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对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成了严峻挑战。老年人口劳动参与行为对于老年人自身、老年人所在家庭以及社会资源分配都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对老年人劳动参与行为进行了存量与流量相结合的动态展示,并对老年人生命历程中的完整工作史进行了描述。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分析了影响老年人晚年劳动参与的因素。结果表明,社会与政策情境是造成老年人劳动参与行为异质性的重要因素,只有充分尊重老年人劳动参与的主观意愿和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才能使“老有所为”这一愿景得以实现。 作者简介 徐茅娣,辽宁本溪人。2019年9月毕业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老年学方向)。自2020年起任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口老龄化、晚年不平等与生命历程分析等。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数篇,主持或参与了多项省部级与国家级课题。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五节 本书的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说明 第二节 老年人口劳动参与行为模式研究进展 第三节 老年人口劳动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第四节 解释劳动参与行为的相关理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设计概述 第二节 数据来源 第三节 样本构建与潜在偏误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四章 实证结果一:中国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的截面分析 第一节 说明 第二节 劳动参与的城乡与性别差异 第三节 个人特征与劳动参与 第四节 家庭特征与劳动参与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结果二:中国老年人口劳动退出的动态分析 第一节 说明 第二节 劳动退出的城乡差异与性别差异 第三节 个人特征与劳动退出 第四节 家庭特征与劳动退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证结果三:中国老年人口工作史的回溯分析 第一节 说明 第二节 工作史的城乡差异与性别差异 第三节 工作史的典型特征:组内异质性 第四节 工作史的队列差异:去标准化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实证结果四:影响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的因素 第一节 说明 第二节 个人特征与晚年劳动参与 第三节 家庭特征与晚年劳动参与 第四节 工作史与晚年劳动参与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实证结果五:影响老年人口劳动退出的因素 第一节 说明 第二节 个人特征与晚年劳动退出 第三节 家庭特征与晚年劳动退出 第四节 工作史与晚年劳动退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关于劳动参与行为模式的主要发现 第二节 关于劳动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的主要发现 第三节 政策建议 第四节 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导语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呈现对中国老年人口劳动参与行为的综合性理解。基于全国代表性的定量数据和一系列定量分析方法,本研究探讨两个主题,一是老年人口劳动参与行为的模式,二是影响老年人口晚年劳动参与行为的因素。为展现老年人口劳动参与行为的模式,本研究调查了当今老年人口生命历程中不同时点的劳动参与行为。具体而言,调查了在特定时点的劳动参与、一个四年时期内的劳动退出情况以及生命历程中的工作轨迹。研究发现,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行为存在异质性,其中最显著的异质性体现在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上,并且这些差异在不同队列内都有体现。为展现影响老年人口晚年劳动参与行为的因素,本研究讨论了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工作轨迹和社会政策的重要作用。本研究的实证分析结果对减缓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完善当前公共养老保险体系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