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又名《道德经》,共分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为《德经》。《道经》阐释了宇宙之源,万物之道,道出了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德经》则将这种天道用以关照人道,论述治国治家、为人处世、修身养性之方法。 在古代,老子思想被誉为“万教之祖”、“百学之王”,数千年来,《老子》对中国历代政治、哲学、文化、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为了使更多的读者,尤其是初学者易于读懂《老子》,从而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事业继续发扬光大,作者李保挑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言简意赅、字字珠玑的语言,编辑《读懂老子》一书。以期让读者省时、省力,就能了解、领会老子及其五千言,并从中获益。
李保挑编著的《读懂老子》以“道”的形式,用逻辑辩证的思维,言简意丰的文字,阐释世间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内容涵盖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思想深邃,文约意丰。
《读懂老子》分为德篇和道篇两部分,不仅原汁原味地向读者呈现了道家学派经典著述《老子》八十一章原文,更随后附以“提示”对各章深邃难解的奥义提纲挈领地加以阐释,进而于“解读”部分逐字逐句地进行析释,以供读者参考揣摩。
上篇:道篇
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提示:
这一章,是此书的开篇,也是《道篇》的首章。老子在这里首次提出“道”的概念,也是本书的核心内容。老子所说的“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他指的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宇宙的本始。并由此,确立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解读:
“道可道,非常道。”讲的这个“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是亘古之道,即天地的始源。
“名可名,非常名。”讲的这个名(指“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名,是亘古之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讲的是“无”,是天地的始原;“有”,是万物的所在。
“故恒无欲,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因此,应该从永恒的原始状态“无”中去观察“道”的微妙;从永恒的“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指“无”和“有”,来源相同(都是“道”),称谓各一,都很玄妙(“玄”,指深奥)。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非常玄妙,一切都源于“道”(“门”,指源头)。
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提示:
这一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美”、“善”,引申“有无”、“难易”、“长短”、“前后”,说明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二部分,要求人们按自然规律办事,不妄为、不过分苛求。解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当天下都知道美的时候,那么,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恶”,指丑)。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都知道善的时候,那么,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因此,有无在对立中生成,难易在对立中形成,长短在对立中显现,高下(低)在对立中区分,音(乐)声(音)在对立中和谐,前后在对立中分别。
“恒也。”这是永恒不变的法则。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圣人用自然的法则一一“无为”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万物作焉而弗始。”任万物生长不加干预。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生养万物不据为私有,哺育万物不求报答,成就万物而不居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因为其不居功,所以,业绩永存。
(注:“无为”,是老子所用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指的是按自然规律办事,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
三章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P3-6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老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曲仁里人。生于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为周朝史官和道学创始人。
老子为世人传颂,主要因其所著《老子》(亦称《道德经》)一书。此书以“道”的形式,用辩证的思维,简约的文字,阐释世间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内容涵盖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领域。思想深邃,意体宏深。数千年来,对中国历代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起着重大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古代,老子思想被誉为“万教之祖”、“百学之王”。《史记》等多种古籍亦记载:孔子曾数次问礼于老子。老子向孔子深入阐述圣人之道,修身之道,治国之道。孔子受到极大启发和震动,由衷赞叹老子犹龙一样,神秘莫测。
两千多年来,《老子》一书,不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而且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文化财富。
早在唐代,《道德经》已被翻译成梵文。近代,传至西方。已知最早的译本,是18世纪末一位耶稣会传教士翻译的拉丁文本。19世纪后,法文译本、俄文译本、英文译本、德文译本等先后问世。目前,《道德经》的外文译本已近300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已有1000多种。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为纪念老子,自汉时起,后人已发起庙会进行祭拜。据史料记载:历史上先后有汉桓帝、唐高宗、宋真宗等8位皇帝到鹿邑祭拜过老子。以后,各朝各代,直至今日,人们对老子和老子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推崇和发展。他的思想和理论能流传至今,主要是其具有超凡的意义。
当今,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兴起“老子热”,《道德经》一书在这些国家被一版再版。在欧洲,许多有文化、有教养的人士,常常将新版《道德经》赠送给自己的儿女,作为他们人生的指南。以《道德经》作为新婚贺礼,在西方社会已形成一种时尚。在美国,为争夺一种新的《道德经》译本的出版权,出版商不惜以13万美元的高价买下原作仅5720字的版权,可谓字字珠玑。
我们学习《老子》,为的是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业绩,继续发扬光大。
为使读者易于读懂《老子》,以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编辑此读本。让读者省时、省力,就能了解、领会老子及其五千言,并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