有人说《帝京景物纪略》像小说,或者说是散文化的小说,小说化的散文。确实,这个系列的每篇文章都是散文化的写法,而整个系列文章采取的是“散点结构”(长篇小说创作中结构是极其关键的),整体来看,又像一篇大散文,至于能否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却需要朋友来评说。

而对于我来说,似乎完成就是一种成功。时间过去一年多了,我仍然反复在修改,前些日子总算在网上也发全了,其实我内心并无什么成功的喜悦,却有一点点完成一项事情的轻松。

鲁迅先生曾说过一段话:“人感到寂寞时,会创作;一感到干净时,即无创作,他已经一无所爱。创作总根于爱。杨朱无书。创作虽说抒写自己的心,但总愿意有人看。创作是有社会性的。但有时只要有一个人看便满足:好友,爱人。”所以,我以为我写《城·色》时,是寂寞的,是“不干净的”,而且当时是衷心而且比较急迫地愿意把这本书献给我新婚的妻子和未来的孩子的。

我是在2002年初,从贵阳拖着一大箱子并不值多少钱的书,从贵阳乘火车,平生第一次抵达北京这座城市的,三十出头,用孔子的话,是“而立之年”,但事实上,当年很是糊涂。木心先生在《文学回忆录》里说他在三十几岁那个年纪在坐牢,“六十才立”。所以一个人什么时候能“立”,能不能“立”,是有其个人的特点和机缘的,不能一概而论,并非都可以与孔圣人比较的。我是在2005年9月8日正式登记结的婚,当时已满35岁,属于晚婚。2007年1月16日,第一个孩子在北京海淀出生,属于晚育。从踏人北京这座城市的第一天,到结婚,我常在周末闲逛北京。即使在京城发生“非典”期间,我也一直待在北京。“非典”应该算是意外的突发事件,很多人都已淡忘,但“非典”却改变和影响了很多人的思维方式和命运轨迹。

为了能够出版这本小书,我一直想抽时间对《城·色》做进一步细致地修润,但每每翻开,犹豫再三,终于还是作罢。自己安慰自己,《城·色》即便不成熟、不完美,终是一段时光的记忆。人生因不成熟、不完美而丰富,而让人留恋。

《城·色》的71篇文章,既可以单独阅读,也可以连通合并起来阅读,篇篇是散文写法,整本书又可作为一个长篇的散文来读,总体结构是“散点”的。篇中的人物,或真或假,在现实中都有对应,但人名都不是人物在现实中的本名,借用的都是网名、外号或临时取的假名,所以似乎又有点小说的味道。可以说,《城·色》总算是我当年的一点试验和探索。当时比现在年轻,心也大。

谭风华  2017年3月28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0: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