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一部严谨却不严肃的哲学史! 宇宙的外面是什么? 世界会不会是假的? 我是不是活在虚拟世界/别人的梦中? 上帝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 这个世界有没有终极真理?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 你知道吗,你想过或者没想过的这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早在几千年前就被哲学家们一本正经地提出,挖空心思地找证据,面红耳赤地争论过了。在整个世界忙着探索、开垦、打仗、上天、发展的漫长历史中,这帮哲学家们却神经质地死磕这个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意义,就好像一个网络游戏里的角色试图琢磨自己手里武器的代码是什么…… 翻开本书,从神烦的苏格拉底开始,了解哲学家们穷其一生苦思的问题及最终答案。 作者简介 林欣浩,自由撰稿人,天津人,现居北京。 擅长逻辑思辨,读书喜欢较真。相信一切外表高深的知识都要遵守简单的逻辑,用最浅白的话可以讲清楚最复杂的道理。 代表作《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等,并针对青少年科普工作,与APP“少年得到”合作,开讲《数学有意思》音频课程。 目录 上篇 理性的崛起 第一章 苏格拉底好讨厌 第二章 拯救哲学的少年国王 第三章 当哲学遇上宗教 第四章 哲学与基督教分道扬镳 第五章 哲学的坎坷流亡路 第六章 哲学重新被启用 第七章 教会的权力有多大? 第八章 哲学再次惨遭抛弃 第九章 想做痛苦的苏格拉底,还是快乐的猪? 第十章 笛卡尔的疑问 第十一章 “形而上学”不是个贬义词 第十二章 我的心灵与我的身体无关 第十三章 寒冬夜行人斯宾诺莎的救赎 第十四章 科学派VS数学派 第十五章 莱布尼茨的哲学论战 第十六章 遭遇最强对手午顿 第十七章 万物皆物理? 第十八章 你相信宿命吗? 第十九章 干掉因果律一休谟 第二十章 哲学遇到麻烦了 第二十一章 教会的衰落 第二十二章 宅男拯救哲学 第二十三章 哲学能囊括一切吗? 下篇 理性的陨落 第一章 傲慢的叔本华 第二章 悲观主义不悲观 第三章 尼采疯了 第四章 “上帝死了” 第五章 克尔凯郭尔与“信仰的飞跃” 第六章 向科学求救 第七章 你真的了解进化论吗? 第八章 科学倒打一耙 第九章 罗素的幸福 第十章 高富富富富富帅——维特根斯坦 第十一章 用逻辑搭建哲学大厦 第十二章 哲学其实很实用 第十三章 如何看穿伪科学? 第十四章 科学不为真理,只为实用? 第十五章 为什么要相信科学? 第十六章 寻找人生答案 第十七章 人生荒诞、无意义吗? 小结 人生的意义 序言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 这样的情况: 当小孩子难以抑制内心 的迷茫和惶恐,急匆匆问爸 爸妈妈“人为什么活着”的时 候,他得到的回答常常是: “别胡思乱想。” 当大学生在宿舍里如饥 似渴地阅读康德、黑格尔, 想从中寻觅一丝真理的时候 ,他或许会被打球回来的同 学们迎面嘲笑:“又显摆呢 ?” 当酒桌上的朋友们都在 谈汽车、房子、情人、孩子 ,今年我去了巴厘岛的时候 ,某人却兴致勃勃地大谈他 最近读叔本华的心得,他换 来的,多半是满桌审视异类 的目光。 当我们不断追问“人为什 么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宇宙的本质是什么?”的 时候,绝大多数人不会觉得 我们是爱思考的聪明人,只 会觉得“你这个人好怪”。 可是对不起,这个世界 上的怪人不止我一个。历史 上,有很多聪明人也思考着 上述“怪问题”,而且想得比 我们深刻得多。 他们就是哲学冢。 学哲学有什么好处呢? 有时我们会问:“人为什 么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人终有一死,我该做点儿 什么才对得起这唯一的一生 ,才算没有白活过?” 这些问题很重要,是决 定人的一生该怎么活的大问 题。我可不可以不听从长辈 和课本的灌输,自己来寻找 问题的答案呢? 可以,哲学就是来干这 件事的。 我们这本书,就要把“追 问人生意义”当作最大的目 标。 不过您别着急,我们一 开始先不讨论这个问题。研 究哲学必须先学习整个哲学 史。在本书的前半段,我先 讲讲轻松的历史故事,等您 精神放松了,我们再开始讨 论有意思的哲学问题。 导语 哲学入门再好不过的书了,全篇大白话,好读、好看、好玩! 哲学版明朝那些事儿! 对于我这种这哲学白痴,这本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拉了一个简明易懂的哲学的历史线,一上手就不忍心放下,太棒了! 从苏格拉底开始讲起,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牛顿、康德、叔本华、罗素,一个个伟人站出来,然后一个个被后面的新答案否决,一直到作者解答最终的答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那就是没有意义。 精彩页 第一章 苏格拉底好讨厌 1787年,一群美国人在费城的一个房间里日夜不停地争吵。他们要做一件大事——为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设计一部宪法。 应该说他们的工作非常成功。因为至今二百多年以来,这部宪法几乎没有大的变动,美国制度也成为世界很多国家效仿的对象。 但您可能想不到,这部宪法有一个奇特的副作用,它能彻底改变我们对西方哲学的看法。 关键就在于它的第三条第二款。 这一条款规定,美国司法采用陪审团制度。 这是什么意思呢? 美国的陪审团制度从英国继承而来,历史也不短了,但在咱们看来实在是古怪至极。 首先,中文“陪审团”是一个误导人的翻译,英文原词没有“陪”的意思,原意大约是“临时裁决委员会”。 在被告人是否有罪这个问题上,陪审团是负责裁决的主角。法官才是陪衬,只能做做解释法律、引导庭审、剔除非法证据、维持法庭秩序之类的“服务”工作。 让我们难以理解的是,美国陪审团的成员都是普通老百姓。法庭对他们的学历水平、法律知识几乎没有任何要求。一个小学学历、没学过法律的人,也有权决定嫌疑人是不是有罪。 所以在美国,一个亿万富翁该不该破产,他的命运可能就掌握在一个不爱读书、不爱思考,只喜欢喝喝啤酒、看看脱衣舞的蓝领工人身上。咱们这里肯定会有不少人觉得,这不是乱弹琴嘛! 但在美国人看来,这种制度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在原则上,能尽量让每个案件的裁断都符合大众的道德观。这能避免法律人士凭着专业优势玩弄法律条文,避免法官由于个人好恶左右案情,也能用来对抗失去民心的恶法。虽然陪审团的民意也可能被律师引导,但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这至少比法官一个人说了算好多了。 这事对哲学有什么影响呢? 我们来看另一个历史事件。 就像我们的圣贤是孔子一样,西方人也有自己的圣贤,那就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人生比较简单,概括起来就一句话: 他喜欢问别人问题,然后被判了死刑。 圣贤的牺牲当然是伟大的、悲壮的。苏格拉底被判死刑这事广为后人所传扬,不少艺术家都以绘画、戏剧等形式来纪念他。 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件事:苏格拉底是被雅典的陪审团判处死刑的。 注意,这个雅典陪审团不是贵族陪审团,不是宗教陪审团,是真正的人民陪审团。它的成员除了性别必须是男性以外,其余条件和美国今天的陪审团一样,是由普通老百姓抽签组成的,不论职业,不论学历,不论官阶,只要是成年的雅典公民就行。 不难理解,理论上陪审团成员越多,断案就越客观。出于成本考虑,今天美国的陪审团只有12个人。 审判苏格拉底的人民陪审团有多少人呢? 500人。 多少人想判苏格拉底死刑呢? 360票比140票,高票通过。 苏格拉底的案件常常被现代人当作“民主暴政”的例子,说明“多数人的民主”在错误的引导下也会作出邪恶的判决。 但要注意,法庭给了苏格拉底充分辩解的机会。 按照色诺芬和柏拉图的记录,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一一驳斥了所有控罪,发言雄辩有力,用词通俗易懂。别说是当时的希腊人,就是在几千年后的今天,重读这份文献都会让人忍不住认同苏格拉底。 那么,人民陪审团坚持判苏格拉底有罪,只能说明一件事。 人民真的想让他死。 苏格拉底到底是哪里得罪人了呢? 按照后人的记录,苏格拉底一辈子做得最多的事就是问问题。当然,他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提问。他专挑别人的漏洞,每次都能把对方问得头昏脑胀。 比如说,他问人家什么是正义,人家给了他一个答案后他不满意,他就不停地追问人家,直到把人家问崩溃了他才收手。苏格拉底的母亲是助产士,他自称为思想的“助产士”,意思是能引导别人深入思考。听着是挺不错,但问题是:你考虑被问的人的感受了吗? 想象一下,假如你是那个时代的人。本来你在马路上走得好好的,苏格拉底突然从角落里蹦出来,抓住你问: “你说,什么叫正义?” 你还以为这哥们儿是真的不懂啊。你好心啊,你就耐心给他讲,正义是怎么回事。 没想到,他话锋一转,突然抓住你话里的一个漏洞反问道: “你这样说不对吧?” P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