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世纪,对于中国和世界来说,中苏关系无疑是最重要也最令人难以理解的双边关系之一。虽然21世纪已进入所谓“后冷战”时期,但当前中俄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冷战”与“后冷战”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都无不向历史学家提出这一要求: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有鉴于此,为了“着重反映近年来中苏关系史研究的整体动向”,2009年初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在上海召开了题为“冷战与中苏关系:外交、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日本、匈牙利、塞尔维亚、新加坡等国家的40多位学者出席会议,30位学者提交了自己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并分9个单元进行了主题发言。本文集就是在这次会议的主题报告的基础上形成的。
本书收录了沈志华、杨奎松、牛军、李丹慧、李滨等中外学者的22篇论文。这些论文分别读者探讨了中国内战时期苏占区的中苏关系、1950年代的中苏教育合作、中苏文化交流、中苏经济合作、中苏军事合作、1950年代后期开始的中苏在第三世界的竞争、1950年代末开始的中苏分裂、1960年代末开始形成的中美苏大三角关系、1980年代开始的中苏关系正常化等问题,提示了那些被遮蔽或被忽略的历史真相。
期望中苏关系史研究更上一层楼(代前言)
内战时期东北地方层面上的中苏关系:以《实话报》为例
苏联人在旅顺和大连的活动(1945~1955)
苏联专家在中国人民大学(1950~1957)
两个革命之间:在苏联的中国留学生
政治认同:1950年代中国与苏联、东欧的文化交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教育小说与两代中国读者
苏联电影的引进及其对塑造毛泽东时代中国的意义
橡胶合作:中苏经济关系的个案研究
援助和限制: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方针(1949~1960)
苏联专家与中国军校的创办:对军事工程学院档案的考析
与中苏争夺第三世界:1958~1959年铁托的亚非之行
1960年代苏联对发展中世界的政策与中国的挑战
苏联参加第二次亚非会议的计划及对华策略
中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反应和政策
苏中和解的最后尝试:对最新解密俄国档案的解读
失去的机遇?——赫鲁晓夫下台后中苏实现和解的新尝试
不期而遇的局面:1969年中苏美三角关系论析
中美和解过程中的中方变奏: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提出的背景探析
中苏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中国与东中欧关系
1980年代早期苏联对中国政策延续和变化的压力
苏联外交机构的干部更替与对华政策转变(1985~1986)
“告别冷战”:中国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历史涵义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