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中国古代科学家列传》分两册,以章回体的形式,从全新的视角,在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地理学、博物学、物理、化学、技术等领域重现中国古代顶级科学家的风貌。其中,第一册主要涉及天文学、数学、衣学和医学,第二册主要涉及地理学、博物学、物理、化学、技术等。本套图书的编写目的不仅是让读者全面了解真实的科学家,而且是想激励相关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立志成为科学家。 与以往大家熟悉的“科学家故事”和“科学家传”不同的是,本套书绝不做任何简单机械的素材堆积,不出现公式、图表等过于专业的内容,而是以时间为轴线,通过科学家们的人生轨迹展现科学发展的里程碑和中国古代科学家成长的环境。本套图书特别注意把握严肃与活泼之间的界限:科学内容务必严谨,而在介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等方面则尽量活泼,让读者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作者简介 杨义先,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教学名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科研、教学及全民科普工作。他创立的网络空间安全的统一理论《安全通论》《博弈系统论》《黑客心理学》以及高级科普《安全简史》《通信简史》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 目录 综合篇 第四十八回 墨子显学耀神州,平民科圣写春秋 第四十九回 川剧张衡大变脸,文圣科仙随意演 第五十回 科技干部好榜样,坚持真理不唯上 第五十一回 官场失意隐梦溪,柳暗花明留笔谈 第五十二回 让他干啥就干啥,他若干啥就成啥 第五十三回 布衣王子朱载堉,十二音律谱神曲 第五十四回 当官难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第五十五回 天工开物宋应星,封杀百年获新生 第五十六回 同步研制照相机,孤军奋战邹伯奇 地理学篇 第五十七回 丝绸之路拓荒牛,出使西域博望侯 第五十八回 地图之父大裴秀,误食寒散小命丢 第五十九回 有意栽花花猛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第六十回 地理学家郦道元,误入魏书酷吏传 第六十一回 唐僧秒变科学家,八戒悟空惊掉牙 第六十二回 能文能武能绘图,敢辞敢就敢吃苦 第六十三回 无名英雄窦叔蒙,研究潮汐立头功 第六十四回 入道神仙闲不住,翻山越岭不怕苦 第六十五回 郑和之后无郑和,颂歌之下没颂歌 第六十六回 科学家游山玩水,徐霞客跑废双腿 第六十七回 庄子第二刘献廷,人文地理啥都行 第六十八回 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短技制于夷 博物学篇 第六十九回 杜绾隐士藏传说,精美石头会唱歌 第七十回 反爹反兄反皇侄,救病救荒救世人 第七十一回 名门望族出怪才,怎么好玩怎么来 第七十二回 官场耽误科学家,状元著书挤闲暇 物理化学篇 第七十三回 算天算地难算己,和阴和阳和乐理 第七十四回 太上老君下凡尘,炼丹炼金又炼银 第七十五回 科学家流芳千古,政治家遗臭万年 第七十六回 谭峭化书论天下,近代科学早发芽 第七十七回 闭关锁国误良才,西学东渐创未来 第七十八回 世代精英古今稀,百年家谱写传奇 第七十九回 科举败将通洋技,造船兴教搞翻译 第八十回 洋务派政治纷争,徐建寅离奇牺牲 技术篇 第八十一回 工匠鼻祖传说多,鲁班信史有几何 第八十二回 李冰父子生平少,岷江治水思路妙 第八十三回 宦官蔡伦变纸神,尚方宝剑成标准 第八十四回 嘴笨舌拙受冷落,心灵手巧发明多 第八十五回 野蛮横行杀杀杀,文明蹒跚建建建 第八十六回 李春修建赵州桥,可惜生平不见了 第八十七回 百变奇才曾公亮,谱写密码新篇章 第八十八回 活字印刷发明早,可惜推广没搞好 第八十九回 是金子总会发光,是人事总有规章 第九十回 金元梓人薛景石,博览古今写遗制 第九十一回 宋元嫘祖黄道婆,天降棉神悬疑多 第九十二回 黄成首著漆器书,作品精湛技法酷 第九十三回 束水冲沙治黄河,筑堤堵决谱颂歌 第九十四回 潞水客谈献良计,明代名臣数 第九十五回 书法名家赵士桢,研制火器如有神 第九十六回 计成明末造园林,园冶清初遭查禁 第九十七回 书房挥墨兵法佳,沙场舞敌人怕 第九十八回 写瓷经,后无来者超唐英 第九十九回 百年孤独样式雷,家传八代还有谁 跋:花溪花赋 序言 伙计,这套《中国古 代科学家列传》可不是千 篇一律的科学家传哟,更 不是堆砌式的科学家故事 集! 一方面,本套图书以 时问为轴线,按学科进行 分类,根据中国古代顶级 科学家的成果和整体特色 ,分别在天文学、数学、 医学、农学、地理学、博 物学、物理、化学、技术 等方面打造一个个生动活 泼的里程碑,使读者在穿 越历史的过程中仅仅通过 阅渎这些内容就可以看清 中国古代各学科的发展轨 迹。另一方面,通过若干 具体案例,适时回答一些 与科技相关的问题,比如 科研的动力从哪里来,科 学流派有哪些,科学家的 特质是什么,科技进步与 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 ,文化和政策因素会对科 技产生什么影响,等等。 当然,由于历史资料太少 ,本套图书实在无法包含 某些著名科学家(比如边 冈等)。这肯定会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上述“轨迹”的 清晰度。对此,我们只能 表示万分遗憾了,毕竟在 科技方面,本套图书属于 严肃著作,尽量不采用根 据不够充分的传说。 与以往介绍科学家的 书籍不同的是,本套图书 将更加忠实于历史事实, 比如并不回避科学家本人 的某些负面内容,但同时 尽量略去错误的“科学结 论”,以免混淆视听..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读 者明确意识到:科学家也 是人,而不是神;科学家 并非高不可攀,人人都有 成为科学家的潜力。本套 图书采用章回体小说的形 式,把评书、相声和喜剧 等元素融入其中,一改过 去此类图书的呆板模式, 把科学家描述成为正常人 ,而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异 类和完美无瑕的榜样。我 们笔下的科学家都将是普 通人能够接近、学习甚至 超越的凡人。 有人说科学是这样的 一门学问,它能使当代傻 瓜超越上代天才,但是本 套图书绝不只是想让“当 代傻瓜”超越上代天才, 而且想让当代天才成为当 代科学家,成为被“后代 傻瓜”努力超越的天才。 所以,我们的重点不在于 介绍科学家们部干过什么 ,而是要深入分析他们是 如何干的,有哪些研究方 法和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有哪些成功的方面值得我 们学习,以及有哪些失败 的教训需要我们吸取,等 等。换句话说,如果伽利 略的名言“你无法教会别 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 别人发现一些东西”正确 的话,那么本套图书其实 主要想帮助你发现一些东 西。当然,最好能帮助你 发现科研成功的共性。 本套图书特别注意把 握严肃与活泼之间的界限 。在具体的科学内容方面 ,我们将力求严谨,尽量 不介绍过时的和有误的科 研成果,如果确有必要涉 及这些内容,我们也会予 以纠正。在科学家的生平 事迹等其他非科学方面, 我们将尽量写得活泼、风 趣、幽默,让读者可以尽 情享受欢乐,在笑声中轻 松了解中国古代科学发展 的脉络。 在人物选取方面,本 套图书既尊重同类书籍中 出现的名单,比如各种版 本的“中国古代100位科学 家的故事”等,又特别重 视历史的连续性,避免留 下太长时间的历史空白; 否则,中国古代科技的发 展轨迹就会显得不清晰, 连贯性就会受到影响。 在介绍中国古代科学 家首创的科学成果方面, 我们摒弃了以往的许多惯 用写法,比如某位中国人 发明了某物,而此物又在 多少年后才由某位外国人 发明,等等。我们希望大 家能一视同仁地看待科技 界的外国人和中国人,既 不自卑也不自吹,要努力 用实力构建我们的自信。 别忘了,与全球顶级科学 家相比,中国的墨子、张 衡、沈括等一点儿也不弱 。各位读者朋友,你当然 也有机会成为下一个墨子 、张衡或沈括嘛!伙汁加 油,我看好你哟! 我们在编写本套图书 时争取不引用任何一个公 式和图表,而且在介绍相 关科技成果时采用严谨的 科普语言,以使读者朋友 们既能轻松享受阅读的乐 趣,又能正确地认识科学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 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欢迎 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杨义先 钮心忻 2020年12月于北京 导语 本书不只是让读者全面了解真实的科学家,而且想激励相关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立志成为科学家。与以往大家熟悉的“科学家故事”“科学家传”不同的是,本书不做任何简单机械的素材堆积,不出现公式、图表等过于专业的内容,而是以时间为轴线,通过科学家们的历史轨迹,展现科学发展的里程碑和中国古代科学家成长的生态环境。本书特别注意把握严肃与活泼之间的分寸:科学内容务必严谨,人物生平事迹等方面则尽量活泼,要让读者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正如伽利略所言:“你无法教会别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因此,本书其实是想“帮助你发现一些东西”,当然尽量帮你发现“科研成功的共性”。 后记 跋:花溪花赋 若用信息技术语言来 说,任何科研工作其实都 可分为三大步骤:输入、 处理和输出。关于科学和 科学家,过去人们主要聚 焦于“输入”和“处理”两个 方面。而在本书中,我们 重点介绍了古代的科学家 如何博览群书,如何刻苦 学习,如何认真观察,力 图展现他们在信息输入方 面是多么出类拔萃;也介 绍了他们如何聪明绝顶, 有何奇思妙想,力图展现 他们在信息处理方面是多 么出色。 客观地说,在文理分 科之前,一位成功的科学 家只需要做好信息的输入 和处理就行了。这里暗含 了一个前提假设,那就是 他们的语文水平压根儿就 不是问题,事实也正是如 此。比如,第四十九回介 绍的科学家张衡就是一个 文理双修的奇才,他在诗 词歌赋方面竞与司马相如 、扬雄、班固一起被合称 为汉赋四大家;在骚赋方 面,则上追屈原的《离骚 》,下踪班固的《幽通赋 》;在七体方面,则与傅 毅并驾齐驱;在文赋方面 ,他的成就可与东方朔的 《答客难》比肩;在绘画 方面,他也与赵岐、刘褒 、蔡鱼、刘旦、杨鲁并称 为东汉六大画家。再如, 第六十九回所介绍的杜绾 竞将冷冰冰的矿物学专著 写成了让人读起来热血沸 腾的美文集《云林石谱》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再 仔细考察,中国古代科学 家的文学水平真的相当了 得。只可惜为了突出他们 的科学特色,本书淡化了 他们的文学才华。总之, 古代科学家在信息输出方 面足以实现“茶杯倒元宵” ,心里有啥,笔上就有啥 。反观今天的许多大学生 ,甚至是博士和教授,他 们的语文水平不敢恭维, 还真是“茶壶倒元宵”,心 里有货,下笔无神。 咋办呢?我们对此当 然无能为力,不过我们想 明确指出这个问题,提请 今后希望成为科学家的理 科生们尽早弥补短板。另 外,我们也想在此努力倒 一倒“茶壶里的元宵”,看 看文科和理科是否真的水 火不容。从语文角度看, 最难“倒出的元宵”有两类 :其一是信息量特别少的 “元宵”,比如若写背影, 那就很难超过朱自清的《 背影》了;其二是信息量 特别多的“元宵”,比如若 要写清数百个人物,那就 很难比肩曹雪芹的《红楼 梦》了。我们当然不敢妄 谈朱自清和曹雪芹,所以 只选取了本书的主要创作 之地——贵阳市花溪公园 中的两类“元宵”:一是信 息量最少的水,人们常说 淡如水嘛;二是信息量最 多的花,人们常说繁如花 嘛。在第一册的跋中,我 们写了水,接下来我们写 花。作为理科生,我们的 文科水平肯定很差,各位 见笑了。 花溪花赋 (一) “花溪”是个多义词。 在我看来,花溪其实就是 沿花溪河两岸,由各色奇 花涌流而成的两条“花之 溪”。一旦微风吹动,哗 啦啦,这两条花之溪瞬间 就波涛汹涌,花儿们也高 兴地跟着唱起了歌。 花溪的花很调皮,一 年四季都不消停。天上地 下,河里岸边,到处都有 它们的足印。特别是一到 春天,那可不得了,你看 :树开花,草开花,藤藤 苗苗皆开花;枝似花,叶 似花,山山水水皆似花; 红色花,黄色花,五彩缤 纷各色花;大朵花,小朵 花,百媚千娇万形花;香 味花,无味花,有滋有味 赏百花;风中花,雨中花 ,风风雨雨花更花。山中 神仙雾里花,深潭鱼跃翻 浪花;蓝天白云幻奇花, 绿水青瀑跳翠花。对初来 乍到者来说,一定会目不 暇接,眼花缭乱。 花溪的花很贪玩。你 看那桃花,即使是长在同 一株桃树上,它们的花期 也各不相同。有的刚刚含 苞待放,形似小拳头;有 的则已盛开怒放,形似粉 掌;还有的已花残瓣落, 剩下的部分恰似剪刀手。 微风一吹,满园桃雪飘飞 ,拳头努力变巴掌,巴掌 纷纷变剪刀,而剪刀只剩 花心,又形似小拳。哦, 原来它们耐不住寂寞,在 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呢! 花溪的花很会伪装。 初春季节,猛一看那株玉 兰树,哇,满树小鸟。但 仔细一瞧,哦,玉兰含苞 。小鸟为啥不飞走,因为 玉兰的翅膀没长好;小鸟 为啥舍不得飞走,因为它 们想留下来欣赏玉兰花之 妙。小鸟为啥不唱歌,因 为邻树喜鹊正乐和;小鸟 为啥舍不得唱歌,因为它 们想静静地观赏这满园春 色。 花溪的花很妖娆。就 算你不惹它,它也会主动 逗你,一会儿搔首弄姿枝 婀娜,引得你浮想联翩; 一会儿那花瓣雨落似薄纱 拂面,让你产生丝般感受 ;一会儿又浓香扑鼻,惹 得你久久陶醉。假若你胆 敢越花池半步,我保证, 你不是拈花就是惹草,或 者像蝴蝶留恋在万花丛中 ;你不是拍花就是照草, 两眼必定不够用。如此这 般,似乎不太好。如何才 能抵御花溪之花的诱惑呢 ?告诉你两个“四句偈”吧 !初级偈是:“身是花溪 树,心如观景台。时时勤 摄影,勿使惹美拍。”高 级偈是:“花溪本无树, 观景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美拍!” 花溪的花很爱凑热闹 。一旦有某种花儿盛开, 顿时就会吵翻天。“花开 啦,花开啦!”人们奔走 相告,八方游客蜂拥而至 。“花开啦。花开啦!”鸟 儿们奔走相告,林问顿时 莺歌燕舞。“花开啦,花 开啦!”风婆婆跑得最怏 ,抚摸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古代科学家列 传》以时间为轴线,通过 科学家们的人生轨迹,画 卷般地展现了科学发展史 上的一个个里程碑。科普 写作需要创新,两位作者 在形式上采用了章回小说 体裁,融入评书、相声元 素,轻松幽默:在科学内 容和人物选取上,则极尽 科学的严谨性。娓娓道来 的故事,让读者在欢乐中 领悟科学的真谛。 ——崔丽娟/中国科普 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 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一连串问号在本书亦 庄亦谐的双重引导下变成 了一把把精妙的钥匙,为 读者打开了一扇扇知识的 大门。门外曲径通幽、鸟 语花香,那是一片崭新的 天地,却与我们身处的世 界似乎并无二致。你会看 到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也 有着五花八门的个性和经 历,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 的特质——即使意外掉进 深坑,依然会执著地“仰 望星空”。这句话到底是 什么意思?相信你读完此 书后,答案自会了然于心 。 ——小柯/著名作曲家 作者是我的老乡、校 友和30多年的知己。早在 学生时期,他就被誉为数 学神童,后来在信息论密 码学和网络安全等领域成 就卓著。更神奇的是,他 的兴趣广泛,常有惊人的 跨界之举,甚至在甲骨文 考古方面也有重要发现。 这不,现在他又进军文学 界,以科学家身份写出了 轻松风趣的“杨义先趣谈 科学”系列,十分引人入 胜,让人爱不释手。我以 为杰出科学家有两类,一 类是以钱学森等为代表的 使命驱动型科学家,另一 类是以爱因斯坦、香农等 为代表的兴趣驱动型科学 家。本书作者杨义先教授 属于后一类。 ——李正茂博士/中国 电信总经理 精彩页 话说周武王姬发继位后,重用姜太公,发动了牧野之战,逼得殷纣王自焚于鹿台,从此商朝灭亡。聪明的周武王对前朝遗老并未赶尽杀绝,而是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甚至将殷商皇室的一支册封为宋国公。宋国君位代代相传,到了宋襄公时期,襄公之兄墨夷(目夷)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滑呀滑,滑到春秋末,滑到战国初,墨夷的后代终于滑到了谷底,本来高贵的姓氏“墨夷”也变为平常的“墨”姓了。最后,墨姓一族干脆成了正宗的泥脚杆,以至于诸如什么何时出生、在哪里出生、何时去世、在哪里去世等信息都早已变得无关紧要了,反正能吃饱穿暖就已谢天谢地了。 在这些泥脚杆的后代中,有一位名叫墨翟的人格外与众不同。他天资聪慧,人虽穷,但志不短,更是热爱学习和善于科研。当牧童时,他挤时间学习;做木工时,更是多方面学习。他既学习文化知识,也学习实践经验,大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味道。他自信地称自己为“鄙人”,乐观地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即对上没有承担国君授予的职事,对下没有耕种的艰难。更直白地说,那就是“无官一身轻,吃穿也不难”。因此,他也得到了乡亲们的尊敬,大家都称他为“布衣之士”,用现在的网络语言翻译出来便是“屌丝达人”。据说,他的军事技术水平很高,已胜过当时的“工程院院士”鲁班了。不过,他并不甘心做井底之蛙和池中之鱼,而是毫不迟疑地穿上草鞋,顺着滔滔东流的黄河,开始了拜访天下名师、学习治国之道的求学之旅。 可惜由于经验不足,他错选了儒学专业,《诗》《书》《春秋》等成了必修课。一段时间后,墨翟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该专业,尤其反感教材中对待天地、鬼神和命运的态度,反对过于铺张的葬礼和过于奢靡的礼乐。因此,他“背周道而行夏政”,即要改孔子的“克己复礼”为“克己复夏”。后来,大约在30岁之前,他干脆放弃了儒学专业,自己开创了一门新学科,还创办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所文、理、军、工兼备的“综合性民工子弟大学”,并在各地聚众讲学,广收门徒,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儒家,不遗余力地反对各国的暴政和兼并战争。墨翟很快就赢得了大批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粉丝,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派,成为了儒家的主要反对者。他自己也被尊为“墨子”。墨家学派的亲信弟子曾多达数百人,声势浩大,以至于宋昭公都得委任他为大夫,相当于宋国的部级干部。可是,好景不长,官运不畅,墨翟很快就被贬为布衣了。 作为民间外交人士,墨翟热心于周游列国,“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四处宣传其政治主张,并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救民于水火。他的行迹很广,东到齐,北到郑和卫。他本打算还要去越国,但最终因谈判破裂而未能成行。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墨子一个人就组成了一支强大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还真的成功阻止了多场“世界大战”。比如,他让鲁阳文君放弃了攻打郑国的计划;在沙盘作战演练中战胜鲁班,因而让楚国放弃了攻宋的打算。墨子还多次到楚国访问,不但给楚惠王“签名送书”,而且借机向君王讲述墨家的思想,想让对方深刻理解战争的危害。楚王则打算收编墨子,为此先聘他为“国家图书馆馆长”,但墨子没接受。后来,楚王又赐给他一块地产,墨子也推辞不受。墨子见愿望难以达成,就干脆离开了楚国。越王也想请墨子来越国,高薪聘他为“公仆”,并许给他五百里封地。f旦是,墨子得寸进尺,竟开出了“听我的劝告,按我的道理办事”的先决条件,以表示自己并不计较封地与爵禄,而是想实现政治抱负和思想主张。越王一盘算,风险太大,果断拒绝。 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类似,如果按现在的标准,人们也很难对墨家学派进行评判。一方面,该学派在军事、哲学、几何学和光学等领域的杰出成果惊天动地,当然可称得上名副其实的“学派”。另一方面,该学派确实又很像一支非政府武装,而且是战斗力很强的武装,其成员几乎个个都是亡命徒。墨家学派是一个结构紧凑、纪律严明的团体,其最高领袖称为“矩子”,墨子当然是首任矩子;而其他成员称为“墨者”,代代下传。墨者都得身穿短衣草鞋,都得参加体力劳动,并以吃苦为荣。如果谁违背了这些原则,轻则被开除,重则被处死,而且将由矩子亲自执行其所谓的“墨子之法”。所有墨者都得绝对听命于矩子,哪怕是赴汤蹈火也得死不旋踵。墨家的“家法”甚至大于“国法”。比如,墨家的第四代矩子——腹的儿子在秦国杀了人,本该依国法将其处死,但秦惠王可怜腹的年事已高,又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于是就赦免了其死刑。哪知腹却坚持要执行“家法”,生生地把自己的儿子给杀了。 由于墨子身上的光环太多,特别是他作为百家争鸣时代仅次于孔子的男二号,大家都知道他是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等。但是,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墨子其实还是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军事学家等。我们甚至还可以说,如果泰勒斯是人类科学始祖的话,那么墨子就是中国的科学始祖;若说孔子是“文圣”,关公是“武圣”,那么墨子就是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