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科学家、发明家、学者、创业者的朴素形象,也藉此传递了我国科学界的一些新信息。不敢奢望一本书能起多大作用,唯愿这些学人、科学家、实干家的故事以及全新的科学知识能引起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兴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下先锋/人生必读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任红 |
出版社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科学家、发明家、学者、创业者的朴素形象,也藉此传递了我国科学界的一些新信息。不敢奢望一本书能起多大作用,唯愿这些学人、科学家、实干家的故事以及全新的科学知识能引起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兴趣。 内容推荐 这是一支战功赫赫的功勋队伍,是生产力中最具核变能力的部分。新中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学术与思想的推进与辐射,实业的成百倍发展壮大,中国由一个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家,皆有赖于他们。这群人身上,蕴含着一个民族最该珍视的精神气质,那就是处一隅而心存全民族、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心态,一生埋头奋斗,但求个人创造有补于社稷民生,而不计个人名利回报的品格,还有中国人历来相对缺乏的理性、严谨、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特立独行、不肯趋炎附势的个人气节。这种精神气质无疑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资源,是推动中华民族的科学、民主、文明节节挺进的内在动力。 目录 第一辑 经济学界泰斗薛暮桥 生命的承诺——医学家裘法祖 拯救饥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长者如山—忆黄昆 中国神经科学奠基人之一张香桐 揭开制碱秘密的化工学家侯德榜 走近著名文字学家张颔 实验物理学大师丁肇中 “黄土之父”刘东生的黄土情缘 以心持炬,光熠星河——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 近距离看吴孟超做手术 卢伟民:美国城市规划界的华裔大师 黄祖洽的幸福生活 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 吴良镛:让人类诗意地栖居 实在人张开济 遥望茅于轼 当代毕异——王选 第二辑 徐刚:中国环境文学之父 翻译家杨宪益的风雨人生 任继愈:天风海浪自悠悠 段文杰:梦萦莫高窟 张锦秋:长安寻梦 “不务正业”的音乐家——谭盾印象 刘索拉:搭上命把声音抛出去——与刘索拉对话 史成礼与敦煌性文化 西夏泥活字第一人:孙寿龄 亚洲电影新势力之贾樟柯 章开沅:为南京大屠杀取证 木心:我是绍兴希腊人 小八路出身的剧作家武玉笑 方永刚的力量之源 犹在镜中:记郑大圣 第三辑 中国炼油第一人金开英 “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 垃圾对策专家王维平 妻子眼里的杨利伟 王永民的王码人生 为青藏线探路的“拼命三郎”李金城 感动中国的桂希恩 素描李登海 大蒜素N之母刘锡云 生发专家赵章光 “抓斗大王”包起帆 工人发明家刘幼生 吴玉录和他的机器人王国 刘务林和他的野生动物追寻之旅 航管专家陈志杰和他的“融合”思路 农民发明家邵德子 第四辑 甘肃“农家书屋”:星火正在燎原 《渎者》的故事 孩子王霍懋征 林艺:中国民间性家教第一人 潘石屹:站在s0H0上的舞者 梁子:独闯非洲的中国女人 “老干妈”陶华碧传奇 “谭木匠”的故事 马云:凭啥笑傲网络江湖 赵琦玲:一只在软件业翩翩起舞的蝴蝶 陈良刚:让地球上的人用上干净的水 吴文良:有机食品播种者 黄鸣:以太阳能梦想经营人生 施少斌与“王老吉” 王有德和他的治沙路 她,与信念同行——追记全军首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黎秀芳 试读章节 赵琦玲:—只在软件业翩翩起舞的蝴蝶, 陈科 赵琦玲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穿梭在阳溢软件换标的新闻发布会现场。这位聪慧的阳溢软件中国区女总裁,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显得格外兴奋,因为她将揭开阳溢软件集团革新后的企业新形象,而这也是阳溢集团自去年收购商业智能软件解决方案主要供应商MISAG后,首次将其旗下的Sunsystems、vision、MISAG等品牌进行整合,以全新的形象亮相市场。 对于赵琦玲而言,这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机会和挑战——因为在她一手开拓的中国市场上,她将不只带给客户财务管理方面的解决方案,还可以涉足全新的绩效管理领域,这让一向害怕生活沉闷的赵琦玲充满期待。 “似乎每一年,我在阳溢都会经历一些变化,面对一些不同的挑战;正因为有这些挑战和变化的存在,12年的阳溢历程才不至于太寂寞。” 回首12年的历程,从青涩的小女生到如今中国区总裁,赵琦玲始终都站在“阳溢”着幸福的地方。 1993年,怀揣着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学士学位证书,赵琦玲做了一个令身边朋友错愕不解的决定:加入阳溢软件担任企业客户经理,实质是做销售。而此时阳溢软件刚开始在香港开拓市场,赵琦玲成为这家英国公司在香港最早的员工。 因为是学文科出身,缺乏对软件的了解,朋友怀疑说,你能行吗?赵琦玲觉得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专业并不是最重要的,现代社会,技术在不断的更新,关键是你拥有解决问题和沟通的能力,有了这些基本的技能,任何行业都能胜任。”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赵琦玲在IT这个新兴的产业里扎下根来,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身边的人:自己是可以的。 如今身为阳溢中国区总经理的赵琦玲,在面试新员工时,喜欢问他们最难忘的一笔单子是什么?在她自己心目中,最难忘的不是最大的单子,而是一笔不过15万元的小单。 “当时加入阳溢不久,客户起初不肯见我,因为他们已经决定采用另外一家软件厂商的产品,而且我们的产品价格比竞争对手要高,机会原本不大。我明明知道这一点,但是依然坚持为他们做一次产品演示。”就是这次演示,赵琦玲用自己对人对事的认真态度,感动了对方,超越了竞争对手,赢得了单子。客户说:“我们的单子并不大,只有15万左右,但虽然只是这么一个小单子,你也是这么认真地去做,让我对你们公司很有信心。”如今,那位老板的笑容依然让赵琦玲记忆犹新。 1997年,在客户经理的位置上坐了4年之后,赵琦玲叩响了老板的门并告诉他,如果要在中国市场上扩大份额,必须考虑和合作伙伴的关系,和其他公司的产品相结合,给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也就在这一年,赵琦玲晋升为业务拓展总监,负责发展香港、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区的合作伙伴。“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相比客户,与合作伙伴是一个更为持久紧密的关系。需要一个全新的方式去对待。”赵琦玲一向喜欢挑战。在她的努力下,阳溢与香港电信等运营商以及来自不同行业包括制造业、财经界、信息科技及航运业的主导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组成策略伙伴,并把市场扩大到了祖国内地。 因为业绩出色,2001年,赵琦玲担任阳溢软件中国区总经理,负责中国区的一切运作。 这是一份从零开始的事业。此前,阳溢在内地的业务一直依赖合作伙伴进行。2003年,赵琦玲收编了一家在上海的合作伙伴,成立了阳溢软件中国办事处,刚开始只有3个人,但每个人都是精兵强将。 “因为阳溢是一家英国企业,因此我们最早在中国拓展市场,把客户群锁定在了那些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上。阳溢的财务软件是一套国际性的软件,外资企业相比本土企业更能接受阳溢的产品。”赵琦玲的中国策略颇有成效。从零开始,到去年1000万美金的营业额,虽然市场份额还不是很大,但能从金蝶、用友这些国内知名的财务软件手中分得一杯羹,已经让赵琦玲开心不已。 现在阳溢中国办事处已经有150名员工之多,平均每一个月就有10名新员工加入,而赵琦玲计划到2005年底,阳溢软件中国办事处员工能够达到200多人。因为市场在不断扩大,并且不断有新的业务引进。 “我很幸运,有一个非常有远见的老板,他在收购MIS的时候,还没有人在考虑商业智能,但是,最近6到9个月,每个人都在讲商业智能。他为公司选定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也将我带人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和一个未曾接触的领域。我今年的一个重点任务就是MIS——绩效管理。”全新的挑战和任务,让赵琦玲觉得2005年应该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年份。 现在,赵琦玲每两个星期就会飞来上海一次。在阳溢软件集团内部,所有的同事都非常愿意见到这位阿姐。在香港话里面,阿姐是一个极具亲和力的称谓,得到这个称谓不只是因为赵琦玲在阳溢的工作时间长,还因为她对于每一个员工都有一份来自内心的尊重与爱护,就像他们的大姐姐一样,女性的魅力被赵琦玲发挥到极致。 “很多人对女性管理者的印象是比较罗嗦、难缠。很多东西都要管,做事感性。我一直提醒自己,不要问得太多,要相信我的员工,并且尊重他们。虽然我是中国区总经理,但是我的员工才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他们的很多财务知识、行政知识都是我所不具备的,他们是我的‘老师’,是在帮我做好工作,所以我对每一个员工都非常尊重。”这份尊重让赵琦玲赢得了员工的爱戴。 赵琦玲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着身边所有的女性朋友,永远都不要小看自己。“现在和以前不一样,女人自己的努力很重要。商业社会讲究情商,女人的情商应该比男人还要好。她们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具有相当的弹性。遇到困难和攻击的时候,她们懂得怎样回避。”赵琦玲非常善于发挥女性的优点,遇到困难的时候,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很多客户最开始接触阳溢,都认为它只是一个小公司,不愿意和我们合作,但是我总是鼓励自己,不要紧,一家不行,我们还可以尝试第二家、第三家。只要我们做得好,客户一定会回来找我们的。” 因为这份乐观,使得赵琦玲看起来依然十分年轻,谁也看不出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便捷的办公条件,能够使我兼顾家庭和事业。”每天赵琦玲都会在孩子睡觉后,开始自己繁忙的工作,而周末更会带着小孩一起出外郊游。赵琦玲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小孩树立很好的榜样,让他们像自已一样享受生活,享受工作。 P355-357 序言 近两年,有一种经济现象也许值得中国公民们留意:在称雄世界的美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之时,后起的中国经济却像一艘马力十足的航空母舰,在动荡的大海上绕过暗礁,劈波斩浪,稳速前进…… 自然,我们不必因此而盲目乐观,忽视差距与面临的重重困难,但如果把视野推开一些,我们却能明白,中国出现这种局势,有着深刻的涵义。时间前推100年,那是中国经历了“庚子事变”不久。那时候虎狼环逼,内患四起,国贼觊觎,威威赫赫近三百年的大清国风雨飘摇,气息微弱。由此再往前推约70年,虎门销烟的烈火方炽,英国军舰上发射的炮弹已呼啸而至,古老帝国紧闭的铁门轰然倒塌。从“天朝帝国”的酣梦中惊醒的中国人力推洋务,以图自保。谁料想,标志着洋务运动成就、号称世界海军诸强之一的北洋水师刚建立不久,即于黄海一战中全军覆没!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士人吁求朝廷变法自强,却落得个六君子绑赴菜市口砍头、康梁流亡国外的结局…… 那是一个令后人呼吸沉重的世纪。从1840年至20世纪中叶,整整一个多世纪,中国这艘曾经有过汉唐华章、康乾辉煌的东方巨船,桅樯倾圮,船舱漏水,持续下沉,下沉…百多年后,它却顽强地浮出水面,以前所未有的崭新姿容,踏波履险,汽笛长鸣,破浪前行。 中国在重新崛起,中华民族正处在复兴途中,已是不争的事实。 国运昌盛,令每一个中国人都扬眉吐气。当此之时,如果要问是谁在推动这艘行将沉没的大船重新上升并加速前进的?我想,中国复兴之始,当从当年救亡之日算起;而其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是一群最先觉醒的有血性的中国人。一个半世纪以来,在以笔为剑、启蒙民众思想的崎岖山路上,你可以看见魏源、林则徐、左宗棠、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章太炎、鲁迅、陈独秀、李大钊们奔走呼号的身影;在拿起刀枪干革命的阵营中,你可以看见孙中山、黄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以及无数志士、工人、农民和军人出生入死的身影;在日寇压境的危难时刻,你可以看见以19路军、29军、八路军为代表的铁血将士们和用地道、地雷等土办法杀贼卫家的百姓们的身影。这几支力量为中华民族的生存所付出的牺牲、所作出的历史功绩为人熟知。我这里要强调的是一支较少为人注意的力量,那就是几代以科学、教育、实业、学术救国强国的知识分子队伍。用鲁迅先生的话说,这是一群“埋头苦干”的人。这群人对国运的认识很容易为我们所理解:中国之所以遭人欺凌、濒临危局,深层原因就在于思想、科技、教育、文化、实业、经济远落后于西方人。欲振衰起颓、复兴国家,亟须从培养元气上做起。从鸦片战争中国初受重创之时起,走上这一条救国之路的人就络绎不绝,代代相承。譬如开一代教育风气之先的燕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学术巨擘陈寅恪、梁启超、钱穆、王国维,实业家詹天佑、张謇、荣氏家族,科学家侯德榜、竺可桢,社会学家费孝通,人口学家马寅初,文学家闻一多、茅盾、老舍、俞平伯、钱钟书……在政治动荡、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一群貌似不参与政事、躲在书斋里或生产现场埋头苦干的人们,为中华学术保存了血脉,为中国引进新思想,使中国人开阔了眼界,发展了科学,保存了民族工商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国家百废待兴,正需这一批知识分子大显身手,精忠报国。于是,数万名知识分子从海外归来,与国内知识分子相会合。共和国的各路建设大军中,出现了数不清的“拼命三郎”。譬如为人们熟知的华罗庚、卢嘉锡、苏步青、周培源、钱学森、钱伟长、李四光、陈景润、钱钟书、吴晗<谭其骧、白寿彝、侯仁之、翁独健、孙冶方、梁思成……还有更多的幕后人物鲜为人知。须知,这是一支战功赫赫的功勋队伍,是生产力中最具核裂变能力的部分。新中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实业的成百倍发展壮大,中国由一个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家,学术与思想的推进和辐射,皆有赖于他们。而他们又清一色的都是那种抱朴见素宁静淡泊之人,于名于利于权皆无兴趣,唯知为事业拼命;历尽韧波而无怨无悔,一腔精忠之心令人肠热。 “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科技事业中断了十年,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进一步拉大了距离。“文革”结束后,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大批有志青年从工厂、农村涌入大学校园。适逢思想解放运动的春风激荡中华大地,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而徐迟的一篇《歌德巴赫猜想》雄文,也曾风靡中国……八十年代初的时代氛围,把科学价值本位的观念深深地植入了千百万青年学子的心灵深处。二十多年之后,这一代学子已茂然成材,他们与上两代知识分子一起,挑起了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大梁,成了中国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中国的科技事业在近二十年中突飞猛进,在许多领域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国际水平。 对于这几代知识分子来说,热爱自己的祖国,是他们的天性;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上锐意创新,有所建树,是他们的天职;集合个人成就,推动我国生产力以及思想、学术、文化、艺术事业的蓬勃生长,使中华民族重新步人世界最先进、最文明、最优秀的民族之列,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是他们共同的梦想。 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人啊!可惜,在近些年文化业界商业化娱乐化的大潮中,这群无多少商业炒作价值可言的布衣书生们,几乎被公众视听所忽略了、所淡忘了。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缺失。编者无意为他们扬名——他们本无意扬名——而只是想指出一点:这群人身上,蕴含着一个民族最该珍视的精神气质,那就是处一隅而心存全民族、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心态;一生埋头奋斗,但求个人创造有补于社稷民生,而不计个人名利回报的品格;还有中国人历来相对缺乏的理性、严谨、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特立独行、不肯趋炎附势的个人气节。这种精神气质无疑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资源,是推动中华民族向科学、民主、文明节节挺进的内在动力。毋庸讳言,90年代后,在科学文化界,这种精神气质正在被追名逐利的浪潮所包围、削弱和消解;而在更广大的范围内,科学精神正在被忽略、淡化。举一个眼前的例子,人人皆知杨利伟、“嫦娥一号”,但有几人知道载人航天工程的设计者呢?多少学子攻读博士,但其中有不少人眼睛盯的是职称、名声、钞票、房子、车子,而不是科学本身。多少粉丝对娱乐体育名星的隐私如数家珍,但有几个人是科学家的粉丝呢?知识分子精神气质在知识群中的消解,科学的价值在人心中的降低,这是比前一种缺失更严重的缺失。当传媒焦点和民众视线主要被名星动向、政治人物、时尚风潮所绝对占据,而科学创造者以及由他们所代表的科学精神被边缘化、无人关注之时,这对一个民族绝非幸事。从长远来看,这种不很健康的氛围很可能会影响我国科技、学术的发展,从而使国家的崛起减弱后劲。有鉴于此,本丛书才刻意编辑了《天下先锋》一书。该书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科学家、发明家、学者、创业者的朴素形象,也藉此传递了我国科学界的一些新信息。不敢奢望一本书能起多大作用,唯愿这些学人、科学家、实干家的故事以及全新的科学知识能引起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兴趣。 坦言之,一部书的作用非常有限,故借此书出版之际,我还想说点个人的想法。其一,国外和我国的历史证明,凡是科技成就迭出、人才济济之时,必是社会上形成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之时。因此,希望我们的出版界、新闻界同仁都来关注科研人群,关注那些数十年如一日、寂寞而坚韧地奋斗在鲜为人知的科研、学术领域中的人们的事迹,特别是要弘扬其科学创新精神、爱国精神,使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薪火相传,代代相承,而不是就此逐步消解;努力创造一种适宜科学发展、人才生长的气候、土壤。其二、学术腐败、追名逐利以及急功近利、形式主义的风气正在扩散,杀伤科技人员的信念和创造力,伤害着我们的科研事业,一些体制上的弊端也在束缚科技进步。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曾对中国社会产生过难以估量的推动力,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更深入的思想解放,而不是像有些人那样在口头上高喊解放思想,行动上却被风气所俘虏,另行一套。我们需要真正的思想解放,需要从功利风气、官本位观念中突围而出,重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实践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替代功利主义、物质至上的腐朽价值观;需要改造体制、机制上的弊病,努力营造科学研究的软环境和创新的软环境。 知识分子群体是一个民族的精英,而占人口比例最大的老百姓则是这个民族的主体。作为一个民族最底层、最基础、最庞大的群体,他们的素质与品格,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素质与品格。和知识分子群体心存社稷民生有所不同,他们通常都是为自己的生计而活着。他们的地位最低,劳作最辛苦,生计最艰难。而生存地位、生存方式往往就决定了他们的素质、品格。编者无意评说中国民众的整体品格,而只是想指出一种事实:在这个活得最艰难的人群中,有一些人却活出了比高高在上的人们高贵得多的品格!譬如佰姓英雄》中《特殊的葬礼》一文讲述的申春玲这个山村小姑娘的的人生故事,就足令天地为之动容!的确,这些分布在各行各业、山乡僻地的平民百姓们用生命活出来的人生故事,奇特而真实,常常令人匪夷所思,任是最有想象力的小说家,也无法想象得出来;也令人感愧不已,觉出卑微者未必卑微,而高贵者也未必真高贵。在编者看来,这些人是百姓中的真英雄,尽管他们都无法留诸史册;有必要把他们的人生故事,不,是他们金子般的品格,传递给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须知,这些普通人的品格,才是我中华民众的真品格! 世事复杂,人生多艰,因此需要理性的把握,需要人生智慧。在西方人的语言中,哲学就是智慧的意思。为此。编者还邀请了青年新锐哲学家,奉上一册充满智慧的《人生读本》,期望能给读者带来一点人生启迪。 这些就是编者策划《人生必蕾勘丛书的初衷。三册先期出版,不过是投石问路,目前的水准也还未能完全达到预想的目标。效果如何,敬请读者诸君品鉴。 周德祥 二00八年元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