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千帆竞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团队却可以做很多事。事实上每一项科研成果都不是一个人的荣誉。每一项工作成果背后,都有一群人、一个团队,有的甚至是几代人!”这正是李建林教授多年从事科研工作的深切体会。
2000年,李建林教授以自己的研究生、学校相同研究方向的教师为基础,组建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团队逐渐发展壮大,现已拥有12名教师及20余名博(硕)士研究生。他十分注重研究团队的建设,从团队的年龄结构、学科构成、研究方向到研究课题等,统筹规划,费尽心血。他鼓励学科交叉,引导团队成员拓展各自的研究方向,包容大家之短,发挥各自所长,共同为团队的健康发展凝心聚力。在团队成员的心目中,李建林就是不可或缺、值得信赖的舵手。
李建林也十分注意听取团队成员的意见,不管工作多繁忙,定期或不定期,他总要把团队召集起来了解大家的工作进展和存在的问题,群策群力解决问题。当场解决不了的问题,会后他一定会想好办法再与团队成员商议。
“他的记忆力太好了,新来的同事或研究生只见过一次他都能喊出名字,甚至来自哪里都记住了。有时交流会上提到某个不起眼的小问题,下次会上他追问进展,可连提出问题的人自己都忘了这回事儿!”王瑞红老师回忆说。
“他大度且包容,要求团队里面谈问题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某件事而对某个人有误解,而是要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他要求团队的项目只能保质保量地提前完成,绝不能向后拖延;他从不承担本团队研究范围以外的项目课题,而是积极主动为学校其他相关研究团队牵线搭桥;即便已有那么多帮手,许多科研工作他仍然坚持亲力亲为。金沙江、大渡河畔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脚印,面对滔滔江水,他和大家一起匍匐爬过悬崖峭壁。尽管自己是团队的负责人,但在团队研究经费的使用上没有丝毫特殊,即便是自己合理应得的劳务费,他也很少留给自己,大多是发给了团队成员和学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建林的一言一行深深感染着团队,也激励着团队。近年来,团队老师先后主持了4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参与了三峡、小湾、大岗山、南水北调等40多个大中型水电站的建设,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在科研实践的锻炼当中,这些年轻的老师不断积累经验,开拓思维,提升水平。如今,他们当中累计已有26人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7人入选三峡大学“151”人才工程,邓华锋和刘杰两位老师还人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
讲台立德吐芬芳
尽管学校党政管理工作繁忙,但李建林仍然深深地眷恋着三尺讲台,身体力行地为研究生乃至本科生授课。“如果不是给我安排着管理工作,我一定能当一个一线的好教师。我有这个自信!”李建林肯定地说。
这份自信源自于他扎实的教学功底。曾几何时,他将一本本教材熟记于心、倒背如流,教学效果深受学生好评。即便是现在,他给本科生上课的教室里也从不见点名查勤的繁琐,“满堂”仍是一种自然的常态。而他编写的教材《边坡工程》也早已走进多所大学的课堂。
相对于本科生,李建林的研究生们则与其有着更近的接触。在他们眼里,李老师朴实无华、平易近人、谦逊低调,师生们在一起时氛围融洽、有说有笑,甚至有的学生还和李老师开起玩笑。他严谨中不失宽容,严格中不失随和,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爱戴。
“带研究生就是要教会他们做人、做事、做学问!”在李建林看来,相对于传授研究生知识和方法,他更注重研究生品德修养的提升。他说,做事、做学问首先要学做人。好的品德修养才能让学生更早更深地领悟学术真谛,反之,难有学术之大成。
回顾走过的路,李建林时常怀念起自己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赵培育、博士研究生导师哈秋龄、朱可善三位老先生。“赵培育老师领我走上研究之道,哈秋舲、朱可善老师让我窥到成功之门。让我终身受益的是他们的学者风范。也正是看到他们,我还在求学时就有了有朝一日自己也站上讲台的愿望。”
也正是比照着老师们的君子风范,他要求自己的研究生“做人”要诚实守信、求真务实、谦虚谨慎;“做事”要踏实认真、不走捷径;“做学问”要端正学风、甘于寂寞、恪守学术诚信、遵守学术规范。正是在这样的严格要求下,他指导的12名博士研究生和50余名硕士研究生中,有12人次先后获省部级及全国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2人分别获得了张光斗和潘家铮奖学金,一大批毕业生已成为了水电行业多个单位的骨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李建林总是率先垂范。
“李老师有个习惯:工作再忙,不论尊卑,没来得及回复的电话和短信,他一定会赶在第一时间回复;无论老幼,通话结束他从来都不先挂电话!”作为李建林的首名硕士研究生,王乐华博士对老师的一言一行更是铭记于心,清晰地记得老师“多向前看,不要向‘钱’看”的箴言。正是遵循着老师的教导,2014年他已晋升为教授。2015年,团队中的年轻博士邓华锋、王瑞红获校聘教授。
而2006届硕士毕业生、现已担任南水北调中线建设管理局科研处处长的温世亿还对第一次与李建林打电话的情形记忆犹新:“第一次给李老师打电话,希望李老师给个面试机会做我的指导老师。当我心情忐忑地介绍完自己的情况,李老师说做他的学生就要能吃苦,要做好吃苦的准备,若有混文凭毕业的想法,那就别找他……”他说,正是受李老师的影响,秉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原则,兢兢业业地工作,他才很快成为了单位的业务技术骨干,得到领导的认可和兄弟单位的好评,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更让温世亿感激于心的是李老师的大力资助。他是工作后再读研究生的,当时已有了自己的小家,面对收入的锐减,常常面临生活的窘迫,却也不好向父母伸手。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李老师在得知情况后,常常私下帮他解决生活的困难。可温世亿不知道的是,李建林老师资助的学生并不只是他一个,只是为了维护学生们的自尊,从未声张。P37-39
宣传优秀科技人物是科协组织的一项长期性工作。为了做好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工作,我们深入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以文字、图片的形式,讲述优秀科技人物创新、创业的精彩故事及取得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弘扬他们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以期为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精神动力,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本书在体例安排上按宣传对象的姓氏笔画排序,每篇作品力求风格平实,内容真实,向读者还原优秀科技工作者事业上的兴衰荣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使得人物形象生动鲜活,真实可信。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密切联系科技工作者本人及其所在单位,在稿件撰写和修改过程中,充分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确保所涉专业术语准确,事实清楚,数据翔实。稿件收录后,先经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严格把关。再由世界图书出版广东公司多位资深编辑对文稿进行细致的三审三校,以确保本书的质量。
本书筹谋之时,正值岁末年初之际,所选对象公务十分繁忙,但为了本书的组稿工作,入选者及其所在单位积极支持,大力配合,拨冗撰稿,数次修改。本书在编辑过程中,还得到美术设计师、编辑、记者朋友以及专业人士的热心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大家谅解,并给予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10月
王家宁
德高业精的心脏卫士
——记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十堰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心脏中心主任王家宁教授
别之龙
用心倾注 以诚坚守
——记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教授、博导别之龙
孙四权
地质锤敲醒沉睡的矿床
——记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总工程师、正高职高级工程师孙四权
李清
“鲌乐”情 中国心
——记武汉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正高职高级工程师李清
李建林
卅年水电求索路
——记三峡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李建林
李培武
粮油安全大于天
——记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李培武
李莉娥
卅年磨剑 福及世人
——记宜昌人福药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裁李莉娥
张杰
以学成业 以精成事
——记黄石市中心医院(湖北理工学院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张杰
张一敏
析自然之美 存资源之华
——记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张一敏
余家国
光催化领域的逐梦人
——记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余家国
吴川页清
让沧桑的文物“延年益寿”
——记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研究馆员吴顺清
何婷婷
跨界学者“钟情”网络语言
——记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教授何婷婷
梅 梅
梅花傲雪香满园
——记鄂州中心医院科教科长、主任护师梅梅
梅国弓最
杏林花竞放小窗一剪梅
——记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梅国强
常剑波
以鱼类为支点的水域生态保护研究工兵
——记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常剑波
彭文波
不断前行的潜艇人
——记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研究员彭文波
潘典进
扎根基层 深耕沃土
——记荆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农技推广研究员潘典进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
优秀科技人物是创新驱动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创新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是推动时代进步的牵引力量,对公众可产生指导、教育、示范、激励的作用。优秀科技人物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他们精益求精的科学思想、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既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富矿和教材,也是社会公众的榜样和楷模.更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立足岗位,勇攀科技高峰的示范和先锋。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服务创新驱动、宣传优秀科技人物是义不容辞的职责。近年来,湖北省科协立足于湖北科技界的实际,创新理念服务科技人才,创新方式宣传优秀科技人才,致力于丰富科技工作者的宣传形式,拓宽科技人物的宣传渠道,增强科技人员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荣誉感,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科学文化,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更大贡献。
湖北是科教大省、人才大省,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奋战在科研一线.在荆楚大地上创造着科技奇迹。《楚天科技之星》以他们之中的优秀代表——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的17位优秀科技人物为切入点。展现了湖北科技工作者竞相进发的创新活力。他们有的耕耘在科研、教学领域,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有的坚守在农村、企业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从事农业新品种、新型工业材料及制品的推广研发工作……这些科技工作者虽然从事的工作不同,研究的方向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在各自的科研领域和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本行业的领军人物,是湖北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他们高风亮节,不计较个人名利,为了科学事业而奋斗,为了百姓急需、国家紧迫的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书所收录的作品,力求突出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力求既体现时代性,又把握历史的纵深感,引导读者体悟科技工作者的执着付出,品味他们的高尚情操,展示他们的事迹成果,彰显他们的人格魅力,张扬优秀科技工作者职业风采。本书的编辑出版,对于进一步促进全省在吸引、培养人才方面下大功夫,为各类优秀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对于全省各界深入实施科教兴鄂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湖北建设,促使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涌现出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叶贤林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马忠星主编的《楚天科技之星》所收录的作品,力求突出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力求既体现时代性,又把握历史的纵深感,引导读者体悟科技工作者的执着付出,品味他们的高尚情操,展示他们的事迹成果,彰显他们的人格魅力,张扬优秀科技工作者职业风采。本书的编辑出版,对于进一步促进全省在吸引、培养人才方面下大功夫,为各类优秀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对于全省各界深入实施科教兴鄂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湖北建设,促使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涌现出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忠星主编的《楚天科技之星》以他们之中的优秀代表——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的17位优秀科技人物为切入点。展现了湖北科技工作者竞相进发的创新活力。他们有的耕耘在科研、教学领域,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有的坚守在农村、企业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从事农业新品种、新型工业材料及制品的推广研发工作……这些科技工作者虽然从事的工作不同,研究的方向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在各自的科研领域和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本行业的领军人物,是湖北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他们高风亮节,不计较个人名利,为了科学事业而奋斗,为了百姓急需、国家紧迫的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