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选取自古希腊至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及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从民族观念、集体心理、哲学流派、时代风潮等多种文化侧面切入,致力于揭示各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典型文学的鲜明特征,展现特定时空范围内人们的精神世界与人文传统。 作者简介 杨江平,女,山东大学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出版专著《西西弗斯群像》1部,在《光明日报》《山东社会科学》《东岳论丛》《世界文学评论》《中华读书报》《社会科学报》等中外报刊发表20余篇论文,参编《大学语文》等著作5部。目前主持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 目录 前言 一 古希腊英雄观念与荷马史诗主人公 二 原始复仇文化与《俄瑞斯忒亚》 三 人文主义与“早期文艺复兴三杰”的爱情描写 四 王权崇拜与法国新古典主义文学 五 殖民主义与《鲁滨孙漂流记》 六 实证哲学与自然主义文学 七 爵士时代与菲茨杰拉德 八 哥萨克文化与《静静的顿河》 九 非理性主义思潮与意识流小说 十 存在主义哲学与萨特 十一 吉尔吉斯族文化渊源与艾特玛托夫 十二 印第安文化与加西亚·马尔克斯 十三 性别文化与菲德拉主题变奏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文学既依存于特定的语 言形态,也深植于广泛的文 化结构之中。接触外国文学 时,读者所感受到的冲击主 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陌 生的语言系统,二是异质的 文化形态。面对翻译过来的 文学,虽然美学风格方面的 障碍依然存在,但语言阻隔 基本消失,因此第一个问题 不复存在。但是第二个问题 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自动消失 的,读者必须主动去了解和 体悟,才可能穿越这一层厚 障壁。或者说,在外国文学 阅读过程中遇到的迷惑和隔 膜,几乎都可以到特定的文 化中去溯因。因此,要想深 透地把握文学作品,首先必 须要了解其发生之处的文化 语境。 我们所生存其中的世界 就文化而言是多元的,它的 精彩之处也正在于此。法国 学者乔治·穆南在《翻译的 理论问题》中指出,不同文 化构成的不是相应数量的不 同的“世界映象”,而是相应 数量的不同的真实“世界”。 每一种文化都展示了独特的 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以及 对于世界的本质性认知。了 解不同的文化,看到世界的 精彩与富饶,可以令我们拓 宽自己生命的广度。作为一 个个体,经由这种认知,他 的世界将变得更加鲜活,他 的心灵也会变得更加柔韧, 如此便可去理解、包容甚至 认同一些秉承特别文化的他 者。 几十年前,当我们生存 的世界还非常狭小和逼仄的 时候,我们以为的苹果就是 “红香蕉”或“小国光”,后来 随着国门的敞开,外来文化 的涌入,我们的苹果概念里 又增添了“红富士”,现在大 家对于苹果的概念已然是来 自于全球,其品种竟然是数 以千计,远远超越了我们从 前固有的对于苹果这一最普 罗大众的水果的认知。一枚 小小的苹果尚且如此,人类 文化更是层次丰富,美国学 者尤金·奈达把翻译中遇到 的文化层次的障碍分为五类 :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 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 化,这其中每种层次都有着 千差万别的形态表现。同为 一国国民,豆腐脑、粽子的 甜咸之争透露出小小的文化 冲突,中国南北方的饮食口 味尚且差异甚大,更不要说 完全异质的东西方文化引来 的震撼和冲击了。所有这些 表现都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可以说,文学作品正是各种 文化因子的载体,文化在文 学中生长着,繁茂恣肆。 不同的文化品格造就了 不同的文风和审美趣味,而 不同的文学作品也正是有意 无意地成为了某种文化的生 动的诠释者。斯宾格勒认为 西方文化是浮士德文化,文 学画廊中的一个浮士德形象 居然就承载了整整一个文化 圈的信息,而这种对于文化 的表达又是形象、全面且深 刻的。在文学世界中,还存 在一些类似的意涵丰富的典 型形象。本书对文化差异保 持开放态度,致力于揭示不 同文化生态系统中典型文学 作品所呈现出的特定人样独 具特色的心灵世界和人文传 统。 本书选取的皆为经典作 品与代表性文化,深入浅出 ,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可作 为科普读物,供对于异域文 化与经典文学有一定兴趣的 普通读者参考使用。同时, 本书对于文化与文学互鉴的 诸多个案进行细致的分析, 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与专业性 ,可为外国文学的专业学习 者提供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