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烽火兵工/抗战大迁徙实录丛书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作者 王兆辉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抗战硝烟,烽火兵工。在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兵工走过了一段浴火重生的艰苦岁月。各路兵工冒着上有敌机轰炸,前有激流险滩,后有追兵奔袭的千难万阻,通过长江航道将一批批器材设备成功撤向大后方。
数以万计的兵工人以民族大义为己任,在国际援助路线被切断的情况下,在山洞里、在河谷中利用天然掩体造飞机、造榴弹,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作者简介
王兆辉,历史学硕士,重庆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入选重庆市第一批“青年文化优才”计划培养项目。先后荣获“第三届中国图书馆学青年人才奖”等各类奖项60余个。主要从事历史学与图书馆学研究,发表文章100多篇。曾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厅级课题30多项,参与编写《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联合目录》《抗战大后方歌谣汇编》《重庆图书馆藏抗战大后方调查统计资料》等。
目录
第一章 临时行宜:兵工内迁频向西
抗战前夕,兵工现状
东北三省,莫大损失
兵工整理,初步成形
兵工建设,着点西移
举国行动,智者先行
兵工迁徙,频向西行
组织实施,调整改制
第二章 中流击水:“敦刻尔克”大奇迹
沪宁撤退:长江撤退序幕
汉宜转运:俯身更往深处
宜昌大撤退:凤凰浴火重生
宜昌再抢运:虎口险象环生
第三章 嘉陵之边:大后方兵工基地
两江重点布局,形成兵工集群
重庆兵工之强,位列全国之最
第二十一工厂:大后方兵工集群的中坚力量
各兵工厂:凝聚抗战军备力量
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大后方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南川海孔洞:飞出中国第一架运输机
迁川的两家军用化学单位
虎啸风生,过化存神
第四章 湘滇黔桂:大后方兵工羽翼
第十一工厂:抗战最前线的兵工厂
彩云之南:大后方兵工要地
桂黔兵工:迂回曲折中前行
第五章 群贤毕至:铸造精兵为射日
海外赤子,诠释爱国情怀
少长咸集,哺育兵工英才
勤勉励耕,造就华彩篇章
第六章 英雄留名:咱们工人有力量
舍家弃子为抗战,不畏艰险度劫波
遗爱犹存报国志,遍地开花护中华
赤胆忠心忙生产,钢筋铁骨铸英魂
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
后记
序言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
继承于洋务运动的遗留成
果,走过了一段崎岖而险
峻的发展道路。在晚清洋
务运动的数十年间,以曾
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
为代表的洋务派在全国各
地发展中国第一批近代兵
器工业,兴建了包括以安
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局
、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
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
炮厂等为代表的晚清兵工
厂。这些工厂披荆斩棘,
奋起直追,拉开了中国近
代兵工事业的重重帷幕,
逐渐建立了一套初具规模
的近代兵器工业体系。从
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以建
设“兵器工业”为先导、以“
富国强兵”为目标的近代
化发展道路。
但是,由于在清廷封
建专制政治体制管控下,
洋务派创办的这些近代化
兵工厂多采用旧式的衙门
式管理,管理体制管控落
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暴
露出积习难除的诸多问题
。彼时,三元里抗英事件
被国人广为传唱,是世人
津津乐道的中国人民战胜
西方近代化军队的典型案
例。即便洋务派的中坚人
物李鸿章也认为:“中国
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
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这表明,洋务派中作为
中国开眼看世界的最早的
一批有识之士,亦深受时
代局限,未能触及封建专
制制度,没有意识到封建
政治体制才是阻碍中国走
向富国强兵道路的根本所
在。
甲午战争时期,号称“
远东第一舰队”的北洋海
军全军覆没。在当时。中
国海军的武器装备等整体
实力已经超过日本海军,
可见中国败于日本,不是
败于兵器,而是败于战略
战术,败于封建体制,败
于陈旧思想。甲午战争期
间,日本海军司令伊藤在
给中国海军舰长邓世昌的
信函中坦言:“贵国的现
状无疑是一种政治体制的
结果。……现在这种体制
已经过时了。一个民族不
可能在关闭中生存。您知
道日本帝国在过去的30年
中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
度过的,我们又是如何摒
弃了旧制度而采用了新制
度。贵国也应采取新的生
活方式,否则它将灭亡。
”在近代历史上,中国的
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
新几乎是同步开启了国家
的现代化改革道路。然而
,正如伊藤所言,由于清
廷未能动摇中国两千四百
年的封建体制,尤其是在
政治体制改革上毫无建树
,使得清廷积重难返,逐
渐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潮流

晚清时期,洋务运动
以“兵工”为先,开启的中
国近代化道路,可谓举步
维艰。由于清廷在中央没
有设立全国统一的兵工管
理机构,故而没有能力对
全国兵工进行有效统一的
管理,只得将兵工这一“
国之重器”托付给各地的
洋务派。各地的洋务派往
往是由拥有行政、财政及
军政实权的地方督抚大员
领导,近代化兵工厂的建
设发展又不断增强了督抚
的军事力量,逐渐形成地
方割据,这成为晚清政治
体制中的“痼疾”,也为民
国初年地方将领与政府“
分庭抗礼”的军阀割据埋
下了隐患。并且,地方力
量的扩张映射到兵工建设
领域,使得政府对兵工的
统筹管理及建设发展存在
重大弊端,导致中国近代
兵工事业发展长期处于各
自为战的分散、无序状态
。这主要表现为:其一,
在兵工生产的武器装备方
面没有实行统一制式标准
,使得中国近代兵工事业
的实际成果大打折扣。武
器装备生产制式统一是兵
器工业的基本的标准规范
,制式不统一不仅制约着
兵器工业的发展壮大,也
严重影响着国家军队的战
斗力。一直到南京国民政
府时期,中国近代兵工的
中央管理与“制式化”问题
始终未能解决,这严重影
响着中国近代兵工事业的
进步。其二,晚清近代兵
工厂在选址问题上,缺乏
长远的统筹安排。兵工厂
主要创设于交通便利的沿
江口岸,以方便运输进口
所需要的机器、原料、人
才,便于枪炮、弹药等武
器装备的转运;但随着兵
工厂的建设发展,掌握这
些兵工的洋务派督抚大员
开始变得拥兵自重,以致
各自为政,“厂随将走”成
为普遍现象。这时,以兵
工为支撑的军事利益集团
形成,清廷逐渐丧失了对
兵工厂的实际控制能力,
中国兵工的布局调整更是
难上加难,这也深刻影响
着中国政局乃至国家的统
一。
中华民国成立伊始,
北洋军作为洋务运动的产
物,直接掌控了中国第一
批近代化兵工厂。在袁世
凯死后,北洋军群龙无首
,各地的北洋军将领拥兵
自重,终于演变成为割据
一方的军阀。这些北洋军
阀为了维持地方的割据局
面,纷纷扩大势力范围,
不遗余力地同西方列强签
订媾和条约,不惜血本地
购置列国新式武器,并在
晚清遗留下来的兵工厂的
基础上不断发展自己的兵
器工业,进而导致了民国
初年军阀混战的政治格局
,给中国兵工的布局调整
带来更大困难。北洋政府
时期,不同派系军阀背后
依附的外国势力不同,军
阀所辖兵工厂引进的机器
设备来源国因而有异,生
产的武器装备也不一样。
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无
论是国内兵工厂仿制,还
是从国外进口,德国的大
炮、俄国的机枪、法国的
步枪、美国的手枪、英国
的弹药等五花八门的枪械
弹药遍布全国各地军队,
兵器杂乱纷呈,可谓“万
国造”,统一制式难上加
难。
1928年,国民革命军
第二次北伐成功,国民政
导语
丛书力图以学术的视野,故事化的文字,并辅之以生动的图片,全景式呈现抗战大迁徙中那些颠沛流离的生活、悲欢离合的故事、可歌可泣的事迹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给广大读者提供一套兼具思想性和可读性的学术读物。
本书一方面介绍我国兵器工业的内迁过程,肯定了兵工厂迁徙对于基本保障抗战前线的武器装备供应和稳定工业体系的作用;另一方面展现出在艰苦环境下兵工人还坚持生产和提升自主研制生产能力的爱国精神、大局意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后记
说来十分惭愧,本书
稿筹划有三年之久,但撰
写成稿则仅在数月之间。
究其缘由,一则是拘囿于
本人的学识水平和经验能
力,常坠入思想僵化的窠
臼而难有新意;二则是由
于平日业务工作繁杂,只
得利用闲暇时间偶有衔续
,且身边俗世喧嚣、人事
纷扰,各方掣肘之处颇多
,故而又多有耽搁。
言及书稿渊源,可谓
颇有机缘。据我所知,
2014年5月,陕西师范大
学出版总社的王西莹编辑
辗转联系到广西社会科学
院的李建平研究员,协商
出版“抗战大迁徙”系列丛
书。随后,李建平研究员
将我的联系方式转给出版
社,始有接触。在学术研
究领域,我只不过是一个
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默默
耕耘于业务科研工作的第
一线。李建平研究员与我
素昧平生,乃以零星文字
取信于我,向出版社引荐
我这样的晚辈后生,将学
术出版机会留于吾辈,实
在可歌可敬,令人深为感
动。到8月间,经出版社
多方接洽,确定西南大学
潘洵教授为该套丛书的总
主编。再经由王西莹编辑
举荐,承蒙潘教授不弃,
仍将我添加其中。
在此,特别向上述诸
位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呈
以最诚挚的谢意。
承诸提携之情,更为
惶恐不安。言及书稿成形
,在感激不尽之余,心里
亦倍感踌躇,生怕辜负了
诸位的信任和厚爱。然论
及抗战兵工,当不可偏之
表功。胡适曾戏言“历史
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鲁迅则讽曰“大禹原来是
条虫”。但不可否认的是
,历史不可避免地由后世
人为层累着堆砌而成。顾
颉刚指出“时代愈后,传
说愈长,人物愈放愈大”
,历史的真确状况往往有
着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
惑,似难见真章。事实上
,人处于历史与现实的连
绵不绝的时空之下,对于
其中的对象的认识,颇有
“盲人摸象”之感,正所谓“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
在此山中”。况且,“人”作
为历史关键性的“永恒变
量”,更是无法计算清楚
。由此,探寻由“无数变
量”组成的人类历史,又
谈何容易?
抗战时期的兵工事业
,秉承于晚清洋务运动的
军工变革,奠定了新中国
兵器工业的基础,改变了
中国现代工业的整体布局
,造就了西南地区的工业
基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的
经济、人文开发,培育了
中国崭新一代的兵工专业
人才,如中国航天事业的
“总总师”任新民院士、中
国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
术专家谢光选院士等殿堂
级的尖端科技开拓者。与
此同时,抗战期间,我国
兵工人走过了一段凤凰涅
槃、浴火重生的艰苦岁月
。在历史长河中逐浪淘沙
,既有可歌可泣的动人事
迹,也有伤天害理的丑恶
行径;既有舍生取义的英
雄人物,也有贪生怕死的
汉奸走狗;既有仁人志士
树立的丰碑,还有趁火打
劫者的身影。历史不能只
是歌功颂德,或是口诛笔
伐,超越时代局限的个体
,超脱现实束缚的个人,
终究只是少数。绝大多数
人,更多的是时间的当事
者,是事件的经历者。拨
开时空下的层层迷雾,对
于抗战时期兵工建设事业
及其历史,我们有没有夸
大其词去粉饰功绩?有没
有抛开个人成见而做到持
论公允?但到底又有多少
史实真况值得我们重新探
寻,恐怕可能还是仁者见
仁、智者见智。
本书得到国家社科基
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
项目“中国抗战大后方历
史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
(19KZD005)的支持。
对于抗战时期的中国兵器
工业历史,本书只是“管
中窥豹”。谨此希望能够
在对掌握史料的脉络梳理
中,不仅让读者能够了解
基本史实,更借以提供多
一点的佐证,以期让读者
有自己的认识。不管是认
可,抑或质疑,乃至批评
,都将是本书稿的价值所
在。同时,本书稿虽经编
辑老师们的严谨审阅与认
真校订,亦难免遗有舛误
。需要强调的是,本书稿
的所有不足,均应由我个
人承担。
最后,感谢支持、指
摘乃至无感于我的人,谢
谢所有人。
2020年5月28日
精彩页
抗战前夕,兵工现状
1950年6月18日,国民党军政元老、曾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陈仪在蒋介石的授意下,由蒋鼎文监刑,于台北马场町被枪决。
当时停驻巴黎的翁文灏赋诗《哭陈公洽》日:“海陆东南治绩丰,惊心旦夕弃前功。试看执楫理财士,尽出生前识拔中。”
1929年4月至1932年4月,陈仪执掌国民政府刚成立未满半年的军政部兵工署,担任兵工署署长。在此之前的1928年3月,陈仪率领国民政府考察团,赴德国、意大利、瑞典、瑞士等国,重点考察德国的国防军事相关工业。其间,陈仪不仅招募到了一些国外的军事将领和技术人员,更提拔、奖掖了很多中国留学生。陈仪招揽到的为国民政府服务的留学生,很多成为中国战时兵工的重要领导或专家骨干,这其中最著名的当首推俞大维。“透过谭延闽和俞大维的关系,陈仪又认识了许多中国留学生。当中有不少人是冯玉祥派去的,冯在国内势力减弱后,这批学生在德国顿时无所适从,他们便一一为陈仪所延揽……”陈仪担任兵工署署长之后,这些留学生也有不少人,如俞大维、郦坤厚等进入兵工署及各附属兵工单位,为中国战时兵工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智力支撑。
1928年,随着国民革命军第二次北伐的成功,国民政府基本完成对全中国的形式统一。由此,兵工事业进入全国统筹发展时期。11月,国民政府设立军政部,主管全国陆、海、空军行政事务,隶属于国民政府行政院。军政部下设陆军署、海军署、航空署、军需署、兵工署与审查处。其中,兵工署主管兵工技术、军火制造、军械行政事务,由国民政府军政部政务次长张群兼任兵工署第一任署长。在同年12月11日颁行的《军政部兵工署条例》中规定:“兵工署直隶于军政部,掌管全国兵工及关于兵工之一切建设事宜。”随后,国民政府对兵工厂开展了组织编制规范建设。1929年10月,在谭延闽主持下,行政院颁布了《兵工厂组织法训令》,具体规定了兵工厂编制体系。1931年7月,时任行政院院长的蒋介石发布训令,颁布了《修正兵工厂组织条例》。明确规定:兵工厂直隶于军政部兵工署,制造陆、海、空军军用各种兵器、弹药、器具及材料,兵工厂设厂长一人,有必要时,得设副厂长一人,兵工厂下设总务处、审计科、工务处、审检处及教育委员会。自此,我国兵工事业的组织建设初步完善,开始在制度规范下有序地发展起来。
在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前夕,据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统计编制的《全国兵工厂一览表》,纳入国民政府兵工体系行列的主要兵工厂有上海兵工厂、金陵兵工厂、汉阳兵工厂、巩县兵工厂、成都兵工厂等13家。这些兵工厂数量不多,布局分散,规模不一,但实际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兵工事业的核心力量,也成为中国十四年抗日战争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张群(1889—1990),字岳军,四川华阳(今双流)人,国民党元老。1908年留学日本振武学堂,与蒋介石为同学,同年加入同盟会,曾参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张群被称为“蒋介石的怀刀”,始终为蒋介石出谋划策,护卫左右。曾任兵工署署长、同济大学校长、上海特别市长、外交部部长、行政院副院长、重庆行营主任、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成都行营主任兼四川省政府主席等职务。
1949年,张群由香港到台湾。1990年12月14日,张群在台北病逝,享年101岁。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杨尚昆发去唁电,表示哀悼。
陈仪(1883—1950),原名陈毅,字公侠,后改字公洽,号退素,浙江绍兴人。1902年陈仪留学日本,先后入读振武学校、士官学校,比张群早五期。曾担任浙江省省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军政部常务次长兼兵工署署长、福建省政府主席、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职务。抗战胜利后,陈仪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负责接受台湾地区的日军受降。因任内发生的“二二八”事件,历来备受争议。
1950年6月18日,陈仪被枪决于台北,终年67岁。
1980年,中共中央追认陈仪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贡献出生命的爱国人士”。
P3-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