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刘义庆著《世说新语》乃风流之宝典,名士之奇书。全书卷帙既混杂浩繁,体例尤堪称前所未见,凡三十六门,一千一百三十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尚,反映了南北朝乱世的思潮风尚、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俨然中古文人之水墨长卷。
本次出版的《世说新语》由陈书良先生全新翻译,在编排方面,略去注释,采用双栏文白对照的形式,这种形式类似“直读”,读者可以“不求甚解”地欣赏这本魏晋南北朝的百科全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世说新语(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南朝宋)刘义庆 |
出版社 | 广陵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南朝宋刘义庆著《世说新语》乃风流之宝典,名士之奇书。全书卷帙既混杂浩繁,体例尤堪称前所未见,凡三十六门,一千一百三十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尚,反映了南北朝乱世的思潮风尚、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俨然中古文人之水墨长卷。 本次出版的《世说新语》由陈书良先生全新翻译,在编排方面,略去注释,采用双栏文白对照的形式,这种形式类似“直读”,读者可以“不求甚解”地欣赏这本魏晋南北朝的百科全书。 作者简介 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学家,世居京口,南朝宋宗室,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目录 世说新语卷一 德行第一 言语第二 世说新语卷二 政事第三 文学第四 世说新语卷三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识鉴第七 世说新语卷四 赏誉第八 品藻第九 规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世说新语卷五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羡第十六 伤逝第十七 栖逸第十八 贤媛第十九 术解第二十 巧艺第二十一 宠礼第二十二 任诞第二十三 简傲第二十四 世说新语卷六 排调第二十五 轻诋第二十六 假谲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俭啬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谗险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纰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 序言 一 南朝宋刘义庆著《世 说新语》乃风流之宝典, 名士之奇书。全书卷帙既 混杂浩繁,体例尤堪称前 无古人,凡三十六门,一 千一百三十条,内容涉及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风尚,反映了南北朝乱 世的思潮风尚、上层社会 的生活面貌,俨然中古文 人之水墨长卷、魏晋六朝 之百科全书。但溯其意义 ,归根结底显然是名士风 流。因此陈寅恪说其是“ 清谈之全集”(陈寅恪《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 系》),鲁迅则说其是“ 一部名士的教科书”(鲁 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 迁》)。善矣,大师之言 也!该书于风靡三百年的 怪现状——清谈,记载颇 为丰富真实,有助于读者 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 状况及社会政治环境,更 再现了这些社会精英沉溺 其中的举手投足醺醺醉意 。毫无疑问,《世说新语 》是研究魏晋六朝历史文 化及士人心态最值得研读 的一部珍贵文献。钱穆曾 经说过,《世说新语》一 书最重要的是能表现出当 时的“时代特性”。每一时 代同别一时代不同,正因 为各有其特性。能表现历 史特性的书,就是历史上 一部重要的书。清谈就是 那个时期的历史特性。( 见于钱穆《中国史学名著 》,三联书店1973年版 ) 至于《世说新语》的 作者,其编撰者历来被认 为是南朝宋刘义庆,《南 史》刘义庆本传亦无异辞 ,《隋书·经籍志》及新 旧《唐书》,也是这样记 载的。刘义庆(403— 444)是宋武帝刘裕的侄 子,其生父名道怜,后过 继给已故叔父道规做儿子 ,袭封临川王。《宋书》 及《南史》有传。史称义 庆“幼为武帝所知”,尝曰 “此我家丰城也”。以宝剑 相喻,足见其器重。宋文 帝刘义隆即皇帝位,义庆 为丹杨尹,时年廿一。元 嘉九年,三十岁,出为平 西将军、荆州刺史,在州 八年。元嘉十六年,三十 八岁,迁江州刺史。元嘉 十七年,迁兖州,一年薨 。本传说他“爱好文义, 文辞虽不多,足为宗室之 表”。文帝博涉经史,“每 与义庆书,常加意斟酌” 。义庆在荆州任内,曾奏 荐庾实、龚祈、师觉授等 知名人士,“招聚才学之 士,远近必至”,后被封 为临川王。 因此,《世说新语》 的作者完全可以肯定下来 ,刘义庆无论学养抑或才 华抑或财力,完成这样一 部著作,不存在任何问题 。然而,“五四”以后出现 了新说,鲁迅《中国小说 史略》称: 《宋书》言义庆才词 不多,而招聚文学之士, 远近必至,则诸书或成于 众手,未可知也。 这就是说,《世说新 语》有可能是临川王门下 文学之士的集体创作。这 种说法,颇近情理,而且 历史上不乏先例,如《吕 氏春秋》《淮南鸿烈》。 不过,即使是集体创作, 临川王刘义庆居于“主编” 的地位则是确然无疑的。 鲁迅之说实在有标新立异 之嫌。 二 我以为,较之作者, 《世说新语》一书的性质 尤为奇怪。历来目录学家 都无一例外地把它归入“ 小说类”。从唐初《隋书· 经籍志》至清末《书目答 问》,莫不如此。以至现 在无论是哪个版本的《中 国文学史》都赫然记载: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 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 代表作,为记载言谈、轶 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 对此,我是持审慎的 反对态度的。我的理由撮 其要者有如下三端: 其一,考察文学史, 所谓“志人小说”此前竟没 有先例,而《世说新语》 却应该是成熟之作。作者 惨淡经营,以孔门四科开 其端,以三十门为类型框 架,而每一类型又大致以 时间顺序为线索结构成书 ,显得成熟,纹丝不乱。 中国文学史上尚没有这样 “越世高谈”、突如其来的 现象。 其二,细读《世说新 语》,便可发现作者动笔 时是当作确有其人其事来 写的,而且绝大多数是属 于第一手资料,力求真实 ,拒绝虚构,与街谈巷议 、道听途说的小说有着严 格的区别。这当然影响到 对《世说新语》一书性质 的判定。 其三,《世说新语》 问世之后,历代多有注本 ,其中尤属南朝梁刘孝标 的注本影响最大。刘孝标 《世说新语》注和裴松之 《三国志》注、郦道元《 水经》注、李善《文选》 注历来为世推重,有“四 大名注”之称。刘孝标 (462—521),名峻, 字孝标,南朝梁学者兼文 学家。刘孝标《世说新语 》注的主要特点,一是纠 正了刘义庆原文的谬误, 二是注文引用的材料广泛 丰富,具有珍贵的史料价 值。刘孝标是当世大学者 ,注书时态度极为严肃认 真,也是以信得过的历史 资料来要求《世说新语》 的。事实证明:刘义庆所 记一千一百三十条,为刘 孝标所纠谬之事不过百分 之一而已。后来唐人编纂 《晋书》,许多材料就直 接引自《世说新语》。以 至于我们现在撰写学术论 著(包括本人写作文史论 著),引用《世说新语》 如同引用其他史料一样是 被允许的。 其四,考察汉魏旧籍 ,可知为名士立传,当时 风起云涌。《名士传》《 高士传》《海内名士传》 《正始名士传》《兖州先 贤传》《襄阳耆旧传》《 益都耆旧传》,种种不一 。刘义庆生当魏晋之后, 玄风未泯,在写《兖州先 贤传》《江左名士传》的 前后 导语 《世说新语》传本甚多,有“六朝人物”之称的当代国学大家陈书良以经典版本清光绪王先谦思贤讲舍本为底本,另用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诸本参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本直译,方便当代人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社会政治环境,更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精英沉溺其中的举手投足醺醺醉意。 文白对照,双栏对读。简体双栏横排,左边文言文,右边白话文,不再逐字注释,使得阅读更加直观流畅、一目了然,适应生活节奏快的现代人的阅读特点。 图文并茂,立体再现魏晋历史长卷。为了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两部国学经典所在的时代特点与人文风貌,陈书良教授为这两本书各自精选多幅与其精神特质高度契合的传世名画、书法作品等,做成黑白插图及彩插,散落于文字之间。 精彩页 卷一 德行第一 一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二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三 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四 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五 李元礼尝叹荀淑、钟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 六 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七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八 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九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十 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间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 十一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十二 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十三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十四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十五 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十六 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十七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十八 梁王、赵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裴令公岁请二国租钱数百万,以恤中表之贫者。或讥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 十九 王戎云:“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中清远,将无以德掩其言?” 二十 王安丰遭艰,至性过人。裴令往吊之,曰:“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浚冲必不免灭性之讥。” 二十一 王戎父浑,有令名,官至凉州刺吏。浑薨,所历九郡义故,怀其德惠,相率致赙数百万,戎悉不受。 二十二 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匹布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 二十三 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乐广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 二十四 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P3-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