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与外面的世界)
分类
作者 (英)唐纳德·W.温尼科特
出版社 南方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亲子尤其需要做自己!

——本着自己的天性去实现亲子间的互动与沟通,才是最好的亲子教育模式。

《斯波克育儿经》作者本杰明·斯波克倾力推荐!

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推荐的50部亲子教育经典之一!

《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与外面的世界)》是儿童心理学大师唐纳德·W.温尼科特的经典作品之一,曾被制作成广播节目在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多次系列联播,《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与外面的世界)》在欧美已成为父母必备的亲子教育指南。

内容推荐

《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与外面的世界)》是儿童心理学大师唐纳德·W.温尼科特的经典作品之一,曾被制作成广播节目在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多次系列联播,《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与外面的世界)》在欧美已成为父母必备的亲子教育指南。

在书中,温尼科特教授探讨了童年时代的基本人际关系,他从母亲与婴儿间的爱谈起,并认为这是人格健全的关键。他以轻松简单的口吻,揭示哺乳、哭泣、游戏、独立和害羞等日常行为中所蕴涵的心理机制。他特别强调父母天赋心智与性格对孩子的重大影响,并告诉我们:本着自己的天性去实现亲子间的互动与沟通,才是最好的亲子教育模式。

温尼科特教授的文字随处充满了关怀和洞见,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他对父母们发自内心的支持与肯定。这本书可以帮助你在自然快乐地做自己的同时,引领孩子同样地去“做自己”,这样就一定能实现属于你和孩子的天性律动。

目录

前言 信赖你的本能

第一篇 母亲与小孩

 第一章 一个男人看母爱

 第二章 第一时间认识小宝宝

 第三章 宝宝与生俱来的本能

 第四章 建立美好关系的哺乳

 第五章 食物都吃到哪儿去了?

 第六章 消化过程的终点

 第七章 宝宝喜欢这样喂奶

 第八章 乳房哺乳这件事

 第九章 宝宝为何哭泣?

 第十章 一步一步认识这个世界

 第十一章 把宝宝看作有想法的人

 第十二章 断奶:渐进的幻灭过程

 第十三章 再谈把宝宝看作有想法的人

 第十四章 宝宝天生的道德感

 第十五章 成长中的动乱

 第十六章 幼儿和世界的丰富联系

第二篇  家庭与小孩

 第十七章 父亲该做什么?

 第十八章 宝宝的标准VS.你的标准

 第十九章 孩子是带着他的世界观而来的

 第二十章 独生子女的优缺点

 第二十一章 双胞胎的喜与忧

 第二十二章 孩子为什么爱玩游戏?

 第二十三章 宝宝与性

 第二十四章 偷窃与撒谎

 第二十五章 宝宝由过渡物构建世界

第三篇 外部世界与小孩

 第二十六章 五岁以下幼儿的需求

 第二十七章 母亲、老师和小孩的需求

 第二十八章 影响与受影响是一种爱的关系

 第二十九章 教育需要分类诊断

 第三十章 小孩害羞与神经质的成因

 第三十一章 学校的性教育

 第三十二章 青少年犯罪的缘由

 第三十三章 宝宝攻击性的根源

试读章节

我得先声明,这本书不是要告诉你该怎么做,所以请放心,你大可以松一口气。小婴儿裹在襁褓中,这里裹着自我,独立生活的自我,同时又是依赖的,逐渐成为一个人的自我。看着这样的婴儿躺在床上,身为男人,我永远无法真的懂得,望着这情景的母亲们究竟是怎样的心情。我想,只有女人才有缘品尝那种滋味;就算她运气不好,缺乏真正的经验,无妨,反正只有女人才能够想象这样的感觉。

那么,既然我不打算给你任何指示,我又能做些什么呢?通常,我会请母亲们把小孩带来见我,这时我们想讨论的对象就在眼前。这些小宝宝可能在母亲的膝上晃来晃去,伸手抓我桌上的东西,或是在地上爬来爬去;他可能爬上椅子,或是把书架上的书抽出来;他也可能牢牢抱住妈妈,担心穿自袍的医生是爱吃乖小孩的怪兽,甚至会对搞怪难缠的小孩做出更可怕的举动。这个谈论的对象也有可能是年纪大一点的小孩,乖乖坐在另一张桌子画图,我和他的母亲则努力拼凑他的发展史,寻找究竟是哪里出了差错。这时小孩会竖起耳朵,想确认我们没有恶意,同时又会在默不作声的情况下,趁我过去查看他的图画时,透过图画来跟我沟通。

这一切说起来多么容易啊,可是当我只能透过想象和经验来形容宝宝和小孩,这样的任务却又迥然不同!

你也体验过同样的困难,假如我不知道如何跟你解说,有_个几周大的小宝宝是什么感受,不晓得你们之间有什么可以沟通,又有什么不可以沟通,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如果你想要更清楚这差异,就请你回想一下,你的小宝宝究竟是在多大年纪,才注意到你原来是另外一个人;或是回想那兴奋的一刻,是什么让你感觉到,你们是心意相通的两个人?以前,凡事你只要开口就能沟通,不必在屋子里跑来跑去,亲自动手。现在,碰到小婴儿,哪有什么语言可用?没有啊,所以你只能靠母子连心,不必言语就能心意相通。你知道你在意的是照顾好宝宝的身体,而且也喜欢这么做。你知道该如何把宝宝抱起来,该怎么把他放下来,如何离开他,让婴儿床代替你陪他;你也知道怎样帮他穿衣服最舒服,最能保持宝宝的体温。的确,打从小时候玩洋娃娃起,你就懂得这些事情了。还有,在特殊时刻,你会做某些特定的事情,好比喂奶、洗澡、换尿布,以及慈爱地抱着小宝宝。有时,小宝宝会撒尿在你的围裙上,浸湿了衣服,这仿佛是你允许的,你不介意的。事实上,正是这些事情让你意识到,你是个女人,而且是个平凡而慈爱的母亲。

我说这些,是要你懂得,我这个男人虽然跟真实生活脱节,不必承受育儿工作的吵闹、臭味与责任,但我绝对知道孩子的母亲正在品味真实的人生,就算拿全世界来跟她交换这个经验,她也绝不会愿意的。到目前为止,如果还算可以,或许你会让我跟你谈一谈,如何做个平凡的慈母,如何打理小宝宝的人生最初阶段。我无法一步一步告诉你该怎么做,可是我可以谈一谈,这一切究竟有什么意义。

照顾小宝宝其实是你天生就会做的事,这件事虽然平凡,却非常重要,其绝妙之处在于,你不必很聪明就能做得来。假如你不愿意的话,甚至可以不去想太多。在学校念书时,你也许对数学感到绝望;也许朋友都拿了奖学金,你却一看到历史课本就头痛,所以成绩不甚理想,早早就辍学;也许你要不是在考前出麻疹的话,就不会考砸了;或者你其实很聪明—一可是这些事都无关紧要。你是不是好母亲,跟这些事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小孩子可以玩洋娃娃,你就可以做个平凡的慈母,我相信大部分时间你都是个好母亲。这么重要的事,只需要这么少的聪明才智就能做好,不是很奇怪吗?!

小婴儿要想发育成健康、独立又合群的成人,他们一定要有好的开始。然而,怎样才能有好的开始?这就要靠母亲与宝宝之间天生的亲情帮忙,也就是所谓的“爱”。所以,只要你爱你的小宝宝,他就已经有一个好的开始了。

我要澄清一下,我谈的爱可不是感情用事。有一种人喜欢到处嚷嚷:“我就是很爱小宝宝。”你不禁纳闷,她们爱小孩吗?母爱是浑然天成的,其中含有占有欲,也有慷慨和谦逊的成分;可是绝不包括多愁善感,因为那对母亲来说是不愉快的。

好啦,你可能是个平凡而慈爱的母亲,你不假思索就是喜欢当母亲。艺术家不也讨厌思考艺术与艺术的目的吗,做母亲的人可能也宁愿不要把事情想得太透彻,所以我得先提醒你,在本书中我们要谈的正是慈爱的母亲顺其自然所做的事情。。不过,有些人可能愿意思索一下自己正在做的事。你们之中的有些人可能已经完成育儿的任务,小孩已经长大上学了,那么,你们可能想要回顾一下,你们所经历的美好事物,想想你们如何为孩子的发育打下基础,假如你们全凭直觉去做,那大概就是最好的方法了。P6-8

序言

我想我需要写一篇序文。这本书写母亲与宝宝、写父母与子女,最后则写到孩子与学校及大干世界的关系。我的写法跟着成长中的孩子一起转变,从育儿阶段的亲密关系,变成长大后比较独立超然的关系。我希望写法上的转变,可以符合这些关系的亲疏远近变化。

最初几章,我虽然直接跟母亲说些贴心话,但我绝不是要年轻的母亲一定得从书本中学习如何照顾小孩,她对自己的状况已经很了解了。她需要保护,也需要信息,还需要医学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身体照顾。她需要熟识且信得过的医生和护士,还需要丈夫的关爱及满足的性经验。不过,她并不需要别人在事前就告诉她,当母亲的滋味。

我认为,做母亲最好是浑然天成,完全依赖自己。这是我的主要见解。浑然天成与后天的学习是有差别的,我努力区分这些差别,以免糟蹋自然发生的好事。

但是我想,直接告诉父母还是可以的,因为人人都想知道,襁褓初期究竟是怎么回事,而且这种写法总比用抽象概念写母亲与宝宝来得生动有趣。

 人人都想知道也应该知道,生命之初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是天经地义的。我们可以说,假如儿童长大以后也为人父母,却不晓得也不感激自己的母亲一开始为他们的付出,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有问题。

我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认为孩子应该感激父母对他们的孕育,甚至感谢父母合作建立家庭、管理家事。我关心的是,生产前及生产后的最初几周,甚至几个月内,母亲跟小宝宝之间的关系。我想请大家注意的是,平凡的好母亲在丈夫的协助下,仅仅是为她的小婴儿全然付出,就对个人和社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慈母的贡献不正是因为太伟大了,反而受到低估吗?如果我们承认这项贡献,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觉得自己还是个人,也看重这个世界,那么每个神智健全的人、快乐的人,都亏欠一个女人一份天大的恩情,因为在襁褓之初,我们甚至对依赖都还毫无概念的时候,就已经绝对的依赖母亲了。

我得再次强调,我们对母亲角色会如此肯定,既不是因为感激,也不是赞美,而是想要减少内心的恐惧。如果社会不能及时充分认可,每个人发育之初依赖母亲的这项事实,内心的恐惧就会产生阻碍,彻底妨碍我们的健康。如果我们对母亲的角色没有真正的认知,就会对依赖产生模糊的恐惧。这项恐惧有时会变成对所有女人的恐惧,或是对一个特定女人的恐惧,有时则会化为一种比较不容易辨认的形式,但总是涵盖了对支配的恐惧。

可惜,对支配的恐惧并不会带领众人避开被支配;相反的,这份恐惧将他们带往某个特定的或选择性的支配。没错,假如我们研究独裁者的心理,就会发现,除了其他因素之外,在他个人的奋斗里,他努力想控制潜意识里那个令他恐惧的女人的支配,想要借由接管她、代理她来控制她,并反过来要求她完全的臣服与“爱”。

许多研究社会史的学者都认为,对女人的恐惧,正是造成人类群体看似不合逻辑行为的一个强大因素,但人们却很少对此追根究底。然而,当我们真的对每个人的过往追根究底,我们才晓得,对女人的这种恐瞑,原来是不敢承认依赖的事实,也就是不敢承认襁褓之初对母亲的最初依赖。因此,我们有极好的社会理由,去研究婴儿与母亲的最初关系。

目前,母亲在新生儿最初的生活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常常遭到否定。不仅如此,他们还说,最初几个月,小婴儿需要的只是身体的照护技巧,一个优秀的护士就可以做得跟母亲一样好。我们甚至发现,有人告诉母亲,她们必须为孩子善尽母职,这其实是对母亲最极端的否定,否定母亲天生就会“善尽母职”。大力鼓吹整齐清洁、提供卫生指示、提倡身体健康,这一类的事情总是一再介入母亲与宝宝之间,母亲们是不太可能一起站出来对这些干扰提出抗议的。总要有人替刚刚生下第一个或第二个小孩、而且必然还处在依赖状态的年轻母亲代言,这也是我写下这本书的原因,我希望支持她们信赖自己天生的本能,同时也向那些在父母与代理父母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援手的人致敬。

书评(媒体评论)

温尼科特对亲子互动领域提出了珍贵的看法与洞见,然后再用深入的讨论与详尽的说明来强化经验,让父母从一个迷人的角度来看待自己跟婴孩的角色。

——马修尔·克劳斯,阿诺德?吉赛尔奖得主

这是一部父母必须要读的作品,在本书中温尼科特跨越了儿童医学与儿童发展动力学之间的鸿沟。

——本杰明·斯波克,《斯波克育儿经》作者

父母以及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所有人都应该读一读温尼科特的作品。

——贝瑞·布列兹顿,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前主席

天赋使他对母亲与婴儿之间的关系有独到的见解。

——《泰晤士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2: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