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系统研究了《群书治要》的德政论、师道论、文化论、忧患论、民本论、重农论、盛衰论、观人论、得人论、用人论、失人论、外交论,探讨了中国传统的治国理念和中华传统治理智慧,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思想价值。 作者简介 刘余莉,1973年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伦理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硕士,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研究员,美国耶鲁大学、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访问学者。著有《政德刘余莉精解〈群书治要〉》《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华文化五讲》《儒家伦理学》《心态即命运:正说传统人生智慧》等。 目录 序言 绪论 第一章 教学为先的德政论 一、“其人存,则其政举”:社会治乱的根本在人心 二、“不教而杀谓之虐”:唯有圣贤教育可以导正人心 三、“人是可以教得好的”:中国传统圣贤教育的经验 第二章 修齐治平的师道论 一、师道内核:“自觉”与“觉他”的统一 二、师道与修身:诚意正心的良导 三、师道与齐家:家业家道的构建 四、师道与治国:执政团队的培养 五、师道与平天下:内圣外王的追求 第三章 以文化人的文化论 一、经典:文以载道 二、文字:智慧符号 三、礼乐:点滴教化 四、艺术:寓教于美 第四章 居安思危的忧患论 一、“治世”因何忧患? 二、“治士”忧患什么? 三、“治道”对忧患的化解 第五章 民贵君轻的民本论 一、贵民重民 二、爱民恤民 三、富民利民 四、恕民教民 第六章 固本保国的重农论 一、农业文明的内涵:天人合一 二、农业的经济地位:保证民生 三、农业的政治意义:稳定民心 四、农业的文教功能:敦厚民风 五、农业的外交功能:攘外安内 六、农业的发展路径:勤入俭出 七、“重农抑商”传统的解析 第七章 官德为本的盛衰论 一、盛世与民同乐,衰世残害其民 二、盛世考察历史,衰世自骄自智 三、盛世任用忠贤,衰世听信奸佞 四、盛世乐闻其过,衰世乐闻其誉 五、盛世反求诸己,衰世怪罪别人 六、盛世抑损情欲,衰世纵欲享乐 七、盛世天下为公,衰世天下为私 第八章 八观六验的观人论 一、八观之法 二、其他观人法 第九章 同声相应的得人论 一、为政之要,在于得人 二、得人之道,在此七方 第十章 任贤使能的用人论 一、用人成败,攸关兴衰 二、用人原则,任贤远佞 第十一章 任非其才的失人论 一、用贤而疑,人主大患 二、求全责备,失贤之道 三、能不当官,任非其才 四、德不当位,功不当禄 五、偏信壅塞,被人蒙蔽 六、妒贤畏能,功灭国危 七、已树而择,所树排贤 八、事繁职乱,禄薄吏贪 第十二章 协和万邦的外交论 一、崇礼尚德 二、讲信称义 三、仁者无敌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大唐是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善治时期,大唐盛世的开创绝非偶,唐太宗深感创业不易、守成维艰,即位后,他经常与群臣讨论如何吸取隋亡教训以及自古理政得失等话题,商议治国理政的思路和方法。唐太宗深为古圣先贤的治国智慧所折服,希望能够深入学习,但由于圣贤典籍浩如烟海,而自己身居帝位,无暇博览,于是就命魏征、虞世南、萧德言等精通圣贤之道的大臣,撷取唐代以前典籍中治国理政的精华,编篡成集,以便学习。本书对《群书治要》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治国思想做了系统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