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对德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的探究不是割裂式的研究,而是关系式、过程式、互动式的研究,尝试在教育中人的形象与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思维方式、分析单位等的适切性分析中进行研究,在每个时期教育人类学的新气象与传统的对话中进行研究。本书寄希望于运用这一关系式研究,揭示德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的精髓与深意,探讨其对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可能影响路径——教育人类学自身意义的价值不仅体现在通过田野研究和理论构建揭示教育多样性,还在于教育人类学自身的独特性以及教育学的独特性,提醒研究者不断回到一个核心主题——教育中人的形象,也提醒自己不断思考德国教育人类学如何通过教育中人的形象这一核心研究对象,回应教育人类学的原点式思考,回应德国教育学的教化传统与现代教育学的关系,回应人的内在完善与外在规定的关系,回应教育人类学与教育学互动交流的过程。 作者简介 孙丽丽,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育学博士,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现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育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德国教育人类学、教育视频图像学研究。 目录 绪论 一、为何要关注德国教育人类学 二、德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中国之维 三、德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新视角 第一章 当代德国教育人类学概观:背景与发展阶段 第一节 时代演进中的学统:当代德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背景 第二节 当代德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 反思与更新:经验式教育人类学的诞生 第一节 20世纪60—70年代德国教育人类学概况 第二节 经验式教育人类学的形成 第三节 经验式教育人类学的方法论特征 第四节 在本体性问题追问中实现方法论突破 第三章 转向与重建:教育历史人类学的兴起 第一节 当代德国历史人类学的形成 第二节 教育历史人类学的性质和研究主题 第三节 教育历史人类学的方法论特征 第四章 返本与开新:教育人类学对传统的新塑 第一节 被遗忘的关联:重塑儿童形象与真实教育状态 第二节 莫伦豪尔重塑儿童形象的方法 第五章 深化与裂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教育历史文化人类学 第一节 德国历史文化人类学的形成 第二节 教育历史文化人类学的特征与研究主题 第三节 教育历史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论突破 第六章 教育中人的形象:教育人类学的德国旨归与中国走向 第一节 教育中人的形象的构成与图景 第二节 围绕教育中人的形象而形成的方法论 第三节 教育中人的形象与中国教育人类学思考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