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自我感觉与外在表现,将所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对患者整体状态的认识。这种诊断方式,对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医诊断全书》非传统的中医理论书籍,而是将深奥的知识以浅显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并结合实际,系统地介绍了我国中医诊断的发展历史,详细地解释了中医诊断的各种方式,细致地分析了数百种常见疾病,并对这些常见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给出了应对方法。读者在阅读《中医诊断全书》后,不仅可以对中医诊断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还能对自己和身边人的健康状态进行简单的判断,采取相应的措施,远离疾病,保持健康。
中医的目的是预防疾病、治疗疾病,诊断的目的则是及早地发现疾病、判断疾病。对中医而言,“诊”就是诊察了解,“断”就是分析判断。“诊断”就是通过对患者的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从而对患者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做出概括性判断。
在我国的中医历史上,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形成了我国特有的诊病体系。《中医诊断全书》从中医源流、病因病机、病证特点、中医辨证论治、疾病的鉴别诊断、用药方法和日常调养等方面对数百种疾病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诊断,进而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很好的治疗或预防方案。
中医诊断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很早。公元前5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形”等为人诊病。
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不仅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而且提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全面考虑。《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
对于人体疾病的诊断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认识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指导实践。人体疾病的病理变化,大都蕴藏于内,仅望其外部的神色,听其声音,嗅其气味,切其脉候,问其所苦,而没有直接察病变的所在,为什么能判断出其病的本质呢?其原理就在于“从外知内”(《灵枢·论疾诊尺》),即“司外揣内”(《灵枢·外揣》)。
“视其外应,测知其内”“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这是前人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我国先秦的科学家很早就发现,许多事物的表里之间都存在着相应的确定性联系。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事物都与周围事物发生一定联系,如果不能直接认识某一事物,可以通过研究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间接地把握或推知这一事物。同样,机体外部的表征与体内的生理功能必然有着相应关系。通过体外的表征,一定可以把握人体内部的变化规律。脏腑受邪发生病理变化必然会表现在外。因此,可以运用望、闻、问、切等手段,把这些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有关资料收集起来,然后分析其脏腑病机及病邪的性质,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证候类型,从而做出诊断。
诊断分常见疾病诊断和证候诊断两个方面。疾病诊断简称诊病,就是对患者所患疾病以高度概括,并给以恰当的病名。证候诊断即辨证,是对所患疾病某一阶段中证候的判断。病案,古称“诊籍”,又叫医案,是临床的写实。它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治疗经过与结果等,都如实地记录下来,是临床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病案分析统计、经验总结、医院管理等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因此,临床各科都应有完整病历、病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