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透过佛法看世界/扎西持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希阿荣博堪布
出版社 中国藏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这本有关佛法的问答集,汇总了近年来由口头、邮件、短信、微博等方式向我提出来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提问者的背景、兴趣各不相同,但他们的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们对于佛法见、修、行的常见疑问,因此我们对这些本自独立的问题进行了编辑和归类,整理成书,希望能在解答疑问的同时,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佛法的见解、修行次第和方法。
更重要的是,作者希望这本问答集的读者能够把这次阅读当成自我省思的开始,结合自身的困惑和问题,去思考、辨析、体验,而不要仅仅满足于被告知。
这本书包含七个部分,共一百八十余个问题,从不同层面、由浅入深地介绍了佛法的基本见解和修行。
作者简介
希阿荣博堪布,1963年生于德格,幼年即开始跟随家乡寺院的高僧大德修学佛法。二十一岁到世界最大的佛学院——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止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最伟大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继续修学佛法。二十四岁获得堪布学位。之后在五明佛学院传讲显密法要,同时协助法王如意宝管理佛学院各项事务,全力护持四众学员的闻思修行。
堪布还在德格玉隆阔建立了扎西持林闭关院、养老院和医院,并对周边众多寺庙的发展给予护持,支持帮助培养僧才。同时,堪布长期资助众多贫困家庭,解决就医和孩子上学等问题。
多年以来,堪布不辞辛劳地赴海内外各地弘扬佛法,倡导放生和其他各类共修活动,以正式授课、现场开示、发表文章等多种形式接引、指导佛弟子闻思修习佛法,深受海内外佛子的尊敬和喜爱。
堪布对佛法的开示精妙而平实,由其开示、随笔结集出版的《寂静之道》《生命这出戏》《透过佛法看世界》,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佛教类书籍中的畅销书。
目录
序言
给寻找答案的人
辑一 透过佛法看世界
了解自己,了解世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同源
提问之前,先问自己
人活着
犹如昨梦
拥有一切又如何?
智悲是同时生起的
十足的好人
美丽的事物
所以有人天乘
龙树菩萨的比喻
进与退
爱需要智慧善巧
发心清净能减少伤害
培养孩子快乐的能力
生病了
无限的未知
唯信能入
如果心愿没有达成
辑二 个人修行与社会生活
尽在缘起中
个人与时代
自律
从我做起
唯有善能制恶
当学佛成为时尚
戒定慧是佛法修行的全部
学佛的基础
他自调心,何关汝事?
看似普通的生活
吃肉,吃素
都修行去了,社会怎么办?
出家与在家
是逃避责任吗?
与家人的矛盾
工作与持戒
简单生活
辑三 因果苦乐
前世和昨天
上一世的价值
跨越时空的因果
不是同样的水,也不是别的河
箭头指向未来的自己
菩萨保佑
好人为何遭殃?
戒后
此乃苦,汝当知
苦从何来?
违缘
关于生命的幸福和快乐
如果只有一杯水
善良是没有伤害之心
慈悲心的训练
柔和是一种力量
自己先安静下来
辑四 依止上师与闻思修
功德之源
寻找善知识
金刚上师
上师与弟子
依赖上师和没有主见
瑜伽士
祖古
次第而行
闻思修
读书,静坐
阅经
行持善法
嗔恨贪执生起时
正念法门
止观
八关斋戒
诵念经文
专注于自己的修行
闭关
你愿意放弃吗?
放弃,积累
辑五 死生事大
修行者的死亡
生死无憾
简单的临终引导
死生与共
带上我的祝福去他生来世
净业之因
心的保护者
花开见佛
以火烧木,木尽火灭
横出三界
自有缚无法解他缚
空与净土
以楔出楔
念佛圆通
辑六 护生
最珍惜的莫过于生命
我们是平等的
哪怕救度一条生命也是有意义的
尽己所能
解脱的种子
共修放生
吃素与放生
辑七 空性
空性
墙、鹰、风幡
大千世界
梦和醒
佛的三身
如果没有分别心
空性和虚妄
看到的是什么?
二、不二、无生
无欺的痛苦也是虚妄的
放下执着和发大愿
见解和行为
可以选择其他法门
序言
心灵的安顿和自由是人
人渴望的,但是,我们在追
求这安顿和自由的过程中,
往往被自身的矛盾所限制。
缺乏对自己的了解,令我们
总是处在困惑和痛苦之中。
有人说,佛法似乎总是
在强调苦,苦苦、变苦、行
苦,那么关于人生的幸福和
快乐,佛法是怎样看待的呢
?其实,佛法也讲幸福快乐
,但强调通过见、修、行去
实现真正持久的幸福。
见,指佛法对于人、事
、万物的见解,比如无常、
无我、苦、空、因果、缘起
等。
修,指依照系统的方法
和次第把以上见解内化为自
己的体悟,亲身去勘验、证
明佛法的正见。
行,指把亲自体验和证
明到的应用、融入生活中,
通过帮助、分享、分担、自
律,通过关爱、贡献、耐心
、善巧,去进一步体会和表
现生命与生命间的联结,也
就是我们常说的“行愿”。
对许多人而言,佛法不
仅意味着一种精神依托,更
重要的是它提供宽广而有深
度的视角,让人能够更好地
了解自己、了解世界,而这
份了解将最终带来平静和喜
乐。
这本有关佛法的问答集
,汇总了近年来由口头、邮
件、短信、微博等方式向我
提出来的五花八门的问题。
提问者的背景、兴趣各不相
同,但他们的问题却在一定
程度上代表了人们对于佛法
见、修、行的常见疑问,因
此我们对这些本自独立的问
题进行了编辑和归类,整理
成书,希望能在解答疑问的
同时,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佛
法的见解、修行次第和方法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
本问答集的读者能够把这次
阅读当成自我省思的开始,
结合自身的困惑和问题,去
思考、辨析、体验,而不要
仅仅满足于被告知。
这本书包含七个部分,
共一百八十余个问题,从不
同层面、由浅入深地介绍了
佛法的基本见解和修行。
第一辑和第二辑主要讲
佛法能带给我们什么,以及
如何从佛法的角度去看待平
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我们
介绍了佛教的缘起观,探讨
了佛法的入世与出世,完善
的人格对于学佛的重要性,
戒、定、慧,以及个人的修
行与工作、家庭和社会生活
的关系。
提问者多是对佛法感兴
趣或者刚刚进入佛门,却不
太了解佛法,对生活有诸多
疑问,希望从佛法中寻找参
考或答案,因此在这部分章
节中,我尽量使用通俗易懂
、贴近日常生活的语言和表
达方式来回答问题。
在第三辑中,我们围绕
有关轮回、因果、苦、慈悲
的提问,更为具体地介绍佛
教在这些方面的基本观点。
第四辑“依止上师与闻思
修”谈到修行的问题,包括
如何辨别善知识,如何依止
上师,闻思修的内在关系,
正念的训练、止观、回向等
等。
这部分的提问仍然是五
花八门,提问者也不全是认
真想修行的,但我的回答却
主要是针对修行者,所以特
别强调了出离。
没有出离心;没有具德
上师指导,只靠自己看书来
获得知识,并把知识同见解
混淆起来,把见解同修持混
淆起来;不注重上座禅修,
认为修行只是修心??这些比
较常见的问题阻碍着人们更
多地从佛法中受益。
第五辑“死生事大”主要
谈到修行者如何面对死亡,
怎样帮助病人、临终者和逝
者,往生净土的因缘,等等
。无论信仰、价值观为何,
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死和生
。既然无可逃避,那么明智
的做法就是尽量让自己做好
准备,所以这一部分的内容
对学佛者和不学佛者同样重
要。我在此处介绍了中阴修
法、简单的临终引导、超度
,以及净土法门。
第六辑“护生”是有关放
生的问答。现在,社会上关
于放生的疑问不少。放生是
否有必要,已经成为一个争
论的焦点。但是,我在这一
辑中并没有太多回答有关放
生必要性的问题,空性见解
甚深微妙,即使只是简单的
介绍,恐怕也不是很好懂。
考虑到文章的可读性,我尽
可能地使用大家比较熟悉的
日常词汇,但其中推理、辨
析、讲解的方法和模式却是
来自传统的佛法教材,比如
《中论》《入中论》《入行
论》《定解宝灯论》《醒梦
辩论歌》等。
我们可以通过言语、概
念、分别心去初步理解空性
,不过要记住:这些只是路
标,是指月的手指,顺着它
或许可以到达目的地,可以
看见月亮,但是路标、手指
本身并不是目的地和月亮。
书中大部分问答为首次
公开发表。以前曾在书报、
期刊或网络上发表过的部分
内容,这次编入本书时,又
做了修改和调整,所以问题
虽然还是老问题,回答却有
新内容。
为了方便读者查找和阅
读,我们还专门添加了小标
题。每个问答既自成一体,
又与前后的问答有呼应和关
联。希望这种安排能让阅读
更加自由轻松。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
上师的加持给了我源源不断
的灵感和勇气。感恩我的根
本上师法王如意宝!
由于我个人的能力有限
,书中难免有错误和疏漏之
处,为此我至诚地向传承上
师、诸佛菩萨忏悔,请求你
们的原谅。
我还要在此衷心感谢几
个月以来无私地贡献时间和
精力,为我收集、编辑资料
,帮助整理文字的各位道友
!你们的智慧和努力为这本
书增添了光彩。感谢提问者
善巧地
导语
本书分为七大部分,以问答的形式,从不同层面、由浅入深地介绍了藏传佛教的基本见解和修行,例如如何从藏传佛教的角度看待平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等。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回答了关于藏传佛教的疑问,回答问题时所使用的推理、辨析、讲解的方法和模式均来自传统佛教经典教材,从中可以了解佛教的思维逻辑。对于读者了解正统佛教世界观、人生观有所帮助,有助于宣传、推动藏传佛教中国化,消除有关误解和讹传。
精彩页
了解自己,了解世界
问:现在的社会,有时候狭隘极端的意见容易博取掌声,客观、冷静的观点反倒少人问津,好像正确的见地不再受到关心,这样的话,学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待这个世界吗?
答:学佛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看待世界。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由于受到自身视角的限制,往往是不全面、不准确的,而这种片面、有偏差的认识决定着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所以我们总是不能很好地与人、与周遭环境相处,并为此而持续地感受着焦虑和痛苦。
佛陀当年初次给弟子们讲法,首先就是教大家去认识、体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缺憾、局限和矛盾,去看我们自身、我们与世界之间是怎样冲突不断、苦恼重重的,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我们错误的态度和见地,我们想拥有、怕失去,我们为了自保而侵犯、攻击、抗拒,我们认为现象是孤立的,人我之间是界限分明的,自我是不容置疑的存在并且永远需要摆在一切考虑的中心。而事实上,事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无常的,没有什么能真正被保有,因而我们的抗拒、担忧乃至种种极端的情绪只是增加不必要的苦恼而已。如果能改变态度、澄清误解,那么不仅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会更准确、完整,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因此而更快乐、更自在地生活。
佛法是很务实的,建立正确的见地,调整态度和方式,不是为了单纯地满足求知欲,以及获得认同和赞许,我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止息烦恼,获得安乐。
佛法中有系统完整的方法指导我们一步步突破自身的局限,扩大视野。学佛给我们更宽广的视角去看世间万象。宽广的视角在佛教中称为“智慧”。
视野宽了,就知道眼前这一事一物没有哪个是孤立存在的,它必有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在时间和空间上,各个不同的事物、现象之间其实都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当你想把所有矛盾和问题都归咎到某一个人、某一件事上时,你会发现这样做很难。当你看见别人这样做时,你也能理解那种极端和狭隘是多么复杂的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个人性格、业因果等等,而这其中的每一项又是由众多因素构建促成的,如此可以无穷解析下去。
有了这份了解,我们会变得宽容,因为即使是一个可恶的人、一件不合理的事,这可恶、不合理也是由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共同造成的。反过来,由于知道有数不清的条件影响、限制、造就着人的思想言行,我们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为人的不由自主和因此而感受的痛苦,悲悯之心便油然而生。
在佛法中,智慧和慈悲是一体的。智慧使我们的眼界和胸怀都更深广,慈悲使我们通过关爱、分享和分担,通过淡化人我界分,逐渐体会无我教法的精髓,而这些都能增强我们的幸福感。智慧和慈悲是佛法的核心,也与我们每个人的幸福密切相关。
学佛不是要让你的洞察力和行动力越来越弱,相反,佛法的闻思修使你能更敏锐深刻地看到问题,只是你不再像以前那样轻易就随之陷入憎恶、愤怒、怀疑、失望、爱贪等狭隘、极端而肤浅的情绪中。你的视野更宽广了,所以理解、宽容、悲悯。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1: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