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史学家在历史风云中的起落与沉浮;一个个科学家在追求真理中的执着与奋争;一个个文学家在艺术探求中的选择与爱恨;一个个教育家在理想抱负中的迷茫与清醒。本书带领我们走近那些文化名家,让我们在一种需仰视才见的高度中拓展视野,在一种愉快的阅读中阐发经典的魅力,追随北大清华“名家”的光辉足迹,在人生的自我观照与顿悟中扶正自我、鞭策自我、超越自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从北大走出的文学家/名家视界书库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国生 |
出版社 |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个史学家在历史风云中的起落与沉浮;一个个科学家在追求真理中的执着与奋争;一个个文学家在艺术探求中的选择与爱恨;一个个教育家在理想抱负中的迷茫与清醒。本书带领我们走近那些文化名家,让我们在一种需仰视才见的高度中拓展视野,在一种愉快的阅读中阐发经典的魅力,追随北大清华“名家”的光辉足迹,在人生的自我观照与顿悟中扶正自我、鞭策自我、超越自我。 内容推荐 本书是“名家视界书库丛书”之一,不仅是讲述了文学名家的人生经历,展示精神风范的窗口,以反省个人与时代、科学与人文为重大主题,诠释人生的真谛,掘取文明的碎金,更成为广大读者精神食粮的仓储。不仅如此,穿插其间的大量历史资料和鲜为人知的故事。更是将这些“名家”们所处的那个真实的时代背景予以复原,展现出了他们独特的生命历程与探索精神。 目录 刘师培 钱玄同 季羡林 胡适 徐志摩 冯沅君 刘半农 罗庸 尚钺 沈从文 魏建功 吴组缃 朱自清 游国恩 俞平伯 赵景深 周作人 试读章节 从1903年到1919年去世,是刘师培从事学术研究的17年。钱玄同认为,刘师培之学“因前后见解之不同,可别为二期:癸卯至戊申(1903—1908)凡六年为前期,己酉至己未(1909—1919)凡十一年为后期。嫜较言之,前期以实事求是为鹄,近于戴学,后期以笃信古义为鹄,近于惠学;又前期趋于革新,后期趋于循旧。”(钱玄同:《刘申叔先生遗书序》,《刘申叔先生遗书》,民国二十五年宁武南氏排印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重印,第28页)。综观刘之著述,确有钱说之特征,钱之分期应属不易之论。 刘师培著述所及,涉猎甚广,方面甚多,但最能体现其国学研究成就的,当为小学、经学和校勘学,其余政治思想和论古今学术思想则为具有时代特色之作。 小学系语言文字之学,清人将其视为研究经学的基础,故经学家大都精通小学,不过他们多集中精力专治一二部书,如研究训诂者,以《尔雅》为主;研究文字者,以《说文》为主;研究声韵者,以《广韵》为主。刘师培的小学研究则不像前人这样狭窄,他强调:“训诂者。研究字义之学也;文字者,研究字形之学也;声韵者,研究字音之学也。必三者俱备,然后可以言小学。”(刘师培:《芷名隅论》,《左盒外集》卷六,《刘申叔先生遗书》第1417页)。可见他从事小学研究是主张汇合义、形、声三者来探讨的。 刘师培的经学研究前后期差别较大。前期以实事求是之精神解经,阐发经中粹言,故虽偏重古文,偏重汉儒经说,但不专以此自限。刘氏世传《左传》,自然以古文为宗,刘师培也不例外,但他并非那种一味拘泥固守的经师,而是倡为“通儒之学”。需指出的是,他不排斥今文经说,仅只限于经说本身,认为可与古文经说并行不悖,而对今文家视古文经为伪造以及孔子托古改制之说则持反对立场。他曾撰《汉代古文学辨诬》、《论孔子无改制之事》等文,批驳廖平之《今古学考》和康有为之《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除了兼采今文说外,他对宋元明人之经说也不一笔抹杀,能看到它们的长处。刘师培后期的经学研究与前期相比较颇有不同,基本特点是转向笃信汉儒经说。他曾言及惠栋之学是“确宗汉诂,所学以掇拾为主,扶植微学,笃信而不疑。”这句话恰可概括其后期的经学著述。在这些著述中,《左传》和《周礼》之研究是重点。《左传》研究自是秉承家学,但他并未继父祖之业去完成《左传旧注疏证》,而是转而研究自身所曾提倡过的一个课题——《左传》之“例”,撰成《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春秋左氏传传例解略》、《春秋左氏传例略》等一系列专著,把家学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之看重《周礼》,除因《周礼》与《左传》相关且在古文经上极其重要外,还因在四川讲学时受到廖平的一些影响。 刘师培之校勘学前后没什么变化,以后期为主。他校书的范围较广泛,遍及四部,但以校订诸子为最多,这些古书主要有《管子》、《晏子春秋》、《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贾子新书》、《春秋繁露》、《法言》、《白虎通义》、《周书》、《穆天子传》、《楚辞》等。他所校订各书,或名《补释》,或名《斟补》,大致前期所校名《补释》,后期所校名《斟补》,部分《斟补》是在《补释》基础上修改而成。他校书的方法基本同于先贤,即根据古人用字属辞的一般规律,结合自身的小学功力(如运用由字音推求字义原则)来进行。他也试图发展前人总结出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曾写出《古书疑义举例补》,对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有所补充,以此方便其他校勘学者。 上述刘师培的国学研究成就可以看出,刘师培是国学研究的多面手,他的贡献是在古典学术的几个方面,非专攻一经或一学的所谓经学家或小学家可比,称其为国学大师似不为过。 刘师培的国学研究特色鲜明,成就突出,颇得时人称誉。但他的学术研究非仅于此,他还有现实关怀层面上的新学问,其重要性不亚于甚至高于他的国学研究。这方面的成就主要是他的交融中西之学和学术史研究。 从1903至1908年,刘师培陆续写出《小学发微》、《中国民约精义》、《中国民族志》、《攘书》、《新史篇》、《论小学与社会学之关系》、《国学发微》、《周末学术史序》、《论文杂记》、《南北学派不同论》、《古政原始论》、《汉宋学术异同论》、《两汉学术发微论》、《中国哲学起原考》、《伦理教科书》、《经学教科书》、《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国地理教科书》、《近儒学术统系论》、《清儒得失论》、《近代汉学变迁论》、《论中土文字有益于世界》等论著,尽管这些论著不少带有政治色彩,是学术与政论的结合,有的以政论为主,但绝大多数仍是学术的,而且是学术“预流”之作。 P002-003 序言 一个个史学家在历史风云中的起落与沉浮; 一个个科学家在追求真理中的执着与奋争; 一个个文学家在艺术探求中的选择与爱恨; 一个个教育家在理想抱负中的迷茫与清醒。 当一种文明以高贵的姿态来表达;当一种财富以精神为载体来呈现,我们对此除了怀着一种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外,还有一种对那些精神和文明创造者的崇高敬仰。正是从这样的基本动机出发,在秉承学术成就和道德垂范的双重标准下,我们精心选取了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走出的科学、教育、文化、历史四大领域里做出杰出贡献的“名家”。他们多为学校的资深教授和中国院士,小心翼翼地将这些“大家”的传奇人生予以浓缩,并在介绍他们的学术贡献及成长过程的同时,还着力铺叙他们所亲历的时代风云,以期借助他们的慧眼看历史之风云,观科技之发展,览艺术之璀璨,感教育之影响。将他们的风采整理成束予以集体亮相,无疑成全了广大读者对于精神巡游的期待。回望那些民族大义与人生命运的相互关联,启示着人应该怎样活着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在接下来的细心整理中,一个人文的脉络日渐清晰,我们发现,不同领域的“名家”却那么惊人地相似:外表朴素而内心高贵;胸怀天下而波澜不惊,。他们那么朴素真实地生活在芸芸大众之中,却关注着全民族的命运:他们的研究似乎离生活很远,却引领着全民族、全人类的进步。长期以来的研究与探索,早已让他们习惯了从容和淡定的生活。然而,在自我领域纵横驰骋的卓越成就,早已不顾他们个人的低调,将其彻底暴露。作为文明的标杆,他们让文化和精神近乎立体化,那么生动,那么具象——有着时代烙印的理想抱负,有着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人的书卷气,当然还有西方文明强烈冲击中国后留给中国读书人的“格物致知”的理念。望其项背,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站起来的不仅是身体。还有永远屹立的精神。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名家视界书库丛书”不仅是讲述“名家”人生经历。展示精神风范的窗口,以反省个人与时代、科学与人文为重大主题,诠释人生的真谛,掘取文明的碎金,更成为广大读者精神食粮的仓储!不仅如此。穿插其间的大量历史资料和鲜为人知的故事。更是将这些“名家”们所处的那个真实的时代背景予以复原,展现出了他们独特的生命历程与探索精神。 蜀地的盘山路九曲十折,就像历尽艰难的人文事业一样:而物质的丰裕、生活的安稳一定程度上消磨着一些年轻人探询的热情。对于记忆或许我们本不该太过苛求,但对于这些文化的“名家”,或许我们需要重提那句俗语:遗忘是可耻的!面对他们,面对历史,或许有责任做这样的自我叩问:时代给予如此多元的选择,生活赋予了我们以富足,我们给予了社会怎样的回馈,我们对于自我人生的价值又做了怎样的发挥?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还不确定,就让我们手不释卷走进北大清华,走近那些文化名家,让我们在一种需仰视才见的高度中拓展视野,在一种愉快的阅读中阐发经典的魅力。追随北大清华“名家”的光辉足迹,在人生的自我观照与顿悟中扶正自我、鞭策自我、超越自我。 易 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