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在一个瞬息万变、危机四伏的未知时代,我们时常要面对全新的事物、随机发生的事件、真假难辨的信息,过往的常识和经验根本应付不过来。这时我们就需要深度复盘的技术,它包括敏锐的观察力、多维度的思考力和解读因果的能力。 沃顿商学院高级研究员、早稻田大学商学院教授井上 达彦精心挑选了管理学研究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提炼学术研究中使用的案例研究方法,打磨改造成一种深度复盘的思维框架,通过透视法、自然实验、现场验证、比较分析、追踪全过程等可以轻松执行的技术,帮助我们减少认知偏差,辨明信息真伪,突破思考的盲点,还原事件的真相,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 目录 序 言 第 1 章 用案例研究还原事件的真相 第 2 章 只发生一次的事件和不同寻常的事件 第 3 章 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实验 第 4 章 到现场去 第 5 章 比较分析法 第 6 章 追踪事件全过程 第 7 章 值得借鉴的地方与可以舍弃的部分 后记 致谢 出版后记 序言 当“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在眼前发生,人们往往会 惊慌失 措、手忙脚乱;等到事后得知事件的背景和起 因时,又懊悔不知道居然还会有那种事情发生。人们会 遗憾地想:“如果早就 知道的话,应该能应对得更好 吧。” 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沉没,正可谓当时“不可 能”发生的事件中的代表。这艘全长约 270 米的邮轮 ,船底为双层结构,船底下层的水密舱有16个之多,因 此被称作“不沉船”。如果预先考虑到船有可能沉没, 那么救生船的数量想必会增多,也就会有更多人获救。 关于“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事后有人头头是 道地做了解释。然而,无人了解真实情况。我们所能确 定的是,只要是船,就绝对“有可能”沉没。 文艺评论家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把“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比喻为“黑 天鹅”。欧洲人在抵达澳大利亚发现黑天鹅之前,一直 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黑天鹅是“不可能”存在的。 当自以为绝不可能发生的事真的发生了的时候,我 们会在心里惊呼:“怎么可能?”可是冷静下来仔细想 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而随着我们认识到 事件的可能性,我们的学习效果也就得到了提升。 我也曾惊呼过“不可能”。1995年1月17日清晨5点 46分,阪神大地震发生时,我就这样惊呼过。因为在那 之前,我一直以为日本关西地区不可能发生地震。室外 光芒闪过,地下仿佛突然发生了一场爆炸,然后地面开 始剧烈地上下震动。我当时根本没想到是地震,还以为 是核 弹之类的爆炸声。关西的这场地震超出了我的想 象。 虽然我曾在地理课上学习过大地震的产生原理。太 平洋板块受到挤压而发生俯冲,受其反作用力的影响地 面上下震动。但我经历的地震都是先横向晃动,然后逐 渐加剧,接着就会平息下来,而不是像爆炸一样纵向晃 动。 事后人们才知道,原来日本到处都是活断层,当活 断层相互错动时,就会引发这种直下型地震。尽管研究 地震的相关学者了解这一事实,并曾标示过活断层的危 险度,但在当时,大多数普通人都不知道直下型地震。 从专家们评论阪神大地震的语气中可以看出,他们 似乎早已意识到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听了他们的评论, 我不禁想:“如果早就知道的话,想必许多人都能免于 一难。” 和阪神大地震一样,不论是“3·11”东日本 大地震,还是“9·11”恐怖袭击事件,都出人意料, 令人难以置信,然 而这些事件真的就这样发生了。正 因如此,塔勒布才敲响警 钟,呼吁大家应时刻意识到 “黑天鹅”的存在。 部分“黑天鹅”的产生单纯基于“不确定性”与“ 随机性”,因此无法预测。所以,提醒自己一切皆“有 可能”,须做好万全准备。不过,世界上还有一些“黑 天鹅”是源于人类的无知。有时候,我们认为的“不可 能”,是由于我们“不知道”。例如,有些知识在当时 尚未完全为人所知,又或者有些知识虽然已经为人所知 ,但是并没有广为人知。 比如说,以前学校体育社团都认为运动过程中饮水 会令人感到更加疲乏,因此应避免胡乱摄取水分。想必 有不少人曾被严厉地告诫:“不要喝水!”然而,渐渐 地,专业选手往嘴里灌运动饮料的景象出现在人们的视 野里。对于不了解情况的外 行来说,这就是“黑天鹅 ”。后来人们才知晓,原来同时摄取盐分和水分能够预 防中暑。在这个知识广为人知之前,又 有多少人曾因 此而中暑死亡? 学术研究者的使命是发现“黑天鹅”。其一,发掘 “不可 能”中的可能性,去探索是否有超出专家认知 的“黑天鹅”。其二,有些知识尽管已经为专家所知, 却仍被普通人认为“不可能”,专家应积极地向普通民 众普及这些知识。 导语 沃顿商学院高级研究员、早稻田大学商学院教授和盘托出的学术研究精华 黑天鹅频繁发生,大数据失灵,复盘的技术可以让我们重回事件现场,发现被忽略的细节,获得建设性的启示 可以运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帮助读者冷静应对突发事件、复杂问题和没有把握的决定 精彩页 第 1 章 用案例研究还原事件的真相 当你得知自己所乘坐的飞机即将坠毁,你会给谁留下怎样的信息? 我很喜欢一部名叫《真爱至上》(Love Actually)的电影。这是一部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的优秀作品。影片开头, 为了证明“这个世界充满爱”,有段画外音提及了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 飞机撞向世贸大楼的那一刻,乘客拨出的电话不是因 为仇恨或报复,他们发出的是爱的信息。 当一个人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他会恍然发觉自己还有许多话想要对某些人说。实际上,陷入仇恨与欲望的人少之又少,但大多数人乍一听闻所有都是“爱的信息”时会有点吃 惊,转念一想,这又在情理之中。 虽然这仅仅是个案,但是应用在其他诸多案例中都极具说服力。假设在另一种情形中有另一群人,或是另一种表现方式,人们必然还是会留下充满爱的信息。 这个案例已经很清楚了。这段画外音虽然只有短短两行, 却充分传递了所有坠机乘客的心情。它淋漓尽致地凸显了古今东西人类的本性,在这一点上它和神话、童话等故事的效果一样;不同的是,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有人说,小说家用谎言道出真相,政客用谎言掩盖真相。确实,不论是有趣的小说,还是优秀的讲演,都靠说服力来吸引人们的注意。但它们都比不上那些真实存在过的案例。因为案例用真实讲述真相。 什么是案例 所谓案例,是指“某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个体或集体遭遇的事件”。或许这个定义太过抽象,我们很难在脑海中勾勒出 它的具体形象。比如说,“9·11”恐怖袭击事件就是一个案例。如果把这个案例细化,那么撞向世界贸易中心的飞机与坠落在宾夕法尼亚州的飞机又是两个单独的案例。飞机上人们的行为又可以作为一个个案例来进行分析。 案例研究的特征是重视案例的前后关系(即事件的脉络和状况)。所谓前后关系,是指围绕某个事件的具体状况。就前文所述的电话案例而言,打电话的前后关系是飞机被恐怖分子 劫持,即将撞毁,人们临死前仅能留下只言片语。 同样是向电话彼端的家人表达感谢之情,日常生活中的“我爱你”和坠机前仅能留一句话时的“我爱你”有着极为不同的含义。案例研究正是要时刻留意这些不同,联系前后关系 来进行理解和分析。 电影《真爱至上》为了展示“爱无处不在”(love actually is all around)这一命题,在开端介绍了“9·11”事件的案例。在展开剧情时,电影则讲述了几个或哀伤或温暖的关于“真爱”的故事。 在案例研究中,前后关系是理解案例不可缺少的背景知识。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密切注意并展开分析。 飞机即将坠毁这一背景是极为重要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临终遗言往往能传达出一个人的真实想法。在这一背景下的留言“我爱你们”,有力地证明了“爱”这个命题,因此不 能仅仅把该案例当作一个简单的样本来看待。 在这一点上,案例研究与统计研究有着很大的差异。统计研究试图模糊事件的前后关系,相较于联系前后的因果脉络,它更倾向于不被前后关系左右,而力求找到普遍的法则。 然而,许多事物很难简单地用统计数据来表达,这也是案例研究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