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山墙的安妮》是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作品。1904年春天,蒙哥马利偶然间翻阅一本古老的随笔,其中记载着一对年老的夫妇,想收养一个男孩帮忙农事,却阴错阳差地收养了一个女孩的故事,因而触发她的灵感,开始撰写《绿山墙的安妮》,1905年10月完成。之后,她一次又一次地把它寄给出版社,直到第六次投稿,稿子才被接受。《绿山墙的安妮》于1908年出版,出人意料地畅销。该书的魅力逐渐征服了全世界的读者,到目前为止,该书已经有50多种语言的译本,还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戏剧等艺术形式,是一部世界公认的儿童文学经典。马克·吐温曾高度评价这部小说,称“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儿童形象”。
《绿山墙的安妮》是一个孤儿长大成人的故事。这是一部甜蜜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是一本感动家长、老师和孩子的心灵读本。马修和马利拉兄妹俩在绿山墙过着平淡从容的生活。为了给患有心脏病的马修找个帮手,他们打算从孤儿院收养一个男孩,不料阴差阳错,孤儿院送来的竟是一个满头红发、整天喋喋不休的十一岁女孩安妮·雪莉。小安妮天真热情,满脑子都是浪漫的想象。在她的想象中,有古怪的名字,顽皮的小溪在冰雪覆盖下欢笑;玫瑰会说话,会给她讲很多有趣的故事;自己的影子和回声是自己的两个知心朋友,可以诉说心事……然而,由于酷爱想象以及“爱美之心”,安妮给自己惹来了一连串的麻烦,她不断地闯祸,也不断改正错误。在朋友、家人和老师的关爱中,小孤女安妮渐渐变成了绿山墙里快乐成长的小主人。
《绿山墙的安妮》由蒙哥马利所著。
第一章 林德太太大吃一惊
雷切尔·林德的家就在安维利大街向下斜伸的一片小洼地里,周围长满了梢树和野生花草,前面是老卡斯伯特家农场的树林,从这里流淌出来一条小溪,就从这片小洼地上横穿而过。上游水流湍急,从树林中蜿蜒交汇而下,形成了许多隐蔽的潭水和小瀑布;但当小河流到林德家门前时,却变得安静而乖顺。也许是它懂得,林德太太常常坐在窗前,用她那敏锐的目光监视着外面的世界。如果要从雷切尔·林德家门前经过而不适当地注重体面与礼节的话,就无法逃脱,从小河到孩子,无论发现到什么奇怪的事情,她都要想办法弄个水落石出,不然就无法安心。
安维利人大多都是乐于助人的,他们都有一副助人为乐的热心肠,关心自己的左邻右舍,而林德夫人不仅具备这种美德,自己的事情也做得相当出色。像她这样能把家里和家外都兼顾到的还真是不多。说起做家务,她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干净利落。她组织了一个裁缝小组,协助着礼拜日学校的工作,另外,她还是教会妇女团体和外国传道互助会最有力的支持者之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林德太太能够一连几个小时坐在厨房窗前,一边把目光越过洼地,时刻注视着那条穿过山谷、蜿蜒通向陡峭的红色丘岗上的街道,一边飞针走线地缝制棉被子,最多的一次竟一口气缝了16床。因此,林德夫人在安维利村的主妇中名望很高。
六月初的一个下午,林德太太又和往常一样坐到了窗前。和煦的阳光从窗外洒了进来,屋下斜坡上的果树园里开着浅粉色的花,就像待嫁新娘的脸颊上泛起的红晕。花丛周围,成群结队的蜜蜂上下飞舞着,发出“嗡嗡”的振翅声。托马斯·林德,一个身材瘦小、老实厚道的男人——安维利的人们都称他为“雷切尔·林德的丈夫”——正在小仓房对面的丘岗上种着晚播的芜菁。这会儿,马修·卡斯伯特也一定在那片绿意葱葱的人字形屋顶一般的靠河沿宽阔的红土地上忙着同样的农活。因为在前一天傍晚,林德太太在威廉·布莱尔的店里听见马修回答彼特·莫里森德的问话时曾经说过,要在第二天午后种芜菁。
真的是很奇怪,通常在午后三点半左右正是大家都忙碌着的时刻,可是,马修·卡斯伯特却不忙不慌地驾着马车穿过山谷,从他身上穿着的最好的一套带有白色硬领的礼服看,肯定是有事要离开安维利村,还赶着栗色母马拉的轻便马车,看来是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究竟马修·卡斯伯特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呢?
如果是换了别人的话,林德太太只要脑子稍微一转,巧妙地综合分析一下,便能将真相猜出个八九不离十。而马修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他肯定是有相当紧迫的事情要做。因为平日里难得出门,而且马修性格内向,不喜欢与陌生人打交道。可现在他却穿着白领礼服赶着马车出远门,真像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林德太太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却毫无头绪。午后好不容易转好的情绪又被搞得一团糟了。
“喝完茶我就到绿屋走一趟,这件事要弄个水落石出,非得去玛瑞拉那里探听消息不可了。”这个了不起的主妇暗暗决定,“眼下这个时节没有人进城,马修从不探亲访友。假如是芜菁种子不够的话,又何必刻意打扮得这么隆重呢?若是去请大夫,为何又那么神态自若呢?所以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我竟然一点儿也不知道。不把事情弄清楚,我恐怕是一时一刻也安稳不了!唉。”
于是,下午喝完了茶,林德太太便出发了。这里离卡斯伯特兄妹所住的绿屋并不是很远,他们那幢掩映在果树园中的宽敞的大房子离林德家的洼地只有四分之一英里,但因为山路狭长,走起来就显得很远了。马修·卡斯伯特和他的父亲一样都是腼腆内向的老实人。当年老卡斯伯特在开垦这个农场时,就尽可能地选择了这块远离邻人的僻静之地。从安维利那些纵横交错的街道上甚至看不到农舍。林德太太一直认为,人如果住在这种偏僻幽远的地方,根本算不上是生活。
“唉,住在这种地方能有什么好的生活。”林德太太沿着两边长满了野蔷薇的小路边走边嘟囔着,“马修和玛瑞拉这对兄妹真让人猜不透,喜欢住在森林里。树木又不会跟人对话,换了我,一定会憋死的。我看这两个人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了,他们自己对生活还觉得很满足呢!人真是了不起,总是什么都能适应!”
正想着,林德太太已经从小路跨进了绿屋的后院。院子里一片葱绿,收拾得整整齐齐。林德太太暗自点头,她觉得玛瑞拉正和自己一样,收拾起家务来也是勤快仔细。
雷切尔·林德用力敲了敲厨房的门,随着一声“请进”她迈步走了进去。绿屋的厨房真是太干净整齐了,如同崭新的客厅一样。房间的东、西两面都有窗户,从面朝后院的西窗透射进来一抹六月温暖的阳光。东窗上爬满了常春藤,左侧的果树园里,盛开着白色的樱花,生长在小河边洼地上的桦树叶在风中轻盈地摆动着。玛瑞拉喜欢坐在东面的窗前以避开光线的直射。今天,她照例地坐在窗前,手里织着东西,身后的桌子上已经摆好了早已准备好的点心。
P1-3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具有无穷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是每个人一生都不应错过的灵魂驿站。它是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沙里淘金留下的精华,是人类文化长河中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它们交相辉映,构筑起世界文学的殿堂。
文学是高贵而迷人的,它既揭露生活的丑恶,也呈现人生的美好。阅读文学名著,就是要感受“艺术的魅力”,开发“想象力”,培育“炽烈”的情感和“博大”的情怀,学会以审美的眼光去读作品、看世界、认识人生。读一本名著,实际上是在读一种文化,一种思想。通过阅读这些名著,我们可以借助文学家、思想家透彻而敏锐的视角去解剖历史,去诠释文化,去感悟他们的灵魂。
文学上的获奖者都是世界顶级的文学大师,其中,这些大师以真诚的写作态度、深刻的人生体验、灵魂和内心深处喷涌的激情,特意为孩子们去创作。这些作品,无一不具可观之处,可以说都是世界顶级儿童文学经典名著。
此套国际大奖经典作品从几千年来获奖文学作品中采撷精华,筛选出了文学作品近百部,其中包括多种风格和体裁。选目科学、权威,它们的创作者无一不是各个时代文学与思想的领军人物,无一不是足以使世界为之惊叹的文坛巨匠、思想巨擘。这些国际大奖经典作品,有的是历尽作者毕生心血的鸿篇巨制,有的是指引时代的思想标航,有的是千年传承的智慧箴言,有的是扣人心弦的生花之笔。无论哪一部作品都是经历了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的审视和思考,都是经历了几十年甚至千百年文化的渲染与沉淀,它们永远不会过时,反而历久弥新。
毋庸置疑,此套国际大奖经典作品必定是一套人文素质“教科书”。编者力图在抓住作品精髓的基础上,对爱好文学的青少年朋友们能有所启示,相信它一定能让热爱文学的青少年体会到“博”而“精”的阅读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