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聂豹罗洪先评传(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吴震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力图把聂豹和罗洪先放在整个宋明理学以及阳明学及其后学的思想发展过程中,来考虑两者思想的内涵及其与王门其他诸子的思想切磋和意见争辩,以求充分展示两者在阳明后学当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思想风貌,并对其在阳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加以重新审视和厘定。在本书的附论和附录中,对于历来重视不够的归寂派的后劲人物——王时槐的思想也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并对两位传主的“年谱”以及“著述”作了一些考订,这些也是本书撰述的一个特点。

内容推荐

阳明后学可谓人才辈出,各种学说思想及概念术语亦互相交错、头绪纷杂。通常以为聂豹、罗洪先是阳明后学中“归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黄宗羲《明儒学案》把他们列入“江右王门学案”,并对罗洪先的思想有较高的评价。聂、罗所提出的“归寂”、“致虚守静”以及“收摄保聚”等学说,在当时的王门当中以及思想界所引起的反响不容忽视。但是历来对他们的研究不可谓多矣。

本书作者力图把聂豹和罗洪先放在整个宋明理学以及阳明学及其后学的思想发展过程中,来考虑两者思想的内涵及其与王门其他诸子的思想切磋和意见争辩,以求充分展示两者在阳明后学当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思想风貌,并对其在阳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加以重新审视和厘定。在本书的附论和附录中,对于历来重视不够的归寂派的后劲人物——王时槐的思想也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并对两位传主的“年谱”以及“著述”作了一些考订,这些也是本书撰述的一个特点。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第一章序说——简述阳明后学

一王门三派

二现成派的思想

三修证派的思想

第二章聂貌论

引言

一“虚灵知觉”

二“良知本寂”

三“未发有时”

四“善恶属气”

五思想形成

六主静思想

七“格物无功夫”

八“心有定体”

九结语

第三章罗洪先论

引言

一生平简履——兼述思想变迁

二早期思想

三主静无欲——从己亥《冬游记》说起

四对“现成良知”说的批判——从戊申《夏游记》说起

五“世间那有现成良知”——从《甲寅夏游记》说起

六收摄保聚——从《松原志晤》说起

七结语

附论王时槐论

引言

一生平学行

二性体本虚

三透性研几

四悟修得

五结语

附录

主要引用书目及其版本和略称

索引

人名索引

词语索引

文献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二现成派的思想

其实,当聂双江提出“归寂”说之后,曾经引起“同门环起难端”①,其中主要来自江西“修证”派的批判,但与双江(亦含念庵)进行往复争辩,并使这种思想争辩达到一定思辨高度的人物,当首推王龙溪,故有必要先来谈一下龙溪思想。在本节的最后,顺便谈一谈王心斋。

关于王龙溪的生平事迹,略去不谈。

当然,讲到“现成良知”说,必须先从“现成”一词谈起。其实只要粗涉明人文集,就不难发现,明人所谓的“现成”(又作“见成”等)实是一种口语化的用词,与我们现代汉语中的“现成”一词的语义颇为相近,如同我们常说的“现成享受”中的“现成”,不过明人的“现成”一词又有时间概念的含意,故有时又作“见在”,意同“现在”,与此语意相近的还有“当下”、“合下”等词。②问题是,它被用来修饰“良知”,即被用来诠释“良知”概念之时,究竟意旨何在?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先来看一段龙溪所说的话:

先师提出良知二字,正指见在而言,见在良知与圣人未尝不同。所不同者,能致与不能致耳。且如昭昭之天与广大之天,原无差别,但限于所见,故有小大之殊。……①可以看出,这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对“良知”概念所下的一个定义,而不是从功夫论的角度主张良知是“现成之物”,可以不用“致之”之功。这是首先必须说明的一点。故龙溪之说,吾人与圣人所不同者,在于功夫论意义上的“能致”还是“不能致”。“致”的问题暂且不论,就良知本体而言,龙溪为何强调良知是指“见在而言”?实际上,我们可以从阳明那里找到其思想根源:

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②吾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③良知无前后,只知得见在的几,便是一了百了。④

序言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IZl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AE,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①这是很有远见而又切合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千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上从孔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这就是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一般为一人一传,少数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传),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人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上引建议后,半个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已从各个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对全面完成这个任务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努力。作为“抛砖引玉”,本《丛书》只是这个继续努力所应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丛书》凡二百部,约四千万言,自1990年开始陆续出版,争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齐。

《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他们取得成就的大小,取决于思想上认识和反映这些规律的程度如何。思想并非先验之物,它所以能反映和掌握这些规律,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思想一旦形成,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实践起决定性指导作用。

后记

面对初校已毕的书稿校样写这篇“后记”,令我感慨万千。首先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自1998年初开始执笔以来,将近3年时间的与双江、念庵、塘南等人打交道的艰难日子终于可以摆脱了。伴随而来的是感到有几分遗憾: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几位主要人物,尽管国内学界对之所述甚少,但在阳明学思想展开的历史过程当中,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书中诸说虽几经反复、沉潜多时,然自觉有些观点尚不成熟,有些地方则有更进一步展开论述之余地。现在,这些缺憾,已经变成白纸黑字,无法再作修改。若拙作能起到“引玉”之效,则吾心慰矣。增益补阙之举,惟有留待来日。

这里有一点必须向读者深表歉意,那就是由于本书的执笔基本上是在日本完成的,而所使用的原始资料大多数又是笔者在留学日本期间所收集的,因此所注明的古籍版本大多见藏于日本或台湾等其他地区,这就给读者造成了诸多的不便。尽管回国以后,查阅了一些为《四库全书存目丛刊》所收入的明人文集,但是在交稿日期日益逼近的情况之下,将全部版本的出处及其页数更改过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笔者只是在“聂豹著述考”以及“罗洪先著述考”当中,尽量注明所使用的主要古籍在国内各藏书机构收藏的一些情况,以此来弥补对读者所造成的诸种不便。

在此,有必要对在本书撰写过程中,给予我莫大帮助与指教的以下各位先辈、学者表示感谢。将拙作推荐给“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是我的恩师潘富恩先生。拙作在体例上与“中国思想家评传”有未尽相符之处,对此,龚杰先生、蒋广学先生以及丛书编委会的诸位先生作出了热情的肯定。拙作是在日语软件上写作完成的,其中夹杂着不少日语式的繁体汉字,为。此,在审阅原稿、编辑校对等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和艰辛劳动的是担任本书责任编辑的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季鹏先生。英文的目录以及提要的制作完全有劳于陈代波博士。

最后还必须提及的是,如果没有我在京都大学念博士课程的指导教授内山俊彦先生、池田秀三先生以及我在复旦大学念硕士、博士课程的指导教授潘富恩先生、严北溟先生(已故)多年在学业上给我的热情指导,本书是不可能完成的。谨向上述诸位先生表示深深的谢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3: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