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东征在即,武王姬发为何忧心忡忡
在击败洪锦,促成龙吉公主与洪锦的婚事后,姜子牙与西岐众将开始紧锣密鼓地张罗金台拜将、率军东征等等事宜。
商纣王三十五年暨大周武王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姜子牙金台拜将。三月二十四日,在姜子牙的陪同下,武王姬发亲率六十万大军发动东征。
在万民欢欣鼓舞的幸福时刻,作为西周(从发动东征那一刻起,西岐武王姬发正式脱离商朝隶属关系,故改称西岐为西周)之主的武王姬发,却忧心忡忡。
他到底在担心什么呢?
三月四日,武王坐殿,召开大朝会。丞相姜子牙递上出师表,恳请武王批准东征。
表章中,姜子牙痛批商纣王无道,上不敬天,下不爱民,荒嬉国政,残害忠良,宠溺奸佞,天人共愤。
姜子牙提出,天下八百诸侯将在孟津会兵,共同讨伐无道昏君,拯救万民于水火,恳请武王上体天心,下念民情,同意东征。
百官亲眼见证西周军团如何击溃一波又一波来犯的商军,对西周东征信心满满。见姜子牙上出师表,众人无不摩拳擦掌,兴奋异常,都等着武王姬发当堂拍板。
没想到姬发看完表章,竟然不肯答应。他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先王(文王姬昌)临终之时,特别嘱托姬发,“切不可以臣伐君”。
即便商纣王被天下共弃,理当征伐,但父亲遗命在前,姬发若是同意东征,就是违背父训,就是不孝。自古帝王以孝治天下,天子以百姓为子民,百姓以天子为君父。君王若被认为不孝,就会失去统御百姓的根基。
武王姬发的这个担心,看似是不想违背父命,其实是想要维护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合理性。
他的担忧是正确的,也是必需的。后来,武王东征之日,伯夷叔齐拦马劝谏,大体的意思就是,武王不应该以臣伐君。一旦以臣伐君,武王姬发不但会成为商朝的死敌,并且会处于礼法的对立面,从而失去一批人的支持。
不过,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两面性。即便是在传统礼法中,对于以臣伐君也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评判标准。
一种观点认为:君乃臣纲,不可违抗,以臣伐君,大逆不道。
另一种观点认为:君臣关系是灵活的,不固定的。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君王对臣子不好,臣子可以离开;又有所谓“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君王如果对臣子很坏,臣子不但可以踹了君王,甚至还可以灭了君王。
千万别把武王姬发当成一个固守礼法的迂腐之士。若姬发迂腐,就不可能在姬昌死后不等纣王诏令就自封武王;若姬发迂腐,就不会接纳叛逃来投的武成王黄飞虎;若姬发迂腐,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招降商军主帅;若姬发迂腐,就不会默许姜子牙与天下诸侯联络,定下孟津会盟的协议。
以武王姬发的见识与胸襟,不可能看不透这些。那么,武王姬发为何还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
我们且看姜子牙与西岐百官如何对答。
姜子牙首先肯定姬发的担忧,他说:“老臣怎敢有负先王。”但是,他马上又说纣王如何无道,不足以君天下。天下诸侯已经商定会兵孟津,共伐无道。若西周违背承诺,不去伐纣,恐怕会成为天下诸侯的公敌。
虽然是文王姬昌从渭水之滨把姜子牙请入西岐城,拜为丞相,但是,对于姬昌的政治抱负,姜子牙从未认同。姬昌一生饱经忧患,他梦寐以求的,就是安居西岐。他从没有,也从不敢奢望取代商朝,一统天下。在他看来,商朝无比强大,西岐能保守一方就已经不错。可是,姜子牙从走下昆仑那一刻起,盘算的就是一统天下,保周伐纣。因此,姜子牙只是在口头上说不敢有负先王,其实,心底深处根本不认可姬昌的遗命。政客们从来都是口是心非,子牙公也不能免俗。
不过,姜子牙对武王姬发的心理把握还不够精准。他重点提到其他三方诸侯都愿意讨伐纣王,武王不参与将会得罪三方诸侯。但他没有意识到,西周已何等强大,早就是四方共主,武王姬发根本不怕其他三方诸侯。
P1-2
叶之秋,畅销作家,江西鹰潭人。已出版《勘破西游》(三卷本)《宋史是优选的教科书》(三卷本)《大宋很官场》等图书。他讲解历史深入浅出,角度新颖,好读,有趣,并引人深思;他品读名著独辟蹊径,许多观点脑洞大开又不乏严谨。尤其是“勘破西游”系列,首创老君反天理论,从权力制衡的角度全新解读西游,被无数网友称为“很靠谱的解读西游作品”。
2017年,推出解读封神作品,不一样的角度,同样的精彩。
截教失败、商朝覆灭的真正原因
在《封神演义》中,阐教仙人但凡登场,都喜欢贬低截教仙人,说什么截教仙人是披毛戴角之人、湿生卵化之辈,是旁门左道。西岐将领遇上商朝将领时,都喜欢大谈商纣王如何失德于天下,西岐武王如何是正义之师、仁德之军云云。
封神大战中,截教灭亡、商朝覆灭,仿佛是他们本身作孽太多,于是注定了灭亡。
只是,真相绝非如此。
就如历史永远是由掌权者书写一般,作为封神大战中的战败方,无论是仙界的截教还是人间的商朝,都丧失了话语权。没有了话语权,那么,许多的真相、许多的苦衷就注定了被掩盖。
那么,截教败亡、商朝覆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来说,《封神演义》中的商纣王并非一个简单的暴君,甚至可以说,他骨子里不是暴君。
在封神故事中,商纣王为何会修建炮烙,为何会滥杀大臣,为何会残害百姓?最为重要的原因,不是商纣王本身很坏,而是被妲己迷惑。
商纣王不过是区区凡人,妲己却是由修炼千年的九尾妖狐所演化。九尾狐乃是整部书中最精通媚术的大妖。别说是没有修炼的纣王禁不起九尾狐诱惑,就连周营中阐教门下的雷震子、韦护,包括神通广大的杨戬,都被九尾狐媚术迷惑。最后还是姜子牙祭出了陆压的斩仙飞刀,方才将其杀死。
那九尾狐为何要迷惑纣王,杀害忠良?她乃是奉了女娲娘娘的命令!至于女娲娘娘,则是得到了仙界更高层的指令。
总之,商朝之所以要灭亡,不是因为纣王太坏,而是因为仙界高层决意如此。在仙人面前,凡人就如蝼蚁。书中常常说“天命如此”,其实就是说仙界高层要如此。
截教有那么多大罗金仙,通天教主的实力更是逆天。在诛仙阵中,通天教主以一敌四,虽最终落败,但也算全身而退,足以自傲。
那么,有如此强大实力的通天教主为何保不住截教呢?
只因在双方还没有交手时,通天教主的师父鸿钧老祖就已经拍板:截教必须死!
若非鸿钧老祖早有此意,怎么会把封神大战的裁判权交给元始天尊,由元始天尊的代言人姜子牙主持封神行动?
尤其是诛仙阵、万仙阵中,身为阐教掌教的老子、元始天尊,竟不惜请出西方教两位教主来打通天教主。这就仿佛自己兄弟打架,老子、元始天尊二打一也就罢了,竟然还请外援。面对如此无耻行径,身为家长的鸿钧老祖不但不阻止,反倒对外援很客气,放弃姿态与西方教二圣平辈论交。这就等于是告诉西方教二圣,感谢你们出手帮我教训那混小子。至于被西方教带走的三千截教徒孙,鸿钧老祖也毫不介意。
当然,鸿钧老祖别有深意,但从对待三个徒弟来说,绝对没有做到一碗水端平。
换言之,正是因为鸿钧老祖执意要灭截教,截教才会败亡,商朝才会覆灭。
所谓:“商亡周兴万千谜,阐截大战一场戏,三界封神皆是局!”封神大战牵涉的势力很多,出场的人物更多。除了鸿钧老祖,许多圣人都参与其中,这就使得封神大战的真相更加扑朔迷离,也使得解密封神的本书更加有趣。
《封神演义》是一部神话小说,更是一部披着神话外衣的现实巨著。
兴周灭商之战,看似人间王朝的更替战争,实际上是以老子、元始天尊为首的阐教,与以通天教主为首的截教仙家争雄。阐截斗争的背后,更有鸿钧老祖的仙界布局。仙与仙之间、仙与人之间、商与周之间,利益纠葛,共组三界迷局。
姜子牙金台拜将,开启灭商之战。截教通天教主亲自发动诛仙阵、万仙阵,实力堪称强大,为何却一败再败?周营与截教上仙交锋几乎不死人,为何却在灭商在即、面对商营小角色时有数十位将领、仙人阵亡?封神榜敕封三百六十位正神,排定座次又有何玄机?封神大战的受益者究竟是谁?
商亡周兴万千谜,阐截大战一场戏,三界封神皆是局。请您随着叶之秋著的《勘破封神(3三界封神皆是局)》,走入奇幻而神秘的封神世界——
全新“权谋论”解读神魔经典《封神演义》,叶之秋著的《勘破封神(3三界封神皆是局)》的亮点在于,颠覆了以往用人间王朝兴替解读仙界派系的传统观点,而是以仙界力量的权谋较量,来解读人间王朝的兴替,从而准确解释了封神大战的缘起缘灭。在神魔各为其局的权谋论之下,封神中争论不休、难以解释的各种谜团,得到完美解释。
本书“核心阅读价值”在于,用全新的观点重构了《封神演义》神魔世界的神仙体系,塑造了一个既仙幻,又映射现实社会的封神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