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节日民俗文化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高天星
出版社 中原农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因为生活方式的迥异,各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民俗事象纷披,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的民族文化,就有中国的民俗,就有以春节为代表的民族节庆文化。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一种精神、一种气派、一种特质的民族民俗文化。伟大的民族、大国气象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而且深刻地体现在文化上,鲜活地体现在大俗大雅的民俗文化中。这种具有特质的民俗文化气象和风采,异彩纷呈、气势宏伟、雅俗共赏。这些精神也鲜活地彰显在中国民俗节日文化里,成为民族的血脉、民族的根基、民族的标志、民族的身份、民族的精神家园。

内容推荐

本书力求站在文明的高度,以文化的视野和历史的眼光,从节日的民俗史话、民俗风情、传说故事、诗词艺术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解读;力求达到科学性、知识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将我国特色的节日民俗文化形态、历史积淀的现当代演变,厘定分清,诠释给读者。阐释力求鉴古知今、审察当世、烛照未来,揭示节日民俗文化的丰富、精彩、深刻,以飨读者,希望能让人们钟爱和享受节日民俗的文化盛宴。

目录

第一卷 春季民俗节日

春节/1

 春节民俗史话/1

 春节风俗/6

 兄弟民族春节风俗/30

 春节的传说故事/41

 春节诗词/52

人胜节/59

 人胜节史话与风俗/59

 人胜节诗词/61

元宵节/64

 元宵节民俗史话/64

 元宵节风俗/65

 各地元宵节风俗/72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74

 元宵节诗词/78

春龙节/82

 春龙节民俗史话/82

 春龙节风俗/82

 春龙节的传说故事/84

 春龙节诗词/87

花朝节/88

 花朝节民俗史话/88

 花朝节风俗/89

 花朝节的传说故事/96

 花朝节诗词/101

上巳节/102

 上巳节民俗史话/102

 上巳节风俗/103

 上巳节的传说故事/108

 上巳节诗词/108

清明节/111

 清明节民俗史话/11 1

 清明节风俗/113

 各地清明节习俗/120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121

 清明节诗词/124

第二卷 夏季民俗节日

端午节/132

 端午节民俗史话/132

 端午节风俗/133

 各地端午节习俗/140

 兄弟民族端午节习俗/146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147

 端午节诗词/149

天贶节/154

 天贶节民俗史话/154

 天贶节的传说故事/156

 天贶节诗词/159

夏至节/160

 夏至节民俗史话/160

 夏至节风俗/161

 夏至节诗词/163

莲诞节/167

 莲诞节民俗史话与风俗/167

第三卷 秋季民俗节日

乞巧节/169

 乞巧节民俗史话/169

 乞巧节风俗/170

 乞巧节的传说故事/178

 乞巧节诗词/183

中元节/186

 中元节民俗史话/186

 中元节习俗/187

 中元节的传说故事/190

 中元节诗词/191

中秋节/194

 中秋节民俗史话/194

 中秋节风俗/195

 各地中秋节习俗/209

 兄弟民族中秋节习俗/214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219

 中秋节诗词/224

重阳节/228

 重阳节民俗史话/228

 重阳节风俗/230

 各地重阳节风俗/232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235

 重阳节诗词/235

第四卷 冬季民俗节日

下元节/240

 下元节民俗史话/240

 下元节风俗/240

 下元节诗词/242

冬至节/244

 冬至节民俗史话/244

 冬至节风俗/246

 各地冬至节习俗/250

 冬至节的传说故事/253

 冬至节诗词/255

腊八节/258

 腊八节民俗史话/258

 腊八节习俗/258

 腊八节的传说故事/26l

 腊八节诗诃/263

祭灶节/265

 祭灶节民俗史话/265

 祭灶节风俗/266

 祭灶节的传说故事/268

 祭灶节诗词/273

第五卷 中国岁时节日与生活民俗

岁时节日的产生与形成/274

岁时节日的文化形态与类型/276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276

 二十四节气的气候表征/278

 二十四节气的物候自然现象/279

 二十四节气的民俗风情/286

第六卷 中国民族民俗节日概览

兄弟民族民俗节日/293

中华民族重要传统民俗节日/231

中国主要纪念日/345

中国新兴的部分节日/349

附:世界各国的重要节日/352

参考文献/355

后记:民族民俗节日是我钟爱的文化/358

试读章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又称“过年”,最早叫“稔”,在汉字里把它归在禾部,是稻谷丰稔之意。《穀梁传》曾记:“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尔雅·释天》也记述:“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可知,关于“年”的意识在周代已经有了。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到底起源于何时?据考证,起源于新石器时期。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指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中国是个古老的文明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自己的元旦。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十月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用司马迁、落下闳等创制的《太初历》,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春节成为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象征团结、兴旺、吉祥、幸福、欢乐、喜庆、和美,也成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历代王朝更改月份的次序,把第一个月叫做“正月”。“正”就是改正的意思。在他们看来,既然他们做了皇帝,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既然“正”是改正的意思,那么正月的“正”字,就应该读作“改正”的“正”字音。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姓赢名政,他认为“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下令把“正月”读作“正(音征)月”。后来人们习惯了,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春节美名很多,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春节之名据文献记载,唐虞把春节称作“载”,寓意万象更新。先秦时名“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两汉时期,被称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称“元旦”或“元日”。另外,还有“二元”、“元朔”、“开年”、“开岁”、“芳岁”、“华岁”、“元正”、“元春”、“正朝”、“元朝”等。其中以“元旦”之名使用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元旦”一名,最早见于《乐府诗集》,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之三:“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字,原是“第一”和“开始”的意思。“旦”字原意是天亮或早晨。殷商时代青铜器皿上,就已有“旦”的象形字。“旦”的上面是个“日”,表示一轮圆圆的太阳:“旦”的下面是一个“一”,表示地平线。“日”与“一”合在一起,即太阳跃出地平线,冉冉东升。新年春节第一轮太阳升起的时候,就是新年春节的第一天.古人创造“元旦”一词,含义很美,奇巧精妙。

“春节”之名最早见于《后汉书》:“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修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南北朝时期,人们曾将整个春季称为春节。其后,有的朝代还曾经把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九泛称为春节。把“年”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事,开始采用公历纪年,统称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年,又因一年二十四节气的“立春”之日是在农历年前后,所以,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公历新年第一日为“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元纪年。把阳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半夜子时(24时)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老百姓习惯地称春节为过年、过新年、过大年。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九,这一段时间在民间和民俗习惯中都被视为春节。活动丰富多彩,庆典隆重,目的在于企盼、庆贺天地回春,鼓舞民众努力耕作,喜迎来年丰收。

我国古代认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是神对天地万物的安排,是神对烟火人间的恩泽。据考证,主管春天的神是春皇,或称“春神”。古籍记载,“春皇”即伏羲氏。晋代王嘉的《拾遗记》指出:“春皇者,庖牺(即伏羲氏)之别号……以木德称王,故曰春皇。”因他有大地回春、万木争荣的盛德,所以尊祀为春皇。由于皇帝贵称为“天子”,有恩德,因此在立春之时要歌颂皇帝。庆祝活动隆重、热烈、久长。

岁时风俗是指一定社会人群,在一年四季因时序的变化而进行的各种节会、节庆的民俗活动。岁时民俗一般有固定的节气和传承性的民俗活动,岁时节庆、节日风俗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包含的内容有信仰、生产、生活、礼仪和社会活动的俗信等。中国的节日丰富多彩,可以说天天有节,天天是节。春节是众多节日中最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

中国社会长期是传统的农耕社会,是农业文明古国。日常的生产、生活、娱乐、消费、文化、习俗都离不开农业、农耕。汉族风俗,这棵常青的民族大树在农耕、农业这片丰饶的土壤中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具有鲜明的农耕、农本的特色。春节的原始意义是农耕丰收后的喜庆活动,“年”即禾熟之意。立春作为春节,主要的风俗活动是鞭打春牛,意在劝耕、勤耕、适时而耕。其绚丽多彩的民俗活动,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丰富、传播的。

先秦是春节习俗的孕育时期。先秦至春秋战国,人们的岁时观念和意识,经历了一个从“二时”(春秋)到“四时”(春夏秋冬)的历史演变过程。在这种时间观念的引导下,从西周后期开始,逐步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四季。每时、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月。一年共十二个月,每年、每季、每月均有节日。从天子到百姓约定俗成、丰富多彩、绚丽多姿。

每年的第一天,即夏历的正月初一,定为“元日”。《尚书》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因朝代不同,采用的历法也不同,元日的日期也不一样: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日,商代以十二月初一为元日,周代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日。

周代的风俗,元日宫廷就有了祭祀、宴饮之仪。民间也有了宴会庆祝、亲朋往来、相互祝寿、吃美食、饮春酒的风俗习惯。P1-4

序言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因为生活方式的迥异,各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民俗事象纷披,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的民族文化,就有中国的民俗,就有以春节为代表的民族节庆文化。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一种精神、一种气派、一种特质的民族民俗文化。伟大的民族、大国气象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而且深刻地体现在文化上,鲜活地体现在大俗大雅的民俗文化中。这种具有特质的民俗文化气象和风采,异彩纷呈、气势宏伟、雅俗共赏。这些精神也鲜活地彰显在中国民俗节日文化里,成为民族的血脉、民族的根基、民族的标志、民族的身份、民族的精神家园。

当今社会,民族心理、知识价值正经历新的变化。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与民间节庆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灵的家园,如今传承艰难,众多节日民间民俗在萎缩、在锐减。其淡化、消失,是民族传统文化之痛。抢救和传承民族民间节日文化,越来越急切。

凭借节日文化与民间艺术,近年来各地大办文化节日。在当今文化经济时代,节庆文化越来越兴旺,拥趸日增。“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始于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争先恐后兴办各种节日,大畅其风。有的文化节日,经久不衰,成为著名品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有的节日昙花一现,偃旗息鼓。审视传统民俗节日与节庆文化艺术的盛衰历变;处理好、和谐好先进文化与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之间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让节日民俗文化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发展节庆文化以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去认知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对民间节庆文化有一个全局性、整体性的把握,才能让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文明中传承、弘扬、生生不息。

对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可从五个方面审美认知。

认知之一:中国传统节日的理论品位与文化形态

中国的民族节日隆重、盛大、风光、亲和、吉祥,具有恒久魅力。它积淀着、结晶着、传承着、高扬着民族的心理、情感、理想、精神、追求和文化,也是炎黄子孙的情结。中国的民族节日究竟是什么文化,应怎样为其定位,众说纷纭,在理论研究方面也是缺失的。关于中国节日文化,我认为可从如下方面定位:

从人类学看,它是图腾信仰文化;

从民族学看,它是血脉根基文化;

从符号学看,它是吉祥夙愿文化;

从社会学看,它是民众生活文化;

从历史学看,它是传统谱系文化;

从民俗学看,它是大俗大雅文化;

从文艺学看。它是民间艺术文化;

从审美学看,它是愉悦审美文化;

从文化学看,它是博大精深的文化;

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与岁时节庆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伴生物,它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时日。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宏观审视其由来和行程,可知其有三方面的社会文化元素,即有相对稳定的节气节日,有特定的民俗文化事象与民间艺术活动,有稳定的民族性、群体性、原创性、社会性、草根性、本土性。我国以文明古国闻名世界,民俗节日之多彩,岁时节庆之兴隆,民风民俗之绚丽,文化艺术之神韵,更是美名传天下,呈现出大俗大雅、雅俗共赏的理论品位和文化审美价值。

中国民俗节日的文化艺术形态是多元的。观其内容,民俗节日可分为生产节日、纪念节日、祭祀节日、庆贺节日、社交节日、娱乐节日。看其时间,有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传统节日蕴涵着工业文明以前的原始文化、农业文明的节日气象和大量信息。现代的节日,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是适应时代需求产生的节日。观其性质,有单一性节日,也有复合性、综合性节日。看其功能,有世俗节日、宗教节日、竞技节日、休闲节日……

认知之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产生与整合

民俗节日和民间节庆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整合、俗成,是社会生活习俗文化积淀的过程,亦是民俗事象选择、确定与变异的过程。千姿百态的岁时节庆活动,绚丽多彩的节庆文化艺术,生动地记录了我国先民对大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彰显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伦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时也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应时而作、张弛有节的岁时自然节律、生活规律和文化艺术的审美精神追求。

探寻、追溯节庆节俗产生的根源,人们期望春播秋收、五谷丰盈、六畜兴旺、人寿吉祥,以及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祛邪禳灾、逐傩厌胜等诸多天然属性、俗信,均与原始信仰、祭祀观念相联系,与历法的选择有关。《尧典》记录的“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就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气。《吕氏春秋》记载了“立春、日夜分(春分)、立夏、月长至(夏至)、立秋、月夜分(秋分)、立冬、月短至(冬至)”八个节气。这表明当时四时八节的日期已经推定,已成为农耕生产活动的依据。这四时八节伴随农事活动逐渐形成相关的节日节庆,并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艺术。其间,民俗事象、民间文化艺术有变化、有充实、有丰富,使节日节庆俗信,世代沿袭,传承久远。

我国传统的岁时节日节庆,大多萌芽、产生于先秦时期。文景之治及汉武帝时政治一统,经济繁荣,为节日节庆的约定俗成、定型创造了客观的社会环境。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全国统一实行夏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基于此,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以及春秋社日、冬祭腊日等节庆节日基本形成定制。这些节庆节日在以后的岁月内容有变化,文化艺术有演进,像七夕开始有了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中秋有了秋祀、拜月的习俗,端午在各地也有了龙舟竞渡之风尚,元宵日也有了张灯结彩、祭祀太一之风习。

“百代皆沿秦制”,汉代是历史文化丰富和文化传说活跃的时代,《史记》中许多人物事迹融汇到节日文化之中,丰富了节庆的文化艺术内涵,节日俗信大都在此时基本定型。可以说,中国节日节庆萌芽于秦朝,定型于汉代,其后经历魏晋南北朝、唐宋时代的整合,完成了中国岁时节日节俗的第二次升华,文化的因素、艺术的基因、审美的元素更显深邃。其间虽有迷信、粗野等不科学、不文明的成分,但其主体的精美风尚习俗、民间文化艺术已构成了民族的文化血脉。在历史的演变形成之中,有神话传说的嵌入,有上层统治集团的参与提倡,有宗教活动的渗透,有历史人文的大量积淀,有民族情感、生活习性的融合。因为有这六种因素的促进和影响,使传统节庆文化艺术释放出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展示出五彩缤纷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壮丽景观。传统的民族节庆文化艺术,就像一条生生不息的长河,绵延不断,广为传播,民俗节日和民间文化艺术也就在这流变之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认知之三: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艺术审美内涵

打开中国文化典籍,可以清晰地看到岁时节日数不胜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谓天天有节日。此兴彼消,此伏彼兴。笔者初步统计,影响较大的各种文化形态的节日,仍多达一百多个。在如此众多的民族节日之中,重大的传统民俗大节有八个,即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现代节日更多。这些节日由来久远,从其产生、形成和演变,可宏观认知我国民俗节日文化艺术丰富博大的景观。

这些节日根源于中国,具有原发性、原创性、本土性,兴起很早,成型很早,定位很早,含义丰富。一些传统节日的起因众说纷纭,虽认同节日俗信,对其原创和起因却并未达成共识。归纳学术研究成果,可知有图腾崇拜说、农耕时令说、社会事件说、历史人物说、宗教信仰说等五种起源之说。如端午节来源,它原创于中国,根源于中国,作为中国的本土文化,是不争的事实,在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中,传播到周边国家,经过演变,融人其文化艺术之中,又具有独特的内容。

认知之四:中国传统节日的现状及守护、应对之策

当今时代,时尚流行的文化艺术潮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扩展、在渗透、在推进。加之外来文化艺术的冲击,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一些外国节日的传人,使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与民族节庆文化受到挑战,一些节日民俗及民间文化艺术或萎缩、或淡化。这是文化之痛,艺术之痛,民族之痛。

当今时代,经济一体化正在形成,传统民族文化与民间艺术的多样化面临巨大挑战,如果对传统民间民俗节日文化不抢救、不守护、不传承,风格独特的节日文化形态就会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灰飞烟灭,新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形态,就不可能在吸纳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精华、摈弃糟粕的基础之上新生、成长与繁荣。

当今时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变化,价值观、文化观、艺术观的嬗变,让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浮躁、沮丧、无奈,面对这种情状,迫切需要饱含钙质、铁质的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来增强人们精神元素中的硬度和阳刚之性、浩然之气!

传统的民族节日节庆文化艺术,作为无形文化,其本身具有“脆弱性”,标准化和曲解都可能导致它的枯萎和消亡。观照我国一些民俗节庆文化艺术的丰富性、多样性的淡化和流失,今后要到哪里去寻找去欣赏呢?如果民族的精神文化艺术植被遭受破坏,又靠什么去滋养民族精神呢?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文化,也具有物质性,要把节日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结合起来、统一起来。“物质性就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文化文化,文而化之,化而文之,两者要很好地结合起来。人类文明只有代代相传,才能不断丰富发展;只有相互交流,才能文物化成。”

节日是民族基因,是愉悦习俗,是审美文化,是精气神。当今时代,守住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根脉,显得重要、急切、紧迫。没有悠久传统根基的民族,其生存与发展是艰难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抢救与传承民族节日文化艺术,对于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向心力、凝聚力、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

面对文化概念已经被放大、文化内涵弱化、天然的民俗文化艺术色彩正在迅速失色的情景,面对全国性的民俗节日日渐式微,被淡化、被扭曲、被失传、受冲击、受肢解的状况,以及人们对传统民俗节日失去了“文化记忆”、“艺术记忆”的现状,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守护工作,有信心,有决心,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为此,

要正确对待民俗节日文化艺术濒临的困危状况;

要正确对待民俗节日文化艺术精华及负面影响;

要正确对待民俗节日文化艺术现代功能与价值;

要正确对待守护与传承节日文化的关系;

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对民族节日文化的冲击;

要正确对待传统节日文化艺术的现代化演变;

否则,就难以遏制传统节庆文化艺术萎缩的趋势。在诸多的应对之策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保护民族民间节庆文化艺术与建设先进文化的关系,这两者相辅相成。传统的、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是根性文化,离开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民族先进文化艺术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节日,是一方水土独特的民俗产物,它的民俗文化特征,一般存在于独特的地域环境和群体之中。因此,保护时应加强对其特征、特色、特质等民俗事项的保护。还要从被动保护向主动保护、从静态保护向动态保护转变,逐步构建对其保护的长效机制,逐步达到科学有效的全面保护。传统的、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大众性。守护好、继承好民俗节庆文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提升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国际地位、国际形象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认知之五:兴办节日要从实际出发,面向民众

当今席卷各地的兴办节日之风日渐式微,但这种节庆文化艺术步人低迷的状况,并不意味节庆文化艺术已不可为。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拥有传统的节日、兴办新的文化节日,依然是群众的文化需求。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当力求做到全局性和整体性把握。兴办文化节日,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并能产生多边效应,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在兴办节日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走出举办文化艺术节日的误区。

误区之一:“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理念本身就具有片面性。文化的繁荣以经济为基础,经济的兴盛蕴涵着一定文化内容,没有文化内容的经济,是难以立足和持久的。一些以物产命名,缺失文化内涵的节日,反映了人们在文化与经济关系上简单的、片面的认识,反映出文化上的工具论意识和经济效益的急功近利思想。

误区之二:有些地方,习惯采用运动群众的方式对待民族文化、民间文艺,虚求红火热烈,加之不正确的政绩观,希望把节日办成形象工程。以这样的目的办节日,脱离经济能力与当地特色,脱离群众的文化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必然会折腾得让人退避三舍,最后会成为一种无奈的活动,以衰败的局面而告终。

误区之三:尽管有的地方愿望良好,兴办节日时,穷有穷的办法,富有富的做派,可是兴办节日不仅要有切实可行的论证和策划,还需要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有的地方在兴办节日文化时,向单位和群众摊派票务,令群众无力承受其重;或由财政拨款,斥巨资请“明星”参加节日演出和捧场造势。群众批评这样的节日是“官场看戏,公款埋单”。

民间文化艺术具有表现自我、启迪心智、塑造人格、抒发情感、调节心理、提高素质、增强技能、丰富生活、审美精神等诸多方面的功能和积极作用。如果说“三性”统一为佳,民间节庆文化艺术可谓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艺术。如果说“三贴近”为上,民间节庆文化艺术可说是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文化艺术。从民族文化艺术特定的意义上说,民间节庆文化艺术,是人民的精神寄托、生活视屏、艺术乐土,是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

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是民族的根,过去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与民间民俗艺术重视不够,外国节日冲击了一些传统民族节日,一些民俗节日和传统节俗甚至已经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我国现在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工程,这是一个很好的背景,有的地方已经开始将节日文化与节庆艺术作为发展经济的一个重点、亮点,成功举办文化节日仍然会有生命力。

春节等重大节日已被国家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进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民俗节日源于民间,也在民间传承与延续,民间是其生存与兴衰的沃土。我国节日节庆文化艺术建设只能在本土中、在民俗里发展,是一个创新的渐进过程。科学的发展观要求人们防止和警惕急功近利的思想意识,一定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基本国情出发,促进民族节日节庆文化与民俗文化艺术建设,节日节庆文化艺术才能取得成功,文化节日才能办得好,经久不衰,造福一方,给人民带来文化艺术的审美愉悦和节日节庆的欢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发展的文化命脉,是民族历史的根源,民族民俗节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民俗节日是几百年、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为什么能薪火绵延世代相传下来并且经久不衰呢?就在于民俗节日有灵魂、有精神、有神韵。“一脉文心传万代,千古不绝是灵魂。文脉就是一个民族的魂脉。今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我们不仅要保护,也要继承、发扬和创新;不仅要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也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保护好民俗节日是对民族文化创造和民俗传统的尊重,是关系国家文化安全的大事,也是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我国的文化艺术属于人民,来自人民,表现人民,服务人民,也要受人民的评定。我国已设立了“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的保护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抢救、坚守、呵护、传承、创新民族节日和民俗文化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是文化教育,也是精神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倾注更多的力量、更大的责任心,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让节日节庆文化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可持续地发展下去。以人为本,文化人民。在守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更加协调地发展与繁荣,使生机盎然的民族文化和民俗节日节庆成为我们时代科学的、大众的、文明的美好风景。

后记

时光易逝,岁月难留。早在20年前,有两家出版社曾约我撰写一本关于中国节日的书,我同意了,并且搜集了许多资料,断断续续地写了7万多字。遗憾的是,因为公务压身,事务繁杂,便中断了。这一放就是10多年。直到2006年中原农民出版社真诚约我写一本民俗节日的著作,我欣然答应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精美的诗篇,寄托着对时光的期望。对珍爱时光的人们来说,这期望是激励,是鞭策。我放下其他写作任务,撰写了一年。现在《中国节日民俗文化》已付梓,历经20年,可谓好事多磨。此书前前后后“磨”了近20年,其实书中的许多章节,是我长期在高等院校讲授民俗文化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近年,我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一些工作,同时也结合实践,陆续撰写和发表了关于节日民俗文化的论文10多篇,近10万字。部分研究成果,也容纳在此书中。如“序言”作为论文发表后,曾荣获河南省2004年文学评论一等奖。

我国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史,创造了辉煌的民族民俗文化,这些文化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厚载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成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丰沛的民俗文化创造力,是我国悠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维系民族精神的文化根脉。因为历史久远,屡遭劫难,传承危厄,所以显得弥足珍贵。对这些民族民俗文化,妥善保护、传承和弘扬,使其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是我们今天的责任和使命。基于此,也促进我在搜集资料、参照历史文献的撰写过程中,更具有了一种神圣的责任,更为执著和努力。

“文化新旧能相宜,民俗古今一脉传。”传统的民俗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重要内容。它是古代先民生活的活化石,中国文化之根,中华民族文化的记忆与标志,也是民族文化的原色、本色、底色。它旧中有新,新中有根,根中有情;历千年之久,仍千姿百态,风情万种,万紫千红,古色斑斓,容量厚重,精微奥博,蕴涵深邃,神韵隽永。诚如人言:“其色正,其光永,其味妙,其境高,历久弥新,令人研磨不尽矣。”

我国传统节日多是农耕社会的产物,伴随文明的昌盛、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其本应更加珍爱。可是,在人们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文化生态环境却逐步恶化,许多珍贵的节日民俗风情,正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并不断地被遗忘、在消失。对许多节日民俗事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时因为节日民俗表现的方式和传承渠道的多样性、复杂性、变异性与动态性,以及与人们的思维、理念、情感、意识、习俗、情趣的不同,伴随社会的发展,对它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便面临着诸多困难,其生存情况堪忧。这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也是我在编写时非常重视的。

本书力求站在文明的高度,以文化的视野和历史的眼光,从节日的民俗史话、民俗风情、传说故事、诗词艺术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解读;力求达到科学性、知识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将我国特色的节日民俗文化形态、历史积淀的现当代演变,厘定分清,诠释给读者。阐释力求鉴古知今、审察当世、烛照未来,揭示节日民俗文化的丰富、精彩、深刻,以飨读者,希望能让人们钟爱和享受节日民俗的文化盛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学术的突破和创新,不能无视历史,不能无视前人的研究成果,志在传承;可是,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时,总是感到力不从心。“文章之道千丝万缕,谈文之书汗牛充栋。”浩瀚的文献古籍,记录的节日民俗风情史料,难以做到探赜索隐,钩深至远;总感觉挂一漏万,难以描摹出节日的历史景观。近年来,伴随着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重视,有关传统节日的书籍也出版了不少,学之颇有裨益,可是其中关于节日的来源和民俗事象,多互为矛盾,甚至以讹传讹。“天趣与学力。天趣者会以寸心,学力者通乎一切。”我在撰写过程中,力求真实解读,可是不胜其力,难于达到。因此,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敬希同道文友和读者仁德,不吝赐教和斧正。

富强国家,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文化人文;信念至真,愿景至善,行践至美。节日的深邃在历史,节日的魅力在特色,节日的活力在风尚。我笃信,我国的民族节日,会恒久释放着真实存在过的光彩。我们应当继承民族传统节日习俗的精华,剔除其落后的俗信陋习,在传统节日习俗的基础上,创新与发扬节日民俗文化,以丰富和滋润人们的生活,让精神家园彰显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力求达到文化共享工程的目标。为实现目标,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真正做到全面实施文化共享工程。以上明确的思想观念和政策措施,对保护、传承节日民俗文化是很好的机遇,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已列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了重视和保护,可说是实施和实现了文化资源共享。

我国是一个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积淀极为深厚,蕴涵十分丰富,它是东方文明的重要宝库。鸟瞰新世纪我国节日民俗文化的现状,可知节日民俗文化融人世界民俗文化的历史,既是中国节日文化深刻交融的时期,也是中外节日文化交流和碰撞的时期。国外的一些节日及习俗传人我国,对我国民族节日形成了一种冲击,致使一些节日习俗被稀释;还有些节日尚未受到应有的保护与传承;关于节日民俗文化的研究,仍不深入;研究的广度、深度、高度,还赶不上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和民族文化建设仍不能相适应。为了让节日文化更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能激发民族文化精神,激励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我们仍需努力。对民族民间民俗节日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任重道远,今后,仍要躬身向同道文友学习,并愿与他们共同努力,为弘扬中华民族的节日民俗文化奉献绵薄之力。

撰写此书,引用了丰富的历史典籍资料,同时还参阅、引用了有关论著,未能全部一一注明,在此诚谢之。在此对长期关心我的学术研究的文友、亲友也深表谢忱。本书第五卷《岁时节日的文化形态与类型》为高明根据有关文献资料编写,感谢之。同时在编辑和审校过程中,中原农民出版社的李道魁编审和孙雪艳、李秋娟、翟楠、武丹丹几位同志对书稿进行了精心的一丝不苟的审校,他们这种敬业精神让我十分感佩,深表谢意。

中国民族民俗节日是我钟爱的文化,书稿面世之际,我心有期待,心有诚谢,心有感恩,心有祝福。最后,衷心向读者致以节日祝福:希望爱之者春风满面,习之者如沐春风,行之者春风得意,成之者永葆青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16: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