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带给农户很好大的经济福利改善,但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外筹资方式却导致农民负担沉重,税费改革前建立在“自上而下”投资决策机制上的外生供给模式未能有效反映农民实际需求,影响农户对公共产品评价的满意度。2005年税费改革是针对公共产品筹资方式的变革,本质是对农村公共产品成本分担方式的调整,拆除了农村乱收费的平台,农户不再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而出资出力,与此同时也很少参与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在城镇化加速推进和城乡人口迁移的背景下,这一问题尤为显著。农村公共产品成本分担方式的变化对农户产生了诸多的影响,整体上农村公共产品的筹资层次在提高,原来由农户、村委会、社会捐赠和上级政府多方筹资的模式转变为上级政府单一拨款的筹资方式,一方面农户在公共产品提供上没有负担,这将提升农户的实际收入水平;另一方面,筹资方式的上移也带来了基层农户对公共决策参与度的下降。因此,对农村公共产品的筹资方式,即成本分担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分别选取了农村公共产品“软”的部分:中小学教育和“硬”的部分:水利等基础设施作为主要的分析研究对象,采用西部省份陕西、青海和宁夏的实地调研数据作为实证依据,从理论上和实证上探讨成本分担方式的变化对农户及其农户子女(农村学生)产生的影响。 作者简介 史耀波,男.1979年生,陕西榆林人。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2009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学位.2014年西安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目前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各1项,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厅局级及以上奖励4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