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杨宪益先生诞辰百年丛书》由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的妹妹杨苡女士,以及著名画家、作家、杨宪益先生的外甥女赵蘅女士主编,共分《魂兮归来》《宪益舅舅百岁祭》《逝者如斯——杨宪益画传》《去日苦多》《五味人生——杨宪益传》《金丝小巷忘年交》六册,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记录并展现了杨宪益先生沧桑坎坷的一生:丛书除完整地收录了杨宪益先生生前的译余作品外,还从妹妹杨苡、外甥女赵蘅,以及好友范玮丽的视角出发,展现了杨宪益先生在公众视野之外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与此同时,书中还公开了大量展示杨宪益先生生平事迹的照片,以及图片资料,许多珍贵的手迹都是首度公开出版,具有极强的收藏价值和史料价值。
本册为《魂兮归来》:一个纯粹的读书人,一个心如明镜的爱国者,一个默默无闻的斗士,一个被遗忘、被时代湮没了的寂寞老人,他的躯体虽已远去,但灵魂却驻足人心。也许被时代所遗忘,待时他却开创了一个名为杨宪益的时代,他的伟大值得我们一生铭记于心。
《纪念杨宪益先生诞辰百年丛书——魂兮归来》以著名翻译家杨苡的视角,对杨宪益先生的一生进行回看,既是杨苡女士作为妹妹对兄长的怀念,又是同为翻译家的杨苡女士对同行、战友的怀念。书中大量收录了杨宪益先生一生中重要的书信,是了解杨宪益先生的重要参考书籍。
打扫干净的供桌已围上大红缎子的桌围,供菜一排排摆好,从来没数过有多少碗,反正撤下供后,这些丰富的菜肴都很好吃,全是南方菜。
重重的一对大蜡烛盘威武地摆在供桌前方两边,早已插好了一对大红烛,中间一个显然是属于一套的大香炉,很奇特的样子,重得也只有潘福可以挪动,供桌背后是一张雕工讲究的红木条案,上面有祖辈的牌位放在红木神龛里,条案正中摆有一张极大极大的父亲半身像,据说是当年天津金融界的巨头,开明人士,去过日本,因此留着东洋人的小胡子。好像思想并不迂腐,拥护民国,鼓吹革新,慷慨好施,这从挂在条案两边一副对联可以看出,是曾任总统的徐世昌写给这位杨大爷的,称他为“霁川世兄”,上写:“自非北海孔文举,谁识东莱太史慈”。这位在民国初年慷慨下令中国银行为政府摆脱困境的天津行长却在一九一九年英年早逝。
这时在照片中,他的眼睛慈爱地凝视着长得如此酷似他本人的唯一的儿子“小虎子”,在父亲逝世时,小少爷才五岁!
现在十九岁的小少爷要“出洋”念书去了。潘福点燃了蜡烛,又在蜡烛的火苗上引燃了那把香,穿上白纺绸大褂的小少爷把香接过来插在香炉里,然后开始跪在跪垫上弯下身磕头,直起身来双手朝后一背,再磕头,再一背,如此三次,完了之后,再向娘跪下辞行。
娘从藤椅上站起来搀起儿子,她已哭得需要人搀扶,女佣丫头忙个不停,热毛巾、水烟袋点着的纸媒子、盖碗茶……这个出身扬州富户的太太当然不能大哭说:“我的儿!”因为谁都知道这不是她的儿子。虽然孩子生下来便“移交”给她,由她做主找奶妈喂养,而且睡在她卧房隔壁的房间里。
称为“姆妈”的母亲站在一旁忍着泪水,她用不着当众哭泣,她也不喜欢这样做,何况她已被准许亲自送她自己的儿子到上海登上外国轮船,到了上海,再流泪也自由多了!
辞行的仪式结束了,小少爷转过身把站在一旁的小妹正抱着的他的宠物——一只黑白花的小哈叭狗抢过来,忽然说:“小花,我就是舍不得你!”这句怪话谁都听见了,但谁都装作没听见。大妹本来要哭,又在用手绢擦眼泪了,小妹并没有那么多伤感,她觉得哥说这句话真是棒极了,使她终生不忘!她羡慕哥能离开这个处处有旧礼教管得死死的“家”,她也为了接管“小花”而感到开心,更开心的是从此逢年过节,祖上祭日包括送灶接灶,既是家里没有少爷,那么小妹可以替哥去上酒、洒酒、磕头了,这一切多么好玩!
若是一个十九岁的女孩从小受着两个母亲不同方式的照顾甚至溺爱,也许她会为今天的远行而流下加倍的眼泪,但小少爷是轻易不流泪的,可能他懂得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俗语,至少他不会当众流泪,一旦不小心给人发现小少爷哭了,那就要全家大乱!小时候有一次带着小妹,还有归他专用的佣人跟着去逛中原百货公司和天祥市场,回来后他忽然闷闷不乐,眼泪汪汪,谁也说不出怎么回事,佣人被盘问着:小少爷碰着哪儿啦?摔了跤没有?又去问小妹:你们到哪儿玩的?小妹灵机一动,说:“去天祥市场看过卖洋狗小猫的那个地方,哥喜欢一个颈上戴铃铛的小白狮子狗。”于是上边赶快吩咐去买来了。小少爷依然不笑,小妹却开心得想大笑,然后说:“哥在中原公司要过一个好大好大的手电筒看来着。”于是又派人去把那个手电筒买来,最后小少爷微微一笑,当然不是为手电筒,谁知道他心里想什么,可能只是觉得“忧郁”一下也挺好玩。
书读得太多了,就成了书呆子,母亲有时给他一个爱称:“呆瓜”。小时看了一大堆武侠小说,这个那个“演义”,然后又迷上了《侠隐记》等等,不管是法国的达特安,或是罗马的恺撒,或英国的亚瑟王,只是路见不平,他总是向往拔刀相助,但他没有刀,小时只会从堆柴火的小屋里挑根白白的麻秆挥来挥去,但没有人怕他,也没人敢跟他对打着玩,万一有一个闪失,那还了得!因此杨宪益从小只能做文弱书生,只能以笔抒怀,放假时和堂兄堂妹组织个“消寒舍”,用复写纸叫大家抄稿,办个小本的只有一期的刊物,里面有诗词、随笔、章回小说,大多来自大主编——老虎哥——的天才构思。
P28-31