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该书是作者的讲课实录,所以有着口语化的语言风格,读起来仿佛亲临现场一般亲切生动,用邓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这种课堂实录的方式可以“与那些没有机会在课堂上听课的学子们分享他们所心仪的老师的面授”。 《西方美学史纲》由商务印书馆在2018年8月出版,是一本给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对美学感兴趣的初学者也可以用来快速入门。《西方美学史讲演录》是《西方美学史纲》的姐妹篇,篇幅是《西方美学史纲》的三倍之多,它的目录内容和《西方美学史纲》保持一致,都分为四章,分别是古希腊罗马的客观美学、中世纪的神学美学、近代人文美学和马克思实践美学的奠基。每一个美学阶段,作者都是先介绍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土壤,以便于读者对这段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有更深刻、清醒的认识。然后再介绍这个阶段的美学代表人物,通过一个个美学代表人物把这个阶段的美学发展情况概括出来。大体上,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这本美学史的。 作者简介 邓晓芒,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人。1964年初中毕业即下放农村当知青,10年后回城当搬运工。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史硕士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9年评为教授,2010年起改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为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德国哲学》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的翻译和研究,又旁及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中西哲学和文化比较、文艺理论和文学评论等,并积极介入社会批判和热点问题,创立了“新实践美学”和“新批判主义”。已出版著作29部,译著7部。 目录 首版自序 绪论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的客观美学 第一节 古希腊罗马美学的文化土壤 第二节 客观美学的创立: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美是和谐 1.美是数的和谐(毕达哥拉斯) 2.美是对立面的和谐(赫拉克利特) 3.美是小宇宙和大宇宙的和谐(德谟克利特) 二、美是效用(苏格拉底) 三、美是理念(柏拉图) 第三节 客观美学的发展:对艺术本质的探讨(亚里士多德) 一、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特点 二、艺术本体论 三、艺术的功能 1.认识功能:模仿论 2.道德和教育功能:净化说 四、艺术家 第四节 客观美学的衰微 一、古典后期文化土壤的变质 二、普罗提诺的先驱者 三、普罗提诺 1.哲学观 2.美论 3.美与艺术的关系 4.艺术论 5.美和艺术的再次分裂 第二章 中世纪的神学美学 第一节 中世纪美学的文化土壤 第二节 美的忏悔:奥古斯丁 一、奥古斯丁的哲学和神学 二、奥古斯丁的美的忏悔 =三、象征说 第三节 感性的求索:托马斯 一、哲学和神学思想 二、美的本质 三、艺术观 四、美感认识 第三章 近代人文美学 第一节 近代美学的文化土壤 第二节 认识论美学的崛起 一、英国经验派美学:作为感性认识的美感论 1.夏夫兹伯里和哈奇生 2.柏克 3.休谟 二、大陆理性派美学:作为理性认识的美的概念论 1.莱布尼茨和沃尔夫 2.狄德罗 3.鲍姆加通 第三节 人本主义美学的拓荒 一、康德:哲学人类学的美学 1.哲学人类学的前提 2.鉴赏的四个契机 3.美与崇高 4.艺术论 5.审美标准的二律背反 二、席勒:艺术社会学 1.人论和美论 2.艺术起源论:游戏说 3.艺术与社会 4.审美教育论 三、谢林:神秘主义的艺术哲学 1.“绝对同一”的哲学 2.艺术与美 四、黑格尔:理性主义的艺术哲学 1.哲学:“逻辑学”和“应用逻辑学” 2.美学的总体构架 3.美的理想 4.感性的显现 5.艺术家 6.艺术史 7.艺术分类 第四章 现代美学的深化 第一节 现代美学的文化土壤 第二节 现代科学美学 一、自然科学的形式主义 1.形式的心理一物理学基础 2.形式的测试 3.形式的意义 4.形式的语言结构 二、美感经验论 三、社会科学的形式主义 1.艺术形式的社会基础:形象思维和典型论 2.形式的价值 3.形式的社会结构 四、现代艺术社会学 1.现代艺术起源论 2.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第三节 现代表现美学 一、非理性主义的表现主义 1.意志的表现主义 2.直觉的表现主义 3.本体论的表现主义 二、理性主义的表现主义 1.移情论的美学 2.精神分析学的美学 3.现象学的美学 4.解释学的美学 导语 《西方美学史讲演录》试图通过中西美学比较而形成的美学思想打破中西文化的隔膜,为中国人用自己的期待视野去理解西方两千多年的美学而打开一扇窗口,因此在讲课和行文中,本书很多地方都引进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来进行中西比较。这种比较不是为了让西方思想适应于我们传统观念的框架,而是要找到中西思想沟通的渠道,最终使两种文化达到互相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