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跨国寻母传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贾长华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四十年前,一个小女孩生在天津与妈妈失散,四十年后,她又来到了天津,希望能见到她梦寐以求的妈妈。在天津传媒的协助下,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这个小女孩就是特卡乔娃,她的故事,牵动了中国、苏联、美国这三个伟大国家的人民的心。

让我们来读读这段悲欢离合的故事吧!

内容推荐

本书为长篇小说。四十年前,一个小女孩生在天津,她的父亲是苏联人,母亲是中国人,幼小的她随父回到北方的国度。四十年后,她又来到了天津,希望能见到她梦寐以求的妈妈和妹妹。在天津传媒的协助下,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目录

晚报刊登来自伏尔加格勒的一封信

特卡乔娃的命运触发总编感慨

寻母故事催出两行热泪

刻不容缓师君夜回报社

二十余条线索汇集夜间记者站

找陈女士记者连夜赴京

读者金帛质疑福顺西里

两封来信细说福生西里

李海龙苦心寻找黑山户

满腔希望又化成泡影

《天津历史上的“白俄”》

出师不利几方调查无果

暑热难比女工心热

寻访汤娅穿越城东城西

牵出一段人间悲情故事

少失怙恃养母情深义重

善良女人祝福特卡乔娃

干事业刘松涛妇唱夫随

辟专栏“三巨头”策划报道

回家之路伴随几多乡思

长命缪寄托着慈母爱心

观田野风光看乡村婚俗

回忆往事激起思母之情

分别时刻母女依依不舍

回家的念头从没有消失

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

继母甜情难释天然隔阂

真心付出女儿重获母爱

弟弟出生继母温情不再

血缘亲情何人可以跨越

母亲群像诉说爱的伟大

朝思暮想终在梦中相见

思母心切写信求助媒体

世事千变寻母之心不变

故乡土故乡人故乡情深

同是思乡客水饺最暖心

为寻母留学生争相献策

春秋数载梦想今终成行

驼背老人提供重要线索

拨开云雾终见柳暗花明

老教师却是曹丽君世交

旧照片勾出老辈人情缘

寻母消息令晚报洛阳纸贵

苦命人时刻牵挂苦命人

李海龙夜赴师宅送消息

忽传消息柳芭即将到津

线索中断师君手足无措

踏破铁鞋赵骥巧解难题

由天津到香港再到美国

曹丽君闻消息泪如泉涌

世事难料一别却成永久

“文革”洗劫照片不翼而飞

找赵骥看比赛遥寄思念

越洋电话连接四海深情

想亲人念祖国感谢乡亲

闻听喜讯柳芭疑在梦中

踏上故土往事交相叠映

银箭表记录下幸福时光

叙乡阁里品美味叙乡情

看《津门十景》更热爱家乡

叫声妈妈盼了四十三年

市长讲话祝福特卡乔娃

热心天津人款待远方客

不幸的女人相聚水晶宫

为小白鹅寻父义不容辞

悠悠数截梦津门喜相逢

回津门故里见老友亲朋

讲传说录诗文曹功动情

故土仍如旧草木皆有情

故里寻踪展示津门风情

游食品暂赞叹民间三绝

享天伦之乐恨聚短离长

相聚终有日离别泪潸然

试读章节

特卡乔娃的命运触发总编感慨

师君听着歌声,心头一阵激动,她被女儿的真情所打动。

继而,她又情不自禁地想起刚刚在报上看到的特卡乔娃:一个从小就和妈妈分离的女人,一个与妈妈离别奔向遥远国度的女人,一个整整42年没有得到妈妈爱抚的女人,一个至今不知妈妈在何方的女人,不正是一棵孤苦伶仃的令人怜悯的小草吗?

“嘟……”歌声还未停止,卧室的电话铃声响起,师君三步并作两步走过去,拿起了话机。

“师君在吗?”

“我就是,曹功同志。”她一下就听出是《今晚报》总编辑曹功的声音。

“什么时候回来的?”

“刚刚到家。”

“吃饭了吗?”

“正在吃。”

“吃完饭到我家来一趟,咱们商量一件事。”

“什么事?”

“帮助特卡乔娃寻母。”

“好,我过一会儿就到。”

一间宽敞的书房里,紧靠东墙的是摆满书籍的书柜,紧靠西墙的是写字台和沙发,中问是一块图案典雅的地毯,窗台下的花盆里长着一株生机盎然的佛吐竹,这就是曹功的书房。曹功已是年届花甲的老人,颀长的身材硌外清瘦,花白头发,眼角的鱼尾纹清晰可见,但眉宇间却凝聚着一股精气,轻易不露声色的神态中又显出稳重、矜持和老练。

“特卡乔娃的寻母信,你看到了吗?”曹功劈头就问。

“还没有来得及细看,想吃过晚饭再看,结果又跑到这来了。”师君不慌不忙地回答。寻母信是曹功决定在报上刊登的。

昨天下午6时,收发人员送来一沓报纸和信件,他不经意地随手翻阅,一封寄给他的署有“苏联伏尔加格勒”字样的信件映人他的眼帘。他急忙撕开信封,发现几页信纸中夹着几张照片。曹功又用眼一扫,看到信纸写的都是翻译的汉字,写信人叫特卡乔娃。他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这封信仿佛有一股“魔力”,使他一下子激动起来,两行热泪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

曹功常说对人要有“菩萨心肠”,也就是要有爱心、同情心、怜悯心,要乐于助人,要善于成人之美。平时,他就是以“菩萨心肠”待人处事的。眼下,他看到持卡乔娃的凄婉经历,怎能不掀起心中的感情波澜呢?

曹功的家庭与特卡乔娃的家庭有着相似的命运,更使他的感情波澜一阵高过一阵,一直准以平息。

曹功原籍山东,念小学五年级时随着母亲迁居天津,1945年投身革命。曹功的前妻怀娜,是一个命运十分特殊的女人。她出生仅两个月,就被贫穷的父母遗弃在察哈尔省一座县城的街头。一位挪威姑娘将她收养,取名怀娜。挪威姑娘是张家口市一家教会医院的护士,后来与同院一位挪威医生结为伉俪,但一直未曾生养,夫妻俩把这个黑头发、黄皮肤的怀娜视为亲生女儿。1944年正在上中学的怀娜投奔向往已久的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怀娜先后在部队医院当卫生员,在部队文工团当演员,抗战胜利后又被组织送到设在刚刚解放的张家口市的华北联大学习。1946年初,怀娜获准回家探望挪威父母。她穿着一身八路军军装,突然推门进屋出现在父母面前,父母惊喜地同时将她搂到怀中。此时,她已经出落成一个容貌清丽的大姑娘。后来根据国共谈判协定,八路军要撤离张家口,她回家同父母依依惜别。父亲将一架珍藏的望远镜作为临别赠物,告诉女儿这是祖父出海打鱼时所用之物;母亲郑重地取出几张照片,含着泪水要女儿藏在身边。1949年1月天津解放,她随军进城在一家剧社工作。1951年,她跟随剧社到张家口市演出,曾去寻找父母,但听一位基督教神职人员说父母已经回国了。在以后的岁月里,她没有一刻不感念这对异国父母的养育之情!这种悠悠情思一直延续到她的生命最后一刻——1968年,她身患绝症,郁郁离开人世。

怀娜去了,但她对挪威父母的悠悠思情,却永远留下来了……

寻母故事催出两行热泪

在气氛宁静的客厅里,总编辑曹功沉默片刻,又开始向师君发问:“你亲眼看见人们在街头抢购今天的报纸吗?”

“一点不假!”

师君还未开口,不知是谁在插嘴,扭头一看,是曹功的第二个妻子、市环保局副局长邹静文走了过来。这位颇有些名气的能干的“女强人”,得知师君已经到来,特意端来一盘切好的西瓜。

邹静文把西瓜放到沙发旁的茶几上,连忙又说:“刚才听邻居讲,他在乘坐的公共汽车上,看到乘客都在议论特卡乔娃寻母的事情,不少人都抱怨没有买到报纸。我还没看今天的报纸,放在哪儿啦?”

“写字台上。”曹功:拿起一张当天的《今晚报》递过去。

邹静文接过来,拿到壁灯下欲读又摇了摇头:“哎!真糊涂,没戴花镜,哪看得清呀!”

“让我给您念。”。师君自告奋勇地表示。

“尊敬的《今晚报》主编先生,您好!”师君用圆润的嗓音念起来,“非常恳切地希望贵报能刊登一下我的生平,当您读完我的信后,您就能理解这对我是何等的重要。”

师君理一理头发,接着念:“我于1941年出生于天津市,妈妈是中国人,爸爸是苏联人,除了我以外,他们还有一个儿子保尔、两个女儿维拉和伽里娅,保尔和维拉早在幼年就死了。爸爸伊凡诺夫出生在中国,1919年至1947年在中国居住,现年72岁,已经退休。1947年,爸爸带着我回俄罗斯了,而妹妹伽里娅和妈妈却留在天津。从那时起已过了42年,我已经成年结婚,并有了一个24岁女儿,我梦寐以求的是能回到祖国,见到我的妈妈和妹妹。用语言无法表达我这些年来特别是童年时代对妈妈的思念,直到现在,我还经常梦见在天津的家里,和妈妈在一起。”

师君又念到特卡乔娃在天津生活的一些情况:“我们曾住在‘福顺新里’一号,这是一条小胡同的一幢红砖瓦平房。离家不远的地方有公园、跑马厅、英国公墓和一个叫‘利兴’的大旅社。我的弟弟、妹妹都葬在英国公墓里。我还记得,我和妈妈在墓地旁种了一棵金钟柏。妈妈是个柔弱漂亮的女人,我不知道妈妈的中国姓名,只知道她的苏联名字叫‘柳霞’(柳德米拉)。妹妹伽里娅比我小4岁,她长得像爸爸,而我则像妈妈。我把爸爸27岁时的照片和自己14岁、17岁、20岁时的照片寄给你们,最好能登在报上,让妈妈和亲人们能认出我来。”

“等会儿再念,我看一下照片。”邹静文打断了师君的话。从隔壁房间取来花镜,架在鼻梁上,从师君手中拿过报纸,仔细端详起来。

“特卡乔娃说得一点也不假,长得真像中国人。”邹静文一边端详,一边自语,“她的爸爸是典型的欧洲人,还挺英俊。”

“让师君接着念。”曹功说了一句。

邹静文把报纸递过去,师君又念起来:“我希望不会对我的遭遇无动于衷。和妈妈失散的滋味,也许你们没有尝过,但你们会理解,会同情,你们不会使我失望的!”P5-9

序言

太空的星海中的一点涓滴——地球。地球上人海中的一点涓滴——特卡乔娃。特卡乔娃的故事,不,不是故事,这一点儿也不“故”,就在当前现在。况且一提故事,往往带着“虚构性”,但是这段“故事”里没有那种“理论成分”,一切真实。称之为故事,自知不当,可是一时也没想出合宜贴切的名目来,只得借它来行文涉笔。——且说特卡乔娃的这段故事,在人间的“事海”中也只是一点涓滴,然而这个涓滴,却在我们的脑海里荡起了一环不寻常的涟漪,这涟漪的圆纹,正在逐渐展大,展大,它波动了我的故乡天津,也波动了海外。

特卡乔娃的故事引起了我的很多的联想,这些联想,若都说出来,会惹人惊讶,惹人奇怪,惹人生气——“你那联想,与这本题有何干涉?真是乱扯胡牵,莫名其妙。原谅吧,我这人就是”科学性“不太够,脑内活动常常不具条理,丛丛杂杂。我想起了文学上的悲剧和喜剧,我想起了天津这地方的历史与人情风物,我想起了新闻报纸的职责、价值、精神、作用,我想起了“两岸”,我想起了中华语文文化,我还“甚至于”想起了《红楼梦》(怪)。不瞒您说吧:这也还只是我所联想的一部分,倘若都列出来,就更觉“文不对题”了。

特卡乔娃,她是这一部悲剧文学的主角(但不是悲剧的制造者)。我们天津是这部悲剧文学的背景地点。谁有神力,能使一部深刻而复杂的悲剧转化而成为令人感泣的喜剧?答曰:天津,天津,——天津的人情,天津人的心。

从5月15日起,《今晚报》头版上的一栏披露和报道,既引人入胜,又感人肺腑。这个报纸的报风与文风,是天津特有的。这其实,也还是天津风土人情的一种反映,而不是别的。

这种报风文风,首先是热情,跟随着的是亲切。可敬的天津人情心灵精神,尔应当获得认识与发扬。我是天津人,不怕您笑话,妄自为此而自豪,而分享光荣。世界上什么最宝贵啊?思之思之。

中华汉字语文,特色是大的,它有极了不起的凝聚力量,锤炼功夫。我想起了“悲欢离合”这四个字。四个字,组联成果,“看来容易却艰辛”,那背后和深层,掩映涵蕴着多少内容呢?大诗人苏东坡在骨肉分离时,感叹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貌似豁达轩朗,中隐深悲,盖无可奈何,勉强以一种“人生哲理”自慰(哪里真“慰”得了呢),愈见其悲感之深切而已。悲欢离合,只四个字,说尽了人生,不,其实是说不尽的人生经历,姑以四字代之而已。然而正可见此四字身上负荷着多么巨大的历史命运的压力,内核凝结着多么沉痛的精神磨练!

东坡填词,是如此;雪芹作书,又何尝不然。他开卷即明白揭示:我写的这是石头下凡,经历了一段悲欢离合、炎凉世态的故事。这句话,是一部叙写人生的百万言巨书的主题与宗旨雪芹写的是一百零八位不幸女子的悲欢离合的巨大题目。他的伟大,正在这里。由此而言,我们中华民族,自古重视这个巨大的人生主题。天津人的心,无私无限的热情关切特卡乔娃的悲欢离合,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民族的灵泉秀荫,使得他们如此。

仅仅是一场“戏剧性”的“佳话美谈”,就浅看了特卡乔娃的悲剧与喜剧,就小看了中华民族心灵反映在天津人身上的光芒。

特卡乔娃的故事,牵动了中国、苏联、美国这三个伟大国家的人民的心。我是中国人,苏美是我曾到过的远游之地。且不谈别的,单是那八小时飞机不停直抵莫斯科,和十四小时飞机不停横渡太平洋,脚下云涛,心头气概,也就足以令人不能忘怀了。但我在那里所遇到的一些人和事,更使我长记心中,体会到国界有分,人界无别。但我也深信,中华民族文化特重骨肉天伦,是不能自我菲薄的,大约也不会是一种“劣根性”。人而于骨肉天伦尚且无情,岂能望他反而钟情于其他哉。我们的文学,假如把“悲欢离合”删除去掉,将不知其后果,究竟是何佳境?天津有好手笔,写写这段悲欢离合的故事吧!天津也有好舆论,评评为这段故事的完成做出贡献的报界和群众的功绩吧。这不是个人的荣誉,是天津的,也是中国的。

我写下了我对特卡乔娃故事的联想的一小部分。有什么稀奇吗?尽是些普普通通的天津人的老生之常谈。“七十二沽人语”这句话,也就是这么个意思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7: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