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七玲的《柯岩传》为我们描述了著名作家柯岩的一生。柯岩是与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作家,她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充满了感情和敬意,尤其对普通百姓和弱势群体,她充满了深沉的爱,洋溢着革命人道主义的光芒。她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在实践中用理想塑造下一代。她的作品,反映了新中国六十年所走过的风风雨雨,是时代的实践者、记录者。从国家副主席到失足青少年,从旧社会被侮辱的女性到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从在外拼搏的“洋插队”到生命垂危的癌症患者——她的文字向社会各个层次敞开,可以说,她是一位真正的人民诗人、作家。
柯岩,在时代的大海中搏击风浪;在祖国的大地上扎根沃土,伸展出繁茂的枝叶,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甜美的果实……丁七玲的这部柯岩传紧紧抓住人民共和国时代生活跳动的脉搏,聚光柯岩由初露才华的文学青年成长为“人民作家”的外部动因和内在动力,生动展现了人民时代孕育人民作家的历史真情。
1966年6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贺敬之被关进“牛棚”,柯岩与儿艺的几名同事也被打成“三五知己反党小集团”,被关在一间小黑屋里,一关就是九个多月。极其复杂的环境锤炼了她,她学会了独立思考,遇事不盲从,也从不说违心话。批斗她时,她斩钉截铁地说:“我们不是反党集团!”造反派按她的头,她偏把头抬得高高的,逼着她唱《我们是牛鬼蛇神》,她闭着嘴硬是不唱。
一次劳动,柯岩拣到一张报纸,上面抄录着周总理的讲话。总理说:“不能随便说人是‘黑帮’。”总理的讲话解放了她的思想,柯岩贴出一张小字报:“我不是‘黑帮’,我不是反革命。我的作品有错误你们随便批斗,即日起我要脱离这个‘黑帮’小组。”老同事们看到她把行李一卷,真的离开“黑帮”小院“造反”回家,既为她担心,也暗自佩服。回家后,造反派还是经常来抄家,她就在门上贴上“公安六条”,并写了一个条子:“应该执行公安六条,不准抄家!”
那时,因受儿子牵连,贺母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得了病,不久就去世了。当时贺敬之被关押,没有人身自由,柯岩顶着“黑帮”的帽子和小叔子一起给婆婆办理了后事。
在那个年代,很多人为保全自己而选择离婚,但柯岩从未有过这种想法。之前的反右派、反右倾运动,贺敬之曾不断受批评、受处分,柯岩因受牵连而日子难过,却都淡然处之。她曾对丈夫说:“不管你有什么错误,我都不相信你会有什么反党问题!”
这次也一样,她坚信丈夫的党性,绝不会反党、反革命。在丈夫被批斗得最厉害的时候,柯岩不顾造反派的监视和阻挠,手提糨糊桶,带着幼女和小叔到剧协贴大字报:“贺敬之是好同志,要挺起腰杆干革命。贺敬之从小参加革命,在战场上立过功。他的作品没问题,他有错误用不着把他关着。”她来到劳改队找到贺敬之,挽起他的胳膊就走,边走边说:“咱们不是黑帮,跟我回家!”硬把丈夫救了回来。
在丈夫精神最痛苦时,柯岩不但给予他信任和信心,还比以前更关心、体贴他。为安慰丈夫,她努力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以前不会做家务、做事总是迷迷糊糊的她,居然学会了做一手好菜。她还规定只要丈夫在家,一双儿女必须回来。每当贺敬之回家休息时,柯岩都亲自下厨为他烹制可口的菜肴,儿女围绕在他身旁欢声笑语,贺敬之由衷地感到幸福和温暖。
她不仅关心家人,在能力允许范围内也尽其所能地帮助其他同志。有位老同志想不开,她就反复开导他,让他重树信心。那位老同志许诺说:“等到好了那一天,我每天请你吃酒席。”“四人帮”垮台后,这位同志去了安徽,柯岩找人捎信给他:“小柯要吃酒席。”他马上就明白了,急忙赶了回来。有次柯岩看到一位曾登门求教的农村青年病倒街头,就不顾一切地把他送到医院,掏出自己少得可怜的生活费为他看病、买药。担心自己受监督改造的身份连累他,她悄悄让自己的侄子把他接到家里休养、照顾他。
1970年,柯岩随单位到河北省宝坻地区1809部队“下放锻炼”,那里条件非常恶劣,他们这些下放人员被监督劳改,去种地养猪。有位女同事身体病弱,且越来越严重,柯岩很同情她,一再请求领导把这位女同事调回北京。
在那些极其凄苦的日子里,柯岩也感受着来自他人的关心。一伙红卫兵跑到她家,把门踢开吼道:“柯岩,出来!”把她训了一顿。一个红卫兵临走时却转回来说:“忘了拿东西。”他躲开许多人对她说:“阿姨,你保重身体,我读过你的作品,你不是黑帮。”
“文革”后期,柯岩被押到北京的一个工厂,有位女同志总在她身边转,聊起来才知道原来她是当年被改造的妓女,档案放在公安局,所以厂里人都不知道她的身世。她居然十多年后还记得当年帮助过自己的柯岩,她眼泪汪汪地看着柯岩,留下她的地址,告诉柯岩有事尽管去找她,到她家藏着也可以。柯岩自然不会去连累她,心里却热乎乎的。
下放时柯岩住到村里,乡亲们经常劝她:“不能回家见孩子,想宽点;斗你,也别生气,没有过不去的河……”这些话都温暖着她,让她始终有信心。
素不相识的乒乓球教练庄正芳找到她说:“柯岩同志,我知道你们夫妻两人都被打成‘黑帮’,我也知道‘黑帮’子弟处境很难,不少流落街头,被逼成小流氓或去犯罪。我们没别的办法帮助你,你为孩子们做了那么多工作,我们不能让你的孩子变坏,你就把孩子交给我吧!”于是,她的儿子进了少年宫乒乓球队,还上了当时最好的中学。这种帮助她怎能忘记?
她在痛苦中寻找光明,老一辈革命家陈毅与王震的先后表态给了她极大鼓舞,让她看到老一辈革命家还在,正义还在,革命还有希望!
1973年,柯岩跟一位陈老师学起了英语,每周上两次课.每次学一个小时左右。她英语底子很好,人又聪明,进步很快。她还找人去学俄语,后来因为太忙,俄语就停了,不过英语一直没放下,不仅可以日常会话,还翻译过一些作品,只不过没有发表。
风雨十年,柯岩也缄默了十年,由于被剥夺了与儿童的正常接触,这段时间她未再动笔。不过,在人生低潮时,她没有消极放弃希望,而是努力思考,在精神上提升自己。
P85-88
当代杰出的女诗人、作家柯岩(1929.7—2011.12),原名冯成保,曾用名冯恺,满族,原籍广东南海。
柯岩自幼热爱文学,十岁就崭露文采,被称为小“谢冰心”。此后,大量进步书籍的熏陶以及残酷的社会现实让她萌发了投身革命的强烈愿望。1945年,在昆明担任昆华女师罢课委员会主席的柯岩参加了“一二·一”学生爱国民主运动。
新中国成立以后,柯岩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从事编剧工作。她努力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在革命的大熔炉中不断成长。她深入人民大众,参加了北京改造妓女的工作;她随铁道部“文化列车”南下,为工人、铁道兵演出;她奔赴朝鲜前线,创作的话剧《中朝人民血肉相连》曾连续演出数百场,获普遍好评。1956年,柯岩调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创作室工作,任艺委会委员,同年8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60年,柯岩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同年被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先进少儿工作者。1962年,柯岩被选调文化部创作室,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66年8月至1978年2月,柯岩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被下放改造。1978年2月,柯岩调入《诗刊》杂志社,任副主编,同年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1979年,柯岩被选为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理事,第三、四次中国作代会代表、理事,被增补为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1982年,柯岩被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1985年,柯岩任中国作家协会创作室驻会作家,1988年被评为一级作家。l990年,柯岩当选全国政治思想先进工作者、全国关心支持工读教育先进个人。1991年,柯岩当选全国关心教育下一代先进个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被增补为中华文学基金会副会长。此后,柯岩又当选为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柯岩于2004年7月离休。
“在艺术上,柯岩坚持不断创新,1949年以来,她先后发表诗歌、散文、儿童文学、报告文学、戏剧、影视剧本、小说等作品五十多部(篇),在多个文学艺术门类都有名篇佳作,被誉为文坛‘多面手’,她的作品广受人民大众喜爱,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①她创作的儿童诗《“小兵”的故事》和儿童游戏诗《坐火车》成为千万孩子们的最爱;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感动亿万群众,成为新时期以来最具轰动效应的代表作之一;反映时代的报告文学《奇异的书简》《船长》《永恒的魅力——一个诗人眼中的宋庆龄》等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寻找回来的世界》获得电视飞天奖、金鹰奖、国家教委特别奖等;长篇电视系列剧《红蜻蜓》获“五个一”工程奖和人口文化奖;小说《他乡明月》获1995年全国优秀图书奖;长篇小说《cA俱乐部》获人口文化奖小说类金奖。
“柯岩是与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作家,她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充满了感情和敬意,尤其对普通百姓和弱势群体,她充满了深沉的爱,洋溢着革命人道主义的光芒。”她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在实践中用理想塑造下一代。为写好《寻找回来的世界》,柯岩曾长期深入工读学校,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生活。
“她的作品,反映了新中国六十年所走过的风风雨雨,是时代的实践者、记录者。”从国家副主席到失足青少年,从旧社会被侮辱的女性到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从在外拼搏的“洋插队”到生命垂危的癌症患者——她的文字向社会各个层次敞开,可以说,她是一位真正的人民诗人、作家。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文坛大家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