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丛书》首次推出了30个品种,包含经、史、子、集等各个门类,囊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该丛书以尊重原典、呈现原典为准则,对经典作了精辟而又通俗的疏通、注译和评析,为现代读者尤其是青少年阅读国学经典扫除了障碍。所推出的30个品种,均选取了当前国内已经出版过的优秀版本,由国内权威专家袁行霈、唐明邦、赵逵夫、王兆鹏、唐浩明等倾力编注,集经典性与普及性、权威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套优秀读本。 金缨等人编撰《增广贤文格言联璧》内容广泛。
这本由注译的《增广贤文格言联璧(名家注评本)(精)》以故事性、趣味性和哲理性为主。
古人说:“读了《幼学》走天下,读了《增广》会说话”。这句古语充分肯定了《增广贤文》对中小学生为人处世的指导作用。《增广贤文》是古代著名的童蒙读本,全文由古代的谚语、名句选编而成,用语浅白,韵律自然,十分便于诵读。本书在原文基础上,还增加了“题解”“注释”和“译文”,更有利于中小学生的阅读和知识积累。 《格言联璧》为金缨编撰,由分门别类的格言警句汇集而成,内容广泛。
这本由注译的《增广贤文格言联璧(名家注评本)(精)》以故事性、趣味性和哲理性为主。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①,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②,无古不成今。
【注释】
①诲:教导,告诫。谆谆:诚恳不倦的样子,语出《诗·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意思是讲的人不知疲倦,听的人却若无其事。
②鉴:本意是指用来盛水的青铜大盆,后来亦指镜子,引申为观察、借鉴的意思。
【简评】
作者开篇就直接交代了《增广贤文》的编写宗旨。先贤们的人生感悟是非常宝贵的精神养料,为了让更多的人汲取这些养料,作者将它们按照韵文的形式采集编排成书,以便人们诵读。在作者看来,通过诵读这些优秀的言论,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让我们不犯或少犯错误。人是历史的产物,已为陈迹的历史从来没有远去,它不仅塑造了过去,也在塑造着我们的当下。“以史为鉴”,不仅是一种现实的策略性需要,更是人类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选择。
知己知彼①,将心比心。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②。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注释】
①知己知彼:出自《孙子·谋攻》:“知已知彼者,百战不殆。”指在作战时,对敌我双方的态势要全面了解,才能战无不胜。在此处,是指与人相处,必须了解自己并了解和体谅对方。
②会人:这里指能理解诗所表达的情感的人。
【简评】
认识自己与认识他人,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面临的处境。一个人要了解自己的想法,同时也需要了解别人的想法。了解自己不容易,了解别人更难,唯一的方法就是将心比心,也就是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近水知鱼性①,近山识鸟音②。
【注释】
①鱼性:鱼儿的生活习性。
②鸟音:鸟的呜叫声。
【筒评】
古人说话常常用“比兴”的方式。在说某一物时,通常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先说他物,再引出自己想说的,这就是譬喻和起兴。在这里,作者借鱼性、鸟语阐释一个深刻的道理:对人或其他事物的认识,必须要建立在深入了解和观察的基础之上。要了解鱼儿的生活习性,必须经常到水边去观察;要懂得鸟儿的鸣叫声,就必须经常到山林中去聆听。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
【筒评】
人有君子和小人之分,要区分君子和小人,就必须了解小人的心性。小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反复无常,言而无信。这就像山中的溪水一样,落雨时就快速上涨,湍急而下,雨一停,水位就迅速下降,甚至断流。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人一定不要像溪水那样涨落无常,要言而有信。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筒评】
一件事情能否成功,常常要由“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中国古人将影响事情能否成功的诸多因素归结为“运”或者“命运”。中国古代有着非常发达的“命运”思想和观念,人们总是用命运来解释生活中的祸福穷达。一个人运气不在了,珍贵的金子也会变成不值钱的一堆烂铁;一个人时来运转了,烂铁也会变成黄金。应该说,这里所讲的“运去”、“时来”,是古人不能掌握自己命运时的一种无奈的消极思想,其实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事在人为,一个人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④。
【注释】
①一字值千金:语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与其门客编写完《吕氏春秋》这本书后,“布成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意思是,将书公布在成阳市门之上,同时在上面悬挂千金,凡是能增减书中一个字的人,就将千金赐给他。后常常用来形容一部书的价值极高或文章的精美。千金:秦人以一镒为一金。P5-7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对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来说,缺乏的也许不是所谓的“革新力量”,而是“知旧”,也即对传统的了解。
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都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从先秦的《诗经》《易经》,晚周诸子,前四史与《资治通鉴》,骚体诗、汉乐府和辞赋,六朝骈文,直到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在传统经典这条源远流长的巨川大河中,流淌着多少滋养着我们精神的养分和元气!
《说文解字》上说“经”是一种有条不紊的编织排列,《广韵》上说“典”是一种法、一种规则。经与典交织运作。演绎中国文化的风貌,制约着我们的日常行为规范、生活秩序。中国文化的基调,总体上是倾向于人间的,是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的,当然也是指导人生的。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各家的传经事业,韩柳欧苏的道德文章,程朱陆王的心性义理,还是先民传唱的诗歌,屈原的忧患行吟,都洋溢着强烈的平民性格、人伦大爱、家国情怀、理想境界。尤其是四书五经,更是中国人的常经、常道。这些对当下中国人治国理政。建构健康人格,铸造民族精魂都具有重要意义。经典是当代人增长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
长江文艺出版社历来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及普及,近年来更在阐释传统经典、传承核心文化价值,建构文化认同的大纛下努力向中国古典文化的宝库掘进。他们欲推出《国学经典丛书》,殊为可喜。
怎么样推广这些传统文化经典呢?
古代经典和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及趣味本来有一定差距,如果再板起面孔、高高在上,只会让现代读者望而生畏。当然。经典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味将它鸡汤化、庸俗化、功利化,也会让它变味。最好的办法就是,既忠实于经典的原汁原味,又方便读者读懂经典,易于接受。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国学经典丛书》首先是以原典为主,尊重原典,呈现原典。同时又照顾现实需要,为现代读者阅读经典扫除障碍,对经典作必要的字词义的疏通。这些必要精到的疏通,给了现代读者一把打开经典大门的钥匙,开启了现代读者与古圣先贤神交的窗口。
放眼当下出版界,传统文化出版物鱼目混珠、泥沙俱下。诸多出版商打着传承古典文化的旗号,曲解经典,对现代读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认知传承经典起了误导作用。有鉴于此,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国学经典丛书》特别注重版本的选取。这套丛书30个品种当中,大多数择取了当前国内已经出版过的优秀版本,是请相关领域的名家、专业人士重新梳理的。这些版本在尊重原典的前提下同时兼顾其普及性,希望读者能有一次轻松愉悦的古典之旅。
种种原因,这套丛书必然会有缺点和疏漏,祈望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