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医之心(百名协和医学专家医学人文志上)
分类
作者 张抒扬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商品特色

导语

一代一代协和人,以严谨、求精的仁术,书写着一篇又一篇敬佑生命的“治愈”故事。

一代一代协和医护人员,以勤奋、奉献的仁心,在救死扶伤中传递医患之间因“帮助”而温暖彼此的世间真情。 

一代代协和专家,以点滴之间大爱无疆的仁怀,在引导医学实践认知、生命规律认识而带来的“安慰”中,加深人们对提升生活品质的理解。

本书是献给协和百年庆典的一份厚礼。一部协和发展史,也是一部医学人文实践史。

内容推荐

本书约请北京协和医院跨40个科室102位知名医学专家,讲述执医生涯中印象最深的故事。这些故事呈现出的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切,都带着医之术的专业担当、医之学的科学探究,闪耀着医学的人文光芒。全书分上、下册,分为“治愈篇”“帮助篇”“安慰篇”三部分。

治愈篇:讲述医学专家严谨求精的仁术,记述临床治疗不断创新和人文关切相知相融的案例,特别是疑难病例救治中专家们善于探索、敢于突破的故事。

帮助篇:讲述医学专家救死扶伤的仁心,抒写医患之间的互动和温情,体现医患相长的温暖和人文互动。

安慰篇:讲述医学专家大爱无疆的仁怀,通过医患之间真诚沟通和真情关怀的故事,加深对生命自然规律的认知和全生命周期卫生与健康服务的认识。  

本书的内涵定位为通过呈现医学人文之美,加深人们对构筑医患共同体实践意义的认识和对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的理解。

作者简介

张抒扬,北京协和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心血管病学专家。在心血管常见病和疑难重症以及罕见病诊疗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展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的介入诊断和治疗多年,注重对疾病从预防、诊疗到康复的全程管理。

目录

治愈篇

2 / 01 “拆弹”——托起生的希望 郑月宏

8 / 02 不负重托,捍卫生命,慰藉心灵 黄宇光

14 / 03 热爱 叶俊杰

22 / 04 好事成双 付晨薇

29 / 05 我们曾经是你的“爸爸妈妈” 李正红

34 / 06 信任的力量 孙华

41 / 07 概率 向阳

48 / 08 遥远的梦想——漫步 李梅

55 / 09 原来生命可以这样延续 杨爱明

63 / 10 搏心 张抒扬

73 / 11 有所为,有所不为 郁琦

80 / 12 人世间 金征宇

87 / 13 传承 朱兰

93 / 14 血流频谱跃动的温度 李建初

101 / 15 谢谢你,我曾经救治的人 张奉春

107 / 16 信任 易杰

116 / 17 一台手术背后的故事 谭先杰

131 / 18 定位所系,精诚受托 薛华丹

137 / 19 当医生成为战士 王郝

143 / 20 雨夜 许力

150 / 21 惊心动魄的一刻 倪道凤

157 / 22 生命相许 “医”路同行 张保中

166 / 23 遇见 幸兵

173 / 24 那一束红杜鹃,就是促我前行的烛光 刘欣燕

181 / 25 亲情 许莹

188 / 26 超越病痛,传递温暖 庄俊玲

194 / 27 初心·使命 纪志刚

202 / 28 发烧二三事 马明圣

209 / 29 我们,一起走过 曾学军

219 / 30 信任与传递 朱惠娟

225 / 31 前进的动力 李玉秀

230 / 32 坚持 于春华

安慰篇

236 / 01 和缓医疗——珍享生命的艺术 于健春

246 / 02 待患如亲有仁术,百年光辉照人心 潘慧

253 / 03 等待春天 崔丽英

260 / 04 病历之外 李冲

267 / 05 照护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医学人文实践 吴东

274 / 06 暖心故事 杨波

282 / 07 心结宜解 陈嘉林

289 / 08 让营养成为带有温度的关爱 陈伟

296 / 09 说“美” 陈蓉

303 / 10 关爱·聊天 高晶

310 / 11 让生命从容谢幕 田庄

317 / 12 心愿 赵林

324 / 13 陪父亲就医 刘晓红

332 / 14 你的眼神 康琳

340 / 15 为了病人的医治 为了病人的康复 华桂茹

345 / 16 真心对待病人,病人会知道的 钱家鸣

354 / 17 八十三次输血 甘佳

360 / 后记 温暖的纠结 王学武

序言

不走心,无医学
   张抒扬
   世界上没有一个职业,
能像医生这么特殊。也没有
哪种服务,能像医学这样与
被服务者的疾苦和幸福紧紧
联系在一起。

很高兴,北京大学出版
社在北京协和医院建院100
周年之际,邀我作为主编,
约请100位协和专家撰写各
自的医学实践中最难忘的故
事,出版《医之心——百名
协和医学专家医学人文志》

在协和,几乎每天都有
令人感动的故事发生。一代
一代协和人,以严谨、求精
的仁术,书写着一篇又一篇
敬佑生命的“治愈”故事。一
代一代协和医护人员,以勤
奋、奉献的仁心,在救死扶
伤中传递医患之间因“帮助”
而温暖彼此的世间真情。一
代代协和专家,以点滴之间
大爱无疆的仁怀,在引导医
学实践认知、生命规律认识
而带来的“安慰”中,加深人
们对提升生活品质的理解。
拜读完102位作者的文稿,
深深为专家同事们的情怀所
感动。

他们是为治愈患者而生
的医者,更是敢于担当的专
家。血管外科郑月宏教授在
《“拆弹”——托起生的希望
》中,讲述了这样一段亲历
故事。  

他的门诊来了一位患者
,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妈妈
。一个鸡蛋大小的颈动脉瘤
,长在了患者的颅底下方、
左耳后方。虽然在体表无法
触及,但却隐藏着破裂出血
导致压迫窒息,以及血栓脱
落引起偏瘫的巨大风险。它
仿佛是患者体内一枚随时可
能引爆的“不定时炸弹”。患
者已走过了很多家医院,却
无能为力。

这么大的颈动脉瘤长在
颅内外沟通处,能解剖出近
端动脉又顺利重建的希望有
多大?这里血管、神经密布
,若稍有不慎就是灾难性的
后果。而且患者如此年轻,
家里还有一个年仅3岁的孩
子,如果手术出了问题,他
们如何承受?

但是,面对这个被疾病
笼罩、紧握着最后一根救命
稻草的家庭,医生很难说“
不”。医院迅速组成由血管
外科联合耳鼻喉科等专家为
代表的多科协作团队,专科
护理团队也为患者的术后康
复制定好了周密的计划。专
家们共同制定了两套手术计
划,但正如术前谈话时,医
生和患者家属所谈及的那样
,“这个病、这种情况,不
可能不付出代价”。手术开
始,当术前的一切未知被清
晰地暴露在眼前时,为了挽
救患者的生命,打断封闭耳
道、失掉听力,还是成了唯
一的选择。 

4小时的磨骨,暴露颅内
动脉血管,于患者大腿取下
一段自身静脉,阻断左侧颈
动脉,准备上下绕过动脉瘤
区域,进行颅内外搭桥缝合
。10分钟以内,要在一个近
似于钥匙孔的狭小空间里面
,将直径4毫米的血管缝合
在动脉上,且只许一次成功
,哪怕类似手术先前已有过
数次经验,专家们依旧如临
大敌。松开镊子的那一刻,
看到瞬间膨起的血管,心里
的石头终于落地!她的孩子
又能有妈妈的陪伴了…… 

总说病人是最好的老师
,他们愿意给予医生最大的
信任,把命交到医生手上,
所以即使顶着雷、冒着风险
,医生也不放弃一丝希望。 

他们是有医学专长的普
通人,也是常常给予患者帮
助的好心人。《我们曾经是
你的“爸爸妈妈”》一文,是
儿科李正红教授记述的她和
一个早产儿患者的故事。 

有个早产儿体重只有620
克,比一瓶矿泉水大一点点
,大家都叫孩子“小Q”。

 孩子提前了三个半月来
到人间,所有器官都还没有
发育成熟,小小的身体连着
各种仪器。医护人员24小时
监测孩子的体温、呼吸、心
跳、血压,为了维持孩子的
生命,还要用呼吸机帮孩子
呼吸,用营养液给孩子提供
营养。对护士来说,给孩子
薄得透明的皮肤扎液是一个
巨大挑战。

李医生每天都要计算孩
子需要的各种营养素。所有
的医嘱都是精确到小数点后
一位数,每一班医生都会关
心孩子吃了几毫升的奶,尿
了几毫升的尿,排了几次便
便,再事无巨细地交代给下
一班的医生。    

活下去对于孩子来说异
常艰难。孩子一步步过关斩
将,有创呼吸机改无创,无
创改高流量吸氧,吃奶从1
毫升到5毫升,营养液从4批
减少到1批,直到终于可以
完全肠内营养拔出深静脉导
管。 

孩子在NICU住了63天,
医护人员跟孩子有了过命的
交情。看着从一个620克的
小不点儿长成了2200克、
脸蛋上有两块小肉肉的“胖
娃娃”,看着孩子可以自己
维持稳定的体温,学会了自
己呼吸,自己吃奶,终于可
以回到爸爸妈妈的怀抱了,
李医生有点儿舍不得,也有
些不放心,孩子回家后还给
孩子爸爸打了几次电话…… 

他们是深知医学仍有诸
多局限的探索者,更是带给
患者安慰的朋友。内分泌科
卢琳主任医师在《患者张老
师》一文中,讲述了与患者
14年不离不弃的故事。

张老师确实患上了“库欣
综合征”。库欣综合征患者
往往有难治性高血压、糖尿
病、低血钾、向心性肥胖、
皮肤变薄和皮肤紫纹等症状
。这种病的发病率只有百万
分之几,属于临床罕见病。

后记

温暖的纠结
   王学武

跨四十个科室,一百多
位医学专家百忙之中挤出时
间为一部书撰写文章,在百
年协和发展史上并不多见。
经历了十年、二十年、三十
年乃至更长时间医学实践的
专家,要从自己成千上万个
病案中讲述印象最深或对从
医生涯有影响的故事,很需
要静下心来。

出版社期望习惯了病例
表述和学术观点表达的专家
们,换一种平实讲故事的方
式把故事撰写出来,对绝大
多数专家来说并不是件很轻
松的事。有幸作为原汁原味
的专家文字第一读者,在拜
读完102位专家的文章后,
内心深深地被一种叫温暖的
情愫所震撼。

心灵受震撼,是因为一
百多个故事讲述的几乎都是
作者曾经的纠结,而这纠结
不应该加引号,真真切切发
生在故事中,真真实实反复
于专家们的内心。专家们无
论来自外科还是内科或平台
科,读完他们的故事,你会
理解,医生的纠结是病因的
确定、治疗方案的选择、风
险的评估、责任的承担,有
时候是医学发展还有太多局
限的无助和太多未知的无奈

身为医生的专家们并未
止于纠结。他们都是为人子
为人父母的平凡之人,深深
理解患者的疾苦和疾苦带给
亲人带给家庭带给工作和生
活的影响,正因为他们的每
一次选择都是将心比心最大
程度站在患者和患者家庭的
角度考虑,每每把责任和风
险担当在内心扛起。 

医学的纠结,不同于生
活中的纠结,这纠结充满人
文关怀。而医生的人文关怀
,也有别于普通的人际关爱
,这关爱富有专业能力,是
带着专业知识和专业方法的
关心,最终目的是给予健康
服务和健康引导,提升每个
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看完一百多位专家的文
字,或许你会感觉,医学的
人文性常常在医生的纠结中
体现,终以担当来承载,以
果敢来选择,以健康作为医
患的共同诉求。

术心至仁,术心亦诚。
读完专家们的文字,医生的
纠结带给人力量。很愿意这
样的纠结所折射的医学人文
的光芒,带给我们更多温暖

   医生们因为心有纠结而
可敬,因为可敬而可爱。可
敬可爱,便是协和精神在专
家身上的体现。人们时常用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
,总是去安慰”表述医生的
职业特征,读完这部书,也
许你会跟我一样,在医生的
职业特征里会加一句,“亦
或是共情”。

推荐医生朋友们看看这
本书,推荐患者朋友读读这
本书,推荐在意健康的朋友
,也能翻翻这本书。医患本
就是共同体,健康也不单单
是去医院看看病。

愿一百多位协和专家撰
写的这部医学人文志,有更
多的读者能看到。

精彩页

作为血管外科医生,我们时常遇到这样的场面:不做手术,患者的生存概率可能是零;做手术,过程凶险万分,但尚有一线生机。这就是我们“拆弹”工作的日常抉择。
   这一天,我的门诊来了一位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妈妈,随她一同走进来的,有她焦急的丈夫,以及父母、公婆四位老人。
   

仔细看过片子,我瞬间明白为何这一家人如此焦虑。一个鸡蛋大小的颈动脉瘤,长在了患者的颅底下方、左耳后方。虽然在体表无法触及,但却隐藏着破裂出血导致压迫窒息,以及血栓脱落引起偏瘫的巨大风险。它仿佛是患者体内一枚随时可能引爆的“不定时炸弹”,如果不及时治疗,非死即瘫。在来我的门诊前,他们已走过了很多家医院,都无能为力。
   

我迅速判断出了这个病例治疗上的技术难度和风险:这么大的颈动脉瘤长在颅内外沟通处,能解剖出近端动脉又顺利重建的希望有多大?这里血管、神经密布,若稍有不慎就是灾难性的后果。而且患者如此年轻,家里还有一个年仅3岁的孩子,可以说,她承载着家庭的所有希望,如果手术出了问题,他们如何承受?我们该去冒这个险吗?
   

但是,这个被疾病笼罩、紧握着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家庭,让我很难说“不”。我们的团队也曾多次挑战过疑难的病例,而且在协和这个多科协作的疑难杂症中心,不管是多么难的病,我们也该为患者去拼一拼、试一试。
   

由血管外科联合耳鼻喉科高志强教授、冯国栋教授,麻醉科黄宇光教授等专家为代表的多科协作团队迅速组成。同时,我们的专科护理团队也为患者的术后康复制定好了周密的计划。最终,患者家属在我们给出的介入杂交和开刀两种方案中,选择了后者。为了尽力规避风险,最大程度地保全所有生理功能,我们和耳鼻喉科的专家共同制定了两套手术计划,尝试保住患者的听力。
   

但正如术前谈话时,我和患者家属所谈及的那样,“这个病、这种情况,不可能不付出代价”。手术开始,当术前的一切未知被清晰地暴露在眼前时,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打断封闭耳道、失掉听力,还是成了唯一的选择。
   

4小时的磨骨,暴露颅内动脉血管,于患者大腿取下一段自身静脉,阻断左侧颈动脉,准备上下绕过动脉瘤区域,进行颅内外搭桥缝合。10分钟以内,要在一个近似于钥匙孔的狭小空间里面,将直径4毫米的血管缝合在动脉上,且只许一次成功,哪怕类似手术先前已有过数次经验,我们依旧如临大敌。如果血管吻合不上,等待患者的将是瘫痪。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监护的声音、手术人员的呼吸声、动脉瘤的搏动声,夹杂其间。松开镊子的那一刻,看到瞬间膨起的血管,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我长舒了一口气,她的孩子又能有妈妈的陪伴了。
   

16个小时,6个科室,十几名医生,这场超高难度持久战,我们又赢了!

在协和行医多年,我们经历了太多复杂和凶险的病例,而这名年轻妈妈的故事在我脑海中始终历历在目。回想起来,是因为在协和这样好的平台,我们有实力强大的医疗和护理团队,也有足够的技术积累。我们总说病人是最好的老师,他们愿意给予我们最大的信任,把命交到我们手上,所以即使顶着雷、冒着风险,我们也要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不放弃一丝希望。而“拆弹”,也许并不只是医学意义上的救治。手术的成功与否,关系到的不单单是一个患病个体。治愈一个病人,也是在拯救一个家庭,让孩子仍有父母相伴的童年,老人也得以颐养天年。

对于医者来说,每一次治疗都是一场凶险异常的战斗,打赢需要过硬的本领,更需要强大的信念。当面对一个又一个生死时刻,我们如何坚守誓言,担起责任,勇对风险,成为病人性命相托的最后一站呢?一代又一代协和人,用一点一滴的行动告诉了我们答案。
   

协和是中国医学生心中神圣的殿堂,每每读到张孝骞、曾宪九、林巧稚等国之大医的事迹,我都不禁感慨,他们留给世人的不只是精湛的医术,更是对患者无私的大爱,对生命深深的敬畏,对我国医疗事业的深厚情怀。沿着大师之路走过百年协和,目光所及,每一片青砖碧瓦都在诉说着时代的故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名心中有大爱的医者,成为一位传承协和精神的师者。
   

从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协和这座“大师摇篮”和“医学殿堂”就不断见证着协和人在学术上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瞬问,更承载着协和人服务基层、支援边疆、抗击疫情的使命和担当。协和以她深厚的底蕴滋养着每一名医者不断成长,在这里耳濡目染的我们,又作为协和精神的传承者,将医者仁心的种子代代播撒。
   

“百年协和,一切为民”,深深烙印在协和人心里的,是对仁心仁术的传承,对生命的敬畏,对医学事业的情怀。在协和即将迎来新百年之际,作为协和人,我们将继续肩负起医学发展和救死扶伤的责任,为更多的患者托起生的希望,见证新起点下协和新百年继续创造的辉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